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45年日曆表显示▽ ... 2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召見近衛文麿,近衛呈奏對戰局之看法,表示戰爭失敗己無可避免,並稱如果從維護國體之立場來說,必須研究盡早結束戰爭之 ...
1945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千紀:
2千紀
世紀:
19世紀|20世紀|21世紀
年代:
1910年代|1920年代|1930年代|194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
年份:
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1946年|1947年|1948年|1949年|1950年
紀年:
乙酉年(雞年);民國三十四年;滿洲國康德十二年;日本昭和二十年;越南保大二十年
月份: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45年日曆表
1945年1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945年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945年3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945年4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945年5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945年6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945年7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945年8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945年9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945年10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945年11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945年1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945年
政治
國家領導人
科技
天文 –科技 –鐵路
文化娛樂
電影 –文學 –音樂 –遊戲 –電視節目
(
中國大陸電視劇 –台灣電視劇
)
體育
體育 –足球 –籃球 –棒球 –撞球
區域
中國 –上海 –香港 –澳門 –臺灣 –日本 –朝鮮半島 –馬來亞 –新加坡 –歐洲 –美國
分類
分類 –出生人物 –逝世人物(列表) –維基新聞
1945年在多個曆法中的表示公曆1945MCMXLV羅馬建城紀年2698亞美尼亞曆1394ԹՎՌՅՂԴ亞述曆6695巴哈伊曆法101年-102年峇里島薩卡曆1866年-1867年孟加拉曆1352柏柏爾曆2895英國即位紀元9 Geo. 6 – 10 Geo. 6佛曆2489緬曆1307拜占庭曆7453年-7454年農曆甲申年(木 申)4641/4581 — 至 —乙酉年(木 酉)4642/4582科普特曆1661年-1662年不調和教曆3111衣索比亞曆1937年-1938年希伯來曆5705年-5706年印度曆 -維克拉姆曆2001年-2002年 -薩卡曆1866年-1867年 -爭鬥時5045年-5046年全新世紀年11945伊博曆945年-946年伊朗曆1323年-1324年伊斯蘭曆1364年-1365年和曆昭和20年爪哇曆1875年-1876年主體曆34儒略曆公曆減13天韓國曆4278民國紀年民國34年泰國曆2488藏曆陽木猴年2071/1690/918 — 至 —陰木雞年2072/1691/919本模板:檢視討論編輯
目次
1大事記
1.11月
1.22月
1.33月
1.44月
1.55月
1.66月
1.77月
1.88月
1.99月
1.1010月
1.1111月
1.1212月
2出生
3逝世
4諾貝爾獎
5奧斯卡金像獎
6參考資料
大事記[編輯]
1月[編輯]
1月9日——呂宋島戰役開始。
1月17日——蘇聯紅軍重新占領華沙。
1月17日——瑞典駐匈牙利大使館外交官羅爾·華倫堡在被蘇聯軍隊扣押後失蹤,造成瓦倫堡事件。
1月25日——阿登反撃戰結束。
1月27日——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度新一軍在芒友會師,中印公路全線打通[1]:7645。
蘇聯紅軍解放奧斯威辛集中營。
2月[編輯]
2月7日——美軍收復日軍佔領下的馬尼拉[1]:7654。
2月10日——德國豪華郵輪馮·施托伊本將軍號改裝成的武裝運兵艦在航行途中遭蘇聯潛艇擊沉,死傷超過四千人。
2月11日——雅爾達會議閉幕,會議簽署《蘇美英三國關日本的協定》即《雅爾達協定》,並發表《美英蘇三國雅爾達會議公報》[1]:7659。
2月13日-2月15日——盟軍轟炸德勒斯登,35000人死亡。
蘇軍占領布達佩斯。
2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召見近衛文麿,近衛呈奏對戰局之看法,表示戰爭失敗己無可避免,並稱如果從維護國體之立場來說,必須研究盡早結束戰爭之方法與途徑[1]:7662。
智利、厄瓜多、巴拉圭和秘魯加入聯合國[來源請求]。
