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期-中華民國國父‧國旗‧國歌‧國旗歌的歷史/劉碧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孫中山的一席話,立即得到大多數代表的贊同,最後大會決定將青天白日旗為民國軍旗,紅白藍三色為中華民國國旗。
此後,孫中山所領導的諸戰役中如潮州黃岡、惠州七女湖、 ...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回首頁|網站導覽|意見信箱|常見問答|無障礙專區|英文版分享臉書視頻網站中文版英文版搜尋全站搜索搜尋熱門關鍵字:孫中山、藝文、展覽進階搜尋
認識我們
誕生
沿革
館長介紹
歷任館長
本館簡介
組織架構
本館願景
主要紀事
專業人員專區
古蹟之美
園區介紹
參觀
館藏作品(臺灣風情)
地理位置
樓層介紹
開放時間
演藝資訊
講座系列列表
穆斯林友善環境
博物之島
禮品、餐飲
展覽
藝文展覽
重要活動訊息
藝文活動剪影庫
藝文展覽回顧
線上服務
線上展覽
線上講座
線上商城
線上影音
線上典藏
館史網
電子報
我的E政府(申辦業務)
資料開放服務網
新聞與公告
新聞稿
各項公告
招標公告
政令宣導
便民服務
美學課程
演講場地租借
場地管理辦法
大會堂
展覽場
中山講堂暨演講廳
中山公園廣場
國館參觀申請
線上申請及表單下載
無障礙設施服務
志工園地
設置管理要點
志工報名表
國父紀念館志工部落格
民眾服務
為民服務白皮書
常見問題集
法令與規章
政府公共網站
資訊圖像化
訂閱電子報
研究/出版品
館刊-電子書
圖像授權
出版品
最新出刊
館刊
藝術文化圖書
孫學期刊
孫學圖書
展售處
GPI政府出版品資訊網
館刊徵稿
孫學研究徵稿
孫學期刊
國父全集暨年譜電子書
三民主義全文檢索系統
孫逸仙博士圖書館
圖書館簡介
閱覽須知
圖書查詢
線上資料庫
中山學術資料庫
歷史館刊
創刊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第十一期
第十二期
第十三期
第十四期
第十五期
第十六期
第十七期
第十八期
第十九期
第二十期
第二十一期
第二十二期
第二十三期
第二十四期
性別平等
性別主流化
CEDAW
性別統計
性別預算
性別影響評估
性別分析
性別平等工作小組
性別意識培力成果
107年度
108年度
109年度
110年度
111年度
性別平等文宣
107年度
108年度
109年度
110年度
性別平等研究
107年度
108年度
109年度
110年度
相關網站連結
政府資訊公開
內部控制聲明書
資訊公開專區
公開徵信
行政指導有關文書
業務統計及研究報告
業務統計
研究報告
公務出國報告
預算、決算及會計報告
決算
會計報告
出國、赴大陸計畫執行情形
預算
請願之處理結果及訴願之決定
書面公共工程及採購契約
支付或接受之補助
廉政專區
政策宣導相關廣告執行情形
:::首頁>研究/出版品
>歷史館刊
>第二十二期
第二十二期
A-AA+
中華民國國父‧國旗‧國歌‧國旗歌的歷史/劉碧謇
壹、中華民國「國父」之由來清末中國大陸正飽受封建腐化、列強蹂躪之苦,出身廣東省香山縣的孫中山先生(1866-1925)號召革命同志,高舉「民族、民權、民生」旗幟,經歷十次之起義,終於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民國成立,袁世凱稱帝、軍閥盛行,孫中山先生再度重整革命黨,展開討袁護法,維護民國命脈。
講述三民主義,並以建國大綱、建國方略為建國藍本,不幸於民國14年3月12日與世長辭。
民國29年4月1日,國民政府為表彰其「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之偉大事蹟,通令全國,尊稱 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之國父1。
貳、國旗的由來一、陸皓東設計黨旗獻身革命陸皓東(1867-1895)與孫中山同為香山縣翠亨村人,幼時一起在陸氏祖祠讀書,同時也是少年時期的玩伴。
兩人曾因反對偶像崇拜,而毀損村中北極殿神像,遭受村民指摘,各自遠走他鄉避難。
後來陸皓東在上海電報學堂學習,畢業後轉至蕪湖電報局服務,至1890年始回到鄉里,開始與孫中山、陳少白、鄭士良、尢列、楊鶴齡、程奎光及周昭岳等人往來,秘密集會討論時局。
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組成中國近代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第二年總部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成立,並開始策動襲取廣州,作為革命之基地。
他們對外以「乾亨行」為名號,同時以陸皓東所繪製的「青天白日旗」為革命軍旗。
最後起義計劃因洩露而告失敗,陸皓東等人殉難,孫中山則被迫亡命海外。
「青天白日旗」最大特色就是青天白日,一輪太陽照耀,代表著自由平等之意,太陽四周叉光,象徵著倡導革命之義黨。
此旗幟先後在第一次廣州起義、庚子惠州之義及尢列在南洋創立中和堂時曾使用過,但其正確圖案未有統一規定,以致旗上所排列的光芒多寡不一,縫製者無所依從,後來孫中山將旗上的光芒解釋為干支之數,故應排十二道以代表十二時辰,自是旗幟光芒之數,始確定不移。
二、中國同盟會時期國旗之爭 革命黨人雖以青天白日旗幟揭開革命行動序幕,然1905年成立後的中國同盟會時,在討論中華民國國旗形式時,出現青天白日旗與井字大紅旗之爭。
會員廖恩喣提出「井」字大紅旗為民國國旗,其「井」字象徵耕者有其田的社會主義,紅色象徵革命;而黃興則認為青天白日旗不甚美觀且像日本旭日旗。
出席的會員議論紛紛,贊成反對皆有之。
在僵持不下之際,孫中山堅持以青天白日二色旗,再加上紅色為底的青天白日滿地紅之旗幟為中華民國國旗,除紀念陸皓東及興中會諸烈士流血獻身之精神外,此旗幟紅色意味著以流血來爭取自由,青色為天,代表著公正平等,白色代表著人心純潔之自由、平等、博愛之含義。
