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屬於三國哪一段位的大將?作為五子良將之首,比之關羽何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無論是三國,還是隋唐,人們更喜歡讀演義小說多一些,受演義小說的影響也更大一些。
畢竟,正史無趣,演義提神,若非真正的喜愛,誰又會閒著沒事兒去讀枯燥的史書呢?
可以說,因《三國演義》的普及,無論是書籍,還是影視劇,都會給予讀者和觀眾這樣一個直觀感受。
劉備為首的蜀漢政權更受喜愛,為正義一方;而曹操一方的曹魏政權,則只能屈尊成為當時時代的負面人物。
其實,何為正統?何為正面反面?在當時亂世,並無法分明。
就像黑與白,黑即黑,白即白,這一論調,隨著年歲的增長,也越發模糊。
曹操一定是梟雄嗎?劉備一定是英雄嗎?說不好吧...
筆者囉嗦這麼多,其實想說的是,三國之時,魏蜀吳三國,並無絕對的正義一方,也無絕對的邪惡,只不過是爭奪天下時的成王敗寇罷了。
所以,當我們看待三國人物時,也應當持客觀的態度。
正如本篇要說的這位大將:張遼。
他屬於曹操麾下的大將,非劉備一方。
世人皆知,蜀漢有五虎上將,關羽為首。
那又有多少人知,曹魏也有五子良將,以張遼為首呢?
縱觀關羽一生,樊城之戰是他的軍事生涯上的最亮點,此所謂,水淹三軍,威震華夏。
但是,在筆者看來,張遼之於關羽,二者相比,張遼的軍事亮點,亦或是軍事水準,甚至比之關羽還要高出一線。
諸如建安六年,張遼率領魏軍於東海戰昌豨。
當時,苦戰數月,張遼一方的糧食已經用盡,可昌豨所部依舊未被攻下。
這時,同與張遼在此的曹魏名將夏侯淵建議,理當撤軍歸朝,日後再做定奪。
可是,張遼卻說,他仔細觀察了近幾日與昌豨的對戰,發現昌豨有不再力戰,且眼神總是看他。
張遼認為,昌豨現在有投降之意,想要親自前去招降於他。
不得不說,張遼的觀察能力很強,當他前去之後,果然招降昌豨。
再如建安十二年,那一年,曹操攻伐袁紹之子袁尚,兵鋒所盛之下,令袁尚心生恐懼。
為保險起見,他找來數萬胡兵前來助拳。
胡兵兇悍,有了他們的幫助,袁尚如虎添翼,竟數日裡與曹軍交戰,亦不落下風。
在此鏖戰難分之時,張遼建議曹操速戰速決,並願領軍與之交戰。
曹操同意。
果然,張遼神勇,且戰術調配極佳,最終獲得此戰勝利。
若說以上兩戰,並不能看出張遼有更大出彩的地方。
那麼,在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戰,張遼的軍事功績應該達到了頂峰。
當時,曹操發兵進攻張魯,後方軍隊不足。
張遼則負責防守合肥。
孫權看準此大好時機,判定曹操無法發兵來援,於是發十萬大軍前去攻伐合肥。
這時,在手下盡然不知如何才好之際,張遼提出,若把破敵的希望放在等待援兵之上,那我們必敗,當下之計,倒不如趁孫權領兵剛到,軍心未定之時,先行來一招突襲,以挫敵軍軍心,再震我軍軍威。
就這樣,張遼以主帥之高位,率領八百位精銳將士,在天色剛剛發亮之時,突然向東吳發動突襲,頃刻之間,便殺了東吳兩員大將,和數十小兵,最後竟還衝到了孫權的營帳之外,把孫權嚇得不輕。
此戰,張遼率領八百精銳將士,在孫權十萬大軍中來回衝殺,大大挫敗了東吳的士氣。
而合肥之戰,孫權最終還是未能得手。
更有趣的是,作為曹魏大軍此戰的最大功臣,張遼此役,令孫權記憶深刻,也在東吳留下了赫赫凶名——每當江東小兒不聽父母之言哭鬧之時,其父母都會以張遼為恐嚇。
張遼之名,竟成了江東小兒心中「邪惡」的代名詞。
好了,其實說到底,張遼與關羽誰更厲害,這也只是一個噱頭。
雖說關羽曾敗在同為五子良將,可排名卻在張遼之下的樂進和徐晃的手下,但這並說明不了什麼。
畢竟,二人並無真正的交戰。
你可知道曹魏五子良將都是誰,都為曹操作出了什麼貢獻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利中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因為當時曹操在行軍作戰是經常用這五個人做先鋒,撤軍的時候也經常讓他們五個人斷後,...
蜀漢五虎上將世人皆知,曹魏方面卻更有戰功赫赫的五子良將,而唯于禁最為悲情
五虎上將,指漢末三國時期,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分別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陳壽最早作《三國志》時,將五人並列合為一傳,但還並未提出五虎上將的概念,而後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這...
《三國演義》英雄圖譜,讓你一秒鐘讀懂三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曹操的一世梟雄,劉備的草莽崛起,諸葛的神機妙算,張飛的義薄雲天......三國是一部英雄之書,它的關鍵詞,是陰謀陽謀、爾虞我...
三國時期的頂級名將,或許他讓你意想不到!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留名青史的軍事將領也不計其數。可以說,這既是一部三國史,也是一部英雄史,他們創造了一段段不朽的軍事傳奇。然而,真正能稱得上頂級名將的卻是屈指可數。所謂頂級名將必須具備超乎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