2月19日——美軍以800艘船艦組成之大艦隊,載陸戰隊兩師約30000人,開始在距離東京僅750英里之硫磺島登陸發起進攻,經過20多天激烈戰鬥,日軍被擊敗,以傷亡20000多人之代價,於3月14日完全攻占硫磺島[1]:7665。
2月20日——美軍空襲潮州及萬丹。
2月26日——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這張照片後來廣為流傳,成為了繪畫、雕塑和郵票的圖案。
3月[編輯]
3月3日——芬蘭向軸心國宣戰。
3月6日——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3月7日——美軍跨越萊因河。
3月8日——約瑟普·布羅茲·狄托重建南斯拉夫。
3月9日——美300架「超級空中堡壘」B-29襲擊東京,投擲燃燒彈1,000噸,傷亡185000餘人,是二次大戰以來對日本破壞最大之一次空襲[1]:7678。
3月11日——越南保大帝宣佈脫離法國獨立,建立越南帝國,任命陳重金為首相。
3月19日——阿道夫·希特勒下令全德國自毀(焦土政策)。
3月22日——阿拉伯國家聯盟成立。
3月30日——蘇軍占領維也納。
4月[編輯]
4月1日——美軍6個師約100000人在琉球群島中最大的沖繩島登陸,盟軍攻勢已逼近日本本土[1]:7693。
4月7日——日本大和號戰艦被擊沉。
4月11日——美軍解放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當晚美國副總統哈利·S·杜魯門宣誓繼任美國總統,並宣布繼續執行對德、日兩國作戰與準備永久和平之政策[1]:7699-7700。
4月16日——蘇聯紅軍開始包圍柏林。
4月20日——美軍攻陷德國萊比錫。
4月25日——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在美國舊金山開幕,美、英、蘇、中、法等46個國家856名代表參加,美國國務卿退丁紐斯臨時主席[1]:7707。
拉普蘭戰役:芬蘭將納粹德軍趕出芬蘭。
4月28日——軸心國之一義大利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貝塔西被義大利抵抗運動的共產黨游擊隊槍斃。
4月30日——蘇軍為奪取柏林中心防禦地區而展開激戰,阿道夫·希特勒和其妻愛娃·布勞恩自殺[1]:7710。
5月[編輯]
5月2日——史達林宣布:柏林完全攻占[1]:7712。
5月5日——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重慶開幕[1]:7713。
加拿大軍隊占領阿姆斯特丹。
5月6日——日本宣布廢棄德、日、意三國同盟條約,軸心國軍事同盟瓦解[1]:7714。
5月7日——在將近3個月的圍城之後,布雷斯勞要塞終於投降,這是德國東部最後一個陷落的大城市。
5月8日——晚11時,納粹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歐洲戰事結束[1]:7714。
5月23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及其聯合內閣辭職[1]:7724。
5月25日——物理學家列奧·希拉德請求杜魯門總統不要使用原子彈。
5月30日——高雄大空襲:115架B-24在高雄市區投下260磅破片殺傷彈。
其中一架編號853的B-24轟炸機,因發動機故障無法抵達高雄市區,只好在恆春投彈。
5月31日——台北大空襲。
6月[編輯]
6月1日——英軍占領黎巴嫩和敘利亞。
6月5日——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在柏林發表《關於擊敗德國承擔最高權力的宣言》、《關於德國占領區的聲明》、《關於德國管制機構的聲明》及《關於同其他聯合國家協商聲明》,宣布:1937年12月31日前的德國領土劃為四個占領,由四國分別占領,「大柏林區」則由四國共同管理;舊金山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憲章》序言,重申基本人權、人格尊嚴等[1]:7731。
6月7日——舊金山會議決定,新的世界組織定名為「聯合國」,美國、蘇聯、英國、中國、法國就安理會表決程序問題取行協議[1]:7732。
6月12日——舊金山聯合國會議通過維持和平實施辦法,中國軍隊將為國際和平擔負任務[1]:7736。
6月13日——舊金山聯合國會議通過否決權案,中國列為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1]:7736。
6月21日——美軍占領大琉球群島,沖繩島戰役雙方傷亡之慘重為太平洋戰爭中所僅見:美軍傷亡49000人,損失飛機763架,戰艦被擊沉36艘、傷369艘;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7,800人,損失飛機7,830架,戰艦被擊沉16艘[1]:7743。
6月25日——舊金山會議舉行第九次大會,一致通過《聯合國憲章》及《國際法院章程》,此外並通過《建立聯合國籌委員會》之文件[1]:7745。
6月26日——《聯合國憲章》簽字典禮於午間在舊金山退伍軍人大廈舉行,在《憲章》上簽字總共50個國家之153名代表,首先簽字是中國代表[1]:7746。
聯合國託管理事會成立。
蘇聯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獲「蘇聯英雄」稱號。
6月27日——簽署《聯合國憲章》之50個國家代表在舊金山舉行會議,決定成立聯合國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會設在倫敦[1]:7747。
7月[編輯]
7月1日——德國被盟軍分割。
7月5日——菲律賓自由解放。
