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是怎樣變成神一般的存在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趙雲,趙子龍,可以說,這是一位最為現人所熟知的歷史人物。

也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趙雲這位離我們將近一千多年遠的歷史人物,居然會在現今成為人們所談論的對象,事實上,只要是提及常山趙子龍,下至五歲孩童,上至八十歲老人,幾乎是沒有人不知道其名號的,趙雲,這位曾經並不是特別卓越的軍事將領,在如今這樣的一個浮躁的時代,卻儼然成為了一種如同神一般的存在,那麼,這一切究竟是為何呢?

論勇猛,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溫侯呂奉先無疑要更勝一籌;論謀略,算無遺策的鬼才郭奉孝則是獨步天下;而論統軍,魏蜀吳三國的統軍大將之中更是有無數英傑,趙雲則作為一名始終沒有真正獨立領軍過的將軍,自然也是無法和那些人進行比較的;如此,更不要說是臥龍諸葛亮的治國之能了,總之,如果單單進行這樣的對比的話,無疑,趙雲是絕對比不上那些人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就偏偏是趙雲會風靡當世呢?

而在現今輿論中,關於對於趙雲的認識,則也逐漸分成了這麼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捧趙雲的人,應該說,這部分的人是最多的,而這部分的人則多是因為深受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影響,且,趙雲那種一身是膽、單騎救主的英雄氣魄又的確是極其受到世人的尊崇,正如趙雲在三國演義中的描寫:

其第一次出現,是在《三國演義》第七回中:

忽見草坡左側轉出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

瓚部下救軍到,文丑撥回馬去了。

那少年也不追趕。

瓚忙下土坡,問那少年姓名。

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

本袁紹轄下之人。

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不期於此處相見。

其最後一次出現是在《三國演義》的第九十七回中:

忽一陣大風,自東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樹吹折。

眾皆大驚。

孔明就占一課,曰:「此風主損一大將!」諸將未信。

正飲酒間,忽報鎮南將軍趙雲長子趙統、次子趙廣,來見丞相。

孔明大驚,擲杯於地曰:「子龍休矣!」二子入見,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

」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也!」眾將無不揮涕。

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報喪。

後主聞雲死,放聲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龍則死於亂軍之中矣!」即下詔追贈大將軍,諡封順平侯,敕葬於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

後人有詩曰:「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

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

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應該說,《三國演義》對於趙雲的現今地位的塑造,是起到了一個特別重要的作用,而且小說中的一些內容也的確對於趙雲這個人物進行了特別多的美化。

而又因為小說《三國演義》的受眾極其廣泛,故而,捧趙雲的這部分人則是在輿論中占了主流,也是一般性的觀點。

那麼,與之相對的,另外一部分人,則是因為對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且獲取歷史的途徑,也不單單是從小說《三國演義》中進行獲取,而是從正史《三國志》中來查看這一段歷史,那麼,正如筆者先前就說過的,單論一些方面的成就,無論如何趙雲是比不上那些人的,所以,這一部分人就針對此認為現在大部分人誇讚和追捧趙雲是沒有道理的,是不對的,真實歷史中的趙雲其實不是這個樣子的,真實的歷史中是有很多比趙雲更厲害的人的,由此,這一派別的主要觀點就是損趙雲。

那麼,我們再仔細看看在正史中的趙雲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

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遷為牙門將軍。

先主入蜀,雲留荊州。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

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

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

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

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

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

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七年卒,追諡順平侯。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

以上就是趙雲在正史《三國志》中的全部記載,沒辦法,因為一些特殊原因,現在留下來的,關於趙雲在歷史上的記載,就只剩下了這些,當然,一般人可能看不太懂,那麼,筆者就簡單的用通俗的語言描述一下:

他,趙雲,趙子龍,年少成名,揚威河北,故為當時燕雲地區勢力最大的公孫瓚所重用,然其卻目光如炬,在其長官公孫瓚實力最強之時,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追隨弱小的劉備,而後數十年間誓死報效劉備。

期間經歷大大小小百餘戰,雖從有過特別突出的貢獻,但也是戰功卓著,隨著劉備勢力的越來越大,趙雲也從最低級的牙門將軍,到護衛中軍的翊軍將軍,再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護軍,可以說,看上去趙雲的仕途很順利,但事實上,其中的艱險又是誰人能夠明白。

而之後的趙雲則因為在祁山之戰中,以弱敵強,敗退,故被貶為鎮軍將軍。

建興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病逝,享年,無記,只知是壽終正寢。

後則又被蜀後主劉禪封賜諡號為順平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在輿論中的兩派人對於趙雲的分析,都沒有太大的錯誤,畢竟雖然那個以《三國演義》為藍本進行描述趙雲的,雖然帶有美化效果,但是具體事件並沒有多大變化,小說中趙雲兩救少主,而在歷史中,趙雲也的確是兩救少主,小說中趙雲英勇奮戰,歷史中的趙雲也是一樣的勇猛異常。

甚至,在筆者個人看來,小說中對於趙雲的描述,其實還是沒有真正突出趙雲這個人的特色和獨到之處。

賢,沒錯,這就是筆者對於趙雲的定性,而在筆者看來,與其說趙雲是一位猛將,或者是一位忠將,這都太過著眼於趙雲的一些功業,然真正的趙雲,則應該是一位溫文爾雅的儒將。

正如王復禮在《季漢五志》中對趙雲的評價:「順平真儒將哉。

其律己也嚴。

接人也慎。

其見理也明。

其去私也力。

若夫當陽救主。

奮不顧身。

漢水立功。

威還似虎。

語云。

膽欲大而心欲小。

志欲圓而行欲方。

其順平之謂乎。

趙雲,作為一位三國時期的將軍,勇猛善戰是其基本的生存憑藉,因為這就是那個時代,同樣,具有勇猛善戰這一屬性的將軍在那個時代其實也並不少見,但為何獨獨趙雲會脫穎而出成為現人所尊崇的對象呢?

