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北宋早期若干歷史重大之謎探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到北宋早期,歷史之謎不勝枚舉。

大家耳熟能詳的有:燭影斧聲、金匱之盟、二次杯酒釋兵權、花蕊夫人之死、宋太宗粗暴臨幸小周后、宋太宗和嫂嫂宋皇后的關係、太宗為什麼沒有傳位太祖的兒子,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燭影斧聲千古之謎」。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

據傳宋太祖暴死之前,和弟弟趙光義單獨喝酒,期間燭影搖晃、斧聲鏗鏘,宋太宗躲來躲去。

是晚,太祖暴卒,太宗登基,後世因此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

這段公案,歷經一千二百年,至今沒有明確的說法。

其次是金匱之盟,也作金櫃之盟,是宋太宗兄死弟襲的合法依據。

史料記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生母的生母)臨終時,召宰相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弟趙光義。

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發生在建隆二年(961年),一開國就發生了;同年七月,發生著名的第一次「杯酒釋兵權」。

其時還連年征戰,被釋兵權的石守信等人,盔甲未卸。

所以要了解杯酒釋兵權的秘密,是必須和金匱之盟一起考慮的。

老太太突發奇想指定讓三兒子接班是否屬實(大兒趙匡濟北宋建國時已逝世),如果屬實為什麼要指定三兒子繼任,有沒有指定其他繼承人?等等一系列歷史謎題,至今為大眾津津樂道卻不得要領。

有人說,這麼多歷史之謎,隨便破掉一個,都是史學上的巨大奇蹟。

其實很多時候,謎團的破解,只需要一個缺口。

打開了這個缺口,思路便如黃河之水奔騰入海一發不可收拾。

當然,由於史料的匱乏,有些細微的地方,還是不能一一釋疑。

因為人證不幸在一千多年前死去,讓他們開口有一定難度。

但是部分人證在一千年前的確開過口,他們留下了很多文字資料。

所以依據的是當時的「口供」,即文字記載。

可惜這些人的口供語焉不詳,而且自相矛盾,導致後世猜疑不斷,莫衷一是。

我們先來看最著名的「燭影斧聲」,樓主寄希望於把它作為打開這一系列歷史之謎的金鑰匙。

「燭影斧聲」來源於文瑩和尚《續湘山野錄》記載:

「上御太清閣四望氣。

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

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

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

延人大寢,酌酒對飲。

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

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

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

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這段記載,說趙匡胤死於北征遼國的途中。

死前,他叫來了弟弟趙光義,喝了很長時間的酒。

這和同時代司馬光的記載是有衝突的。

來看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據史書,「王繼隆」乃「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

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

又遇醫官賈德玄(據史書「賈德玄」乃「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

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

』入久不出。

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

』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

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

』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

下面這一段描述很煽情:「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

』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

』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

大家仔細看,這二份記載是有矛盾的。

一份記載說,趙匡胤死時,趙光義在場;一份證詞說,趙匡胤死時,趙光義不在場。

我們該相信誰呢?

會不會有一種極端情況:兩個人說的都是真的?

這個問題很好笑嗎?呵呵,這就是大破「燭影斧聲千古之謎」的金鑰匙啊!

文瑩(?-?),俗姓不詳,字道溫,錢塘人。

約公元1060年(宋仁宗嘉佑中)前後在世。

與蘇舜欽為詩友,舜欽嘗介紹他到滁州謁歐陽修,又游丁謂門下,謂待之甚厚。

熙寧中,居荊州之金鑾寺。

文瑩著有《湘山野錄》三卷,《續錄》一卷,《玉壺野史》十卷,據《四庫全書總目》又有《渚宮集》三卷,《文獻通考》並錢曖傳於世。

文瑩和鄭獬交厚。

鄭獬(1022-1072),字毅夫。

安州安陸(今屬湖北)人。

仁宗皇祐五年(1053)進士一甲一名,即狀元。

通判陳州,入直集賢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享正三品。

英宗治平中出知荊南,還判三班院。

神宗熙寧元年(1068),拜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

文瑩還是當時有名的教育家。

吳越王錢俶(929年-988年,公元948-978 年在位)的兩個孫子錢曖、錢晦,就受教於他的門下。

他們的父親,是錢俶的兒子錢惟演,母親則是宰相丁謂的女兒。

《湘山野錄》是文瑩撰寫的一部筆記體野史。

三卷。

因書作於荊州金鑾寺,故以湘山為書名。

《湘山野錄》寫成於神宗熙寧年間,主要內容是記載自北宋開國至神宗時期的歷史,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朝章國典、宮闈秘事、將相軼聞,下及風俗風情,主要內容仍是朝廷高官顯貴的趣聞軼事,有一定的可信度。

即是說:文瑩有可靠的消息源,本身又是文學家、教育家、高僧,出家人不打誑語。

從人品上來說,這段記述可信度很高!

司馬光,就不消我多說了。

司馬缸砸光,哪個不知哪個不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

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

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缸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並且著述甚豐,是嚴謹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司馬光的記載,也不由人不信。

那麼,正史是如何記載宋太祖之死的呢?宋史·太祖本紀》上只簡略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這段文字本身沒有什麼古怪,古怪的是記述太過簡略而已。

萬歲殿,是趙匡胤的寢宮。

喜歡宋史的朋友找到宋代皇宮的地圖尋找萬歲殿,找來找去找不到。

其實萬歲殿曾經改過名,後周時好像叫紫宸殿,後來又改成福寧殿,僅憑記憶,不知確否。

宋太宗趙光義也是崩於萬歲殿。

「殯於殿西階」,也很正常,依據的是周禮。

唐、宋代的皇帝幾乎都是如此。

殯,停靈待葬。

西階,指堂西台階,示尊禮之位。

《禮記·曲禮上》:「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

客若降等,則就主人之階。

」「殯於西階」的意思,意思是說「老人啊,從此您不是這裡的主人,而是咱家的客人了」。

回過頭我們再看文瑩和尚的記載:「上御太清閣四望氣。

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

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

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

延人大寢,酌酒對飲。

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

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

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

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這段記載被認為是「燭影斧聲千古之謎」的源頭,但是仔細推敲,明顯有「造假卻故意示假」的嫌疑。

一句話,這段記述就是假的



前面說,這段記述可信度高;現在又說,這段記述明顯是假的。

這就是玄機所在,真作假時假亦真,真真假假智中求。

明白了這段記述的真假,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也應聲而解!