7月16日——美國試驗第一顆原子彈。
7月17日——蘇聯史達林、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英國首相邱吉爾於德國柏林近郊之波茨坦會議,研究處理德國和解決歐洲以及起草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之最後通牒問題,是日下午5時召開第一次會議,杜魯門被邀為會議主席[1]:7763。
7月26日——克萊門特·艾德禮當選英國首相。
7月26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蔣中正、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英國首相克萊門特·艾德禮簽署《波茨坦公告》在柏林發表,《公告》促令「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蘇聯對日本宣戰後,也月8日在公告上簽字[1]:7768。
7月28日——一架美軍B-25轟炸機與帝國大廈相撞,14人死亡。
7月31日——美國海軍部宣稱日本海軍已無作戰能力,遭受盟軍飛機空襲之日本本土已告癱瘓[1]:7771。
8月[編輯]
8月2日——昨晚10時40分,波茨坦會議舉行第十三次即最後一次會議,審定並簽署《柏林會議議定書》(又稱《波茨坦協定》),至今日凌晨3時會議正式閉幕,並次日在華盛頓、倫敦、莫斯科及柏林同時發表《波茨坦會議公報》;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結束波茨坦會議回國途中下令對日本兩城市作原子彈爆炸[1]:7773。
8月6日——美國B-29轟炸機向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次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1]:7775。
8月7日——日本內閣緊急會議,討論美國機8月6日在廣島投擲原子彈事,廣島共約34.3萬人,全城被毀90%,死傷人口80%[1]:7776。
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接見日本駐蘇大使佐滕尚武,宣布蘇聯政府聲明:蘇聯認為從8月9日起即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1]:7776。
美國簽署聯合憲章,成為聯合國第一個成員國。
8月9日——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1]:7775-7776。
蘇軍在5,000多公里範圍內同時開始對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全線進攻[1]:7777。
8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通知瑞士和瑞典政府,托兩國政府轉達中國、美國、英國、蘇聯,表示日本願意接受盟方《波茨坦公告》之各項規定,無條件投降,但僅要求保留天皇仍為日本元首,是日夜晚日本政府秘密對國外廣播《日本乞降照會》[1]:7779。
8月11日——中、美、英、蘇接受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1]:7779。
8月13日——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向英國提出建立以色列的要求。
8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中國政府同意在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如民意贊成獨立則承認之;日本天皇裕仁在皇宮防空御前會議上決定無條件投降,當夜11時日本政府用緊急電報向瑞士政府發出接受《波茨坦公告》之通告[1]:7784-7785。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已頒敕令接受《波茨坦公告》之各項規定宣布無條件投降,同日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向全世界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1]:7785。
8月16日——麥克阿瑟命令日本天皇、政府、大本營停止戰鬥行動[1]:7789。
蘇聯軍隊在中國東北攻占的第一個城市——牡丹江市,中共軍隊隨蘇軍入城,後接管牡丹江市政權。
8月16日——越南八月革命開始。
8月17日——日本東久邇宮內閣成立,東久邇宮任首相兼陸相,重光葵任外相兼東亞相,近衛文麿任國務相[1]:7791。
印度尼西亞宣布獨立。
8月18日——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宣布停業。
8月19日——退位的大滿洲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準備去日本。
在瀋陽東塔機場候機時,為空降的蘇聯紅軍扣押。
胡志明在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政府。
8月21日——日軍今井武夫一行八人飛抵芷江,即由中國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召晤,蕭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面交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中字第一號備忘錄》,指示日軍投降應行準備之事項;美國、蘇聯已以北緯38度線為界,劃分朝鮮半島為南、北韓;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終止《租借法案》[1]:7794。
