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皇帝最後的野望——十萬橫磨劍折戟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多人對於後晉唯一的記憶就是「兒皇帝」石敬瑭,通過認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割讓燕雲十六州,登上皇位,害的大宋難以抵擋契丹。
但歷史上,因敵人強大而一度「卑躬屈膝」,但暗中發展力量,最後報仇雪恨者,大有人在。
若能雪恥成功,不但之前的屈辱一筆勾銷,甚至會傳為美談。
而事實上,現實中石敬瑭確實有那樣一次洗白的可能。
只可惜最後卻淪為一場嘴炮誤國的鬧劇。
(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已然是佳話。
但後人還加入了吃屎問疾的橋段。
把勾踐變得更加屈辱,讓故事更加勵志。
可見石家人若能反殺契丹,那之前的認賊作父也未嘗不能洗白。
)
孫皇帝繼位,十萬橫磨劍的正義宣言
石敬瑭死後,其義子石重貴登基。
此時大將景延廣提出,他說先皇稱臣是萬不得以,現在大晉國站起來了,不能再受此大辱。
先皇稱兒,新帝稱孫即可。
聽起來似乎有點怪,但不難理解。
先皇認爹,是即成事實,兒子不認,就是打老爹的臉。
但讓晉國稱臣便是國恥,自然要背約。
此言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宰相李崧說:「屈身以為社稷,何恥之有!陛下如此,他日必躬擐甲冑,與契丹戰,於時悔無益矣。
」
但石重貴為國家榮辱計,選擇只做德光孫,不為契丹臣。
此舉立刻引起了契丹震怒,遣使責問。
而景延廣直接讓皇帝把契丹使關起來,並將國內的契丹商人全部殺死,財產充公。
多虧其他大臣再三申明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中華傳統,才將契丹使者放了。
契丹使回國前,景延廣更是義正言辭的宣稱「中國士馬,爾所目睹。
翁怒則來戰,孫有十萬橫磨劍,足以相待。
它日為孫所敗,取笑天下,毋悔也!」翻譯過來就是我有十萬雄兵,不服來戰,輸了別後悔。
可謂霸氣側漏。
因為此類的正義言詞太多,契丹使「嚇」的擔心自己「記不全」,特意讓景延廣立了個字據。
初戰戚城,義正言辭竟是嘴炮
得知景延廣的正義宣言後,又驚又怒的耶律德光隨即發兵親征晉國,打算對孫皇帝「家法伺候。
」
後晉方面尚未做好戰爭準備,聽聞遼軍南下,慌忙試圖重新將和,但大話都放出去了,又豈能隨便收回來?
求和被拒,石重貴親率禁軍抵擋遼軍,而景延廣以上將身份指揮戰局。
戰爭初期,晉將李守貞首先在馬家口阻擊中,將契丹已渡河並築壘的萬餘步騎擊破,契丹溺死者甚眾,還未渡河的數萬遼軍唯有「號哭而去」。
之後梁軍在戚城決戰,經過一天的鏖戰,雙方都損失甚重,入夜後契丹軍撤軍北歸。
後晉軍初戰告捷。
而義正言辭景延廣的表現卻讓人震驚。
契丹軍求戰曰「景延廣喚我來相殺,何不急戰!」 景延廣卻畏敵不出。
晉將高行周被遼軍圍困,向他求援,延廣也勒兵不出。
若非之後孫皇帝親自帶兵救援,高行周必全滅。
如此怯戰賣隊友,也難怪時人稱 「昔與契丹絕好,言何勇也;今契丹至若是,氣何憊也。
」
二戰白團衛,德光飆駱駝
戰後賣隊友的景延廣被貶職到地方,杜重威成為後晉的主帥。
杜重威之前屢有戰功,但能擔此重任主要是因為其是石重貴的姑父,自家人比外人放心。
晉軍趁著契丹主力北歸,連克數城,勢如破竹。
但一聽說遼軍反擊,杜重威立刻嚇得帶兵逃遁,後晉軍在陽城白團衛村被遼軍追上,晉軍以拒馬環繞營地,契丹鐵騎無法衝擊,轉而包圍了晉軍。
而此時正好颳起大風。
晉軍方面,諸將紛紛請戰,杜重威卻害怕的說風勢稍緩再說。
大將李守貞認為風煙大起,敵人判斷不出晉軍人數,正是突襲反擊的時機。
便不等號令,立即率軍對契丹發動突襲,晉軍步卒盡拔據馬出擊。
藥元福、皇甫遇等將軍也率領精騎逆風橫擊。
此時正好急於求勝的耶律德光命令精銳騎兵鐵鷂軍下馬步戰,拔除晉軍的工事,萬萬沒想到晉軍突然出擊,猝不及防的遼軍被瞬間擊潰。
「(德光)上乘奚車退十餘里,晉追兵急,獲一橐駝乘之乃歸。
」(遼史)狼狽不堪。
諸將本欲追擊卻被主帥杜攔住,杜重威表示「逢賊幸不死,更索衣囊邪?」( 《舊五代史》)
大戰之後
兩次大勝鼓舞了後晉的信心,上層大任務得以放心大膽的享樂!
