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大老粗武將建立的王朝,世界第一富,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太祖趙匡胤)

一說起宋朝,人們大都會說他積貧積弱。

是的,宋朝在軍事方面不夠強大,屢吃敗仗。

但是,宋朝的經濟占世界總量的一半。

他的財政收入達1億6000多貫(唐7000萬貫,元、明4000萬貫)。

它的文化和科技,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頭。

中國的四大發明,宋朝占了三個;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個;程朱理學,影響了中國近千年。

此外,宋朝還是一個出英雄的朝代,譬如楊家將、岳家軍等。

縱觀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史,宋朝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值得後人研究、探討、思考的朝代。

彼時的大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所取得的成就,不僅超越了古人,也超越了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宋代社會已具備現代社會的諸多特點,現代社會的很多生活現象都可以在宋朝找到源頭,譬如城市格局、商業信貸、商品一條街、博覽展銷會、夜市、24小時夜店、人才市場、學藝廣場、商業廣告、消防、廉租房等。

甚至,在反腐敗方面,宋朝的經驗也可以借鑑。

(《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宋代的社會經濟狀況)

另外,趙匡胤在宮門口置「登聞鼓」,開朝廷接待信訪之先河。

有一個老漢,丟了一頭豬,擊響了登聞鼓,趙匡胤親自接待,安排有關人去找,終於把豬找到了。

宋朝為什麼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就是因為宋朝皇帝開明,重視文化。

一般人對宋朝評價不怎麼樣,可中外一些名人對宋朝評價很高。

趙匡胤小時候十分聰明,但他不喜歡讀書。

他聰明到什麼程度呢?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他三歲時,他母親杜四娘帶著他去白馬寺進香,因杜四娘長得太美,勾動了一個小和尚的凡心。

他一邊念經,一邊色眯眯地瞅著杜四娘,趙匡胤不聲不響地走到小和尚身後,掄起木頭玩具,在他光頭上輕輕地敲打,一邊敲打一邊說:「叫你不好好念經,叫你兩眼色眯眯……」那個小和尚楞是讓他敲哭了。

到了上學年齡,他不好好讀書,逃學是他的家常便飯,後受他好友的攛掇,跑到少林寺學藝。

學了三個月,被他父親趙弘殷拽著耳朵拖回家。

回家後,他依然不好好讀書,率領一班狐朋狗友,或朕轡出遊,或校射、或狩獵、或擊球。

趙匡胤21歲那年,因刺殺皇帝受到通緝,不得不流亡他鄉,流亡了二年之後從軍,當上了後周的殿前都點檢(三司長官之一。

三司,即步軍司、馬軍司、殿前司),通過政變當上了皇帝。

(陳橋兵變)

他重視讀書,是在他當上皇帝之後。

他自己雖然沒讀過幾天書,但他非常重視文化和教育,把文化人的地位抬得很高。

終宋一朝,凡320年,沒有殺過一個真正的文人,甚而一個落第舉子因落第寫反詩,宋仁宗不但不殺,還給他官做。

這一點在任何朝代都沒有做到。

秦始皇,千古一帝,但他焚書坑儒,一次坑了460人(那時讀書人少,這460人可以說都是當時精英)。

此後,歷朝歷代都製造了程度不同的文字獄。

到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文字獄」達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

清代到底製造了多少次文字獄,無法統計,康熙、雍正父子,各製造了二十幾次。

年羹堯大家不會不知道吧?他可是清朝的大功臣。

雍正三年,日月合璧,五星連珠,天象極殊,年羹堯進表朝賀,他本想用「朝乾夕惕」一詞讚美雍正帝勤於政務,但將此語誤寫成「夕惕朝乾」,雍正以此為藉口興起大獄。

他指責「年羹堯非粗心辦事之人」,不該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可見有「不臣之跡」。

他命大臣們檢舉年羹堯罪狀,最後刑部定了92條大罪,凌遲處死。

雍正故作仁慈,讓他自裁了事。

因年羹堯一事,還殺了好多人。

(年羹堯)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一案更是典型的文字獄。

翰林院庶吉士(每科殿試後,選進士中優於文學善於書法者為庶吉士)徐駿,是康熙朝刑部尚書徐乾學之子,顧炎武外孫。

雍正八年,他在奏章里將「陛下」的「陛」字誤寫成「狴」字,雍正將其革職。

後又有人揭發他的詩集中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等句,被認為是存心誹謗,照大不敬律,判徐駿斬立決。

趙匡胤崇文,並不是一開始就崇,他有一個認識的過程。

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軍滅了後蜀,把後蜀皇帝孟昶及夫人花蕊弄到汴京(趙匡胤問花蕊:「有人說,孟昶之亡,亡於女人,卿對這話怎麼看?」花蕊做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趙匡胤看上了花蕊,毒死了孟昶,命有司將孟昶宅中的帳被、器具,收還大內。