8月23日——盟軍總部公布中、美、英、蘇、澳大利亞、荷蘭、法國等盟國受降簽字代表名單[1]:7797。
8月24日——越南君主保大帝宣佈退位,標誌著越南帝國的覆滅和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朝的滅亡。
8月30日——盟軍統帥麥克阿瑟等抵達日本橫濱[1]:7807。
9月[編輯]
9月2日——日本投降書簽字,上午9時盟軍受降典禮在東京灣美國主力艦「密蘇里號」上舉行,首先由麥克阿瑟致詞,接著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分別代表日本政府和大本營先後簽署投降書[1]:7810。
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2]:1014。
胡志明在巴亭廣場發表越南獨立宣言。
9月9日——美軍在朝鮮南部登陸,蘇軍從日本手中接管朝鮮北部,是日美蘇雙方劃定以北緯38度線為南北分界線[1]:7822。
9月10日——美國軍機在台灣中央山脈東南部的三叉山墜毀,機上25人喪生,又造成搜救隊26人在途中遇難。
9月11日——麥克阿瑟發布逮捕日本戰犯名單,內有東條英機等40人,是日東條英機在東京寓所自殺未遂,10月7日美國憲兵將東條收押於大森收容所[1]:7825。
9月12日——南洋日軍簽降,日軍板垣征四郎代表日本南洋軍總司令寺內壽一在新加坡舉行之投降典禮中簽訂降書[1]:7826。
9月20日——聖雄甘地要求英國撤出印度。
9月26日——中國憲兵第十六團自廣州派赴香港,會同英軍擔任市區巡邏[1]:7839。
10月[編輯]
10月5日——日本東久邇宮內閣總辭職,次日幣原重郎被任命為日本首相,10月9日幣原內閣正式成立[1]:7848。
10月5日——台灣前進指揮所主任葛敬恩、副主任范誦堯率領接收人員80名由重慶飛抵台北,即次日成立台灣前進指揮所[1]:7848。
10月10日——《雙十協定》簽字[1]:7851。
10月11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強調中國戰後亟需外援[1]:7855。
10月14日——日本大本營遵照盟軍總部命令宣布解散,10月16日盟高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宣布日本軍隊已被完全解除武裝[1]:7859。
10月17日——胡安·裴隆在阿根廷被釋放。
10月18日——紐倫堡法庭建立。
10月21日——在法國婦女第一次獲得選舉權。
10月24日——美、英、蘇、中、法五大國及其他24個國家都將《聯合國憲章批准書》交存美國政府,《聯合國憲章》從是日起開始生效,聯合國作為戰後最大之國際性組織正式成立,此後這一天被定為「聯合國日」[1]:7871。
10月24日——敘利亞獨立。
10月25日——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台北市公會堂舉行,陳儀為受降主官,日方投降代表為台灣總督兼第十方面司令官安藤利吉[1]:7872。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開始接替大日本帝國對台灣與澎湖的統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取代台灣總督府成為台灣臨時最高行政機關。
11月[編輯]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完成。
11月1日——澳大利亞加入聯合國。
11月2日——哥斯大黎加、賴比瑞亞加入聯合國。
11月5日——哥倫比亞加入聯合國。
11月7日——墨西哥、南非加入聯合國。
11月9日——加拿大加入聯合國,加拿大同時也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
11月13日——夏爾·戴高樂當選法國總統。
11月14日——玻利維亞加入聯合國。
11月15日——委內瑞拉加入聯合國。
11月20日——紐倫堡法庭開庭。
11月21日——瓜地馬拉加入聯合國。
11月27日:
挪威加入聯合國。
喬治.馬歇爾奉美國總統杜魯門之命至中國調停國共內戰。
11月29日——狄托宣布南斯拉夫聯邦民主共和國成立。
12月[編輯]
12月10日——荷蘭加入聯合國,荷蘭同時也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
12月16日——前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在東京私寓自殺,自認須負中日戰爭責任;日本菲律賓方面司令官山下奉文在馬尼拉法庭被判絞刑[1]:7927。
12月17日——宏都拉斯加入聯合國,宏都拉斯同時也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
12月18日——烏拉圭加入聯合國,烏拉圭同時也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
12月21日——厄瓜多加入聯合國,厄瓜多同時也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
伊拉克加入聯合國,伊拉克同時也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