好了,為什麼說這段話是造假呢?總要給你個理由,不是嗎?

文中主要提及了二種東西:燭、柱斧!這二種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首先來看燭。

商周時代的《周禮》、《儀禮》、《禮記》中已出現「燭」字。

此燭非燈燭,而是一種火把而已。

未燃的火把通稱為燋,用於把持的火為燭,置於地上的為燎。

也即是說,燭是手持的火把。

既然有燭影,那麼,文中的燭,就是手持的正在燃燒的火把。

但是文中說「宦官、宮妾悉屏之」,沒人給趙匡胤、趙光義兄弟拿火把啊。

那麼這個燭會不會是蠟燭呢?蠟燭約出現於公元三世紀。

《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有說法認為當時在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君王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以蠟燭,說明當時的蠟燭極為稀少。

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應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

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另外唐朝的官員還專門設置一個官員來管宮廷蠟燭。

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

蠟燭作為外貿、對外交換的一種東西,說明雖然當時用的比較普遍,但還是比較珍貴的。

到了明清以後,蠟燭才漸漸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

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詩句。

詩人為什麼要剪燭呢?當時蠟燭燭芯是用植物秸稈做成的(好像是高粱稈或者麥草稈,蠟燭大小不同選材不同),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於無法燒盡而炭化,所以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將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這無疑是一件麻煩的事。

即是說:如果點的是蠟燭,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必須時時剪燭。

你要知道,兄弟倆喝酒,從黃昏喝到三鼓以後,至少五、六個鐘頭啊。

古代漢族民間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

一夜分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期間,他們有菜餚佐酒否,誰給他們剪的蠟燭?要知道,當時宮廷的照明工具,可是宮燈啊!他們放棄宮燈,用火把或蠟燭當探照燈,是為了浪漫嗎?

至於柱斧是何物,就更沒有說的清楚的。

柱斧顯然不是程咬金使用的宣花大斧。

《朱子語類》卷一二八:「祖、宗時,升朝官出入有柱斧。

其制是水精小斧頭子在轎前。

朱熹說柱斧是太祖、太宗時代朝官所用的水晶斧頭。

姑且認為這個可以有。

趙匡胤自降身份,拿來朝官所用的斧子玩兒?

《萍洲可談》記載玉斧是「柱拂子」,又稱「柱斧」。

說的是趙匡胤拿的是一把拂塵。

這樣,趙匡胤勢必要起身走到雪地,才能拿拂塵的柄「戳雪」,可是「太宗時或避席」,走來走去的是趙光義啊。

元人劉塤《隱居通議》卷10「趙信國桃符句」載:「按玉斧事,乃宋太祖開基時,閱地輿圖,偶持玉斧,因以柄畫其分界。

今省記不全。

玉斧非刀斧也,乃金杖子,約長四五尺,以片玉冠其首。

人主閒步則持之,猶今之柱杖之類。

神祠中素繪儀從,猶或存此。

這個說趙匡胤拿的是拐杖。

前面先賢的解釋,沒有一個靠譜。

還是看司馬光怎麼說。

《涑水記聞》記載:太祖嘗彈雀於後園,有某臣稱有急事請見,太祖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上怒,詰其故,對曰:「臣以尚急於彈雀。

」上愈怒,舉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

上罵曰:「汝懷齒欲訟我邪?」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

」上悅,賜金帛慰勞之。

看看,柱斧的威力是很大的。

舉,舉重若輕,說明舉是用來拿重物的。

太祖「舉」柱斧柄,說明柱斧是有分量的。

宋太祖打獵的時候拿著,大臣過來勸諫,太祖拿柱斧柄輕輕一碰,大臣就掉了二顆門牙。

這麼大的殺傷力,一定是一件重兵器。

況且打獵時野獸無情,拿件擺設的東西毫無意義。

為什麼威力如此巨大的東西,喝酒時也拿著呢?莫名其妙。

根據文瑩和尚的記載,我用現代文給大家描述一下當時的畫面。

情景1:在明亮的探照燈光下,大宋皇帝趙匡胤和皇弟趙光義,一手舉火把,一手拿酒碗,對坐而酌,一喝就喝了五六個鐘頭。

兄弟倆顯然都有點喝高了。

趙匡胤說:「兄弟,聽說你新習得32路宣花斧法,為兄演示一下如何。

」趙光義當時拉開架勢舞將起來,趙匡胤連連喝彩。

舞畢,趙光義說:「拿這套斧法,去截皇槓,如何?」

趙匡胤說:「好做,好做。

NM,這是尤俊達和程咬金商量截皇槓啊。

情景2:

在明亮的探照燈光下,大宋皇帝趙匡胤和皇弟趙光義,一手舉火把,一手拿酒碗對坐而酌,一喝就喝了五六個鐘頭。

兄弟倆顯然都有點喝高了。

趙光義的頭,輕柔的枕在趙匡胤的肩頭。

趙匡胤忸怩的說:「弟,咱去玩雪吧。

」於是用柱斧挑起一團雪球,輕輕的砸在趙光義身上。

趙光義哎呦一聲,說:「你好壞喲。

趙匡胤摸了一下弟弟的額頭委婉的說:「好做(作啊)。

NM,這是極品親兄弟《斷背山》啊。

宋太祖口中的「好做」一詞,並非是當時的習慣用法,後來的版本,改成「好為之」。

但「好為之」也不是漢語習慣用法。

況且,趙光義留宿皇宮,也是不可思議的。

現在的大學,有的裡面有五星級賓館,據說還有女學生陪睡。

皇宮裡面開五星級賓館,誰去消費,又消費誰?律令不允許,「道德」也不允許。

照明工具「燭」不對,使用的工具「柱斧」也不實在,所說的話語「好做」不合習慣,留宿行為荒唐無據,喝酒時間實在太長,無人陪侍不可思議!

這麼短的篇幅,出現如此多錯漏,這段話還可信否?據此認定,這段記載完全是編造的。

但是,樓主勇敢的說:這段話是真的!這段話故意示假,是為了表達它所要說的真相。

它流傳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後世猜謎。

它的全部意義,包含在千古流傳的「燭影斧聲千古之謎」八個字裡面。

樓主試圖以此去解開謎底,然而發現這些東西並沒有卵用。

但是,老子總會看穿一切的,是不是?

