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追求快樂」是錯的?7個理由說服你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把追求快樂當成是人生的目標,這樣做有錯嗎? 心理學家埃德加·卡巴納斯(Edgar Cabanas)認為,追求快樂已經變成了一種「自私的」概念,好像是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大人社團 康健知識庫 癌症問康健 康健線上學習 康健嚴選 康健出版 康健影音 書香花園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電子報 首頁 看文章 BBCNEWS中文X康健雜誌 為什麼「追求快樂」是錯的?7個理由說服你 收藏 圖片來源/GettyImages 瀏覽數3,834 2022/01/24· 作者/BBCNews中文 ·出處/BBCNews中文 放大字體 把追求快樂當成是人生的目標,這樣做有錯嗎? 心理學家埃德加·卡巴納斯(EdgarCabanas)認為,追求快樂已經變成了一種「自私的」概念,好像是一種「消費品」,已經成為一門「生意」。

卡巴納斯和社會學家伊娃·伊盧茲(EvaIllouzhe)兩人共同撰寫《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Happycracy:HowScienceandtheHappinessIndustryControlOurLives)》一書。

兩位作者在書中對數百萬美元的「快樂產業」所提倡的許多概念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把追求快樂當成是人生目標會讓人墜入陷阱。

他們表示,那種追求快樂的生活方式永無止盡,一旦未能達成目標內心會感到極度失落,沮喪氣餒和厭惡。

在西班牙馬德里的卡米洛·何塞·塞拉大學(UniversidadCamiloJoséCela)擔任研究員的卡巴納斯對BBC表示,正向心理學的科學根據是有問題的。

他表示,我們應該放棄追求自己個人的快樂,而轉向追求更多人共同分享的快樂。

(圖片來源/GettyImages)為什麼我們應該放棄追求快樂?追求快樂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已經變成一種讓人無法擺脫的著迷狀態,幾乎成為一種讓人上癮的症狀,許多自詡為人生教練,心靈導師,自助型成功人士都向你灌輸追求快樂會有更好更圓滿的人生的觀念。

廣告 推薦閱讀:薇薇夫人:快樂、不快樂 都是自找的但這其實是不切實際的承諾,因為追求快樂永無止盡,把追求快樂作為人生的目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你可能永遠無法達成這個目標,而陷入永無休止的循環輪迴。

某人可能一開始買了一本自我救助的書籍,想要從中學習如何獲取快樂,結果通常是又接著買了第2本關於追求快樂的書籍,如果追求快樂能達成目標,那麼買一本不就夠了嗎?可見追求快樂是沒有盡頭的。

我們必須走出這個追求快樂的輪迴,提醒自己不要陷入這個圈套。

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控制自己的快樂?快樂真的只取決於自己嗎?恰恰相反,很多人說快樂取決於你自己,只要有正向思考就能活出快樂圓滿人生,乍聽之下好像很有道理,但其實並非如此。

(圖片來源/GettyImages)上述所謂快樂的概念幾乎不考慮我們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現況,一種廣為流傳但卻無任何科學根據的迷思是:快樂50%取決於我們的基因,40%取決於我們的意志力,環境現狀只佔10%。

換句話說,90%的快樂取決於我們自己,而非其他任何事物,但事實上,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現狀,包括我們的收入,社會階級,所在社會的文化規範,我們的家庭,以及我們能得到的支援……等等,難道說這所有只佔區區10%嗎? 廣告 快樂產業從什麼時候開始掀起潮流的?相對來說,這還是最近的事,美國從1950和1960年代開始出現自我幫助的書籍和所謂的快樂教練,之後逐漸成長,在美國以外的地方,2000年之後這種文化現象才開始廣為流傳,還加上了正向心理學作為科學包裝。

不論經濟如何波動,快樂產業的市場不受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反而促使更多人追求心靈快樂,近幾年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網紅和健康雜誌等其他媒體更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卡巴納斯表示,情緒本身並沒有正面或負面的屬性。

圖片來源/GettyImages)在追求快樂的同時,我們也面臨痛苦和悲傷,因此人們就更加著迷於快樂,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沒錯,你愈是想逃避痛苦和悲傷,就愈著迷於追求快樂。

快樂是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值得討論,但首先我們需要給快樂下一個定義,有趣的是,沒有人真的知道快樂的定義。

如果說快樂完全取決於你自己,那麼那些心靈導師和人生教練怎麼知道你需要什麼才能得到快樂?如果他們知道你的快樂是什麼的話,又要如何解釋快樂取決於你自己這種說法?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謬誤就是把所謂的「負面情緒」污名化,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但其實情緒本身並沒有正面或負面的屬性,完全取決於其存在的狀況和當下產生的作用。

廣告 例如,有時候我們會感覺焦慮,它讓我們難受,但焦慮本身有時候是正面的,例如在比賽或考試之前感到焦慮也能夠起到正面的作用。

同樣道理,憤怒也被認為是一種負面情緒,如果導致暴力或不當行為的話,憤怒的確會起到負面作用,但如果憤怒讓我們起身對抗不公不義的話,它其實是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有時候我們會感覺焦慮,它讓我們難受,但焦慮本身有時候也是正面的。

圖片來源/GettyImages)你或許會認為正向思考人生是一件好事,但並不一定,有時候樂觀態度能讓我們有某種期待,促使我們前進,但有時候樂觀反而讓我們錯誤期待,誤判自己的能力,最終未能達成目標。

悲傷並不好受,但並不代表它沒有存在的必要,悲傷也是一種正常反應,當你蒙受損失的時候你會感到悲傷,這完全正常而且健康,不健康的是悲傷的時候還為自己感到難過,這樣子是對自己做二次處罰。