12月23日——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英語:MoscowConference(1945))決定:組織管制日本委員會,設於東京,麥克阿瑟地位不變[1]:7935。
12月27日——蘇、美、英三國外長會議閉幕,發表公報,對中國統一、管制日本、托治韓國及成立遠東國際法庭,均有所決定與聲明[1]:7938。
29國在美國簽訂《布雷頓森林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立。
比利時加入聯合國,比利時同時也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
12月30日——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
出生[編輯]
1月10日——洛德·斯圖爾特,歌星
2月12日——羅文,香港著名藝人(2002年逝世)
3月28日——杜特爾特,現任菲律賓總統。
3月30日——埃里克·克拉普頓,英國音樂家
5月31日——寧那·華納·法斯賓德,德國電影導演(1982年逝世)
6月10日——滝崎武光,基恩士創辦人
7月——李香華,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副司令員,(2018年逝世)
7月14日——馬志明,著名相聲藝術家,馬三立長子
7月21日——沈殿霞,香港著名藝人(2008年逝世)
8月23日——伊藤一長,長崎市長(2007年逝世)
9月11日——弗朗茨·貝肯鮑爾,德國足球運動員
10月13日——
德西·鮑特瑟,蘇利南第9任總統
姜根鐸,韓國外交官,前駐香港總領事、駐烏克蘭大使(烏克蘭語:ПосольствоПівденноїКореївУкраїні)、駐斐濟大使。
11月23日——上官小寶,香港著名漫畫家。
12月8日——約翰·班維爾,愛爾蘭小說家
12月28日——畢蘭德拉,尼泊爾第11任國王(2001年逝世)
逝世[編輯]
3月——安妮·弗蘭克,安妮日記作者(出生1929年)
4月12日——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美國總統,病逝(出生1882年)
4月28日——本尼托·墨索里尼,義大利總理,槍決(出生1883年)
4月28日——克拉拉·貝塔西,墨索里尼伴侶,槍決(出生1912年)
4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德國元首,自殺(出生1889年)
4月30日——愛娃·勃勞恩,希特勒之妻,服毒自殺(出生1912年)
5月1日——約瑟夫·戈培爾,德國總理,服毒自殺(出生1897年)
5月23日——海因里希·希姆萊,德國黨衛隊領袖,服毒自殺(出生1900年)
8月2日——彼德羅·馬斯卡尼(義大利語:MascagniPietro),義大利作曲家、指揮家(出生1863年)東方日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月10日——羅伯特·戈達德,美國火箭科學家(出生1882年)
8月15日——阿南惟幾,日本軍人,切腹(出生1887年)
8月16日——大西瀧治郎,日本軍人,切腹(出生1891年)
8月24日——田中靜壹,日本軍人,舉槍自殺(出生1887年)
9月12日——杉山元,日本軍人,舉槍自殺(出生1880年)
9月17日——郁達夫,中國作家,被日本憲兵暗殺(出生1896年)
9月26日——巴托克·貝拉,匈牙利作曲家(出生1881年)
10月15日——皮埃爾·賴伐爾,法國政治家,維琪法國總理,槍決(出生1883年)
10月26日——伯希和,法國漢學家、探險家(出生1878年)
11月20日——本庄繁,日本軍人,切腹(出生1876年)
12月16日——近衛文麿,日本政治家,服毒自殺(出生1891年)
12月20日——喬治·巴頓,美國陸軍上將,車禍(出生1885年)
12月25日——王克敏,中國政治家,汪精衛政權要員,自殺(一說病逝)(出生1876年)
諾貝爾獎[編輯]
物理:沃爾夫岡·泡利
化學:阿爾圖裡·伊爾馬里·維爾塔寧
生理和醫學:亞歷山大·弗萊明、恩斯特·伯利斯·柴恩和霍華德·弗洛里,弗洛里男爵
文學: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
和平:科德爾·赫爾
奧斯卡金像獎[編輯]
(第18屆,1946年頒發)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失去的周末》(TheLostWeekend)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比利·懷樂德(BillyWilder)《失去的周末》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雷·米蘭(RayMilland)《失去的周末》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瓊·克勞馥(JoanCrawford)《慾海情魔》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詹姆士·鄧(JamesDunn)《長春樹》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安妮·里維爾(AnneRevere)《玉女神駒》
(其他獎項參見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
參考資料[編輯]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ISBN 9787101079982.
