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三國演義》中容易被忽略這些歷史大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山色歸讀 侵權必究,授權轉載見文尾。

談到三國英雄,我們就會想到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建立三足鼎立的曹魏、蜀漢和東吳政權;也一定知道曹操的惡來典韋、虎痴許褚勇冠三軍,劉備帳前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銳不可當;孫權麾下的儒將周瑜、陸遜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其實這些人的大名如雷貫耳,其歷史事跡千百年來已被人挖掘、表現得淋漓盡致,勿庸多言。

下面特別羅列一下三國時期容易被人所忽略的一些真實歷史大咖。

由於人數眾多,只能做掛一漏萬式的粗線條勾勒,不可能展開詳述。

首先是東漢末年造成三國前期封建割據亂象的宦官集團「十常侍」,它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段搖、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粟嵩等皇帝近侍官員組成的宦官集團。

實際上主要有十二個人,但歷史上仍習慣稱呼他們為「十常侍」。

別小瞧這十幾個人,由於他們想方設法地討好當時的漢靈帝劉宏,比如「十常侍」之首張讓就慫恿昏君漢靈帝設立「西園賣官所」,公開賣官斂財;又在漢宮西苑設「裸游館」,專供靈帝淫樂,哄得靈帝眉開眼笑,尊寵他為「阿父」。

這個兒皇帝後來乾脆說「張常侍(張讓)乃我公,趙常侍(趙忠)乃我母。

十常侍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婚宗姻親、門人賓客把持全國州郡管治大權,強取豪奪,魚肉百姓。

張讓甚至「僭越」朝制,把自家莊園建得高過皇宮,又怕靈帝發現,於是挖空心思以「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禍」來忽悠靈帝。

這樣終於導致天下人心大亂,盜賊蜂起,最後他們自己或被袁紹所殺,或逃亡自盡。

再說說實權在握的「西園八校尉」,他們分別是上軍校尉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校尉趙融、助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瓊。

西園就是當時的首都洛陽的一處皇家園林,東漢末年漢靈帝為了分其舅兄——大將軍何進兵權,於中平五年八月在西園招募壯丁創立一支新軍,並設置「西園八校尉」來管帶。

諸校尉都受宦官上軍校尉蹇碩統領,蹇碩又直接受命於皇帝。

一時聲勢浩大,連何進也要懼其三分。

「西園八校尉」中的曹操、袁紹大家都很熟悉了,後來都成了一世梟雄。

有趣的是這兩人的同僚右校尉淳于瓊後來成了袁紹的部下,他就是後來官渡之戰中負責守衛袁紹糧草的主官,結果在此次戰爭中被曹操偷襲了袁紹囤於烏巢的糧草,一把火燒得精光。

官渡之戰對袁紹可謂是滅頂之災,除了淳于瓊本人咎由自取,兵敗被誅外,號稱「河北四庭柱」的顏良、文丑、張郃、高覽等河間四將,先是顏良、文丑陣亡,這次張郃、高覽一同投降曹操,最終袁紹一敗塗地,鬱鬱而終。

三國歸晉,笑得最後的是司馬懿(字中達)家族。

司馬懿就是三國時「司馬八達」的重要成員之一。

河內溫縣(今河南焦作市溫縣)名門司馬氏,傳至司馬懿父親京兆伊司馬防時,生下兄弟八人——漢兗州刺史司馬朗、魏太尉(晉宣帝)司馬懿、魏太宰(晉安平王)司馬孚、魏東武城侯司馬馗、魏鴻臚丞司馬恂、魏中郎司馬進、魏安城亭侯司馬通、魏安平亭侯司馬敏。

因為這八兄弟的表字里皆有一個「達」字,時人並稱其為「司馬八達」。

曹魏重臣司馬懿在史書上被稱為三國「冢虎」,有諺雲「俊美幼麟是周郎,蕭牆之內伏冢虎」。

冢為墳,「冢虎」指荒野、遠離人煙的老虎,不為害,所以「冢」有隱藏,隱蔽低調的意思,暗喻司馬懿不遂意時(曹操、曹丕當政時期)委曲求全,得意時(曹丕兒子曹睿當政後)位高權重、趕盡殺絕。