把追求快樂當成人生目標,能夠一直快樂下去嗎?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在這本書創造了一個新的名詞:「happychondriac」(總是懷疑自己不夠快樂)。

這是一個重新組合的詞,源自於「hypochondriac」(疑病症),就是毫無理由毫無根據的擔心自己有問題,生病或病情比實際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推薦閱讀:楊定一:如何忘掉「我不快樂」?和「疑病症」一樣,「happychondriac」讓人擔心自己有問題,認為自己不夠快樂,需要追求更多快樂才能滿足,但其實並沒有這回事,有這種心理問題的人認為他們沒有完全開發自己的快樂潛力,因此著迷於不斷追求更多的快樂和滿足。

這種心態違反常理,它並沒有讓你在不如意的時候幫你走出困境,反而是在你已經快樂的時候,敦促你尋找更多快樂,就這樣下去沒完沒了。

那些心靈導師,人生教練從來不會告訴我們:「你已經夠快樂了,停止吧!」(心理學家卡巴納斯在西班牙馬德里的卡米洛·何塞·塞拉大學擔任研究員。

圖片來源/EDGARCABANAS)他們不斷地告訴你永遠不會完全快樂,如果你現在感到很快樂,千萬不要放鬆,隨時要提高警覺,一旦放鬆你就會失去一切。

這個心理造就了快樂消費經濟,就像你買了最新的手機或軟件,你必須一直不斷的更新,永遠得不到最頂級的版本,因為一直有更新更好的版本出來。

還有其他的社會因素嗎?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經濟都在改變,個人主義的潮流愈來愈強勢,生活上愈來愈自由,當然也就出現了偽科學的討論,認為追求快樂是有科學證據的。

快樂這個概念是否能合乎科學的進行研究,對此我們想要提出挑戰。

我認為過去數十年來我們的經濟和社會遭遇許多困難,我們對於改變外在環境感覺越來越無力,所以我們只能想著如何改變自己,因為我們覺得外在環境不可能改變。

許多人也認為,要做出影響世界的重大改變機會很小,結果就導致人們愈來愈只能想到自己,追求自己的成就。

(追求自己個人的快樂,不如追求更多人共同分享的快樂。

圖片來源/GettyImages)所以社會整體被忽略了嗎?我認為是這樣,人們談論的都是個人的福利,照顧自己,沒有人會救你,做對自己最佳的決定,保養自己的健康……等等。

這是一個謬論,因為我們看到的是個人健康不比整體健康重要,新冠疫情就是一個例子,你當然可以盡可能的照顧好自己的健康,但真正重要的是社會上每個人的健康,否則只顧好自己沒有意義。

快樂也是一樣,你可以追求自己的快樂,但如果你身邊的人不幸福的話,你也快樂不起來,因為人類是社會動物,不管你願不願意,每個人都彼此互相依賴,沒有整個社會的福利,也就不會有個人的福利。

我們現在做的正好相反,把個人福利置於社會福利之上,我認為這是錯的。

(個人的快樂受到環境和其他人的影響。

圖片來源/GettyImages)所以我們不應該追求快樂?我們要追求的不是快樂產業所定義的那種快樂,有個很有趣的研究,顯示出關於快樂的一個「似非而是」的悖論:你愈刻意追求快樂,你就愈得不到你想得到的快樂。

許多人可能都有類似的經驗,你出門參加派對,心裏想著一定要盡情享樂,結果等你到了派對的地方卻發現很一般,根本不好玩,因為你想像的要更有趣。

主張追求快樂的英國近代功利主義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JohnStuartMill)在臨終前表示,快樂不值得作為人生的最重要目標,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是快樂,要如何才能獲得快樂,我們越辛苦追求快樂,到頭來就會患得患失愈來愈沮喪。

我們必須停止再著迷於快樂,徹底忘卻快樂這個人生目標。

新年剛過,很多人希望新的一年能更快樂,或立志追求快樂,你怎麼跟向這些人說?與其說「我要變得更快樂」,這些人應該說「我要讓某個人變得更快樂」,追求自己的快樂不如追求社會整體的快樂或幸福感,不要總是把焦點聚在自己身上,切記「愈刻意追求快樂,就愈得不到快樂」的悖論。

(本文由「BBCNEWS中文」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高儷綾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快樂 快樂產業 心靈健康 情緒 BBCNEWS中文 BBC中文網是一個24小時不斷更新的中文新聞時事多媒體網站,與BBC的英語及其它語種網站一樣,是BBC多語種及多媒體網上新聞時事平台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

BBC中文網由BBC中文部負責,我們的專業新聞工作者每天24小時不停編輯製作來自各方面的文字和音頻視頻材料,併發表在網站上,同時也對網站內所有內容的公正及準確性負責。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肺癌治療超前佈署,延長存活期關鍵策略|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崇裕 熱門文章 1. 冷氣開除濕可以順便降溫? 3招保持涼爽又省電 4. 情侶交往時應去逛一趟家具賣場 以免婚後爭吵不休 2. 2台冷氣吹整天 兩個月電費1636元!為什麼? 5. 飯店乾不乾淨 入住先看這個東西 3. 新4好運動,血管跟你一起變年輕 6. 安倍晉三遇刺身亡 能用AED急救嗎?6大QA學會傻瓜電擊器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善終 83歲母親選擇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陪伴母親自然臨終,維護生命尊嚴 最新專題 中年後重新愛父母 6個名人故事一起迎接新時代孝順之道 新冠確診、快篩陽怎麼辦?從預防感染到康復完全教戰 新冠復原指南 北榮專家說|讓醫療新知變得更簡單清楚 染疫醫生的確診日記 【母親節特輯】今年,不再與媽媽有距離 測測看,你有沒有心血管疾病?2022心腦血管就醫指南|康健雜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