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麼多書,怎麼全部都記不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讀書的時候,我的歷史成績一直不太好,我向老師或同學尋找答案,老師說你把書多讀幾遍就會了,然後在書上把重點劃出來就可以了,同學也這麼說,但是當我讀了很多遍,書上也被我用各種顏色標得五顏六色之後我的考試分數依然很低,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什麼也不記得了,於是我開始以為我沒有學習歷史的基因。
畢業後,受朋友的影響,開啟了瘋狂的讀書的模式,在閱讀的時候感嘆萬千,發現自己懂得好多,但是過了一斷時間後,發現全部忘記了,那些書本知識依然還是不屬於我。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於是我開始尋找答案,到底是我沒有讀書的基因,還是讀書的方法不對?
之後我在Make it stick: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這本書里找到答案。
並不是我沒有讀書的基因,而是因為讀書的方法不對。
僅僅閱讀或是重複閱讀只是讓我以為我學會了這些知識,但實際上我並沒有掌握這些知識。
初拿這本書的時候,對Make it stick是有些困惑的,Make it stick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把它粘住,是什麼粘住呢?
看完後才慌然大悟,重新理解標題,這裡的it的指的是知識(knowledge),把這個標題展開其實可以這麼說Make knowledge stick into the brain,把知識牢牢的釘在大腦里,換個比較流行的詞彙其實就是深度學習。
在這本書里作者會告訴你為什麼僅僅只是閱讀並不能讓知識牢牢的粘在你的大腦里。
因為在作者看來把別人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是分三個層次的:
學習
總結
運用。
我們學習知識最終的目的讓知識為我們所用,而閱讀僅僅只是停留在第一個層面,我們只是知識了有這樣一個知識,但是知識之前的底層邏輯並沒有搞懂,但是我們卻以為我們到了第三個層面,實際上我們還是不會使用知識。
作者在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Mastering the lecture or the text is not the same asmastering the ideas behind them. However, repeated reading provides theillusion of mastery of the underlying ideas。
這種幻覺在心理學上也有研究證明:
研究人員邀請一些學生來參與測試,給這些學生五篇不同的文章,有些學生閱讀能力非常強,有些閱讀能力一般,把他們打亂分成兩組,一組學習只讀一遍,另一組學生讀兩遍。
然後讓這些學生立即參加考試,發現重複閱讀的同學比只讀一次的學生考試分數要高些,但是如果把考試時間延後,則沒有區別。
這個心理學的實驗告訴我們:任何形式的單一重複閱讀並不能幫助我們掌握知識,而且非常浪費時間。
我也就是我為什麼僅僅靠重複讀歷史書並沒有取得好的成績的原因了。
但是我們為什麼都特別喜歡這種學習方式呢?
作者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我們總是受錯誤的建議的影響;
二是重複閱讀讓我們錯誤的以為我們掌握了知識。
一、錯誤的建議;
正如文章開頭當我對學習產生困惑的時候尋求建議的時候,老師給我的建議多讀幾遍,多讀幾遍你就掌握了。
不僅僅是老師或是周圍朋友會給我們錯誤的讀書建議。
整個社會也是如此。
例如,作者在書中提到George Mason University給學生們的學習建議也是這樣:
the key to learning something well is repetition; the more times you go over the material the better chance you have of storing it permanently.
學習的關鍵是反覆閱讀,你花越多的時候在複習材料上,知識存儲也就越久。
受到這些宣傳的影響,於是這種重複閱讀的方法成為了一種最流行的讀書方法,據統計,在學校有超過80%的學生使用這種方法。
但是在實踐中並不是這樣的,正如,原來我學歷史的時候,不管把書看多少遍分數依然不能有效的提高,而且還浪費了很多時間。
二、重複閱讀讓我們錯誤的以為我們掌握了知識;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跟著作者的思路走,很容易理解了書本的知識,當重複閱讀的時候,因為已經熟悉了書本的內容,在讀的過程中遇到的障礙越少,所以給我們一種錯覺,以為我們把知識都掌握了。
但是讀懂並不意味著你弄懂了知識的底層邏輯,知道他在什麼時候可以使用,或是知識與知識有什麼內在的聯繫。
前面講到我們學知識最終目的是為了使用,為了使用知識,我們就必需要弄懂知識的內在邏輯,但是僅僅重複閱讀並不能讓我們懂得這些。
正如我在學歷史的時候一樣,我很勤奮的一遍又一遍的看書,在看書的時候,一遍比一遍感覺良好,僅僅停留在我知道的層面上。
但是我應該知道的我卻不知道要把它弄懂,如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例如:辛亥革命為什麼發生,他發生對哪些事情產生的影響,以及帶來了哪些後果等等,雖然書本會告訴我答案,但我沒有將這些知識內化成我的知識,所以這些知識還不是我的知識,所以我的分數依然很低。
我認為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閱讀是最舒服的一種學習方式,而深度學習是需要我們離開舒適區,進入學習區的,它是反人性的,因為人們最喜歡呆在舒適區。
作者在書中是這樣形容閱讀的:
Learning that’s easy is like writing in sand, here today and gone tomorrow。
這和我們平時的實踐是相符的。
所以我現在明白,勤奮的學生和聰明的學生的差別就是勤奮的只是關注自己知道些什麼,而聰明的學生只關注於我知道我不知道什麼,並且努力的把我不知道的事情變成我知道的事情,從而形成一個知識網絡,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知識體系。
看到這裡,聰明的你是不是一定要想知道如何將未知的知識變成已知的知識,把知識釘在大腦里呢?
下次再聊!
文\芳sir
編輯:azhe
最有效,最好用的閱讀之法,原來在這裡 現在看還來得及!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都提倡全民閱讀。因為不會閱讀,就沒有文化,沒有知識,就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可見閱讀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會不會閱讀,決定著他的智力發展。而智力發展決定著各門學科的學...
請告訴孩子,放假也要堅持閱讀!
說到閱讀,同學們一定不會陌生,每天上學你一定會閱讀各種各種的文章,書籍。有些同學非常喜歡閱讀,簡直就是一個書蟲,去哪裡書包里都裝著本書(非常的好);但還有一些同學對於閱讀並不是很感興趣,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