^金沖及主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編).《周恩來傳》第2版.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5年&oldid=68582967」
分類:1945年1940年代20世紀各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列表隱藏分類: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含有義大利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Аҧсшәа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АварAymarar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anjarবাংলাবিষ্ণুপ্রিয়ামণিপুরীBrezhonegBosanski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QırımtatarcaČeštinaKaszëbsczi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Dolnoserbski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Gagauz贛語GàidhligGalegoAvañe'ẽBahasaHulontaloGaelg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ГӀалгӀай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Kabɩyɛ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RipoarischKurdîКоми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mburgsLigureLadinLombardLingála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BasaBanyumasan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Māori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Кырыкмары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DorerinNaoeroNāhuatlNapulitano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uormandSesothosaLeboaOccitanLivvinkarjalaଓଡ଼ିଆИронਪੰਜਾਬੀKapampanganPapiamentuपालि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Anarâškielâ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தமிழ்తెలుగుTetun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okPisin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ReotahitiУдмурт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TiếngViệtWest-VlamsVolapükWalonWinaray吴语Хальмг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Zeêuws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歷史上的今天》9月2日 日本簽署「降伏文書」 - 奇摩新聞
這座太平洋島嶼的歷史命運,在過去400年來發生過多次轉折,其中一次就發生在1945年9月2日,這一天,日本政府與軍方代表在美國海軍戰艦「密蘇里號」上 ...
- 21945年,日本尚擁有700餘萬軍隊,為何要選擇投降?
1945年8月15日,在已經窮途末路的情況下,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正式投降。截止日本投降之前,日本帝國還有700餘萬軍隊,其中陸軍550 ...
- 3日本投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降書的歷史事件。 大日本帝國海軍實際上在1945年7月已無法繼續執行 ...
- 4歷史上的今天》9月2日 日本簽署「降伏文書」 - 風傳媒
每隔一段時間,台灣的主權議題就會浮上檯面,紛紛擾擾70餘年。這座太平洋島嶼的歷史命運,在過去400年來發生過多次轉折,其中一次就發生在1945年9月2日,這一天,日本 ...
- 51945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45年日曆表显示▽ ... 2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召見近衛文麿,近衛呈奏對戰局之看法,表示戰爭失敗己無可避免,並稱如果從維護國體之立場來說,必須研究盡早結束戰爭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