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選擇了諸葛亮作為政治委託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政治生涯的前半期顛沛流徙,沒有固定的據點。

難得的是有一群忠心耿耿的人才始終聚集在他的周圍。

這群人就包括關羽、張飛、簡雍、糜竺、糜芳、趙雲等人。

他們來自北方各地,組成了蜀漢政權的原從派系。

但是這一派系人數有限,掌握的軍隊和政權也非常有限。

到章武三年,趙雲是原從派系中碩果僅存的「大佬」,他率領的江州軍也是原從派系掌握的主力軍隊。

劉備得到新野,不僅獲得了發展的據點,也獲得了與荊州世族增進關係的據點。

荊州大世族勢力有蒯家、蔡家、龐家、黃家、馬家、習家等,劉備最終取得了多數本地地主的支持,龐德公、龐統、馬良、馬謖、黃忠、伊籍、諸葛亮、張南、馮習等人都投入了劉備陣營。

這些人人多勢眾,組成了作為蜀漢政權支柱的荊州派系。

荊州派系支持劉備進取四川,在關羽失荊州後則支持劉備攻吳。

四川的多數世族在劉備執政後,也都轉而支持蜀漢政權。

法正、張松、孟達、黃權、劉巴、李嚴、吳懿等人組成了四川派系。

劉備託孤之時必須取得控制軍隊和政權多數的荊州派系的支持。


首先,諸葛亮是荊州派系的核心人物之一,符合這個最重要的要求。

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是劉表的舊友;沔南名士黃承彥是他的岳父;原在荊州主掌行政的蒯家是諸葛亮大姐的婆家;掌握軍權的蔡瑁是他的妻舅;龐家是諸葛二姐的婆家。

通過這些直接關係的轉折,諸葛亮又和馬家、習家等搭上了關係。

諸葛亮絕不是什麼「躬耕南陽的布衣」,而是荊州派系關係網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棋子」。

其次,諸葛亮是戰後人才凋敝的蜀漢政權中聲望、功績最高者。

劉備東征之前,龐統、法正、關羽、張飛、黃忠就已經先後亡故。

東征失敗,張南、馮習戰死,馬良遇害,黃權被迫投降魏國。

戰後聲望和資歷甚高的司徒許靖、尚書令劉巴以及驃騎將軍、涼州牧馬超和劉備的妻舅、安漢將軍糜竺相繼去世。

蜀國已經沒有人能在功勞和名望上與時任丞相的諸葛亮相匹敵了。

所以劉備面臨的不是挑選誰為「輔命大臣」的問題,而是如何讓這個人盡心選輔助幼兒、延續政權的問題。

正史的說法是劉備以情動人。

他一方面告誡兒子對諸葛亮要「以父事之」,要像對父親一樣尊重諸葛亮,聽從諸葛亮;另一方面,他又當眾大大誇了諸葛亮一番(順便貶低了老敵手曹操的兒子一番),推心置腹地說如果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

