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掌握學習觀音法門的要領!《觀音菩薩50問》新書上市78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觀音法門是聖嚴師父一生的信仰、修學乃至弘化度眾的根本法門,在師父的第一本自傳《歸程》中,便描述他在小沙彌時,因禮拜觀音菩薩而開智慧的不可思議感應。

│首頁│書籍│影音│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已成為人們最熟悉的菩薩,不論遇到任何問題,總是最容易先想到他,信仰因而普及流傳。

觀音法門是聖嚴師父一生的信仰、修學乃至弘化度眾的根本法門,在師父的第一本自傳《歸程》中,便描述他在小沙彌時,因禮拜觀音菩薩而開智慧的不可思議感應。

師父開創法鼓山的因緣,即是於西元一九八九年在一次念佛會中,大家誦持〈大悲咒〉的不可思議因緣,而覓得土地。

西元二○○五年法鼓山落成開山,在三門上懸掛「觀音道場」四字匾額;而三尊觀音:開山觀音、祈願觀音、來迎觀音,也是廣受信眾朝拜禮敬的信仰對象;懸掛於祈願觀音殿內外的三個匾額:入流亡所、大悲心起、觀世自在,更成為弘揚觀音法門的精神象徵。

這些觀音菩薩的境教環境,透過聞聲修行、平等發願、悲智雙運乃至普門濟世,以淨化人心、淨化社會,而達成「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師父回溯到原始佛教經典《阿含經》的六念法門,而提出修學觀音法門的四個層次: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

這可以說是兼具學理的觀音法門實修方法。

一般學佛修行有所謂的「聞、思、修、證」,或是「信、解、行、證」四個次第。

在師父所著的《觀世音菩薩》、《學觀音.做觀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心的經典──心經新釋》等書中,綜合來看,也都具備了這四個次第。

本書《觀音菩薩50問》共分為四大單元:相信觀音聞聲救苦、認識觀音大慈大悲、學習觀音有方法、成為觀音千手千眼。

因此,本書以「信」、「解」、「學」與「做」來做為學習觀音法門的次第,是結合實修觀音法門的「念、求、學、做」與一般學佛通途的「信、解、行、證」。

於此,從單元結構上看,本書從廣而略,用「相信」、「認識」、「學習」與「成為」來貫串觀音法門,可說是內容規畫安排上的一大特色。

第一單元:相信觀音聞聲救苦 觀音信仰亦遍及於一般的民間信仰之中。

本單元強調正信的重要,正信需要佛、法、僧三寶具足,若以為「只要拜觀音即可」,而不信三寶,則容易流於「盲信、迷信」。

回想大學時代的課餘,偶會閱讀章回小說。

有一天讀到了《妙善公主──觀世音菩薩成道本事》,深受感動,想不到這竟成為我日後進入佛門的奇妙因緣。

那時候雖然沒有機會看到師父的《正信的佛教》,但是讀過林世敏老師的《佛教的精神與特色》後,讓我確信佛教就是我的信仰。

第二單元:認識觀音大慈大悲 如同本書所說「觀音蹤跡行遍世界」、「大半個亞洲都信奉觀音」。

觀音菩薩除了是華人地區的主要信仰,也遍及韓國、日本整個東北亞佛教地區。

日本知名的「西國三十三所」聖地巡禮,就是觀音信仰。

觀音信仰在當今世界的三大系佛教,除了在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較非正式的信仰,皆非常深入漢傳及藏傳兩大系統佛教地區。

由於觀音信仰普及流傳各地,自然會適應不同的當地文化,而有不同的造像風格,甚至性別也不同。

而在經典翻譯上,觀音菩薩也有不同的譯名。

例如常被討論的:觀音菩薩到底應該稱為「觀世音」還是「觀自在」? 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普門品〉採用「觀世音」,與玄奘法師所譯的《心經》採用「觀自在」到底有何差別?當代學者的研究指出: Avalokitasvara出現於五世紀以前的梵文本:avalokita(observe觀)+svara(sound音),簡潔地翻譯為「觀音」即可,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再加上「世」字,可能是考慮loka(world)有世界、世間的意思。

