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董孟華:堅守四十二年的馬列教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首屆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終身榮譽獎」揭曉,共有10位建國以來長期在公共政治課教育教學一線工作,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在世的本市資深專家學者獲此殊榮。

澎湃新聞擬發布「終身榮譽獎」獲獎學者系列稿件,本文為東華大學原社會科學部主任董孟華篇。

董孟華

董孟華於1933年4月出生在四川合江,父親經營一家布店,雖然生活上吃穿不愁,但是要供6個子女讀書也頗為吃力。

董孟華從小讀書就很用功,1948年她在家鄉的初中畢業後來到重慶,考上樹人中學。

「那時候剛剛抗戰勝利,重慶一片廢墟,能把學校蓋起來就不容易了。

我們家鄉和重慶的文化教育差別很大,這裡的英文課都是用英文上的。

我壓力很大,就經常開夜車,在路燈下學習。

再加上營養跟不上,結果就病倒了。

這場病讓董孟華休學一年。

康復後她決定繼續學業,1949年夏考上了當時重慶最好的中學——南開中學。

這一時期,社會動亂、物價飛漲、國民黨腐敗,美國士兵在重慶大街上橫衝直撞,「女同學都需要男同學的陪伴才敢出門」。

董孟華覺得她「見到的好人都是共產黨」,思想上開始有所傾斜。

重慶解放後,「妓女沒有了、投機倒把沒有了,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此時的董孟華接觸了毛主席的《論人民民主專政》等著作,還不滿18歲的她決心參加革命,放棄了繼續讀書的機會,來到合江縣人民政府任幹事,負責征糧剿匪工作。

1952年,在即將開展全面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背景下,董孟華參加為期三個月的西南財政訓練班。

適逢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董孟華參加的幹部訓練班併入位於沙坪壩的西南革命大學,課程中加上了財經、統計等業務課。

1953年,干訓班又併入位於成都的四川財經學院(現西南財經大學)。

1954年,她在大學入黨,同年底大學畢業。

臨近畢業時,系主任找她談話:「現在全國高校政治理論教師奇缺。

國民黨不可能為我們培養出馬列主義教師。

因此,要從應屆畢業生中抽調一批同學改行,以滿足國家的需要。

你是黨員。

應帶頭服從國家分配。

」董孟華當即表示:「堅決服從國家分配,決心一切從頭學起,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馬列主義教師。

這一屆畢業生有300多人,改行做馬列主義教師的有40幾人,董孟華被分配到了上海的華東紡織工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

「上海曾是冒險家的樂園,資本主義的影子還在。

聽說我被分配到上海,當時也懷疑自己是否能抵擋住它的』誘惑』。

當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剛畢業的大學生要經過三年的助教工作鍛鍊,才能系統地講授某門課程,然而教研室主任只給她半年時間。

在這半年時間裡,董孟華跟隨老教師學習教學經驗和寫作技巧,不斷修改講稿,選讀部分西方哲學經典。

「過去我喜歡讀歷史、文學這類比較形象的書,當時一下子要轉到抽象思維上來,腦子轉不過來,讀了三遍黑格爾的《小邏輯》,字面上都沒搞懂什麼意思。

後來沒辦法,咬著牙,開夜車,累了就用冷水洗把臉,或者是泡一杯很濃的茶,這樣挺過來了。

到1955年秋季正式開學,我就上哲學這門課了。

董孟華的第一堂課,下面坐著100多位學生,她忐忑不安地講完課,學生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她自此開始了跟學生「亦師亦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道路,不曾換過學校,堅持了42年。

此後不久,復旦大學開辦馬列主義研究班,由蘇聯專家和國內的哲學專家授課,董孟華被派去學習。

「那時候學習理論有些教條,蘇聯專家就講,你們老用』大炮打麻雀』,不要什麼都往理論上聯繫……系主任胡曲園上課才有特點呢,他什麼都不帶,就背著手閉著眼睛在那裡講,在台上走來走去,知識都爛熟於胸。