於是,看到了司馬缸《涑水紀聞》的記載。

前面說到,文瑩和尚的文字,無一處是真的,假的不得了,根本經不起質疑。

究其原因,是因為文瑩和尚故意要讓大家看出他說的都是假的。

而他敷延這段話的原因,推測只是為了要人注意這個謎。

這個謎就是這篇文字流傳的標題:燭影斧聲千古之謎。

可惜,一千二百年,無人能解。

要解開這個謎,還需要看司馬光《涑水記聞》的記載: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

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

又遇醫官賈德玄(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

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

』入久不出。

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

』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

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

』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

」下面這一段描述很有戲劇性:「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

』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

』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

司馬光的這段記載,說宋太祖駕崩時,趙光義不在旁邊。

很多人質疑司馬光有為趙光義開脫之嫌。

這個真沒有。

因為司馬光和文瑩相互呼應,居然也出了一個謎。

他們生活的時代,遠比現在敏感。

但是離趙匡胤去世已經過去幾十年,雖然還不敢說出真相,曖昧的說一下,估計已經可以了。

所以二人選擇隱晦的透漏真相。

文瑩生卒年不詳,約1060年前後在世;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兩個人大體生活在同一時代。

大家看看,這砸缸之子的心思,委實縝密。

這篇文章很短,沒幾個字,他卻居然弄錯了二個人名。

王繼隆,系王繼恩之誤;賈德玄,系程德玄之誤。

司馬光寫史嚴謹,這段文字又非常重要,難道他居然記錯了二人的名字?

你仔細再看這二個弄錯的字:龍假!(隆賈)

龍假!

這真的是司馬光的真實意圖呢,還是偶然筆誤?別急。

司馬光這段記載,意義遠不止此。

他提到了一個人:宋後。

孝章宋皇后(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北宋至道元年(995)四月),宋太祖皇后,號為「開寶皇后」。

宋後17歲嫁給趙匡胤,丈夫死的時候,也就25歲。

一個二十五歲的姑娘,不是厲害角色吧?

如果你對「姑娘」的印象停留在21世紀,二十多歲的姑娘輕易被黑車司機騙色騙命,那就大錯特錯了。

四大美女,哪個不是年少成名?何況,那個時代,前朝出過武則天,同代出過蕭太后。

宋後出身顯貴之家。

宋太祖孝章皇后宋氏,河南洛陽人,她是左衛上將軍、忠武軍節度使宋偓(926-989年)之長女,生母為後漢永寧公主(後漢太祖劉知遠之女)。

宋偓是後唐莊宗外孫,其生母為後唐義寧公主。

宋家三朝國戚,《宋史·宋偓傳》稱宋偓「近代貴盛,鮮有其比」。

宋後是在怎樣的情形下嫁給趙匡胤,又是如何確立她的地位的?這涉及宋後和趙光義更深度的交往,後面將要大篇幅涉及。

這裡,我們僅僅只要知道趙匡胤有這麼一個皇后,姓宋,就可以了。

宋後的出現,文瑩和尚的「燭影斧聲千古之謎」,就完全解開了。

「燭影斧聲千古之謎」,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燭影,是火光,火光為「炅」,乃是一個「炅」字。

趙光義,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斧聲」,我們聯想到什麼呢?周圍一定有樹木。

《詩經》說:「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

這個「丁丁」和「許許」,就是斧聲。

關於斧聲的詩歌很多,大抵和周圍的樹木有關。

唐代張籍《樵客吟》:「斧聲坎坎在幽谷,採得齊梢青葛束。

同時代的義青和尚(1032

1083)《水出崑崙》詩曰:水出崑崙山起雲,釣人樵父昧來因。

只知洪流岩巒闊,不肯拋絲棄斧聲。

也即是說,看到「斧聲」二字,馬上想到的就是周圍有樹木。

趙匡胤「斧聲」許許,有何木可伐?

他要伐的,是「宋」皇后這根「居室附近的木頭」!

宋,是一個會意字。

宋,從宀,從木。

表示房屋周圍有樹木。

可見,文瑩和尚說的「燭影」,是個「炅」字;「斧聲」,說的是個「宋」字!

那麼,這個「宋」,是不是代表宋皇后,或者另有其人?

就是宋皇后!文瑩說的明明白白,趙匡胤顧太宗曰「好做,好做!」,如此拗口的話,您沒一點疑慮嗎?「好做」二字拆開,乃是「女子做」。

另一版本的同樣拗口的「好為之」,是「女子為之」的意思。

說明流傳時,是懂的「好」字的含義的。

好字拆開,是「女子」二字,這在當時漢語教育上,相當於我們教習1+1=2。

這個知識點,說不定還要考試呢。

《世說新語》記載: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

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卿解不?」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令修別記所知。

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

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說的是魏武帝曹操曾經從曹娥碑下經過,楊修跟隨著。

曹娥碑的背面題寫了「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個字。

魏武帝對楊修說:「你懂不懂得它的含義?」楊修回答說:「懂得。

」魏武帝說:「你不要講出來,讓我想想看。

」走了三十里路,魏武帝才說:「我也懂。

」於是讓楊修另外記下他所理解的意思。

楊修記道:「黃絹,是有色之絲,是一個『絕』字;幼婦,是年少女子,是一個『妙』字;外孫,是「女」之「子」,是一個『好』字;虀臼,是受辛之器(搗蔥姜大蒜之類的器具),是一個『辭』字:合起來就是『絕妙好辭』的意思呀!」魏武帝也記下了這八個字的含義,與楊修所記相同,於是他感嘆說:「我的才思比不上你,竟然相差了三十里。