有司將所收之物,列了一個單子,呈給趙匡胤,上邊赫然寫著,溺器一個。

趙匡胤拍案斥道:「你們這是幹什麼,連一個溺器也要收回!這成什麼話?」

有司回道:「啟奏陛下,這不是一個一般溺器。

「不就一個溺器嗎,難道是金子做的?」趙匡胤問。

「它雖說不是用金子做的,但它比金子做的還貴重。

「貴在何處?」趙匡胤問。

「乃用七寶裝成」。

趙匡胤道:「卿等之話,朕有些不信。

「溺器現在殿外放著,陛下若是不怕污了聖目,臣等取來,讓陛下親自過目若何?」

趙匡胤道:「那你們就去取吧。

有司將溺器取來,呈給趙匡胤。

果真是七寶裝成,精緻異常,嘆道:「一個溺器,尚用七寶裝成,那麼,所食之物,又將用何器貯之?奢靡至此,不亡何待?」言畢,飛起一腳,將溺器踢出一丈多遠,落地後,化作數塊。

趙匡胤繼續往下看,只見那單子上寫著鏡子三個。

「溺器乃七寶裝成,鏡子呢?鏡子用什麼裝成?」趙匡胤問。

有司答道:「鏡子倒很一般,用銅所做,只是那鏡子背面所鐫的年號與大宋的年號不符。

趙匡胤道:「怎麼不符?」

「那銅鏡上鐫的是『乾德四年鑄』。

可咱大宋才剛剛進入乾德三年。

趙匡胤道:「有這等事,快把銅鏡呈上來,朕要親睹。

銅鏡呈上來後,果如有司所言,趙匡胤傳旨,召趙普上殿。

趙匡胤指了指御案上的銅鏡說道:「你自己拿去看吧!」

趙普趨到御案前,拿起銅鏡,看了又看說道:「這不就是一個普通的銅鏡嗎,有什麼好看的?」

趙匡胤沉著臉說道:「你看一看它的背面,是什麼字?」

趙普將鏡的背面對著自己,小聲念道:「乾德四年鑄。

這,這是怎麼回事?

難道這鏡是從咱大宋傳去的?」

趙匡胤道:「不可能。

這三個都是老鏡子,咱大宋建國才幾年呀?六年!就是一建國就鑄了這三個鏡子,也不可能這麼舊!何況,咱大宋剛剛進入乾德三年,這鏡子顯示的卻是『乾德四年鑄』。

「這……」趙普無語。

趙匡胤抬頭對侍臣說道:「傳眾翰林上殿。

不一刻兒,翰林們趨上殿來,站了一排,行過君臣之禮,齊聲問道:「陛下召臣等前來,有何賜教?」

趙匡胤拿起御案上的銅鏡說道:「朕三年前改元,曾面諭趙普,讓他與爾等相商,年號不得襲舊,為什麼這鏡子的上面,也有乾德二字呢?還是乾德四年鑄?這是怎麼回事?」

眾翰林面面相覷,不知所對,獨竇儀(竇儀是竇燕山兒子。

《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具揚。

這裡所說的竇燕山,便是竇儀的父親)深作一揖說道:「蜀主王衍,曾用過『乾德』的年號」

「始於何時?」趙匡胤問。

「始於後梁貞明五年(公元919年)。

」竇儀答。

趙匡胤將頭點了一點說道:「這就對了。

這面銅鏡的背面鋥亮鋥亮,應該有四十幾年的歷史了。

唉,看起來,宰相須用讀書人,像竇愛卿,便是宰相之材!(此後,趙普排擠竇儀)

(竇儀像)

趙匡胤喜歡私訪。

某一日,趙匡胤私訪,來到武城廟前,廟前有一個賣炊餅的,缺斤少兩,與一個買餅的儒生發生了爭吵。

儒生問掌柜:「你知道這秤,為啥由十三兩變成了十六兩?」

掌柜譏笑道:「我不知道,你若知道,你給大夥說一說。

儒生不說,走了。

趙匡胤欲追趕儒生,護駕的來了,皇帝身份已暴露,被人圍住磕頭。

第二天,早朝後,趙匡胤問趙普,秤為什麼由十三兩變成十六兩?