Avalokiteśvara出現於七世紀以後的梵文本:avalokita(observe觀)+Īśvara(unimpeded自在),玄奘法師譯為:「觀自在」。

如同本書第十五問〈觀音菩薩有哪些譯名?〉所說,比玄奘法師稍早的後魏菩提流支法師,則譯為:「觀世自在」。

這也正是法鼓山祈願觀音殿外,第三個匾額所題的字幅。

不論我們如何稱呼觀音菩薩,使用哪一種語言,只要祈請菩薩,他的願力都是無遠弗屆,無不感應。

第三單元:學習觀音有方法 本單元以「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為根本架構,詳述學習觀音法門的各種方法。

修學觀音法門讓我一生受用無窮,能夠平安度過各種考驗,也是仰賴觀音菩薩的願力守護。

記得大學畢業前,和同學們相約在飯店聚會,那時大家不論是求學或就業,幾乎都有了畢業後的人生方向,我卻不知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只好在會場外面默念觀音菩薩名號。

晚會結束後,搭公車回學校時仍專注持念,結果念到身體及環境都忽然消失了!我在瞬間大哭一聲,同車的同學還安慰我不要哭……。

這是我第一次的宗教體驗,之後就決心出家。

畢業後便住進農禪寺,直到服兵役前才回家,白天幫忙父母親做農事,晚上則禮拜觀音菩薩,雖然家人強烈反對,最後還是順利出了家,而且家人都皈依了三寶,我相信這是觀音菩薩的庇佑。

在農禪寺剛出家時,經常擔任維那領眾唱大悲懺,記得有一次在臨時書庫內一個人單獨練唱,突然深受感動,而痛哭流涕。

在日本留學八年多期間,除了念誦〈普門品〉及《心經》的定課,更時時刻刻念著觀音菩薩名號。

我能夠順利取得學位,相信也是菩薩在冥冥之中的護佑所致。

俗家內湖姑媽老菩薩因我出家的因緣,也開始信佛,虔誠修持觀音法門,廣結善緣。

她往生前曾多次進出安寧病房,對來探望的人都會殷殷叮囑要吃得飽、穿得暖,但她自己卻無法進食了,護理師都讚歎從未看過如此安定、慈悲的臨終病人。

她面對病苦,始終都以一句話度一切苦厄:「菩薩啊!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由此可知,無論修習任何法門要受用,虔誠懇切、一心用功都是共通原則。

第四單元:成為觀音千手千眼 本單元轉換佛學術語,用現代人的話、同理心的觀點等來說明如何「做觀音」,比如慈悲是「讓別人做他自己」、施無畏是「讓人抱無窮的希望」、學觀音是「用心傾聽對方」等,都是別具創意的闡述。

曾任聖嚴師父隨行記者的胡麗桂菩薩,分享她過去筆錄師父與賓客對談的心得說,有時候師父幾乎全場都在傾聽對方的訴說,必要時僅僅說了一、兩句話,而對方往往感到非常地歡喜與受用。

師父曾在捨報前的某一天,勉勵我臉上要多一些笑容,方法是觀想觀音菩薩的慈悲微笑。

從此之後,我就帶著觀音菩薩像隨身小卡以及小鏡子,以便隨時可以做比對,提醒自己經常面帶微笑。

這樣的作法似乎過於務實,但確實對我幫助很大。

圓滿今年九月二日法鼓山第六任方丈接任大典後,重新觀看當天的紀錄影片,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表現,能在兩、三千位貴賓前,順利完成儀程,真要感謝三寶及龍天護法。