在這裡受到的教育,其實對我們來說是ABC的一個啟蒙。

」在研究班上,董孟華結識了她的人生伴侶、來自福建師範學院(現福建師範大學)的同行許福閎,1957年研究班畢業,二人於次年登記結婚,相伴至今。

董孟華與許福閎

「文革」中,作為年輕的骨幹教師,董孟華被戴上了「修正主義苗子」的帽子,1969年下放勞動,三年後才回到原單位。

「文革」後的「撥亂反正」過程中,許多尖銳的問題被提出來,要求從理論上作出回答。

董孟華一邊去工廠、農村調查研究,一邊泡在圖書館裡吸收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

「可以說。

這一段時間是我在學術上豐收的季節,八十年代取得的成果,超過了以往將近30年的總和。

1979年,董孟華進入上海市高校編寫組,參與編寫《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教科書;1987年,發表《教學科研一體化是政治理論課改革的重要途徑》,引起很大反響;1990年發表《真理的確定性是堅定性與自信心的基石》,來回應「懷疑一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1992年,主編《回想——當代青年對社會主義的追求與思考》,概括青年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心路歷程。

董孟華的論文、專著、主編及參編的著作共約100萬字,部分收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庫》。

她本人的治學經歷及成果簡介被收入英國劍橋大學於1989年編著的《世界名人錄(遠東卷)》。

董孟華部分作品

【對話部分】

澎湃新聞:1964年召開全國第一次政治理論工作會議,您是與會者,能不能回憶下這次會議的情況?

董孟華:在1964年的暑假,為了加強政治理論教育,全國第一次政治理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參會的都是全國各地有代表性的教師,還有基層的馬克思理論教師,當時我也很幸運參加了這個會。

中央領導同志像周揚、陸定一親自做了報告,我們聽了都很有收穫。

會議結束以後,領隊來通知我們,大家明天早點起來,穿得整齊一點,中央首長接見。

我們就問首長里有沒有毛主席。

我們都是研究毛主席思想的嘛,很想見到毛主席。

領隊說,這個我不知道,只有保衛幹部才知道是怎麼安排的。

第二天一早就帶我們到會堂,然後排好隊,因為要接見我們團體,還有新疆的一個舞蹈團。

周總理、陳毅副總理都來了,他們走了一圈跟我們握手講話。

我記得周總理在我們隊前的時候,陳毅副總理介紹,那邊新疆歌舞團是舞台上的演員,這邊老師是講台上的演員。

他的四川話很有意思的,我記得他對我們說的最後兩句:「我拜託你們了!要讓年輕人完全掌握馬克思主義做不到,但是通過馬克思主義教學,能夠讓大學生對它的思想、理論、方法有一個啟蒙。

然後就準備照相了。

這時候主持人大聲呼喊:「毛主席來看我們了!」不得了,掌聲雷動。

那時候他身體很好,臉色也好,中間有小鬍子,步子很穩健的。

穿一件白綢襯衫,都顯得很舊了,還有一個大補丁,一條灰色褲子,一雙布鞋。

當時就想,我們國家的領袖和領導人都很樸素的。

毛主席沒有講話,大家能見到他就很不容易了。

澎湃新聞:您在馬克思主義思政課教學一線奮戰了40餘年,有哪些教學上的經驗可以分享一下?

董孟華:首先,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要力求準確、深入,不能簡單化、庸俗化,某個定義下面加個例子就想把理論解釋明白是不行的,太簡單化了。

其次,要對學生深入了解,了解他們的思想,了解他們的語言,跟他們打成一片,把理論滲透到學生思想問題當中去解讀。

澎湃新聞: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終身榮譽獎」,您有什麼感想?

董孟華:得到這個獎,是對我們這一輩人工作的肯定。

我們只不過在教學第一線努力做了一些工作,沒有什麼大成就。

有人說學生的成就是我們的成就,雖然學生不是光靠我們,還要靠社會、家庭的塑造,但我覺得這也是我們工作的價值。

學生跟我們的關係都很好,有的1987年畢業的學生都還記著我們,來看我們,平時我們也通過微信聯繫,我們都感到很溫暖。

這是教師的特殊收穫,是金錢所不能代替的。

我在大學做了一輩子的教學工作,在教師這塊土地上可以保持一份乾淨的心態。

年輕人的朝氣也會影響到我們,現在我都80多歲了,心態上還是比較年輕,好像還是當年那樣的自我感覺,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大的收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