所以司馬懿其實是一隻白額吊睛大虎,他為人「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說白了就是笑面虎、老狐狸!先是蟄伏扮作一頭豬,時機成熟後抄了曹魏的後路扮豬吃虎。

其實曹操在世時就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曾經告誡他的兒子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遺憾的是,由於司馬懿做事殷勤盡心,又善於偽裝,終於騙取了曹丕的信任,曹丕甚至把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這四人作為其早期的核心心腹,史稱「曹魏四友」。

最後司馬氏成了篡漢曹魏背後的黃雀。

而且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還在攫取曹魏政權之前,把曹操、曹丕的子孫視作兒皇帝,玩弄於鼓掌,讓曹氏成為千古笑柄!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出自這一段史實。

相傳曹操逝世前曾夢見「三馬同槽而食」,實際上是寓意司馬懿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這「三司馬」將來會蠶食曹氏的帝王基業。

東漢末年桓帝、靈帝時期的「黨錮之禍」是由受皇上崇信的宦官集團以「黨人」罪名禁錮讀書人,使其終身不得做官而得名。

後世認為黨錮之禍傷及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這些讀書人(士人)即後來所說的士大夫。

他們品德高尚,但是在仕途荊棘、官路不通的情況下,他們滿腹不平,並與在朝反宦官的勢力、在野的名士以及太學生結合,對他們認為善的人,就互相推薦標榜;對他們認為惡的人,一概深惡痛絕。

於是形成了標榜、品評人物,互立雅號的社會風尚。

當時的士人和太學生把敢於同宦官進行鬥爭且本身學問、道德悠長的知名人物稱為君子,並按從高到低的「評級」冠以「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 等雅號。

其中「三君」意思是「一世之所宗」的三個人,是當世所有人學習的榜樣;「八俊」中的八人乃人中英傑;另有道德可以為他人榜樣的八人被推崇為「八顧」;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等八人屬於「能導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導其他人學習前述「三君」道德文章的引路人,稱為「八及」;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等八人「能以財救人者」,即不惜家財,救苦救難,被推崇為「八廚」。

「八及」之一的劉表,我們都熟悉劉備的這位宗親大哥,他為荊州州牧期間,恩威並著,招誘有方,實現萬里肅清、群民悅服!而後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

在漢末軍閥混戰中,他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里,帶甲十餘萬,一度稱雄荊漢,先殺孫堅,後拒曹操。

遺憾的是劉表是守成之君,座談論道,多疑無決,無進取四方之志;加之生出「如豚犬爾」的兒子,很快在他病死後,大好江山被他兒子劉琮奉送給曹操。

說到劉表,就有必要說一說「劉虞、劉表、劉焉 」這「劉氏三牧」。

這三人都是漢朝皇帝的宗親。

上文已經說過,劉表是荊州刺史(後稱州牧),從族譜上看是劉備的遠房族兄;范書《劉焉傳》:出(劉)焉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太僕黃琬為豫州牧,宗正劉虞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職。

」劉虞是幽州州牧,後來他與劉備的學長公孫瓚(同是盧植的學生)在爭奪幽州的控制權時,兵敗被殺。

按輩分劉焉是劉備的叔叔,《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結義後首次投軍就是投到劉焉帳下。

劉焉當上益州牧之後就一心割據,做起土皇帝,半獨立於中央政府。

益州是東漢時最大的州,它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慶市全境和陝西省南部,雲南省西北部。