女子合而為好,好拆開自然是女子二字。

學猜謎做迷,這是必修課。

文瑩和尚自然而然的用上「女子」之思,是很正常的事,正常到我們現在說1+1=2。

用「女子做」,坐實了是宋皇后。

好了,回顧一下。

燭影,即火光,用一個字表示:炅。

炅,火光;趙炅,即宋太宗趙光義。

斧聲,說明附近有木頭。

居室附近的木頭,乃是「宋」字;「好做」,「女子做」,坐實了這個「宋」是宋後。

「燭影斧聲千古之謎」八字謎底完全解開:趙光義和宋後合謀,導致大宋朝格達一聲,在這裡轉了一個彎。

後面要分析的,是趙光義為什麼要和宋後合謀,他們又是何時開始聯手,為了何事聯手?諸多疑問,基於您要承認我前面分析的基礎上。

前面說過,文瑩和尚故意示假,目的就是為了讓後世看破「燭影斧聲」的「炅、宋合謀」之謎。

這和司馬光《涑水記聞》的「龍假」互相印證,反映的是文人在封建時代的生存情況。

他們努力想要告訴人們真相,但是真相卻是那樣的遙遠,遙遠到要以「千年」為單位。

好在他們一唱一和,還是給我們留下了真實的線索。

宋太祖趙匡胤,總的來說,生活作風是非常好的,沒有大家想像的封建皇帝的妻妾成群。

宋太祖的婚姻狀況,可以用「三個皇后二次緋聞」概括。

三個皇后:原配孝惠賀皇后,孝明王皇后,孝章宋皇后。

二段緋聞:千里送京娘,封花蕊夫人為貴妃。

孝惠賀皇后,民間傳說叫賀金嬋,開封人,右千牛衛率府景思長女。

晉開運初聘,生秦國、晉國二公主,滕王德秀(夭折)、魏王德昭。

周顯德五年(958年)病卒,年三十。

孝明王皇后,邠州新平人,彰德軍節度使王饒第二女。

賀氏前腳死,王氏後腳就被聘進門。

建隆元年(960年),封皇后,生秦王德芳,還有三個女兒申國、成國、永國公主,皆夭折。

乾德元年(963年)死,年二十二。

第三個是孝章宋皇后,民間傳說叫宋美仙,河南洛陽人,左衛上將軍偓之女,母后漢高祖劉知遠之女永寧公主,開寶元年(968),年十七歲封為皇后,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居西宮,號開寶皇后,至道元年(995年)四月死,年四十四。

這個是樓主這個帖子的主角之一。

從三個皇后的情況看,宋太祖屬於民間傳說的「克妻」,「陽具上帶鉤子」的類型。

宋皇后因為二十五歲的時候趙匡胤死了,才勉強活了四十四歲。

其他兩個皇后,可憐都年不滿三十。

和趙匡胤傳出緋聞,那可更要命,都是死於非命慘不忍睹。

馮夢龍《警世通言》21卷有《趙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

文中說:「方才說宋朝諸帝不貪女色,全是太祖皇帝貽謀之善,不但是為君以後,早期宴罷,寵幸希疏。

自他未曾發跡變泰的時節,也就是個鐵掙掙的好漢,直道而行,一邪不染。

則看他《千里送京娘》這節故事便知。

正是: 說時義氣凌千古,話到英風透九霄。

八百軍州真帝主,一條杆棒顯雄豪。

馮夢龍是明代文學家,不需要為大宋皇帝塗脂抹粉。

他這樣寫,顯見宋朝諸帝不貪女色,後世有口皆碑。

那麼,趙匡胤寵幸花蕊夫人和趙光義蹂躪小周后事實又是如何?這裡,我們還是先回顧一下「千里送京娘」的故事。

故事大意說:趙匡胤在一個強盜窩裡,救下被強盜擄來的美貌女子京娘。

好人做到底,送京娘回到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手裡。

期間,趙和京娘兄妹相稱。

京娘對趙,是芳心暗許屢次勾引;趙對京娘,義字為重不為所動。

京娘回家後,家人慾把京娘許配趙。

趙雖然也對京娘有意,但考慮有人會誤解他當初送人的初衷,拒絕了。

絕望的京娘,為示名節,上吊自殺。

看看,趙匡胤並不會輕易被美色誘惑。

這個故事裡,還說到了趙匡胤使用的兵器,「一條杆棒顯雄豪」。

趙匡胤善於用棍,盡人皆知,不是和程咬金、李逵一樣用的大斧。

文瑩和司馬光說他用「柱斧」,不知怎麼想出來的。

人到了一定層次,是需要精神追求的。

宋太祖物質已經很滿足了,精神的苦痛,恐怕無人可知。

在花蕊夫人出現在趙匡胤生活之前,趙匡胤有過二段婚姻。

原配孝惠賀皇后,周顯德五年(958年)病卒,年三十;孝明王皇后,乾德元年(963年)死,年二十二。

這兩個皇后,為趙匡胤生了一大堆兒女,但很難和趙匡胤進行精神上的交流。

趙匡胤雖然是武將,卻酷愛讀書。

《建隆遺事》記載:「上性嚴重少言,酷好看書,雖在軍中,手不釋卷,若聞人間有奇書,不吝千金以求之。

顯德初從世宗南征,初平淮甸,有纖人譖上於世宗曰:『趙某自下壽州,私有重車數乘。

』世宗遣人伺察之,果有籠篋數車。

遽令別入行在,面開之,無他物,惟書數千卷。

世宗異之,召上諭之曰:『卿方為朕作將帥,闢土疆,當堅甲利兵,何用書為?』上頓首謝曰:『臣無奇謀上贊聖德,濫膺寄任,嘗恐不迨。

所以聚言觀覽,欲廣見聞,增智慮也。

』世宗曰:『善。

』」

宰相趙普,原本對書本感冒,在太祖苦口婆心勸說下,勉強讀了半部《論語》,更是成就了一段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佳話。