回想當天早上,除了默念觀音菩薩加被之外,一直提醒自己要放鬆、微笑。

在「聖嚴法師一○八自在語」中,「身心常放鬆,逢人面帶笑」一句便成為我的座右銘。

學佛修行為了利他,當然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廣學多聞。

但要自利,則要一門深入,修學觀音法門要得受用也是如此,需要擇一而長遠地修學。

然而,要確認自己是否在修行,只要用一、兩個簡要的原則,比如用放鬆、帶笑等來觀察自己的身心,便能得知答案。

這不是很容易用的方法嗎? 觀音法門易修實用,人人都能化身觀音,隨緣助人。

祈願大家都能一起「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 釋果暉 法鼓山方丈 觀音菩薩的種種感應故事,乍聽之下匪夷所思,難以置信,尤其是千處祈求千處應的廣大靈感,容易讓人誤以為佛教的觀音信仰與一般民間信仰無異,只要持誦佛號,就可以得到觀音菩薩的慈悲救拔,應有的業報苦受,便能應時解除,而「只要相信,就能得救」的概念,與西方基督教的信念似乎也可相通。

對佛法生起信心 聖嚴法師在《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一書中特別提醒,念觀音、求觀音的著眼點不在追求感應,依賴他力,而是透過感應對佛法生起信心,相信菩薩的救拔力量,便能逐步接觸正信的佛法,深入佛法精義,繼而用功修行,相信自己也能學習菩薩、效法菩薩精神,成為觀音菩薩的化身,廣濟有情。

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因此,雖然佛教鼓勵大眾在困頓無助、焦慮煩躁的情況下,可以念觀音、求觀音來獲得內在的平和與安心;但是,念觀音、拜觀音不是要我們只追求自身的平安健康、事業有成,其根本目的是要向這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學習,開發一己的智慧,發揮一己的慈悲精神。

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成就菩提,這也才是觀音靈感、普門示現的要義。

觀音菩薩是倒駕慈航的正法明如來,本來久遠劫前早已成佛,但他為何又成為了菩薩呢?這是由佛位退失為菩薩位嗎?答案絕非如此。

正法明如來具有廣大的願力,為度脫一切的苦難眾生,自願回歸菩薩位,以救苦救難。

不忍眾生苦 如《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說:「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

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

」觀音菩薩的悲心重,本來久遠劫前早已成佛,因不忍眾生苦,所以發悲願心,再示現菩薩身,輔助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度化眾生。

觀音信仰的盛行,也與淨土法門的流傳有關係。

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介紹西方淨土的經典,都有觀音菩薩,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曾提到,雖然念一句「阿彌陀佛」成佛有餘,但阿彌陀佛度眾生,尚且需要觀音菩薩來輔助,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度眾生,也需要觀音菩薩來輔助,由此可見觀音菩薩的重要。

菩提心的根本為大悲心 行菩薩道,最重要的就是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為大悲心,在修學佛道上,大悲心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釋迦牟尼佛也是因為看到眾生的苦難,為了解決這些苦難,才發起大悲心修學佛道、演說佛法,所以成佛之道必須依大悲心來修行,沒有大悲心是不可能成佛的,成佛的目的也是為了度眾生,要有大悲心才能度化眾生,因此不管是上求佛道,還是下化眾生,都要秉持大悲心。

如母親般慈愛溫暖的觀音菩薩,是人們最親切熟悉的大菩薩。

大家都知道求觀音、拜觀音,但是如何信仰與修學觀音法門呢? 聖嚴法師於《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的〈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一文裡,認為觀音信仰可分為四個層次,先從自身念觀音、求觀音做起,進而學觀音,把人人當成觀音,最後做觀音,成為別人的觀音。

念觀音:觀音信仰的出現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建議自信心不夠的人,遇到苦惱、危險可以「六念」面對: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但是當時人們只對「念佛」有信心。

當佛入滅後,而人們依然需要佛的救濟時,便有了菩薩信仰。

觀音菩薩信仰,正代表著釋迦牟尼佛住世的精神與住世的功能。

觀音信仰的出現,主要朝兩大方向發展:一是教導眾生離苦得樂。

二是幫助眾生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

求觀音:觀世音是我們的保母 觀世音菩薩就像是我們的保母,他是眾生的救濟者、護持者和平安的守護者,是我們一生都需要的。

在我們每一期的生命中,從小到老、由生至死,以至到達西方佛國淨土的過程,觀音菩薩的慈悲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而且無人不救,這是觀音法門的殊勝。