如果劉禪實在不成器,你就取而代之吧。

諸葛亮感激涕零,當場表示要忠心事主。

不管劉備是真心還是假意,白帝託孤都是以退為進的成功戰略。

日後的政治發展都證明劉備對劉禪的判斷、對未來的把握是正確的。

劉備「誠心誠意,舉國相托」;而諸葛亮「忠心為國,鞠躬盡瘁」,樹立了千古明君忠臣的典範。

第二個問題是,承諾畢竟是蒼白無力的,怎麼約束權臣的行為呢?劉備臨終前設計了複雜的權力結構,希望對諸葛亮進行實質限制。

他將身後的權力三分給了三個派系。

劉備召見諸葛亮的同時也召見了尚書令李嚴,在任命諸葛亮為「輔命大臣」的同時也讓李嚴「同為顧命」。

李嚴是人們相當陌生的名字,卻是劉備寄予眾望的股肱之臣。

李嚴,南陽人,先後在荊州、四川任郡吏、縣令、護軍。

辦事幹練,在各處勢力任職都受到器重。

建安十三年,曹操攻打荊州,時任秭歸縣令的李嚴並沒有投曹或投劉,而是棄官入蜀投奔劉璋,任成都縣令,成為四川勢力的代表之一。

建安十八年,劉備伐蜀,時任護軍的李嚴受命駐守綿竹抵禦劉備,但李嚴率部隊投降劉備,轉為劉備陣營的重要人物。

在蜀漢政權中,李嚴歷任裨將軍、犍為太守、興業將軍、輔漢將軍。

在地方官任上,李嚴表現出其出色能力,屢次以少數兵力平定大規模的叛亂;又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短短兩年就將郡城整修一新,「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

李嚴是歷任犍為太守中政績最好的一位。

李嚴的政績和官職都與諸葛亮不相上下。

章武二年秋,劉備伐吳敗回,徵召李嚴到永安宮,由太守提拔為尚書令①。

李嚴帶領蜀漢政權不多的主力之一(川內地方軍隊)來到川東,實際負責劉備行營的大小事務,顯示出強勁的「接班」架勢。

劉備最終還是選擇了諸葛亮為頭號輔命大臣,而是讓李嚴「同為輔命大臣」,「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這樣的權力結構正好讓諸葛亮和李嚴互相制衡,防範的對象是照行丞相事的諸葛亮。

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劉備多次籠絡提拔李嚴,並藉由其政治地位的上升以及原有的基礎,取代去世的老將,為諸葛亮樹立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劉備選擇李嚴與諸葛亮保持制衡,也因為李嚴本身與諸葛亮是同鄉,在荊州和四川兩大派系中都有關係。

這就為雙方的利益協調與合作奠定了基礎,以免劉備死後蜀漢政權內訌激烈,難以控制。

劉備最後召見的是原從派系的代表——趙雲。

劉備的事業因原從派系而起。

趙雲是反對劉備的伐吳決策的,因此沒有參與東征,而率領本部兵馬駐紮在江州,聚攏著原從派系的最後血脈。

戰敗後,蜀漢政權還全賴這支生力軍在川東穩住了陣腳。

「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 各方都非常清楚,隨著征伐無常、後繼乏人,原從派系的衰落是難以避免的。

作為三派中最弱的一派,原從派系非常適合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

趙雲的威望和他所控制的軍隊就是這一角色最好的砝碼。

劉備在生命之火即將熄滅的時候,動情地回憶起早年經歷的幽州起兵、河北烽火、中原逃難,感激趙雲近四十年的忠心追隨。

最後,劉備深情地囑託趙雲繼續照看劉禪,關心朝政。

這段囑託給了趙雲非正式的「輔命大臣」地位。

儘管之後趙雲依然低調,從來沒有利用這一法寶,但他及其派系始終是隱藏在花叢後的大炮。

神人哲君不厭其煩地分析託孤事件,是想表明劉備在生命之火即將熄滅的時候,其實是相當現實的。

他既沒有念念不忘興復漢室,高呼「北伐!北伐!」,也沒有勸告後人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爭奪天下。

相反,他只希望自己辛苦半生建立的事業能夠在後人的手裡保住,不希望出現權臣當國、危害兒孫權位的情況。

《諸葛亮集》所載劉備遺詔充滿了對兒子劉禪的諄諄教誨,其中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等名句。

劉禪即位之初,時值蜀漢新敗,國力虧空,不可不謂是存亡之秋。

當時西北有少數民族作亂,南有以孟獲為代表的各族人民造反;中原的魏國在陝南虎視眈眈;而江南東吳作壁上觀,敵友不明。

政權內部的明爭暗鬥使得形勢更加險惡。

成都的「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諸葛亮以首席輔政大臣的身份全權處理軍政大事。

如此一來,蜀漢軍政大權開始逐漸委於個人。

實踐中,諸葛亮北和羌胡,平南蠻,聯合東吳,北上伐魏,大展英才。

這是平息蜀漢內部的黨派之爭的客觀選擇,卻使諸葛亮成為了前所未有的權相。

《諸葛亮傳》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

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

頃之,又領益州牧。

」李嚴在同時也獲「封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勛」,但在與諸葛亮集團的鬥爭中逐漸處於劣勢。

