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廢掉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只做了短短兩年皇帝,就駕崩了,真是命苦。

更加悲催的是,他所留下的繼承人劉禪,年方16歲。

放到現在還是一名高中生,那時候卻要處理朝政了,你說苦不苦?因此,劉備當務之急就是選擇託孤大臣,輔佐未來的小皇帝劉禪。

託孤大臣的首要人選,當然是謹小慎微、勞苦功高的諸葛亮先生。

劉備握住諸葛亮的手,千叮嚀萬囑咐:「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慌忙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一個託孤大臣是不夠的。

劉備同時還選擇了一個副職託孤大臣,即尚書令李嚴,「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李嚴在《三國演義》中沒有精彩表現,大家對他不是很熟悉。

至少,不像諸葛亮、張飛、關羽等人那樣耳熟能詳。

不過,在真實歷史上,李嚴是一位頗有能力的人。

從他之前的履歷可以看出,他文能處理政務,武能行軍打仗,是蜀漢不可多得的、能夠軍政一把抓的人物。

正因為此,他雖然還沒到蜀漢幾年,就接二連三被提拔使用,成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尚書令(相當於副丞相)。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是為蜀漢後主。

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開始積極發揮作用。

然而,另一名託孤大臣李嚴,由於地位和聲望都不及諸葛亮,一直生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之中。

當時,李嚴按照劉備和諸葛亮的安排,鎮守永安(今重慶市奉節縣)。

永安地處要衝,是蜀漢與孫吳都勢在必得的地方。

對於蜀漢來說,永安安全了,成都才會安枕無憂,諸葛亮才會放心進行北伐。

應該說,李嚴在鎮守永安時,盡職盡責地完成了任務。

但是,李嚴長期鎮守永安,遠離政治和權力中心,就難以履行託孤大臣的職責,無法對蜀漢朝政大事施加影響。

對此,李嚴心裡是不滿意的,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抗。

他是怎麼做的呢?

一是勸諸葛亮接受九錫,慫恿他進爵稱王(實際上是挖坑),被諸葛亮嚴詞駁斥;

二是當諸葛亮準備北伐時,想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李嚴推辭不去;

三是李嚴伸手要地盤,他要求劃分5個郡作為巴州,由自己擔任巴州刺史,遭到諸葛亮拒絕。

這些事情發生後,兩人的關係出現縫隙,貌合神離。

李嚴有能力,在人才凋零的蜀漢屬於中上之選,這個不假。

但他也有明顯的性格缺陷,情商和智商都有問題。

關於這一點,他同鄉陳震的說法是:「正方(李嚴字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何謂「腹中有鱗甲」?就是心術不正、心懷叵測。

這樣的人,遲早都會壞事的。

果不其然,231年,諸葛亮進行北伐,任命李嚴督運糧草。

當時正是夏秋之季,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

李嚴便寫信給諸葛亮,讓他撤軍。

兵法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軍隊缺乏糧草,這仗顯然沒辦法打。

於是,諸葛亮就撤軍了。

沒想到,諸葛亮撤軍後,李嚴卻故作驚訝地寫信給諸葛亮,說:「軍糧充裕,怎麼又退軍呢!」很明顯,李嚴「欲以解己不辦潰,顯亮不進之愆也」,推脫自己督辦不力的責任,顯出諸葛亮貽誤戰機的過失。

諸葛亮是何等人,怎會上這種當?他馬上拿出李嚴先後寫的兩封信,進行對質。

在白紙黑字面前,李嚴無話可說。

在古代,欺騙主帥、貽誤軍機可是殺頭的大罪,不過,諸葛亮看在託孤大臣的身份上,只是啟奏蜀漢後主劉禪,將李嚴廢為平民,「建興九年,李嚴被廢為民,流放於潼郡。

李嚴的政治生命,也因為這一件蠢事走到了盡頭。

值得一提的是,李嚴似乎並不仇恨諸葛亮。

相反,他還時刻期待諸葛亮召喚自己重新出山。

234年,當諸葛亮在五丈原鞠躬盡瘁後,李嚴感到此後再也無人啟用自己了,憤懣而死,為自己的一生划上了悲涼的句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李嚴事件背後引申的權力鬥爭

李嚴是蜀漢政權里西川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劉備奪取西川後,對李嚴等人委以重任,白帝城託孤里劉備除了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外,還有另一個人,那就是李嚴。但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大權獨攬,李嚴沒有應有的重用,...

他也是劉備的託孤重臣,為何被諸葛亮廢掉?

夷陵之戰慘敗後,劉備無顏回成都見百姓與文武百官,於是留駐永安。第二年劉備病危,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李嚴何許人也?竟能與諸葛亮並駕齊驅、同為託孤大臣。他又為什麼最終被諸葛亮貶為庶民?▍李嚴如何發跡...

劉備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和他,他怎麼成了白衣

劉備能為劉禪賜死的劉封,也一定會為自己兒子預設一個可以制衡權臣的棋子,這個棋子就是李嚴。李嚴在曹操入荊州時沒有降曹而是入了益州,又是反曹派。劉備攻劉璋之後李嚴又和費觀一起歸了劉備,因此。李嚴在...

諸葛亮如何施計清除了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

本文摘自《破譯皇權的更替密碼:帝王遺囑》 作者:何木風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劉禪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的太子教育,但跟隨劉備多年,總有些耳濡目染,絕不至於如諸葛亮所言的那樣,在朝政上一無是處。任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