趙普答不出來,眾大臣也答不出來。

趙匡胤批評趙普:「朕曾當面給你說過,『宰相須用讀書人。

』意在告誡你,要你多讀書,可你就是不聽,遇到事了,一問三不知。

他越說越氣,抓起御筆照趙普臉上一邊畫一邊說:「我叫你不讀書,我叫你不讀書。

」一連畫了十幾筆。

讓他務必把那個書生找來,書生找來後,趙匡胤問書生,古代的秤為啥是十三兩,儒生回答,十三兩代表十三顆星,即北斗七星(主死)和南斗六星(主生)。

若是短斤缺兩,生前減壽,死後不得脫生,這種處罰有些重,故而又在秤上加了三顆星——福(主吉祥)、祿(主勞祿貴賤)、壽(主壽命)。

短一兩「減福」,少二兩「虧祿」,短三兩「折壽」。

《三字經》說「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不是他要讀書,是趙匡胤逼他讀書。

在這之前,趙匡胤就已經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他曾意味深長地對趙光義說道:「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治天下。

秦始皇不懂這個道理,所以二世而亡。

漢代的皇帝,懂得這個道理,以儒生治國,享國四百餘年,咱應該學習漢代的皇帝呀!」

為了學習漢代的皇帝,他的寶座尚未暖熱,就率領群臣前往太學參拜孔子和孟子,並下令重塑孔子塑像,修繕祠宇。

為表示重視,他親自提筆,為孔子作贊。

緊接著又頒布了令全國將士吃驚的聖旨:「朕要求所有武臣,一律讀書,以知曉治國之道。

党進,是趙匡胤的愣將,勇武過人,打得楊業跳護城河。

奉命防秋(秋高馬肥時,夷族往往要入侵中原,一入秋,調兵前往邊境)。

走之前,可以向皇帝辭行,表一表態,說一些盡忠的話。

也可以不辭行,他非辭,把帶多少兵馬寫在笏上,讓人教他,數十遍的教。

但見了趙匡胤,一激動,把要說的話忘了。

但又想說,來了一句:「臣聞古風朴略,願官家(宋朝皇帝被稱為官家——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好好休息。

趙匡胤「吞兒」一聲笑了:「古風朴略與讓朕好好休息,有什麼關係?」党進回答:「你不是讓武臣讀書嗎?我也想拽一拽文,讓官家知道我也讀書了」。

頒過要所有武臣一律讀書的聖旨後,趙匡胤意猶未盡,又頒旨一道:「文臣治州」。

也就是說,每個州郡長官,乃至縣令,均由文人來當。

早在建隆年間(960—963年),趙匡胤就恢復了科舉制度,一旦金榜題名,便封官。

他的繼任人太宗、真宗、仁宗,步他後塵,更加重視科舉,特別是真宗,寫《勵學詩》以鼓勵學子,詩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種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宋代科舉考試)

以致出現「榜下捉婿」的趣聞。

剛開始的時候,達官貴人為了得到佳婿,派人守候在東華門外,一念到中舉者的姓名,便上前去搶,為此出了不少笑話。

有一個中舉者已經成婚,卻被人搶到府上。

他調侃道:「我願意做您的乘龍快婿,但如此大的事,我得回去和娘子商量一下。

」為了避免此類事發生,達官貴人便找人盯著進京趕考的舉子,了解舉子的情況,若沒成婚,便和他們套近乎,甚而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一旦他們高中,便給他們介紹女人。

久之,竟成了一個產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趙匡胤一生沒有殺過一個真正的文人,還把不殺文人寫進「誓約」,刻在石碑上,置於太廟內一個夾室裡面,用大鎖鎖之,並在夾室的四周圍上長幔。

誓詞曰: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只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子孫有渝此誓言者,天必殛之。

史稱「勒石三戒」。

故而,有人說,唐朝是婚外戀的天堂,宋朝是文人的天堂,明朝是痞子的天堂。

正因為宋朝崇文,培養了一大批君子,既然稱之為君子,必定為人正派,愛國,有血性。

故而,當南宋滅亡的時候,宰相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十幾萬宋人亦跟著跳海(寧死不當亡國奴),此事,以後再也沒有發生過。

特別是到了近現代,國人中很有一些人精神頹廢,根本不講民族氣節。

一些外國人看不起我們中國人,稱「崖山之後無中國(華)」。

那麼中國叫什麼呢?叫支那(英語支那)。

故而,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該進行精神方面的教育。

要進行精神方面的教育,就得讀書,多讀書,讀好書。

有個智者說了這麼一句話,讀什麼樣的書,就是什麼樣的人。

我想為這個智者點讚,也希望在座讀者為這個智者點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換年號,讓趙普起,結果鬧出了大笑話

年號是古代用來編年的方法,有些皇帝一輩子只用一個年號,而有些皇帝遇到大事還會改個年號編年一下。宋太祖趙匡胤用過三個年號,在改第二個年號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個十分有意思的事情。他讓當時的宰相想一個從來...

趙宋風流(十一)——宰相還須讀書人

趙匡胤要改年號,找來趙普等大臣們,讓他們定一個以前沒有用過的,最終確定了用「乾德」。乾德三年,大宋已平滅後蜀,一些後蜀宮人進入大宋宮廷。這一天,後宮之中突然出現一塊銅鏡,背面刻有「乾德四年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