愛讀書的宋太祖,和才女花蕊夫人傳出緋聞,也就順理成章了。

宋太祖的第二段緋聞,來自於一個叫「花蕊夫人」的女子。

花蕊夫人是什麼意思呢?花蕊夫人是後蜀皇帝孟昶對慧妃費氏的封號,「花不足以擬其色,蕊差堪狀其容」,這就是花蕊夫人之所以成為花蕊夫人的原因。

費氏約生於923年或928年,十五歲被選進宮。

她才貌雙絕,深受後蜀皇帝孟昶喜愛。

《全唐詩》下卷第七百九十八孟昶妃記載了她100多篇詩作。

世傳《花蕊夫人宮詞》100多篇,其中確實可靠為花蕊夫人所寫,有90多首。

「三月櫻桃乍熟時,內人相引看紅枝。

回頭索取黃金彈,繞樹藏身打雀兒。

」她的詩,反映了她的青春活潑,恰如一股暖流,敲擊著男人的心扉。

遠在開封追求精神共鳴的趙匡胤,也不禁怦然心動。

恰巧此時,趙匡胤的第二個老婆,也被他碩大的陽具用殘了。

這一次,他沒有了原配死後心急火燎的娶第二個妻子的心情,他要尋求他的精神伴侶。

公元963年,死了第二個老婆的趙匡胤,攻打後蜀。

965年正月,後蜀滅亡。

趙匡胤和花蕊夫人相遇時,大家都是四十來歲的成年人。

這個年紀,一個皇帝,和一個擄掠自敵國的妃子,在這個已非情竇初開的年紀,如果有那麼一點破事,我想,那就是愛情吧。

花蕊夫人的美貌和才智,趙匡胤僅僅是聽說而已,沒有親見,就已經神魂顛倒。

他甚至一度拒絕和夢中情人會面,為的是怕一旦花蕊夫人名不副實自己美夢破碎。

終於有一天,他按耐不住,開始千方百計考慮和夢中情人見面的方式。

相傳趙匡胤找了一個機會,讓投降的孟昶攜家帶口進見。

趙匡胤偷偷一看,這花蕊夫人哪像四十來歲,比十多歲的花姑娘還粉嫩啊!趙匡胤故作沉靜,說你不是善於寫詩嗎,就以「亡國」為題,給朕哼哼幾句。

花蕊夫人不卑不亢,口占一絕,吟出了流傳千古的名篇《述國亡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趙匡胤心裡咯噔一下,這真是我的夢中情人啊!花蕊夫人見趙匡胤時,年近四旬,似乎是不可想像的事,後世大抵忽略這個細節。

樓主說她年近四旬,也不是憑空想像,信口胡說。

《十國春秋》記載:廣政六年(943),孟昶下詔挑選良家女子入備後宮,青城縣(今屬都江堰市)費氏成了其中的佼佼者。

她不久即被納為慧妃。

以此推算,費氏當生於後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左右。

另有記載花蕊夫人於後蜀明德四年(937)選入宮中,其時十五歲。

樓主說她年近四旬,還是相當客氣和符合史實的。

花蕊夫人與孟昶共同生活了二十二年左右,直到965年進入汴京,大家自己算一下,幾歲?

趙匡胤孝明王皇后963年死後,拒絕了宋偓女兒宋氏;965年花蕊夫人進宮,直到968年才立宋皇后,這三、四年間,想來,正是他和花蕊夫人的幸福甜蜜的私密空間吧。

這三、四年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花蕊夫人為何死於非命,宋皇后又是如何和宋太祖喜結連理?

繼續說宋太祖和花蕊夫人那點破事。

很多人認為,花蕊夫人是被趙匡胤強姦,無奈嫁狗隨狗。

宋太祖這個人,樓主還是比較了解的。

他個性比較羞澀,絕不會幹這種孬種才幹的事。

陳橋兵變,那麼大的事,他能做到「都城人心不搖,四方自然寧謐」,沒有強著來,而是「順其自然」、「黃袍加身」。

和京娘朝夕相處,他也沒占這點小便宜。

說明趙匡胤這個人,是非常守規矩重禮數的。

我們合理想像一下宋太祖是怎麼把花蕊夫人抱上床的。

通過初步考察,花蕊夫人完全符合自己夢中情人的想像。

於是,宋太祖要拿出行動了。

這一天,宋太祖穿了便衣,約出花蕊夫人,在某處花陰下,泡了一壺茶,兩人天南海北的閒聊。

趙匡胤先虛心的向花蕊夫人這個唐代大詩人討教詩藝,接下來二人暢談對文學的理解。

話題自然而然的轉向政治,因為他們原來可是政敵。

接下來,二人交換了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看法。

趙匡胤簡要回顧自己的成功道路,總結出一些人生經驗。

花蕊夫人對此表示讚嘆。

此時,趙匡胤也不失時機的對花蕊夫人進行讚美,表達了傾慕之情愛慕之意仰慕心態,聽的花蕊夫人心房砰砰如小鹿亂撞,只得低下了頭。

隔天,趙匡胤再次召見花蕊夫人,勇敢的宣讀了自己的愛情宣言。

趙匡胤一代豪傑,花蕊夫人豈能無動於衷?我們認為古代婦女對名節看的很重,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

四大美女,哪個沒睡過一打男人?

就說前朝的楊貴妃,原是壽王李瑁的王妃,另投高枝,嫁給公公唐玄宗,也是歡喜的緊;那個武媚娘,原是公公李世民小妾,從了兒子唐高宗,也是心潮澎拜,後來更有了幾百面首。

花蕊夫人以四十歲的高齡,能從亡國之君孟昶處改嫁給開國之君趙匡胤,豈不願意?當下嚶嚀幾聲,有不勝之狀。

趙匡胤覷準時機,偷偷摸了一下花蕊夫人的小腳,花蕊夫人乘勢一倒,倒在趙匡胤懷裡。

趙匡胤妻子死了二年多,早已按耐不住,郎有情妾有意乾柴烈火。

趙匡胤掏出那條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熟銅棍,虎虎有聲;花蕊夫人不慌不忙,祭起千錘百鍊的乾坤袋。