孫皇帝「謂天下無虞,驕侈益甚。
四方貢獻珍奇,皆歸內府。
多造器玩,廣宮室,崇飾後庭。
」演員只要表演的好,就有巨額賞賜,「戰士重傷者,賞不過帛數端。
」士兵們不禁哀嘆「我曹冒白刃,絕筋折骨,曾不如一談一笑之功乎!」(《資治通鑑》)
杜重威,「每以備邊為名,斂吏民錢帛以充私藏。
富室有珍貨或名姝、駿馬,皆虜取之;或誣以罪殺之,籍沒其家。
」還曾以軍糧不足為名,強征百萬斛糧食,30萬給國庫,其餘都進了自己腰包,之後還向因為苛政貧困的百姓放貸,大賺一筆。
但契丹入寇時,杜元帥「但瞋目延頸望之,無意邀取。
由是虜無所忌憚,屬城多為所屠,威竟不出一卒救之,千里之間,暴骨如莽,村落殆盡。
」
之前發出正義宣言的景延廣在地方也大肆搜刮,洛陽需要徵收20萬匹緡錢以資軍用,景延廣竟打算趁機徵收37萬匹,完全在為國添堵。
就在後晉洋洋自得時,一年後,契丹的反擊來臨。
中渡橋之戰,十萬橫磨劍皆投敵
兩軍在中渡橋相遇,晉軍一陣猛攻,擊退了已渡橋的遼兵。
雙方隔河對壘。
此時恆州晉軍離此不遠,有人建議和恆州軍一起夾擊契丹,契丹必敗,但杜重威怯戰不許,只是修築堡壘自守。
之後晉將王清請戰,杜重威允許後,王清率領數千步兵奮勇奪橋,為晉軍渡河開闢了道路,而此時杜重威卻再次賣隊友,坐觀王清全軍覆滅而未發一兵支援。
此後再無人請戰,杜重威便與契丹相互通使,打算投降契丹,契丹人許諾投降後,讓其做中原皇帝,雙方一拍即合。
打定主意的杜重威邀請眾將議事,眾將原以為是討論如何破敵,結果杜重威開口是投降,眾將愕然,然而杜早已埋伏下甲兵,眾將不得不同意。
就這樣後晉中央的主力軍,全體投降契丹。
遼人再也沒什麼好怕的了,一路進逼汴梁。
孫皇帝徹底傻眼了,唯有奉表報降,後晉就此滅亡。
孫皇帝的野望最終鬧劇般收場。
可憐契丹鐵蹄大掠中原,千萬百姓受難。
後晉亡國後,當初義正言辭的景延廣被帶到了德光面前,德光質問他為何挑釁契丹,景延廣對於說過的「十萬橫磨劍」之類話全都賴帳不認,德光取出之前他立下的字據,一條一條的對質,對到第八條時,景延廣唯有磕頭求死。
【主和派代表桑維翰,此君作為石敬瑭派往契丹認爹的使者,被後人視為賣國賊。
但這位一直主和的國賊在國家覆滅之際,卻到處奔走試圖救國,最終因為怒罵降將,被羞憤的降將所殺。
】
後晉敗因
縱觀整場戰爭,三場大戰晉軍贏了兩次,戰鬥力並非不能和契丹一較高下。
為何最終沉沙折戟?
其實早在石敬瑭時,後晉就意圖和契丹翻臉,但主和的桑維翰對比雙方實力後,不得不作罷。
採用桑維翰之謀。
「訓農習戰,養兵息農。
俟國無內憂,民有餘力,然後觀釁而動。
」(《資治通鑑卷282》)暗中積蓄力量,圖謀反擊。
契丹連續戰敗還有餘力再戰,後晉主力投降後,石重貴再無可用之兵,雙方實力可見一斑。
而契丹短期內對於南下並無興趣,述律太后曾對德光說,他就算打下了漢地也無法統治漢人,萬一慘敗豈不悔之晚矣?可見後晉若要臥薪嘗膽,,是有充分時間的。
但國力的積累需要緩慢的過程,嘴炮卻隨時可以打。
景延廣一通大話,暢快淋漓,無辜的人卻要付出性命。
孫皇帝耍個帥後就沉迷聲色犬馬,對內魚肉百姓,將大軍丟給怯戰的姑父。
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靠說大話吹牛皮並不能改變國家的命運,石重貴不懂這個道理,最終讓自己和石敬瑭失去了最後的洗白機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乃咎由自取。
只是可憐了當年的後晉軍民,要為君主的愚蠢買單,遭受契丹鐵騎的蹂躪。
這個皇帝像蜜獾: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草上風語 時拾史事蜜獾,人稱動物界的「平頭哥」。這廝生性好鬥,常常不在干架,就在干架的路上,個頭雖小,但見了獅子都忍不住要撩撥一番。後晉出帝石重貴,堪稱帝王圈裡的「平頭哥」,跟他的養父「兒皇帝」...
揭秘五代十國中後晉因何滅亡:遊牧民族的不斷侵略
五代之一的晉朝由沙陀人石敬瑭建立,史稱後晉。他的先輩隨朱邪執宜歸唐,移居陰山府。父臬捩雞善射,從晉王李克用征戰有功,官至洺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永年縣東南)刺史。石敬瑭原隸李嗣源麾下,為李氏婿。其妻...
五代時期石敬瑭甘做「兒皇帝」,他的侄子卻這麼「有骨氣」?
石敬瑭是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皇帝之一,他依靠契丹的支持打敗後唐建立後晉,又割讓燕雲十六州,對契丹俯首稱臣,稱呼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爸爸」,為後世所不齒。石敬瑭死後,他的養子(侄子)石重貴即位後,...
解密石敬瑭之子石重貴那可歌可泣的一生(完結篇)挽回了父親生前的一絲顏面,做了父親畢生不敢做的事!
解密石敬瑭之子石重貴那可歌可泣的一生:挽回了父親生前的一絲顏面,做了很多父親不敢做的事!昨天咱們說到石重貴與耶律德光撕破臉皮,耶律德光親率十幾萬大軍想來教訓一下石重貴,石重貴御駕親征,帶兵抵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