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五關斬六將:什麼讓關羽變成了超級路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羽為了尋找兄長劉備,走出了一條錯誤百出,讓人莫名其妙的路線。

到底誰給了他這張錯誤的地圖?誰應該為這齣鬧劇負責?元兇您一定不會想到,他就是……

熟悉三國的人,想必對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都不會陌生。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關羽因一度被曹操所擒,在立功報答之後,拜辭曹操,護送二位嫂子,前往河北尋找兄長劉備。

從許昌出發後,沿途經過東嶺關、洛陽、汜水關、滎陽和滑州五處城關,斬殺了把關攔路的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六員大將,終於得過黃河。

《演義》用了整整一回描述這個故事,「千里走單騎」成為關二爺忠肝義膽的象徵,也是其赫赫一生的重要戰績之一。

不過後人對這「過五關」的歷程,卻頗有些懷疑。

五關中除了第一關「東嶺關」是不知名的小地方,後面四處都是歷史上真有其地。

其中,洛陽即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汜水關和滎陽都在今河南省滎陽附近;「滑州」並非東漢、三國時候的地名,而是宋朝以後才有的,當時應叫「東郡」,在今河南省濮陽、滑縣附近。

從地圖可以看出,這四個地方基本上是沿著黃河由西向東一字兒排開。

其中洛陽、汜水關、滎陽均位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附近)的西北面,而滑州則位於許昌的東北。

關公從河南省中部的許昌出發,要前往河北省尋找劉備,直接往北是最近的;考慮到主要渡口在東郡(滑州),那麼出門後往北略微偏東一點點,或者繞一些小彎路也正常。

然而按照前面對地圖的分析,忽略多半是杜撰的東嶺關,則關公他老人家從許昌出來後的大致路線是這樣的:

首先傻乎乎朝著西北方向猛跑,一直跑了數百里,經過中嶽嵩山,到了當時已經近乎廢墟的洛陽。

在洛陽,或許二哥看見滔滔黃河,猛然醒悟到自己走錯了方向,這才改行向東,一路經過汜水關、滎陽,到達東郡渡河。


(按照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記載,關羽走出了讓人很暈的一條路線)

這麼一個大大的拐彎,不但浪費了數百里的路程,還平添了不少的麻煩。

如果關公是金庸作品中的俠客,那麼大可以在中原遊歷一陣,行俠仗義,順便到嵩山找少林高僧切磋切磋,然後順黃河東下。

問題在於,當時關二爺是帶著不足數十名隨從,護送二位嫂子,在隨時可能成為敵對的曹操地盤內急速逃難,恐怕不會有這份閒情逸緻。


(嵩山少林寺圖。

關羽所處的時代,這裡還不是武林勝地。

那麼,關雲長真的是一個路痴麼?顯然也不大可能。

好歹還有嚮導,還可以問人呢。


(天啊,這地圖太亂了,我怎麼也找不到哪兒是北……)

因此,唯一的結論,這個傻乎乎的大彎路是作者虛構出來的。

事實的確如此。

歷史上,關羽離開曹操後,只說他徑直去與兄長劉備會合。

當時曹操的部下有人要發兵追趕關羽,曹操回答:「各為其主,不必追趕了。

」留下國士胸懷的一段美事。

當然,很可能各地的守兵,也有自行攔截關羽的;關羽或許也經過了一些小規模戰鬥。

不過如《演義》描述的「千里走單騎」這樣完整的長征多半是沒有的。

尤其重要的一條,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當時劉備已經被袁紹派遣到汝南附近打游擊牽制曹操,因此關羽很可能根本沒有到黃河邊,而是徑直往汝南去了。

所謂《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確實是作者羅貫中杜撰出來的。

但問題還沒有解決。

羅貫中的地理知識,當然不算很好,所以弄錯一些地名毫不奇怪。

如果他編排關羽的五關行程,是東南西北亂成一團,那麼倒很容易理解了。

可怪就怪在,這五關中從洛陽到滑州的後四關,恰好又構成了一條由西向東的精確路線,可謂一絲不苟。

只不過出發點放在許昌,就顯得整個路線很彆扭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都是宋元時期說書人惹的禍。

三國歷史,早在宋朝時期,便被說書人編成了膾炙人口的故事,在市井中傳頌。

到了元朝,這些故事進一步豐富,除了《全相評話三國志》書本,還出現了各種關於三國題材的雜劇、民間傳說。

(在中國歷史上,說書人對文學、文化乃至歷史的貢獻是不能忽視的。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也是源自說書人用的「話本」)