有漢中、蜀、永安等郡。

無奈接他班的兒子劉璋暗弱,在內憂外患之際,聽信手下謀士張松、法正之言,迎接族叔劉備進入益州護衛自己,共拒曹操。

不料此舉乃引狼入室的不智之舉,大耳哥劉備反戈一擊,順手奪取了益州。

「八廚」之一的山東漢子張邈,和曹操、袁紹都是朋友。

在汴水之戰後歸附曹操,後來曹操帶兵討伐陶謙時,張邈與陳宮叛曹,迎接呂布為兗州牧。

後呂布被曹操徹底擊敗,張邈也在敗軍之中,被部下所殺。

談到三國,就不能不說一下有重大影響的琅琊諸葛氏家族。

諸葛亮「功蓋分三國」為蜀漢打下基業就不用說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深受國恩,被後主劉禪招為駙馬,後與其子諸葛尚一起抗擊入侵蜀都的鄧艾軍隊時,兵敗雙雙殉國。

諸葛亮的長兄諸葛瑾(字子瑜)一直頗受孫權器重。

孫權曾經說:「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

」,這足以證明夾在吳、蜀兩國以及兩兄弟之間的諸葛瑾在政治上高超圓融的平衡能力。

正因為諸葛瑾是一個胸懷寬廣,溫厚誠信,謹慎圓融的人,所以他對他光芒四射的兒子諸葛恪一直不太滿意。

這是怎麼回事呢?

諸葛恪年少時就反應機敏,以神童著稱,可謂辯才無礙,無人能敵。

諸葛瑾面孔狹長似驢。

一天,孫權召集大臣飲宴,席間差人牽來一頭驢,並在驢的臉上掛一個長標籤,寫上:「諸葛子瑜。

」這實際上是孫權調侃諸葛瑾的狹長面頰。

諸葛恪跪下說:「請賜我一隻筆!。

」取到筆後,諸葛恪在標籤後添了兩字:「之驢。

」在場的人都笑而嘆服。

於是孫權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又一次,孫權見到諸葛恪,隨口問他:「你父親和你叔父(諸葛亮)誰更優秀?」諸葛恪應聲而答:「我父親更優秀!」孫權問其因,諸葛恪說:「我父親知道應該輔佐誰,而叔父不知!」

這個實際上是拍馬屁說孫權是比劉備賢明得多的君主,諸葛亮儘管聰明睿智,但是沒有做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

這下真是拍得恰到好處!

孫權聽罷大笑,便命諸葛恪依次給大家斟酒,斟到元老張昭面前,張昭先已有了幾分酒意,不肯再喝,對諸葛恪說:「這樣勸酒恐怕不符合尊老的禮節吧!」

張昭(字子布)與張紘合稱東吳「二張」,都是早期就效力孫策、孫權兄弟的資深重量級謀士。

張昭甚至是吳國的首席智囊,所以孫策臨死前叮囑孫權:「內事不決問子布,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張昭的資歷、聲望非同一般!

孫權說:「你能否讓張公理屈詞窮,喝下這杯酒?」於是諸葛恪反駁張昭:「呂尚(姜子牙)年九十,依然高舉白旄,手持兵器,指揮部隊作戰,還沒有告老還鄉。

如今軍隊上的事,將您老放在後邊;聚會飲宴的事,將您老請到前面,這還不夠尊老嗎?」張昭無話可說,只好飲酒。

對這樣一個聰明伶俐的兒子,諸葛瑾怎麼看呢?《三國演義》里說:諸葛瑾見諸葛恪聰明盡顯於外,嘆曰:「此子非保家之主也!」史書上也有類似的記錄,諸葛瑾對兒子的評價:「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

」,意思就是諸葛恪若不能僥倖讓諸葛家興盛,便會令家族遭到誅滅。

後來果然應驗了,諸葛瑾後人這一支被滿門抄斬!

諸葛亮和諸葛瑾有個堂弟諸葛誕是三國後期曹魏的重要將領,由於諸葛亮在蜀漢官至丞相,諸葛瑾是東吳位居大將軍的重臣,所以後世評價其三兄弟時說「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這裡狗是「功臣」、「功狗」的意思,沒有貶低或侮辱之意。

諸葛誕還與當時魏國的夏侯玄、鄧颺、田疇一起合稱「四聰」,即四位明哲之士;當時另有劉熙、孫密、衛烈三位世家子弟為一時才俊,合稱「三豫」;「四聰」、「三豫」連同上文提到的「司馬八達」聯袂組成當時的所謂「四聰八達三豫」的中原名士團隊,諸葛誕就列身於這個名噪一時的團隊中,可見其名聲很大,很NB!