趙匡胤舞動碩大的熟銅棍一試,居然寬緊合適,兩個是魚水之歡、歡歡喜喜、喜歡得緊、緊鑼密鼓、鼓舞士氣、氣盪腸回一發不可收拾。

幾天後,孟昶喝酒,不幸「酒精中毒」死去,花蕊夫人被封為大宋貴妃。

趙匡胤是馬上皇帝,一生大半的時間在馬上,不曾享受到極致的享樂。

花蕊夫人不同,常年在富貴之鄉,懂得享受之法,更兼極善服侍人。

當日在孟昶宮中,昶日日飲宴,覺得肴饌都是陳舊之物,端將上來,便生厭惡,不能下箸。

花蕊夫人便別出心裁,用凈白羊頭,以紅姜煮之,緊緊捲起,用石頭鎮壓,以酒淹之,使酒味入骨,然後切如紙薄,把來進御,風味無窮,號稱「緋羊首」,又叫「酒骨糟」。

孟昶遇著月旦,必用素食,且喜薯藥,花蕊便將薯藥切片,蓮粉拌勻,加用五味,清香撲鼻,味酥而脆,又潔白如銀,望之如月,宮中稱為「月一盤」。

當下花蕊夫人使出渾身功夫,衣食住行,讓趙匡胤享受到了真正帝皇版的滿足。

在和花蕊夫人相處的美好時光里,趙匡胤明白了什麼叫做人。

改嫁後的花蕊夫人,雖然集宋祖萬千寵愛於一身,但是她心裡有一塊陰影,始終無法釋懷。

她在大宋,雖然貴為妃子,卻沒有靠山。

隨著歲月的流逝,她不老的傳奇終將不在。

一旦姿色衰減,和大宋天子文筆上的交流,畢竟不太可靠。

她的不安全感越來越強烈。

此時,她幹了一件正確的蠢事,沒想到惹來殺身之禍。

花蕊夫人的前夫孟昶,很幸運生在晉、漢之時,中原多事,所以能夠據險一方,君臣都以奢侈為樂,甚至溺器都用七寶裝飾。

這讓宋太祖羨慕不已。

花蕊夫人就像今日的劉嘉玲、林志玲、范冰冰等,真是越老越俏越暢銷。

她不但美貌,而且有其他沒人無法比擬的優勢。

她頂著唐代大詩人的文藝桂冠,更兼「懂的生活」,宋太祖才算真正過上了帝皇版的生活。

可惜,花蕊夫人有一樁憾事,和孟昶相處二十二年,和趙匡胤相處五年,雖然生活極其優越,居然都沒有生育。

而孟昶和趙匡胤,都是被證明了能夠生育的!可見,不能生育的問題,出在花蕊夫人身上。

花蕊夫人雖貴為貴妃,但年事見長,擔心地位不穩,憂心之餘,想到了求子。

花蕊夫人是這麼想的,現在我的地位只是貴妃,而中宮虛缺,但以我的勢力,我也沒能力要求扶正。

如果我能誕下龍胎,顯然能鞏固我的地位,扶正為皇后,說不定兒子還能繼承大宋江山。

畫面很美,但花蕊夫人被插了三十年,肚子還是沒有。

要實現這個美好的意願,只能求助於神靈。

史載一次花蕊夫人,在寢宮正跪拜一副神像,宋太祖進來看見,問跪拜何人?花蕊夫人說:「所掛張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

這段故事,後來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散布謠言說,花蕊夫人跪拜的,是前夫孟昶。

後人以訛傳訛,把孟昶訛成送子神張仙,後來更把花蕊夫人訛成了送子娘娘。

其實這是一段冤案,花蕊夫人自己都沒生孩子,真有這本事,給自己送一個,多好!

到底有沒有張仙,張仙是不是如花蕊夫人所說「所掛張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呢?事實的確如此,有史實為證。

鮮為人知的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和弟弟蘇轍,就是張仙送子的結果。

張仙本名張遠宵。

大文豪蜀人蘇洵1048年寫的《題張仙畫像碑 》寫到:「洵自少豪放,嘗於庚午重九玉局無礙子肆中見畫像,筆法清奇,雲乃張仙也,有禱必應,因解玉環易之。

洵尚無嗣,每旦露香以告,逮數年乃得軾,又得轍,性皆嗜書。

乃知真人急於接物,而無礙之言不吾誣也。

故識其本末,使異時子孫求讀書種者,於此加敬焉。

這篇文章,見於《全宋文》 和《眉山縣誌》,蘇洵說他生不出孩子,於是求了張仙,生下一代大文豪蘇軾和蘇轍。

蘇洵還寫有讚美張仙的長詩。

《續文獻通考》和《四川通志》載:張遠霄,唐代道士。

嵋山(即「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

一日見一老人持一竹弓、三鐵彈,賣與他要價三百千,對他說:「吾彈能辟疫病,當寶而用之」。

再見老人,遂授度世法。

熟視老人,見其目各有兩瞳子。

數十年後,張遠霄往白鶴山垂西湖,峰上有石像,一老人說:「此乃四目老翁,君之師也,不記竹弓、鐵彈時耶?」張猛然大悟。

《蜀故》說他有一把「四目老翁」彈弓,他看到誰家有災,瞄準就是一鐵丸,將災擊散。

他還經常向天射鐵彈丸,人們問他射什麼,他回答:「打天上孤辰寡宿耳。

打天上孤辰寡宿,驅除妨礙受孕的始作俑者,這就是張仙送子的技術所在。

民間還有傳說說 「福祿壽」三星中的祿星(即祿神,道教傳說中主宰功名利祿之神),就是五代眉山張遠霄,入青城山學道成仙,能使人有子,稱「張仙送子」,是祈子之神。

歷代各地張仙祠,香火甚旺。

張仙神既能送子,也能護子。

舊時過年祭神的時候,要買一張張仙神像,貼在煙囪旁邊。

俗傳天狗會從煙筒里鑽進屋來,嚇唬小孩,吃小孩,或者給小孩傳染天花。

將張仙像貼在煙囪旁,天狗就進不來了。

張仙神像旁還常貼上對聯:「打出天狗去,保護膝下兒」。

橫聯是「子孫繩繩」。

或「打出天狗去,引進子孫來」。

橫聯是「子孫萬代」。

蜀地關於張仙的傳說,還有很多,其形象大致是一個手持彈弓的男子。

他生於唐代,曾在青城山修道,後來成仙。

他還曾幫助蘇洵產下蘇軾和蘇轍,靈驗程度異常火爆。

雖然蘇軾和蘇轍這兩孩子出身較晚,但史料一脈相承記載詳盡,能確證張仙確有其人,而且十分應驗。

顯然,求張仙送子,「蜀人皆如」,花蕊夫人自然是曉得的。

花蕊夫人年輕時貪圖玩樂,根本不想生孩子,沒有孩子她也自得其樂;到了四旬,生孩子變得非常必要,於是跪拜張仙求子,自然而然。

張仙自然不是孟昶,如果孟昶能送子,二十二年下來,早讓花蕊夫人兒女成群如恆河沙數了。

可是花蕊夫人愣是一個沒生。

所以,花蕊夫人焚香跪拜張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而把張仙訛誤成孟昶,則是對花蕊夫人赤裸裸的攻擊,何其惡毒!

