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語心靈診所-病態性焦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我」可分成三個部分:「原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原我(ID)代表的是自私自利、享樂主義、高度衝動的原始慾望,性慾、食慾等 ...
Library心靈圖書館
首頁
心靈圖書館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精神相關】底下的細目:精神症狀 精神官能症 妄想症 躁鬱症 憂鬱症 【焦慮症】 思覺失調症
病態性焦慮
作者:陳俊欽
從上面幾章可以理解:焦慮是壓力與抗壓系統對抗後的一種產物。
當「抗壓系統失去作用」、「壓力實在過大」、或「患者濫用了調適不良性調適策略或心理防衛機轉」,焦慮就會越來越強烈,最後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與健康。
此時,我們就稱之為「病態性焦慮」。
一樣是人,為何大家的抗壓系統強弱都不一樣?為什麼面對一樣的壓力,有人的抗壓系統會崩潰、另一些人不會;有人會使用適應性調適策略,有人卻用適應不良性調適策略呢?
不同學派為此提出了他們的看法,其中,從心理角度來探討的,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論、行為理論與認知理論三者,另外也有透過生理層面來探討的,主要是圍繞在生化理論與神經解剖學基礎上。
如今分述如下:
精神分析理論(psychoanalytictheories)
精神分析理論最早是由心理學大師弗羅依德(Freud)所提出的。
學過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人,對於這位滿口閹割情結、戀母情結的心理學大師應該不陌生。
由於精神分析理論的架構頗廣,這裡僅談論其與焦慮相關的部分。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我」可分成三個部分:「原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原我(ID)代表的是自私自利、享樂主義、高度衝動的原始慾望,性慾、食慾等慾念都存在於原我(ID)裡。
超我(superego)代表的是道德、正義、利他的抑制力量,所謂的犧牲奉獻、道德感、罪惡感都存在於超我。
原我就像油門,他驅使著我們拚命向前衝;超我就像煞車,他不斷限制我們,要求我們遵守社會規範。
這兩個力量會不斷衝突,彼此拉扯,此時,就得自我來排解。
自我就像駕駛人,時而踩油門,時而踩煞車,讓這輛車既能夠向前駛去,又不至於撞到路人。
舉個例子來說:你走在路上,原我忽然感到尿急,想立刻就尿,但超我隨即反對,它認為當眾灑尿是羞恥的事。
兩個「我」的想法相衝突,迫使自我出面,做成一個結論:「去找廁所」。
到了廁所,超我就沒話說了,原我的慾望也得到滿足,皆大歡喜——這便是自我的工作。
倘若原我太強,你可能就會當街灑尿;倘若超我太強,你可能連進了廁所都尿不出來。
這兩者都是病態。
為了避免這類不適切的行為,有賴於一個健全而強大的自我。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原我與超我的衝突,倘若浮現到意識裡,就是所謂的焦慮。
衝突不斷發生,自我也不斷排解,就這麼維持了一個平衡。
倘若自我的強度不夠,無法妥善排解原我與超我的紛爭,大量的衝突就會進入意識,產生強烈的焦慮,更進一步減低自我的強度,到最後,焦慮越來越高,高到讓自我再也無法勝任,此時,疾病就發生了。
精神分析學家分析了人類從出生到長大、所可能面對的不同焦慮有:
1.在最早的時段裡,焦慮來自自我的不能統合,個體時時擔心自己與環境失去界線,被融入外界的世界裡。
(這是出現於嬰兒期的經驗,乍聽之下可能不太容易明白,你可把這個嬰兒想像成為一間剛成立的小公司,什麼都沒有,時時擔心被外面的大公司所併購,自己就不見了,這是一種強烈的恐懼)
2.等自我得到統合後,個體就轉而擔心自我被外界所傷害,倘若自己有被傷害的可能時,個體就會很焦慮。
(你可以想像成這間小公司已經初步上軌道,只是擔心競爭不過其他大公司)
3.再來的階段是:個體擔心失去自己所愛的人、事、物。
孤獨,被遺棄。
4.最成熟的階段是:焦慮來自於超我,個體擔心自己所作所為違反社會規範。
這幾類焦慮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混合出現。
不管怎樣,從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來看,焦慮是一種必然存在的事物,不可能消失,但只有在自我(ego)失去功能讓焦慮氾濫成災時,才會被視為病態。
因此,從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來看,治療焦慮疾病的關鍵在於提高自我的功能而非單純減低焦慮。
行為理論(behavioral theories)
行為理論學家提出了另外一套的說法。
他們透過實驗發現:制約(condition)才是焦慮的根源。
制約分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兩者,各有其複雜的定義,但若非學的是心理相關科系,大可不必理會。
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講:你有一天,走過一堆草叢,不小心,被一隻蛇咬了一口,此後,你可能看到草叢就會害怕。