學觀音:觀音法門的修持 觀音法門是可深可淺,每一個人都可以修持。

深者如禪觀《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易者如持誦〈大悲咒〉,皆能助人成就佛道。

《楞嚴經》的「觀音耳根圓通法門」,即是觀音菩薩自己的修行歷程,也是觀音佛教導他的修行方法,他因而悟得「聞熏聞修金剛三昧」,從而能夠「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除此之外,觀音菩薩的修行方法相當眾多,尚有《法華經.普門品》的持名方法、《大悲心陀羅尼經》持〈大悲咒〉等等方法。

這些觀音法門都能使我們的祈願圓滿,遠離一切的恐怖、困難,因此觀音菩薩又稱為「施無畏者」。

做觀音:行菩薩道是大乘菩薩的精神 修行菩薩道是觀音法門的重點。

有心想與觀音菩薩相應,就一定要學習觀音法門,為自我私事祈求雖然有用,卻不能得解脫,不能成佛道,也不能成為菩薩道的修行者。

如同聖嚴法師所說:「大乘菩薩道的精神是念菩薩,求菩薩,學菩薩,做菩薩,這才是修學菩薩道的積極態度。

」「只要我們念觀音、信觀音,觀世音菩薩就能成為我們由生至死,一直到開悟成佛的護佑者;生生世世,觀世音菩薩都是我們的保母。

」 聖嚴法師勉勵人要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

觀音菩薩不只三十二種化身,而是有千百億化身,有無量無數的化身和無量無數的手眼,時時處處都能救濟眾生。

你、我、他,都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只要用觀音法門來幫助人,用平等的慈悲心來對待人,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為何觀音菩薩可以聞聲救苦,隨時隨地處處示現,而我們發願後卻一樣處處受限,有心無力呢? 得自在力 觀音菩薩之所以能名為觀自在菩薩,是因他從智慧與慈悲的願力而得自在。

有些人發了願心卻做不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是因為培養的福德與智慧還不夠。

所謂的福德即是慈悲,多發慈悲心、多助人,福德就能日漸增長。

福德力必須配合智慧,智慧是用正確的方法和觀念處理問題。

有了大悲願力,就能產生大慈悲力,而得大自在。

聖嚴法師勉勵人說,當我們不得自在,心想事不成,變成了夢想顛倒,不論是身體、家庭、事業、心理遇到阻礙,都要念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能夠幫助我們得自在,即使不能得大自在,也可以得小自在。

要得自在,一定要培養大智慧、大慈悲的心;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心處理事,漸漸地就能心想事成了。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我們雖然發願學習觀音菩薩,卻不容易聞聲救苦、觀世自在,有一個根本原因是:自己不自在,待人也不自在。

如此一來,遇到討厭的人會視而不見,面對別人的苦難會充耳不聞,因為自己也在內心的苦海載浮載沉……,如何能做度人舟呢? 一切不自在,都是來自執著自我。

每個人都需要經過藉事鍊心、藉人修佛,沒有煩惱就鍛鍊不出智慧,沒有敵人就鍛鍊不出慈悲,過程沒有成敗好壞,只有日漸成熟的人間菩薩。

面對未知的種種歷練,不妨讓聖嚴法師的法語成為守護我們身心的座右銘:「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 當我們能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精神,放下私心,擴大心量包容所有的人,把世間萬物與生命,都視為自己的一部分,萬物一體,則無論身處何處都將能自由自在。

如果自己能從念觀音、求觀音開始,進而學觀音,把人人當成觀音,最後做觀音,成為別人的觀音,大家都如此發願、行願,我們的世界便會擁有觀音菩薩的千百億化身。

讓我們時時在心中向觀音菩薩祈願,發願以慈悲之眼觀照世間,向需要幫助的眾生伸出援手,成為觀音菩薩的手眼,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觀音菩薩,人間淨土自然現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