文人學士方面,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暘、劉楨合稱「建安七子」,「七子」與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組成的「三曹」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作為建安作家的主力軍,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重大貢獻。

其創作各具個性,風貌獨特。

曹魏還有所謂華歆與管寧、邴原合稱為「一條龍」的說法,最長的華歆為龍頭,居中邴原為龍腹,管寧最幼為龍尾。

管寧雖為龍尾,實最有骨氣,他雖避名位,卻又積極致力於社會德化和仁教工作。

相傳管寧和華歆同在菜園裡鋤地,華歆赫然鋤到了塊金子,就撿起來看了一眼,管寧竟卻眼皮也不眨一下,繼續鋤地,華歆只好把那金子丟了;又有一次兩人同坐一張席上讀書,忽然門外傳來貴人車馬經過時的鑼鼓之聲,華歆放下書往外窺看,面露羨艷之色,管寧從此與華歆割席絕交!龍腹的邴原也是位飽學而有行之士,只是他性情剛直,不容污垢。

後來華歆離開孫策投靠曹操成為朝中紅人。

在他剛當上尚書令時,漢獻帝多年前密詔伏皇后之父伏完密除曹操之事泄露,曹操大怒迫獻帝廢伏後。

華歆此時氣節、德操全無,他勒兵入宮捕捉藏身在複壁之中的伏皇后。

華歆下令武士以斧劈牆,打開複壁,伏後蒙頭瑟躲在一角,武士們不敢下手,華歆發狠親自揪住伏後的秀髮,將伏後拖出勒死,並鳩殺皇子!所謂人臣之禮、帝後之尊、男女之防、聖賢之教,華歆一概拋到九霄雲外。

魏、吳交惡時,這位曾自薦可以替孫權在曹操面前搞好關係的人,馬上積極為曹操撻伐孫權出謀劃策。

曹操去世後,華歆立即逼迫獻帝禪讓、鼓動曹丕篡漢,還與賈詡、王朗、陳群等人串演漢獻帝禪位曹丕、曹丕力拒不就的把戲。

群臣勸進上表上奏凡三次,獻帝下詔讓位者再三,其中的總導演就是華歆!

但是華歆的不齒行為不影響其官運亨通,他與王朗、鍾繇一起位列「曹魏三公」的高位。

在《三國演義》里,王朗在兩軍陣前與諸葛亮挑起舌戰,然而被諸葛亮義正辭嚴地罵倒,一時氣極從馬背上掉下來摔死。

其實這不是史實,所謂「武鄉侯罵死王朗」是藝術上的「戲說」。

鍾繇不僅是政治家,而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是我國楷書(小楷)的創始人。

鍾繇更讓人羨慕的是可能是其養了一個有「子房、王佐之才」的兒子鍾會。

鍾會自小聰明過人,膽大多機變。

他小時候和自己的哥哥鍾毓(鍾繇長子)去見魏明帝曹睿,鍾毓驚慌失措,汗流浹背,鍾會卻鎮定自若。

魏明帝問鍾毓為什麼出汗,鍾毓答道:「戰戰惶惶,汗如雨漿。

」皇帝回過頭來又問鍾會為什麼不出汗?鍾會應聲而答:「戰戰慄栗,汗不敢出!」這回答既凸顯了他的鎮定機智,又以謙卑姿態維護了皇帝的面子。

另一次鍾會和司馬昭、陳泰、陳騫約定一起乘車出門。

鍾會遲到了,司馬昭覺得不滿,嘲諷他說:「與人期行,何以遲遲?望卿遙遙不至。

」這句話看似普通,其實卻是對鍾會的不友善,因為鍾會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鐘繇,「遙」、「繇」同音,犯人家尊長名諱。

鍾會不假思索就回覆:「矯然懿實,何必同群?」(我這種超群出眾,德才兼備的人為什麼要和你們這種平庸之輩擠在一起呢?)