那麼,花蕊夫人跪拜張仙,到底有沒有效果呢?不但有,而且很明顯。

花蕊夫人年輕時沒有生育,四十多高齡,身體卻開始發育,居然懷孕,本來是個奇蹟。

可惜,因此得來殺生之禍。

導致花蕊夫人求子的另一個原因,是宋太祖懷疑花蕊夫人的真實文學水平。

從歷史記載看,花蕊夫人留下的作品,即使是唐代,也是一流詩人。

要命的是,花蕊夫人卻受到了二方面的質疑:一是涉嫌抄襲,二是江郎才盡。

涉嫌抄襲的,是花蕊夫人的第一名篇《述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前蜀王衍降後唐,王承旨作詩云:『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系旗。

二十萬人齊拱手,更無一個是男兒。

』」

花蕊夫人的名作,雖說加上了自己的「創作」,有一定的藝術造詣,但是她所本王承旨詩作,卻是毋庸置疑。

文學的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涉嫌抄襲,肯定不是好名聲。

宋太祖得知此事不知作何感想,但花蕊夫人心裡有疙瘩,則無法避免。

她口占一絕時,根本沒想到趙匡胤要娶自己啊。

更要命的是,花蕊夫人的創作黃金期已經過去。

花蕊夫人的主要造詣是宮詞,作品反映的區域相對狹窄。

以前憑著青春激情,文采綺麗,名動天下。

現在年紀大了,心境沒有了,而且老寫狹窄的生活也寫不出新意。

況且處在北宋皇宮這個特殊的區域,加倍小心,也不敢胡言亂語。

於是她和趙匡胤相處五年,居然不能寫出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於是,她把生活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四十高齡以不孕之身生龍胎的夢想。

可惜,一個男人的雄心,和一個女子的雄心,最終讓這一切付之東流。

這便是炅、宋的第一次合作-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和宋皇后-的第一次聯手。

那個時候,後來的宋太宗,為避諱已經從趙匡義改名趙光義,還沒有改名趙炅;而宋皇后,也還只是一個16歲的女孩。

宋氏出身顯貴,她的媽媽是公主,她的奶奶也是公主,她從小覺得自己也是公主,但是大人被她嚇著,說:「你可不能說自己是公主啊,那是謀反的大罪,會給咱家帶來殺身之禍的。

」宋氏一想,嘿,那我以後要做皇后。

彼時,趙匡胤克妻的名聲,傳遍天下,京娘和二位皇后的早逝,讓名門的女兒寧可自殺,也不敢輕易去嘗試他的熟銅棍。

這個時候,有雄心的宋氏倒是願意啊,但是趙匡胤的身邊,偏偏有花蕊夫人在秀恩愛。

宋代有「凡男年15,女年13,並聽婚嫁」的規定。

宋氏出落的如花似玉,又是名門閨秀,前來說媒的踏破門檻,宋氏都不為所動。

家裡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這麼大年紀再不嫁出去,只能把女兒隨便送個乞丐或二婚的了。

宋氏在等什麼呢?她等著趙匡胤克妻,把花蕊夫人剋死啊。

可惜歲月迢迢,花蕊夫人愣是沒被剋死,讓她大失所望。

終於有一天,她等不住了。

她要求父親宋偓帶她見宋太祖。

《宋史》卷242列傳第一記載:「乾德五年,太祖召見,復賜冠帔。

時偓任華州節度,後隨母歸鎮。

孝明後崩,復隨母來賀長春節。

乾德五年是967年,孝明皇后死於963年,這段記載,時間先後好像有出入。

但說她12歲和16歲時,都來見了宋太祖,卻是不容置疑。

12歲,是法律規定的婚嫁年齡;16歲,則已經是「齊天大剩」了。

一個適婚年齡的女孩,拋頭露面去見男人,你說為什麼?她總算見到夢寐以求的皇帝,她冷靜的想了想,讓他成為自己的男人,值不值?宋太祖長得還不算太差,沒有傳說中的「克妻」故事講的那麼可怕。

第一次會面,花蕊夫人還賜給她「冠帔」。

冠,帽子;帔,披肩。

她也總算見到了傳說中的花蕊夫人,心想也不過如此。

於是她決定繼續等,等花蕊夫人被剋死。

這位心機深沉,雄心萬丈的宋氏,二次拋頭露面見宋太祖,並給宋太祖留下深刻印象,只是為了一圓她的皇后夢。

偏偏這個時候,不知是花蕊夫人剛開始發育,還是張仙顯靈,花蕊夫人居然懷孕了,趙匡胤並沒有另娶的打算。

這讓宋氏成為皇后的努力變得遙遙無期。

而宋氏的執拗,讓她父親宋偓非常頭疼,於是他求助趙光義。

此時,趙光義也為自己的前程煩心啊。

趙光義的煩心事,來自於母親杜太后的金匱之盟。

趙家的女人,沒一個是省油的燈。

馮夢龍《智囊》記載:趙普等人合謀,讓趙匡胤陳橋兵變。

趙匡胤非常矛盾,回來問姐姐怎麼辦。

姐姐二話不說,掄起擀麵杖一棒打去,說男人是事情自己處理好,不要來嚇女人。

趙匡胤出門尋著趙光義和趙普,說:「就按你們說的辦。

」由此開啟了大宋江山。

按趙匡胤的姐姐早逝,這個輪擀麵杖的潑婦,估計是他的妹妹秦國長公主。

當然,他的媽媽杜太后,自然更是辣刮,她曾經干預趙匡胤的繼承人問題。

這就是後世流傳的「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發生在961年,大宋朝建國第二年。

之所以現在才提,是因為必須打開「燭影斧聲」的突破口。

燭影斧聲的突破口沒打開,理解金匱之盟會有一些困難。

杜太后為什麼要弄個金匱之盟呢?