羅貫中正是在這些雜劇、傳說、話本的基礎上,改編整理,並修正了一些與歷史出入太大的錯誤,因此得到今天的《三國演義》。

而這其中,關雲長過五關的故事,歷史上並無記載,想來便是宋元民間藝人的原創,然後被羅貫中所引用的了。

然而,宋元藝人一般來說,其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因此其歷史知識往往也存在種種缺漏。

這些缺漏自然反映在他們創作和整理的三國故事中。

例如,在他們的故事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定的都城不是歷史上的許昌,而是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

由此,便可以解釋關羽過五關這一條。

在評話中,關羽從長安拜辭曹操出來後,其目的是前往河北尋找劉備。

他沿著黃河南岸由西向東行進,依次經過洛陽、汜水關、滎陽,到達滑州(宋朝時候這個地名已經有了),北渡黃河。


這才是正版的「過五關」路線

整個路線清晰明了,毫無漏洞。

可見設計這條過關斬將路線的民間藝人,想必是對照著當時的地圖仔細研究了一番的。

然而到了羅貫中手裡,他的歷史知識自然比民間藝人豐富得多,因此大筆一揮,將「曹操定都長安」這個錯誤修正為「曹操定都許昌」。

都城倒是從陝西移回了河南,可能他又覺得關羽過五關的故事特別精彩,不忍捨棄,於是照搬了過來。

這老先生也不想想,你把人家的出發點都給搬了上千里,這路線還能一字不改的照抄麼?遺憾的是,羅貫中歷史不錯,地理卻差勁,加上偷工減料,就這麼把關公的行程變成了沒頭蒼蠅一樣的亂撞。


(羅貫中:不要怪我,我只是小小的偷懶一下下)

關於此事,還有一個旁證。

那就是《演義》中,關羽剛剛離開都城,曹操帶著眾將送別關羽時,兩人曾在一座橋上對話,並且有挑袍贈金的故事發生。

這座橋,在元朝評話和眾多民間傳說中,都作「灞陵橋」。

眾所周知,灞陵是長安城東的一處地名。

元朝評話中關羽既然從長安出發,在灞陵與曹操話別理所當然。

而在「毛本」《三國演義》(清朝毛宗綱父子整理後的《三國演義》,也是如今市面上流傳最廣的版本)中,關羽從許昌出來,與曹操話別時所處的位置,則只含糊地說了「橋上」。

最有趣的是,在《三國演義嘉靖本》(這個版本在市面上較為少見,比起「毛本」,它從時間上較早,也較為接近羅貫中原著)中,關羽雖從許昌出發,卻也是在「灞陵橋」上挑的袍子。

但不知道,許昌城外,哪來一座「灞陵橋」?


(灞陵橋(陝西省)。

在民間傳說和評話中,是關羽從長安出來後,與曹操話別之處。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錯把該橋搬到了河南許昌。

羅貫中一時偷懶,不但把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一個大大BUG,也讓關二爺背負了「路痴」的帽子,真是冤哉枉也。

所以我們今天,對網上資料,也千萬不能不動腦筋的亂「引用」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知道嗎?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是個路痴

關雲長是忠義的形象,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後一直跟著劉備,被曹操打敗後屯土山關公與曹操三約事,暫事曹操。後聞得劉備所在而千里單騎追尋。於是有了小說《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那麼你知...

歷史上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斬的是哪六將

說到三國時期的關羽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吧,這個人其實爭議很大,很多人都說了那是因為羅貫中把他寫得太完美了,還有就是民間對於他的讚美也太多了,所以關羽這個人越來越被人喜愛了,所以關於他的故事也多...

揭秘:關老爺過五關斬六將,不為人知的一面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關羽因一度被曹操所擒,在官渡之戰中「誅顏良斬文丑」立功報答之後,得知兄長劉備所在,掛印封金,拜辭曹操,護送二位嫂子,前往河北尋找兄長劉備。從許昌出發後,沿途經過東嶺關、洛...

關羽千里走單騎是否捨近求遠?

話說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典故。這個典故矣化為成語的情節,表現了關羽的忠義和勇猛。《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寫道「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寫出了關羽保護劉備妻小...

千里走單騎之路線圖

關羽斬顏良、文丑之後,得知劉備在河北袁紹處,便封金掛印,帶著兩位嫂嫂離開許昌去找劉備,一路上過五關斬六將……《三國演義》這一段最為讀者熟稔。按,《三國志》記載,建安五年(200)關羽在下邳城外被...

千古奇聞:不認路導致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熟悉三國的人,想必對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都不會陌生。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關羽因一度被曹操所擒,在立功報答之後,拜辭曹操,護送二位嫂子,前往河北尋找兄長劉備。從許昌出發後,沿途經過東嶺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