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元老為什麼支持高平陵之變?錯把司馬懿當自己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操起家,依靠的是兩股力量,即譙沛軍功集團和汝穎文士集團。

後來,隨著曹操集團日漸擴大,文臣武將也都有比較大規模的增加,但構成其核心支持力量的,仍然是譙沛軍功集團和汝穎文士集團。

譙沛軍功集團自然不用說,包括夏侯氏的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夏侯玄和曹氏諸將曹仁、曹洪、曹真、曹休等,都屬於這個集團。

後起的包括張遼、徐晃、張郃、于禁等,也都是曹操比較倚重的將領。

汝穎文士集團以荀彧為領袖,包括程昱、荀攸、郭嘉、司馬懿等,都出自這個集團。

後來陸續加入曹操陣營的包括賈詡、陳群、蔣濟、高柔等人,王凌、諸葛誕等加入較晚,從曹操時期到曹丕、曹叡時期,也都是比較倚重的。

從這個名單就很容易看出來,相對而言,譙沛集團的出身相對較低,而汝穎文士集團多數出自世家豪族。

曹操的兵多數來自徵募,而非東吳那樣的部曲。

唯一的例外是李典,李典是在加入曹操陣營的時候自帶部曲的,可以算帶資入股。

而出身寒門的曹操在用人上基本上堅持以譙沛集團為核心的武將掌兵但不掌握行政,以汝穎文士集團擔任行政事務但不掌握軍權的原則。

而且,最核心的軍權始終都掌握在夏侯氏、曹氏諸將手中。

終曹操之世,這個原則都很少被打破。

即使後期地位已經比較高的張遼、于禁、徐晃等人,也無法與夏侯氏和曹氏諸將相比。

在曹操去世前,甚至有以自己的兒子曹彰鎮守漢中,擔當分陝之任的打算,只是未能來得及完成這一人事調整。

曹丕繼位後,因為曹丕在爭儲過程中艱難勝出,所以他對自己的親兄弟猜疑比較重,並沒有延續曹操這一趨勢,而是任用相對較為疏遠但可以算作外圍宗親集團的夏侯氏、曹氏諸將掌握軍權。

司馬懿為代表的文士集團這一時期的行政職務已經比較高了,但軍權仍被視為禁臠,不讓出身士族高門的文士集團染指。

到曹丕去世的時候,安排的輔政大臣中,以司馬懿和陳群為文士集團代表,以曹真、曹休為軍功宗親集團代表。

到曹叡執政時期,追隨曹操征討四方的第一代功勳將領們基本上凋零殆盡,第二代中的曹真、曹休也已先後死去,才不得不開始任用司馬懿、王凌、陳泰、郭淮、鄧艾等原屬文士集團的人掌握軍權。

司馬懿更是東抗孫權,西距諸葛,成為這一時期舉足輕重的人物。

曹叡去世是,安排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政,實際上仍然是企圖延續之前的曹魏政權的基本格局。

但這時候曹魏的權力結構與曹操、曹丕執政時期不同,士族高門在曹魏政治結構中的地位已經大為提高,而曹氏宗親集團也已經是曹爽、夏侯玄為代表的一眾二代們了,各方面的能力與其父祖輩不可同日而語。

曹爽執政後,為了獨攬大權,進行了所謂的正始改革,排擠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政治資本的士族高門集團,而以夏侯玄等當時以清談著稱的名士們代替之。

其中比較典型的便是對司馬懿的排擠,以夏侯玄為征西將軍,駐守關中,司馬懿稱病不朝,閉門不出,以求避禍。

包括蔣濟、高柔、王凌在內的這些士族高門,他們是在曹操時期就已經加入了曹魏陣營,也算是曹魏政權的元老重臣了。

在曹爽崛起後,採取了政治上排擠他們的策略,他們當然是非常不滿的。

但他們的不滿並沒有表現為馬上採取反抗行動,而是在高平陵之變中,他們採取了與司馬懿合作的態度。

也因此,包括田餘慶在內的魏晉史專家中,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高平陵之變本質上就是汝穎文士集團在對曹魏政權控制權的爭奪中,對譙沛軍功集團的勝利。

其實不然。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蔣濟和高柔。

在政變的時候,司馬懿跟高柔說:「君今為周勃矣」。

高柔大概對這句話是很受用的,但司馬懿只是利用他來掌握軍隊而已。

蔣濟在勸說曹爽放棄抵抗的時候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甚至保證曹爽只要交出權力,仍然可以做一個富家翁。

但司馬懿事後族誅曹爽的時候,蔣濟勸說,司馬懿絲毫沒有理會。

這些元老們在支持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他們是把司馬懿視為他們這種類型的元老的代表的,反對曹爽專政,所以他們支持司馬懿通過政變奪回權力。

但他們顯然沒有意識到,司馬懿的目的並不只是自保,而是要在誅殺曹爽之後,完全控制曹魏政權。

這顯然超出了元老們的預期。

其實,類似的事情在漢末已經上演過一次了。

王凌的叔叔王允以誅殺董卓、還政天子的名義發動政變,殺死了董卓,但實際上王允在短暫的執掌朝廷大權的時期,也並沒有真正的還政天子,而是自己完全掌握朝廷大權,漢獻帝也還是個傀儡而已。

但曹魏的元老們並沒有吸取這個教訓,支持司馬懿的政變。

高平陵之變成功後,司馬懿完全控制了曹魏政權,當初支持他的曹魏元老們才發現,他們上當了。

司馬懿奪回了政權,但並沒有與元老們分享,而是用他的弟弟、兒子們分別掌握內外大權,元老們也都靠邊站了,地位甚至還不如曹爽執政時期。

所以,當初以實際行動支持了司馬懿的行動的元老們發現上當了之後,也開始聯絡,試圖進行反抗。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淮南三叛的第一叛,王凌之叛。

王凌打出的旗號就是反對司馬懿專政,並計劃在成功之後廢黜齊王芳,另立曹操的兒子楚王彪為帝。

結果司馬懿輿疾出征,王凌馬上就投降了,叛亂失敗。

事後,司馬懿更是將曹氏宗親一網打盡,禁錮在京城,完全失去反抗能力。

表面上看,第二次在淮南發動叛亂的母丘儉也是試圖反抗司馬氏篡權,但母丘儉本身也是在鎮壓王凌叛亂的時候表現非常積極的。

只是當他發現司馬氏正在剷除異己,並且可能會危及自己的時候,才發動叛亂。

到諸葛誕叛亂,情況與此類似。

諸葛誕是在夏侯玄被奪權之後,擔心自己也會受到威脅,才叛亂,實際上只是為求自保而已。

所以,仇鹿鳴說,淮南三叛中,王凌在發動叛亂後,還有出兵洛陽「清君側」的目標,到母丘儉叛亂,就只能劃境自守,而到了諸葛誕叛亂,連他轄區範圍內的其它郡縣都未能進行有效動員,只是想著自保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平陵之變前後的曹魏政權元老們在政治形勢判斷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誤判,他們的本意是支持司馬懿打倒曹爽,然後由元老們共同掌握政權。

但結果是司馬懿比曹爽更加專權,而且下手更毒辣,更加不留餘地。

也就是說,他們的本意是反對曹爽但不反對曹魏,但在客觀結果上,恰恰是打倒了曹爽,同時也就打倒了曹魏的政治基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