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不輸諸葛亮,卻顯山不露水,三國中真實的司馬懿是怎樣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代,狼煙四起,軍師謀臣不在少數。

而至今,無論是影視劇還是各種文章小說,追捧最多的當屬諸葛孔明。

但是,三國戰爭最後的贏家司馬懿,卻很少聽起有人談論。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對他的描述並不是很多,不像對諸葛孔明那般追捧。

當然,要想儘量真實地了解司馬懿,不可單獨視之,而是要將其放入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他的對手諸葛亮,也是不可或缺的參照人物之一。

曹操早就對司馬懿有著戒備之心,看出其野心與謀算所在,再三囑咐不可交付其於兵權,久之必成國家大患。

而在劉備辭世之前,曾經囑咐兒子要對諸葛亮「以父事之」,之後諸葛亮在西蜀可謂是「說一不二」者,他被劉禪稱為「相父」。

二者相比,諸葛亮想要在西蜀之地推行自己布局的政策,相較於司馬懿要容易得多。

的確,司馬懿與諸葛亮實在有太多不同之處,而這些不同的根源,在於他們謀略之初的出發點。

諸葛亮的對手是曹魏與孫吳,但是司馬懿早就志在天下,他不僅要處處留心諸葛亮,戰勝西蜀,更要大敗吳國,奪取魏國。

司馬懿不是守,而是攻,他的目標是司馬天下。

也正是因為二人所需要的結果不同,那麼二者為了實現各自的結果而採取的措施也是有著千差萬別。

諸葛亮主張速戰速決,六出祁山,每次只帶一個月左右的糧草,於是仗打完了,軍中糧草也所剩無幾,必須加緊撤回。

司馬懿深知此點,在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彼時魏強蜀弱,如果魏堅持「以逸待勞,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戰略,那麼時間一久,蜀必撐不下去,敗之。

他在軍事上主張「忍」者為主,主張「以退為進,以守為攻」不著急與諸葛亮決戰。

不僅是在軍事布局上,在朝野政治上更是如此,他深明功高震主的道理,尤其是當他的主公又是極擅猜忌之人,不僅如此,要是過分追求功績,也會引得同僚的嫉妒,但是又不能過於平庸,否則會被棄之。

故而,他必須要做的:贏,但不能大贏;輸,卻不能大輸。

很多人看《三國演義》,印象中司馬懿的出場,不論是「空城計」也好,還是「祁山對戰」也好,都是為了襯托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於是便忽略了這位論才智不輸諸葛孔明的司馬軍師。

歷史上對司馬懿的評價總體上是正面的,房玄齡謂其:「少有奇節」,毛澤東也談到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但是我們最應該記得、最應該學習的是其「忍術」,是對局勢進行合理的分析之後,不冒然求進,善於忍耐,並且在漫長的忍耐之後仍不忘初心之功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北伐曹魏是以卵擊石還是有機可趁?

作為《三國演義》中的「正義方」,劉備領導的蜀國團隊一直被百姓寄予著統一中國的厚望。雖然三分天下之後的贏家是魏國曹操政權,可後人從未放棄過幻想:如果諸葛亮統帥蜀軍北上伐魏成功了呢?歷史會不會被改寫...

褪去「神話」光環後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我們了解諸葛亮大多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治國有方,料事如神,但小說畢竟有太多虛構成分,魯迅就曾有「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的評論。那麼,讓我們褪去他的「神話」光環,作為「凡人」的諸葛亮究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