也來說說那個不羈的時代------魏晉風度上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註定是一個不平常的日子,即使看慣殺人場面的洛陽百姓也是如此。
公元263年的一個夏日,在京師洛陽東面的馬市刑場,老百姓牽衣頓足為他送行。
此前,三千太學生曾聯名上書請求以他為師,想藉此豁免他的死刑。
他們渴望做最後一次努力,希望曹魏權臣大將司馬昭能愛惜名士,刀下留人。
這位名士隕落後,《晉書》、《世說新語》、《資治通鑑》等眾多古書一次又一次地提及他的名字,後世學者、文人、畫家對他更是高山仰止。
他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文化符號,這個人就是嵇康。
以嵇康為代表的一代名士風範,被魯迅譽為魏晉風度,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
每到夜半時分,洛陽城內總是迴蕩著這古樸而神秘的琴聲。
它怨恨悽惻如幽冥鬼神,風雨亭亭似戈矛縱橫,彈琴的人就是魏晉時期的大名士嵇康。
相傳嵇康曾夜宿洛陽西南的華陽亭,一位神秘過客將神曲《廣陵散》傳授與他,並且叮囑嵇康,絕不傳與他人,神曲算是找到了它真正心儀的主人。
古書上說嵇康為人,肅肅如松下風,醉酒時傾倒若玉山之將崩,因才華出眾嵇康年少時就成為聞名遐邇的大名士,他雖然官拜中散大夫,卻無心政治,而寄情于山水之間,在距洛陽一百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雲台山,嵇康常來此悠遊盤桓,撫琴長嘯。
與他一起郊遊來往的有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和王戎等六位名士,他們無一例外名聞京師,因七人常在雲台山下竹林聚會,人稱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的共同愛好就是飲酒,酒幾乎成為竹林名士最重要的生活特徵,史載山濤飲酒至八斗方醉,阮籍飲酒可以大醉六十日不醒,不過喝酒故事最多的還是劉伶,有記載劉伶一旦喝酒上了興致,會在家中脫衣裸體,放達自樂,登門拜訪的人譏笑他有失體統,劉伶不以為然,醉眼朦朧地說到我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衣褲,諸位為什麼鑽進我的褲子裡來?為什麼飲酒之風如此盛行呢,這其中既有對生命強烈的留戀,也有對死亡的突如其來的恐懼。
統治者対士人首先是拉攏,如果拉攏不了就是殺,當時就有所謂的一日之間名士減半的說法。
正始元年,少主曹芳繼位,他的叔叔曹爽與元老司馬懿一同輔政,曹氏與司馬兩大政治集團矛盾日益激化,正始十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開洛陽至高平陵掃墓,起兵政變控制了京都,在隨後的大規模整治清洗中,前後被殺者多達數千人,天下震動。
從此以後司馬家族全面掌控了曹魏的軍政大權,殘酷政治鬥爭帶來的死亡恐懼,深深地籠罩著名士階層。
一些知識分子就有意的避開這些複雜的政治鬥爭,到竹林到一方凈土去韜光養晦。
現在南京博物院珍藏著描繪竹林七賢稀世珍寶---南朝畫像磚。
竹林七賢以嵇康、阮籍、山濤為代表人物,嵇康為曹魏姻親,娶長樂亭公主為妻,山濤則與司馬懿之子司馬昭是表兄弟,而阮籍則是曹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七賢的出處志向雖然各不相同。
但他們都選擇了在竹林飲酒來躲避政治風險,只有竹林這片凈土稍稍可以遮蔽腥風血雨。
仔細看來除了竹林七賢畫面還多了一人,與坐姿散漫赤腳露腿的七賢完全不同,這位與七賢共處一室的人名叫榮啟期,是春秋時代的隱士,他為什麼會和相隔近千年之久的魏晉名士做竹林之遊呢?由於他的思想行為跟竹林七賢是一脈相承的,他們都比較反感是原來中原地區比較多的傳統的儒教和禮教,非常崇尚玄學和清談。
相傳榮啟期精通音律,博學多才,但在政治上並不得志,年老以後常常在郊鹿裘帶素,鼓琴而歌,自得其樂。
他與七賢同屬士這個階層。
士是西周等級社會秩序下的最後一級貴族,在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中士階層瓦解,社會身份已經非常複雜,他們雖然不再是貴族,但仍然保留著士的稱呼,保留著學習和掌握各種專門技藝的傳統,構成當時的知識群體。
士,在軍事上可任作戰骨幹,政治上任中下級官吏,文化上又學得古今知識,他們中的不少人有毅力、有抱負、有社會責任感,正因為此中國古代往往把這種知識群體稱為士。
但理想與現實總是有矛盾的,南朝的畫家們把榮啟期與七賢並列,正是表達了他們之間的相似性,即未能得志之士的某種心境。
到了漢代隨著漢武帝的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社會思想主流,儒士們的言行建議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視。
儒士逐漸構成主要的知識群體並登上歷史舞台,他們中的很多人秉承儒家思想,擁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憂患意識。
東漢末年朝綱大壞,儒家士大夫不滿現狀,通過品評人物來推薦人才,來批評時政,被稱為清議。
漢末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就繼承了士大夫們的清議之風,孔融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破壞綱紀,倒行逆施,士的社會責任感使他挺身而出批評曹操的倒行逆施。
公元208年大名士孔融被曹操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滿門抄斬。
因為曹操絕對不能讓這種不合作、不支持成為一種社會潮流,否則他所設下的所有的事業,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都無法成功,所以殺孔融是在這個問題上具有象徵意義的,這讓人們看到原來是同一個陣營上的也是要被殺的。
政治的殘酷促使士人退而思考宇宙、人生與社會的本原,曹魏時期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一批名士倚重《老子》、《莊子》和《易經》為文獻骨架,會通儒、道,開創了玄學思想
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除了嵇康還有誰,他們為什麼能名留千古
在一千多年前的魏晉交替之際,政治黑暗,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有七位骨鯁風度的年輕人不滿於當朝的血腥統治,帶著自己的真性情隱逸於竹林之下,談酒賦詩,肆意酣暢。當政治頹廢促使富有...
名士嵇康為何自身以死相抗,卻又讓兒子投身司馬氏集團?
這註定是一個不平常的日子,即使對於看慣殺人行刑場面的洛陽百姓來說,也是如此。景元四年(263 年)的一個夏日,在京師洛陽東面的馬市刑場,洛陽百姓牽衣頓足,為他送行。此前,三千太學生曾聯名上書,請...
三分歸晉:司馬氏為何難保天下太平
《軍師聯盟》稱該劇以三國時期「魏國」為故事大本營,通過對權謀與情感的描述,抒寫魏國大軍師司馬懿如履薄冰、機智傳奇、謀冠天下的歷史故事。下部在2017年下半年也會登場。 然而這部劇與正史有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