家家都有那麼一點破事,其中,婆媳間的破事,是塵世家庭最無法繞開的坎。

趙匡胤第一個老婆,是賀氏。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記載:太祖孝惠賀皇后,開封人。

右千牛衛率府率景思長女也。

性溫柔恭順,動以禮法。

景思常為軍校,與宣祖同居護聖營。

晉開運初,宣祖為太祖聘焉。

周顯德三年,太祖為定國軍節度使,封會稽郡夫人。

生秦國、晉國二公主、魏王德昭。

五年,寢疾薨,年三十。

建隆三年四月,詔追冊為皇后。

乾德二年三月,有司上諡曰孝惠。

四月,葬安陵西北,神主享於別廟。

神宗時,與孝章、淑德、章懷並祔太廟。

看到前面的記載,有人以為賀皇后的父親是率景思。

賀氏是趙匡胤父親為他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他的父親賀景思是衛戍皇宮和京師的武官。

左、右千牛衛是一種衛戍部隊的官衙名;率府率是一個官名,五品吧。

賀景思真的姓賀,他的女兒也姓賀,不姓率。

賀皇后其實沒做過一天皇后,皇后是趙匡胤登基後封的。

她「性溫柔恭順,動以禮法」。

「溫柔恭順」,自然是遵守禮法的;但「動」以禮法,一個動字,可見脾氣有點執拗。

這種脾氣,也傳染給了兒子趙德昭。

趙德昭後來怎麼死的?就是犟死的!

賀氏沒能熬到趙匡胤做皇帝,958年就死了。

史書沒有記載她和杜太后的關係,但史書記載了杜太后和孝明王皇后的關係。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記載:孝明王皇后,邠州新平人。

彰德軍節度饒第三女。

孝惠崩,周顯德五年,太祖為殿前都點檢,聘後為繼室。

後恭勤不懈,仁慈御下。

周世宗賜冠帔,封琅邪郡夫人。

太祖即位,建隆元年八月,冊為皇后。

常服寬衣,佐御膳,善彈箏鼓琴。

晨起,誦佛書。

事杜太后得驩心。

生子女三人,皆夭。

賀皇后一死,太祖馬不停蹄娶了王皇后。

960年,更是冊封為皇后。

王皇后」事杜太后得驩心「,說明婆媳關係相當的好。

《涑水記聞》記載:太祖之自陳橋還也,太夫人杜氏,夫人王氏,方設齋於定力院。

聞變,王夫人懼,杜太夫人曰:「吾兒平生奇異,人皆言極富貴,何憂也?「說明婆媳還是很有交流的,婆婆完全壓製得住媳婦。

王皇后與婆婆關係十分的好,這就非常有想像空間了,賀皇后和杜太后關係怎麼樣?想來,和大多數婆媳關係一樣,很難相處。

那麼,杜太后和二孫子趙德昭(大孫子早夭),關係怎樣呢?先來看老太太是怎樣的人。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太祖即位,尊為皇太后。

太祖拜太后於堂上,眾皆賀。

太后愀然不樂,左右進曰:「臣聞『母以子貴』,今子為天子,胡為不樂?」太后曰:「吾聞『為君難',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求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憂也。

」太祖再拜曰:「謹受教。

這位老太太,絕對不是一般人,凡事有自己的判斷,喜歡「管閒事」。

婆婆管閒事,媳婦看不慣,說您得講禮法。

孫子附和說:「媽媽說的對。

」看看,老太太能待見嗎?

和小媳婦關係融洽,自然非常想幫小媳婦的忙;那麼,大媳婦就苦了;大媳婦死的早,就只有委屈孫子咯。

如果讓小媳婦繼承自己成為太后,讓小孫子做上皇帝,真是一樁美事。

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形成了。

這就是金匱之盟的理論基礎。

當時,趙德芳二歲!直接要求趙匡胤答應放棄耿直的趙德昭,立只有二歲懵懵懂懂的趙德芳,趙匡胤能答應嗎?

按照杜太后的想法,一切理想的話,927年生的二兒子趙匡胤駕崩後,939年生的刁老三趙匡義再干一陣,951年生的次孫趙德昭要老的掉牙了,繼承皇位很有困難。

於是,959年生的趙德芳,是名正言順的繼承者。

只有這樣,她的目的才能達到。

老太太這樣一按排,快死的時候都笑掉了牙,找來宰相趙普,當著兄弟兩人的面,說說清楚。

趙匡胤聽的頭都大了,但老人要死要活的,也是十分的無奈。

趙光義自然沒有二話,並且承諾死後傳位趙德芳。

我們猜測,這才是「金匱之盟」的真實內容。

一個聰明的老太婆可怕,一個要死的聰明老太婆更可怕。

很多深受聰明老太婆之苦的人,應該會深有體會。

世事總是那樣難料。

趙德芳的媽媽王皇后,兩年之後緊緊跟著趙匡胤媽媽杜太后,給婆婆背包裹去了,死時年僅22歲。

這個時候,趙匡胤第三次婚姻的對象,其時只有12歲的宋皇后,被母親帶著來見太祖。

這樣建立在互不信任基礎上的夫妻關係,一直持續了8年,直到燭影斧聲的那個風雪之夜。

至於趙光義,至多讓他做多爾袞。

啊,大玉兒和多爾袞,其時都沒有出世,但不妨礙宋美仙不這麼想。

可惜棋差一招,沒想到趙光義早有安排。

太監王繼恩一出宮門,晉王秘密安排的醫官程德玄,當天剛好值班,從暗處跳將出來,一把扯住王繼恩,軟磨硬泡,一番思想工作,居然把王太監拉進了晉王府。

程德玄怎麼勸說王繼恩呢?他說王公公啊,你是明白人,你知道晉王的勢力,知道皇后的勢力,知道金匱之盟吧,這事情不好辦。

晉王人好心腸好對不對,宋皇后這個人你沒看出來了,想要做武媚娘你知道不知道,狠著呢。

如果宋皇后成了武媚娘,我做醫官無所謂。

我為你著想啊,公公這個職業要淘汰了,用女官啊。

您什麼也撈不著。

這就是史書記載的:「太祖大漸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關疾呼趣赴宮邸者。

德玄遽起,不暇盥櫛,詣府,府門尚關。

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盤桓久之。

俄頃,見內侍王繼恩馳至,稱遺詔迎太宗即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燭影斧聲是真是假?

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趙匡胤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不是因為一名女子

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到公元976年死亡,正史當中沒有明確記載他是怎樣去世的。《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的也只有簡單的兩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

驚天大發現,趙匡胤原來是這樣死的!

我想說的是,趙匡胤死的時候,知道他是被誰謀害,他完全有時間、有機會、有能力報復那個謀害他的人,但是結果他只是安靜地死去,把痛苦留給自己,把秘密留給歷史,把猜測留給後人,把煌煌文化大典留給大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