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在注《三國志·蜀書·趙雲傳》時,為補充記載趙雲人物生平,遂作《雲別傳》一書。

其原書雖然已經失傳,但其在注釋《三國志·蜀書·趙雲傳》時,還是保存了相當多的內容。

雲別傳曰: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

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訁凶訁凶,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

"遂與瓚征討。

在這裡面,無疑,趙雲的人物形象的確是愈加真實,無論如何,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的人物特點,還是很符合我們心目中的那位常山趙子龍的形象的。

而再說趙云為何會首選公孫瓚而捨棄更加強大的袁紹時,其說的話中,尤其是那句「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沒錯,就憑這一句,常山趙子龍就應該是值得我們現人所應該尊重和敬仰的,身處戰亂年間,四處紛擾,人人都想的是如何趨吉避凶,但惟獨趙雲卻是首先以仁政作為自己的行事標準。

是,袁紹是比公孫瓚強,但是袁紹刻薄寡恩,不行仁政,自然選擇公孫瓚,而從這裡,我們則更能清楚的找出為何趙雲會在最終選擇追隨劉備呢?無他,就是因為劉備是真正的仁德之人,真正可能在亂世可以實行仁政的人。

所以,事實上,真實的趙雲,是一位特別有美好理想的一個人,他從事只看是否於天下有利,卻從不以個人得失為重,無論是在之後就位桂陽太守之時拒絕趙范的說親,還是在之後俘虜了自己的少年朋友之後不願假公濟私而上請殺之,都可以看出趙雲此人的特別和難得之處。

當然,趙雲之後最令後人欣慰的故事,無疑還是要屬下面這段了(內容有點長,但是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認真看完):

雲別傳曰: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

雲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先主即從之。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

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

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

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斗且卻。

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

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

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

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

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

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

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當劉備徹底平定益州之後,劉備勢力諸臣子便開始了大肆分得財物運動,然而子龍卻是一句:「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不得不說,對於子龍,筆者是由衷的感到佩服和欣慰。

再說戰爭期間,子龍一身是膽般迎戰曹軍,其威名更是世人皆知,虎威將軍的名號,更是天下傳頌。

而後當劉備想要進擊孫權時,子龍又是以一句「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準確的點出了當時的關鍵所在,雖然劉備終究沒有聽從,但也依然在劉備敗退後,引軍退吳。

幽幽華夏數千年,無數英雄豪傑,而三國時期更是各種人物輩出,然而,論其中真正可稱為賢將者,無疑,趙雲是絕對可以算的上的。

所以,正是因為趙雲的賢,趙子龍的大仁,所以,漢昭烈帝劉備才會如此重用趙雲,沒錯,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我們只看到了趙雲的仁義和勇猛,但是,殊不知,趙雲也是很厲害的統帥人物,為何筆者要強調趙雲的中護軍職位,就是因為中護軍這個職位的特殊性,單聽其名的確沒有什麼厲害之處,然而,事實上,中護軍卻是當時尤其是蜀漢軍隊中地位特別高的一個職位,無他,就是因為中護軍擁有著軍隊中最重要的兩項職責,一則是執掌禁軍衛戍中央,一則便是負責選拔下級武將。

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趙子龍在蜀漢政權中的特殊地位了。

而這一點在小說中自然沒有多大顯示,而在很多看了這段歷史後卻沒有對中護軍這個職位有過了解的人們看後,則都會很自然的認為趙雲始終就都是一個普通的武將罷了,但,事實上,趙雲其實還應該是蜀漢政權中的真正核心決策者之一,憑什麼,就憑蜀漢十幾萬軍隊中的下級武將,都由趙雲一人負責選拔,故而,面對那種覺得趙雲權職或是功績配不上五虎將這個稱號的人,那麼筆者只能說,不是趙雲配不上,而是趙雲壓根就不需要列入五虎將之中,因為趙雲本身就更是一員統籌全局的優秀智將。

如此,通過筆者的上述描述,相信大家應該對趙雲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然後,我們就可以很明確的得出一個結論:趙雲,是真正值得我們現人應該尊重和敬佩的歷史人物,不僅因為他的勇冠三軍,不僅是因為他的忠誠,更是因為他的賢,他的智,他的大仁大義。

最後的最後,筆者就用《雲別傳》中的最後內容,來紀念這位真正文武雙全一身是膽的一代賢將順平侯趙雲,當然,筆者還是想要由衷的說一句,趙子龍,真威武!

雲別傳載後主詔曰:"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

朕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

夫諡所以敘元勛也,外議雲宜諡。

"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

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

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

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盤點三國著名將領趙雲殺過哪些名將

趙雲又名趙子龍,東漢末年時期三國的一個重要將領。趙雲是一個英俊瀟洒,本領高強的將領。在東漢末年,戰亂頻繁,趙雲經過所屬郡縣長官的推薦,認識了劉備,中間的一些曲折導致趙雲在七年後才跟隨了劉備。之後...

他才是劉備身邊的第一猛將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蜀漢的劉備的五虎上將,五虎上將是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分別為;前將軍壯繆侯關羽、右將軍桓侯張飛、左將軍威侯馬超、後將軍剛侯黃忠、翊軍將軍順平侯趙雲。劉備稱漢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