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在哈達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七律長征(之四)

黃鎮說:「紅軍進入哈達鋪的時候,當地百姓熱情歡迎,『好像我們自己是他們的家人』。

」(黃鎮漫畫)黃鎮到達甘肅哈達鋪。

(見《誰最早口述長征》228頁)

郵政代辦所舊址大公報複印件(見《甘肅省革命遺址通覽》第414頁)

《彭德懷自述》封面

哈達鋪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歷經千難萬險後的絕處逢生之地。

正是在哈達鋪,長征中的紅軍不僅得到了困頓至極的物資和兵源補充,建立了以哈達鋪為中心的蘇維埃政權,更重要的是,還從這裡得知了陝甘還有紅軍和根據地的重大訊息,從此開啟了落腳陝甘暨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征程。

紅色加油站

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的長征,最初雖只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為了解決生存的不得已之舉,但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由於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定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新的領導集團,並由此也高舉著北上抗日的光輝旗幟及確定了統一戰線的新思路。

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已最危難的時刻開闢了一條通向勝利的道路。

大家知道,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是浩浩蕩蕩的8.6萬之眾,經過11個省、2萬多里和十幾個月的艱苦轉戰,原有8.6萬人的隊伍和一、三、五、七、九軍團到達甘肅時已經只有7000人和一、三軍團了。

何況還有近60天時間穿行在全中國人煙最少、最荒蕪、最貧脊、甚至語言不通的地域。

同時,又伴隨著敵人的圍追堵截和雪山草地的煎熬。

實際上,就連後勤極有保障進行尾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都曾遇到絕大的困難。

如范長江《中國的西北角·成蘭紀行》記載,「胡宗南部在松潘,軍食至為困難,兵士每日僅吃一頓。

」另據《彭德懷自述》記述,就在紅軍從岷山上下來「往哈達鋪走的行軍途中,在已經聞到了麥香的時候,就有同志無緣無故的死了。

」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再據幹部團團長陳賡回憶,「長征途中糧食非常緊缺,」在行軍途中他曾遇見了一個跟他一樣掉隊並且非常瘦弱的小紅軍,見其疲憊的樣子,陳賡說:「小鬼,你騎一會兒馬吧」還把自己的糧食要分一些給小紅軍。

」可是小紅軍拒絕了,他一邊拍著自己的乾糧袋說,「自己有糧食。

」同時還說,「老同志,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

」結果當陳賡再一次看到小紅軍時,小紅軍已經死了。

陳賡吃驚之餘,打開他的乾糧袋一看,發現裡面竟是一個有著很多牙印的牛膝骨……

但當紅軍長征來到哈達鋪時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振奮人心的消息傳開:「此地物質豐富,民眾漢回各半,民風淳樸。

當鎮上老百姓知道紅軍的來意和主張後,十分熱烈的歡迎了紅軍,從此三個半月來脫離群眾的痛苦現在改變了」。

欣喜之餘,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召喚四方面軍的「請你們立即繼續北進,大舉消滅敵人,爭取千百萬群眾,創造陝甘寧蘇區,實現中央戰略方針」的電報。

而伴隨著先頭部隊的腳步,193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進駐哈達鋪。

要知道,早自明代開始,哈達鋪就是川甘交界著名的商貿重鎮,久以富甲一方聞名天下。

特別這個時期,僅各種商號就有800多家,有著極為豐富的物資儲備。

以致時隔多年以後,還是有許多長征親歷者不斷的感慨:「長征途中從沒遇到過這麼繁華的小鎮」。

於是,群眾宣傳和物資採購同時進行起來。

在群眾宣傳方面,出台了以強調紀律為宗旨的《回民地區守則》,「一、不得擅入清真寺,二、不得任意借用回民器皿用具,三、不得在回民住家、殺豬和吃豬肉。

」恰如黃鎮所言,「紅軍進入哈達鋪的時候,當地百姓熱情歡迎,好像我們自己是他們的家人」。

物資採購方面,政治部及時發出「大家要食的好」的號召。

每個伙食單位都忙著殺豬宰羊、煮肉燉雞改善伙食。

同時還給每個戰士分發一塊大洋以便大家購買食物。

直把很多人高興得見人就說,過年也沒有吃得這麼好過。

更有一些大媽大嬸,看到紅軍隊伍里有女紅軍,更是驚奇的把她們一個個拉在手裡,左看、右看,還把她們三三兩兩的請到家裡做最好的吃的讓她們品嘗。

關於這一點,美國著名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就有過詳細的記述:「哈達鋪的婦女見到女兵,覺得十分驚奇——這些短頭髮、穿軍裝、皮帶上掛著手槍的人真是女的嗎?她們把女兵請到家中,仔細端詳,摸摸她們的胸脯,跟著她們去茅房,消除了疑慮,確信她們真是女兵後,她們又高興地讓女兵們講戰鬥故事。