這個回答可以說是急智精妙,先表明自己高風亮節的境界,不屑與他們共乘。

然後,字裡行間點出了這三人父親的名字,司馬昭的父親是司馬懿,陳騫的父親名陳矯,陳泰的父親名陳群,可謂寓有力回擊於輕描淡寫之中。

鍾會掌兵之後擅奇謀,曉暢兵機,是難得的帥才。

他與鄧艾合稱「曹魏雙璧」,此二人最後分帥大軍滅亡蜀國,上演了一曲「入西川二士爭功」的大戲。

(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因為他們的字裡面都有個「士」字,所以叫「二士」)

說到鍾會,不妨提及他和「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的梁子。

有一次,貴公子出身本也風流倜儻的鐘會他去拜訪名士嵇康,但是嵇康卻自顧自打鐵,不屑敷衍他。

像鍾會這麼有才能的人受到如此輕視,內心是非常尷尬和惱怒的,但是他走的時候卻不動聲色地回了一句「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回答雖然精妙才辯,但是他還是很記仇,後來找了個機會向司馬昭進讒言害死了嵇康。

此外,後世人還把魏、蜀、吳三國各國的比較有共性的文臣武將、各類人傑歸納到一起,便於評說和記憶。

例如曹操、曹丕、曹睿這三人相對於曹魏的後世膿包子孫來說雄才大略無出其右,所以稱之為「曹魏三祖」。

窩囊的正始皇帝曹芳當政時期,何晏、鄧颺、丁謐三人作為首席輔政大臣、大將軍曹爽的智囊,人稱「台中三狗」(台中指位居台輔中樞高位)。

雖說小有聰明,出餿主意鼓譟曹爽與司馬懿鬥法,結果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對方一觸即潰!王昶、胡遵、毌丘儉都是曹魏朝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史稱「曹魏三征」。

文臣方面,還有鼎鼎大名的「荀爽、荀淑、荀靖、荀彧、荀顗」這「五荀」,他們都來自豫州潁陰(今河南許昌)的望族荀家。

這五人中,最著名的要數荀彧。

荀淑是荀彧的祖父,他生有8子,並有才名,人稱「荀氏八龍」。

荀彧的父親荀緄是荀淑次子,尤以荀彧的六叔荀爽和三叔荀靖出類拔萃。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他實際比荀彧這個叔叔還年長5歲,荀顗是荀彧的第六子。

荀彧是曹操前中期的首席謀臣,自小被世人稱作「 王佐之才」,出仕後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

荀彧為漢尚書令鎮守許都達十七年,打理國家後勤事宜,堪比漢高祖之蕭何,並多有戰略性建議,時人敬稱「荀令君」。

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猜忌,調離中樞,在壽春去世。

荀彧侄子荀攸,被曹操稱為「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在曹操的眾多謀士僅稍遜於其叔荀彧。

建安十九年,荀攸在跟隨曹操征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

荀攸在前線為軍師(包括中軍師)供職十八年,後來也當上了其叔曾任職的尚書令。

曹操曾評價荀彧、荀攸倆叔侄說:「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曹魏武將方面,樂進、張遼、于禁、徐晃、張頜號稱「五子良將」,因為這五人智勇兼備,具備獨自統兵的能力。