儘管草叢是沒有危險性的,但是你卻將草叢跟被蛇咬的恐懼連結在一起,從此以後,草叢就能誘發你焦慮的情緒。
倘若這情形繼續類化下去,你可能連類似草叢的綠色地毯也會害怕,甚至連看到綠色毛線衣也會心跳加速。
行為理論學家認為:病態的焦慮,就是透過制約,擴展其勢力範圍的。
一件件原本安全的事物,因為制約,而變成了危險的事物。
原本一件合理的焦慮,就變成了無數件不合理的焦慮。
這就是病態的發生。
治療的方法在於:利用減敏法(desensitization)等手段,去減低這類不合理的焦慮。
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ies)
認知理論是行為理論進一步的修正與發展。
認知理論學家認為:一些錯誤的觀念與認知方式,才是造成焦慮的根源。
譬如說:某人以為別人都會注意他的一舉一動,一旦他犯錯,所有的人都會笑他,因此,他就很害怕出現在人多的場合。
但實際上,根本沒人注意他,即使他說錯一百句話,丟臉丟到家,也沒人會笑他。
他的焦慮,根本就是導因於他的錯誤認知。
更甚者:錯誤的認知會透過學習而傳遞出去。
例如父親時常怯場,生恐別人注意著他的錯誤,小孩在旁觀察久了,也會學習到這樣的錯誤認知,跟著出現一樣沒必要的焦慮。
病態的焦慮,正是導因於這類因為錯誤推論或學習而得來的錯誤觀念。
所以,認知理論學者認為:只有透過再認知的方式,打破錯誤的信念,建立正確的觀念,才有辦法減低無謂的焦慮。
生化理論
目前關於焦慮的生化理論,主要在研究交感神經系統與神經傳導物質兩者。
交感神經系統是造成焦慮之身體症狀的主因。
一旦交感神經系統活化,個體會出現一系列的身體症狀,這些症狀可以分成四大類:
1.心血管問題:如心跳加快、血壓上升等
2.肌肉系統問題:如頭痛、肌肉酸痛等
3.胃腸道問題:如腹瀉、噁心等
4.呼吸系統問題:如呼吸加快、換氣過度等
這些都是會伴隨焦慮出現的身體症狀,但問題是:到底是焦慮造成了這些身體症狀?還是這些身體症狀誘發了焦慮?目前學界是傾向於採納前者的看法,也就是說:個體因為焦慮,而激發交感神經,進而產生相關的身體症狀。
至於在大腦裡,相關研究則圍繞在神經傳導物質上。
所謂的神經傳導物質,就是神經細胞間用來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
已經有不少研究發現:焦慮疾患的患者身上,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有所改變,但究竟是神經傳導物質的改變造成了焦慮──還是社會心理問題造成的焦慮改變了神經傳導物質?至今仍未明。
無論如何,已知跟焦慮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有: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血清素(serotonin)、GABA三者。
神經解剖學基礎
不少研究者相信:焦慮不止影響人的心理,也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實質上的改變。
這些學者一方面透過動物實驗與神經解剖學來建立假說,另一方面也利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技術來觀測活人的腦部變化。
到了最近,由於醫療技術的發達,更有正子造影等繼續,不止可以觀測靜態的腦部結構變化,還可以動態性地監視人腦的活動。
然而,到目前為止,研究者仍舊莫衷一是,雖然研究結果彼此並不相符,甚至彼此抵觸。
到底真相為何?仍有待近一步研究。
較舊的一篇 回上一層選單
較新的一篇
-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精神相關】底下的細目:精神症狀 精神官能症 妄想症 躁鬱症 憂鬱症 【焦慮症】 思覺失調症
杏語心靈花園圖書館正在整建中,尚未全面開放,您要收尋的文章經過核對,發現尚未收錄在新的杏語心靈花園裡頭。
暫時且陳列於此。
資料內容均不變。
一旦本文收錄進杏語心靈花園,將自動跳轉到新的頁面,諸多不便,尚請見諒。
線上諮詢
線上約診
線上約診
延伸文章資訊
- 1焦慮之概念分析- 月旦知識庫
王蔚芸,王桂芸,湯玉英,焦慮,概念分析,anxiety,concept analysis,焦慮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感覺,為個體煩惱、苦悶的主觀經驗,可說是個人面對環境無把握或對不可知的未來 ...
- 2「著驚」,無處可逃--------精神分析如何看「焦慮」
佛洛伊德注意到,德文中的「焦慮」(Angst)與Enge一字以及拉丁文的angustiae( ... 這種)焦慮是否可能由談話方式的心理治療/精神分析進行工作、而讓個案獲得幫助嗎?
- 3「不確定感」是焦慮的來源 - 昕晴診所
張勳安分析,因焦慮症容易造成身心都痛苦,當出現身體不適或心悸時,民眾會赴家醫科、心臟內科求助,接著被被轉至精神科。也常見焦慮症患者,因飽受失眠所苦而到精神科 ...
- 4焦慮(Anxiety)之探源 -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
2.精神分析學派對焦慮的詮釋
- 5社交焦慮症的認知行為治療:案例分析 - 本土諮商心理學學刊
社交焦慮症的認知行為治療:案例分析. 張馥媛. 摘要. 社交焦慮症是最普遍的焦慮性疾患之一,目前認知行為治療是廣被採用且. 最多實徵研究證實其有效性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