建興三年,諸葛亮率眾南征,幾乎徵發了各派所有力量,這可以視做諸葛亮對個人權勢的檢驗。

可能是因為平定南方戰亂是國之大事,李嚴集團沒有對這個安排表示反對。

因此到了第二年,諸葛亮集團繼續採取了行動。

「以諸葛亮欲出軍漢中,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

」江州屬於內地,戰略地位不如永安。

儘管李嚴的軍銜升為前將軍,儘管李嚴表面上依然節制陳到,東部事務「皆統屬嚴」,但李嚴的實際地位卻下降了。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諸葛亮以出軍漢中為理由,開始以軍事行動優先政治和人事安排。

既然如此,李嚴只好降低姿態,轉而全力經營江州,修築巴郡,希望建立一個能夠與成都相敵的根據地。

在此期間,李嚴採取了兩次大的行動。

第一,根據《諸葛亮集》的記載,李嚴曾「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

漢制,非劉姓不得封王。

這完全是李嚴對諸葛亮的一次不懷好意的笨拙試探。

諸葛亮馬上回信拒絕說:「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

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

若滅魏斬,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在回信中,諸葛亮明確表明自己對李嚴這個老朋友來信的不解。

一方面,諸葛亮許諾滅魏之後當「與諸子並升」,意思說統一北方後我們倆共享富貴,開給了一張空頭支票;另一方面,諸葛亮又說「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暗示李嚴自己才是頭號託孤重臣,提醒李嚴不得妄動。

第二,李嚴要求在川東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設立「五郡巴州」,自為巴州刺史。

蜀漢政權真正控制的只有益州一州,由諸葛亮擔任州牧,這樣諸葛亮就控制了蜀漢唯一的地方政權。

現在李嚴要求將四川一分為二,自己領有一州,以實力對抗諸葛亮的意圖非常明顯,諸葛亮控制的朝廷自然是斷然拒絕。

在後來彈劾李嚴罪名的奏摺中,諸葛亮將李嚴的這一主張看做是「窮難縱橫」。

應該說,李嚴集團的這兩招都是「臭棋」。

李嚴這個人「腹中有鱗甲」、「性自矜高」、桀驁不馴,還「逞蘇、張詭糜之說」、「有蘇、張之事出於不意」。

李嚴缺乏沉穩敏銳的特性,這就註定了他失敗的命運。

諸葛亮雖然堅定了肅清李嚴的決心,奈何條件尚未完全成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何必須廢掉李嚴?他到底怕什麼?

在劉備死後,留下了兩位託孤大臣,一個諸葛亮,一個李嚴。本該兩人同心協力,共同輔助後主,而且,當時李嚴在外掌兵,對朝廷的事也不能施加強大影響。但是,為什麼諸葛亮掌權後,很快就開始清算李嚴,打擊李嚴...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有沒有殺諸葛亮之心?

一生流離失所的劉備政治生涯沒有固定的地盤,一群忠實的人聚集在他身邊是難得的。這些人包括關羽、張飛、簡雍、糜竺、趙雲等人。他們來自北方,形成了蜀漢政權的原始派系。但是派系的數量和軍事.政治力量是非...

劉備為什麼選擇了諸葛亮作為蜀國未來的委託人

劉備政治生涯的前半期顛沛流徙,沒有固定的據點。難得的是有一群忠心耿耿的人才始終聚集在他的周圍。這群人就包括關羽、張飛、簡雍、糜竺、糜芳、趙雲等人。他們來自北方各地,組成了蜀漢政權的原從派系。但是...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真相

後人對劉備白帝城託孤事件的認識就是以這兩段記載為基礎的。它為讀者營造出了君臣魚水情深的景象,鍛造了一段難得的佳話。劉備將軍政大權和兒子都託付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立下了鞠躬盡瘁的誓言。然而,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