在歷次戰爭中,進攻他們往往是先鋒,撤退時常常讓他們斷後。

還有曹仁,曹洪,曹真,曹純,曹休,夏侯敦,夏侯淵,夏侯尚合稱魏「八虎騎」,相傳這八人都是曹氏近支止親屬。

因為曹操的先人本姓夏侯,後來過繼給了曹家,所以這些人是一脈的分支。

相對而言,蜀漢的人才就單薄得多,要不然也不會出現後期「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

「劉備、關羽、張飛」號稱「三英」人所共知,「諸葛亮、關羽、張飛」所謂「蜀漢三傑」也了無新意。

諸葛丞相為蜀國鞠躬盡瘁,並和他一手提拔和培養的蔣琬、董允、費褘一起合稱「蜀漢四相」,他們幾乎蕭規曹隨地深入影響了蜀國,直到最終被吞併。

武將方面除了「五虎上將」之外,還有一些說法,如張任、劉璝、泠苞、鄧賢等川西四將(實際他們不為劉備所用,屬於益州地域罷了);馬良、馬謖等五兄弟的「馬氏五常」組合。

再看看東吳,早期的「孫策、周瑜」這對「江東雙壁」,當然他們的夫人大喬、小喬也青史留名。

武將有「程普、黃蓋、韓當、祖茂」等「東吳四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被譽為「東吳四傑」當之無愧。

謀臣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二張」以外,還有「顧邵、諸葛瑾、步騭、嚴畯、張承」組成的所謂「東吳五君」,此五人都是江東孫吳政權的五位重臣,他們都得到了吳主的格外器重,當時人以「君子」、「國士」相待。

至於「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組成的「吳中四友」(或稱「太子四友」)就是東吳的「官二代」或「官三代」俱樂部了。

諸葛恪上文已提到,是原大將軍諸葛瑾的長子;張休是元老「二張」之一輔吳將軍(孫權特封)張昭的次子; 顧譚是上文的「東吳五君」之一的豫章太守顧邵之子,東吳第二任丞相、元老顧雍的孫子。

還有一些說法把魏蜀吳三國的雄傑扭在一塊說,比如「臥龍鳳雛幼麟冢虎」,臥龍、鳳雛指代諸葛亮、龐統無話可說;「冢虎」暗喻司馬懿前文已有交待;唯有「幼麟」何指一直有爭議,有人說是周瑜,還有人說是指姜維。

至於號稱「四大寇」的董卓心腹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人,因倒行逆施、燒殺劫掠,最後均不得善終,只能是遺臭萬年了。

零零總總的羅列了這麼多三國歷史大咖,當年可以說個個都是叱吒風雲,或披堅執銳,勇冠三軍;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或倚馬可待,文採風流。

然時至今日,正應了《三國演義》開篇詞里所說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這些歷史人物你都知道嗎?

作者:山色歸讀 侵權必究,授權轉載見文尾。談到三國英雄,我們就會想到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建立三足鼎立的曹魏、蜀漢和東吳政權;也一定知道曹操的惡來典韋、虎痴許褚勇冠三軍,劉備帳前關羽、張飛、...

爭議堪比曹操的人物是誰?

文:白馬晉一歷史的面紗是神秘的,後人往往只能管中窺豹、見得一斑。在有限的遐想空間裡,人們對於歷史人物的定位只能有如特型演員,一個蘿蔔一個坑,例如在群星薈萃的三國時期,數得出名字的人物雖說不下百人...

效力於曹魏、東吳、蜀漢三支諸葛氏的不同結局

一說到三國諸葛一脈,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諸葛亮,對於諸葛亮這位中華民族偶像級別的人物,自然不必多說,其實除了蜀漢的諸葛亮,還有東吳的諸葛瑾,曹魏的諸葛誕都是當時的大佬級人物,下面就來細說三個不...

真正一統三國的並不是司馬懿,而是他!

東漢末年,公元184年,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杆而起,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實亡。之後,各地徵集鄉勇...

三國戰火紛飛,卻成就了六家「一門三傑」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英雄,粉墨登場,各顯其能,可謂亂世出英雄。而一些家庭中,父子或兄弟均能建功立業者也大有人在,「一門三傑」也不罕見,讓我們一睹為快。1.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中,曹氏三父...

盤點三國里的那些各具特色的「二代」們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人才輩出,在這個紛紜複雜的大時代中,各路英豪盡展才華。不過呢,也有不少人是靠著家族勢力和裙帶關係,作為敲門磚,在亂世中行走。且不說曹丕、曹植之類的王二代;關興、張苞一類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