」由此,哈達鋪在中國革命史上,首先獲得了「革命加油站」的歷史美譽。

重要決策地

中共中央進駐哈達鋪後,毛澤東在鎮上的義和昌藥鋪一住下,便派出人員去找「精神食糧」,鎮上郵局還真的有一些舊報紙,如《大公報》、《晉西日報》等,正是通過這些報紙讓毛澤東獲得了對紅軍命運至關重要的訊息——陝甘還有紅軍和根據地。

於是,毛澤東和黨中央做出了把長征落腳點放到陝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和領導推動全民族抗戰的重大戰略決策。

22日下午,在團以上幹部會議上,毛澤東動情地說:「感謝國民黨報紙,為我們提供了陝北紅軍比較詳細的消息。

那裡不但有劉志丹的紅軍,還有徐海東的紅軍,紅二十五軍已經到達那裡了,我們要抗日,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裡就是我們的目的地,那裡就是我們抗日的前進陣地」。

經過兩萬多里被圍追堵截的艱難險阻,紅軍將士終於望見了勝利的曙光。

而在此後,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榜羅鎮召開會議,根據進一步了解到的陝北蘇區和陝甘紅軍的情況,改變了俄界會議關於紅軍經過陝北到靠近蘇聯邊界創造根據地的計劃,決定「在陝北保衛與擴大蘇區」,「以陝北蘇區來領導全國革命」,正式決定以陝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

策略轉型時

就在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進入哈達鋪前,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曾以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名義發表了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極為著名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

由此,不難發現,過去,中國共產黨人的生存與鬥爭完全是以推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為其目標,而相應的生存方式就只能是「打土豪分田地」。

而「八一宣言」後情況就不同了。

由於中國共產黨人的生存與鬥爭已經完全轉移到了抗日方面,並由於要由此不分黨派、不分階層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因此,敵人也就變了。

與之相應,也就開始逐步實現了由「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的政策策略轉型。

而正是因為轉型,中央於1935年10月發出《為目前反日討蔣的秘密指示信》,首次明確強調「黨要毫不猶豫的去與一切反日討蔣的團體和個人進行聯合,共同向危害中國的重要敵人——日本帝國主義及漢奸蔣介石進攻」。

「從階級觀點上說,不管什麼黨,如果他們願意做任何反日反蔣的活動,有一點救國救亡的情緒時,中國共產黨都願意誠意誠懇的與之統一戰線以共同負擔起救中國的責任。

」而緊接著,則又通過《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系統的闡述了統一戰線的主張。

期間,特別需要強調的就是林育英回國帶來了共產國際關於統一戰線的指示:「1.統一戰線,這是基本策略方針。

2.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這是統一戰線之最廣泛與最高的表現。

3.工農蘇維埃之改變為人民蘇維埃。

4.富農政策。

」實際上,就是因為這樣一個背景和這樣一些變化,迫使張國燾取消「第二中央」並開始北上。

於是,就有了後來眾所周知的與張學良、楊虎城的統戰關係,有了與張學良、楊虎城形成西北抗日新局面的約定,以及後來的西安事變,和包括蔣介石在內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

歷史就是從這裡開始,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竇志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長春市民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

準備階段(1934.7.7—1934.10.10):為擺脫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困境,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吸引敵人兵力,為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創造條件,中共中央決定以紅七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

毛澤東:陝北是「落腳點」與「出發點」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陝北蘇 區吳起鎮,結束了長征。1936年10月,紅二、 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分別在甘肅的會寧、 靜寧會合,紅軍三大主力最後在陝北「落腳」。陝北成了紅軍長征的「...

陝甘寧根據地,為何成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

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成為全國 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陝甘寧邊區也成為全國抗日根 據地的總後方 。陝甘寧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陝西、甘肅和寧夏三省交界地區建立的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