孫中山的一席話,立即得到大多數代表的贊同,最後大會決定將青天白日旗為民國軍旗,紅白藍三色為中華民國國旗。
此後,孫中山所領導的諸戰役中如潮州黃岡、惠州七女湖、欽州防城、廣西鎮南關、雲南河口、廣州新軍及黃花岡之役,皆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來號召。
南洋革命黨人的《中興報》和香港《中國日報》的月份牌上,皆用三色旗和青天白日作為標誌印出。
三、民國成立國旗之爭雖然孫中山所領導的戰役高舉青天白日旗衝鋒陷陣,但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中,武昌義師使用的是「鐵血十八星旗」,此十八星旗代表關內18行省即將獨立,是孫武、焦達峰等提議,原為共進會的會旗,此旗也稱為九角旗。
革命黨人打著此旗為前導,佔領武昌蛇山後,將之懸掛於湖北諮議局(光復後之中華民國軍政府)。
此旗幟盛行於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其後各省紛紛宣布光復,而各省使用的旗幟也不盡相同,除十八星旗外,上海滬軍都督府打出漢(紅)、滿(黃)、蒙(藍)、回(白)、藏(黑),依紅黃藍白黑等五色構成,象徵五族共和的五色旗。
此五色旗幟由宋教仁、程德全所提議,主要在江蘇、浙江、安徽等省使用。
除此之外,尚有發揚漢族精神,象徵國權獨立的金瓜斧鉞旗。
民國元年元旦,孫中山卻在懸掛的五色旗和十八星旗前,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職,而他所堅持的青天白日旗只不夠是當時的海軍軍旗。
此乃民國元年中華民國誕生,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前夕,民國國旗制定問題再度被提起。
孫中山雖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有其歷史,加之取象宏美、美觀,主張採用為中華民國國旗2。
但在會議上,章太炎卻主張現在的中國由漢滿蒙回藏五族所組成的五族共和,故應以五色旗為國旗。
最後再將國旗問題提到臨時參議院上討論,不少代表認為青天白日旗僅是同盟會一個政黨的旗幟,不能代表全國意見。
五色旗已由各省革命軍採用,歷史意義重大,因而,否決了孫中山的意見。
正式做出決定:五色旗為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定為海軍軍旗,十八星旗定為陸軍軍旗。
雖然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未在會議中通過,但孫中山仍在自己的辦公室內懸掛青天白日旗。
至1914年孫中山在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展開討袁行動時,才在中華革命黨訂頒之「革命方略」中,將青天白日二色旗定為黨旗3,將青天白日加上紅色為底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為中華民國的國旗。
可惜此旗始終沒有機會飄揚在神州大陸上空,在孫中山離開總統府之職後,北洋政府仍維持南京時之決議,明令公佈:「五色旗為國旗,青天白日旗定為海軍軍旗,十八星旗為陸軍軍旗。
」中國各地懸掛著乃是五色旗。
直到民國10年5月5日,孫中山以維護法統之決心,重返廣州建立政權,並公布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之國旗,凡孫中山所到之處才飄揚著此面旗幟4,其後並將青天白日旗訂為中國國民黨之黨旗。
三、北伐成功,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飄全國民國15年蔣中正繼承孫中山遺志,率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至民國17年12月,東北張學良通電易幟,歸順中央,北伐大業始告完成。
國民政府乃制定「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於12月17日正式公布以青天白日為國徽,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頒行全國遵行。
當時,除台灣尚在日本統治外,中國各地領土皆飄揚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而全國人民才普遍認識這面千辛萬苦得來不易的國旗。
抗戰期間,國旗的使用也曾出現些微變化,如民國27年以梁鴻志為傀儡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就以五色旗為國旗。
民國29年在南京汪精衛為傀儡的「國民政府」,為拉攏淪陷區的民心,也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但為與重慶國民政府有所區隔,乃在國旗上附加一「和平反共建國」之三角黃布條。
自從陸皓東創製青天白日旗以來,旗幟上的規格,雖經孫中山的潤飾、修正,但仍不為多數人所了解。
民國32年9月9日,蔣中正眼見國旗濫造,有失莊嚴神聖之義,在中國國民黨五屆十一中全會的演講中,再次說明國旗之十二道光芒的排列,要如同時鐘上所繪製十二小時的位置一樣均勻、對稱。
同時昭示大家要對黨旗、國旗格外尊重,一切懸掛方式或升降旗儀式,都要依照規定,確實作到。
四、青天白日旗飄揚台灣上空台灣光復後,台灣人們開始購買中華民國國旗,公開學習中華民國歌5。
民國43年10月23日,又在修正公布的「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中,對國徽、國旗之式樣,就其位置、尺寸、比例、使用及製作、管理等方面,更作了明確的規定。
民國67年5月,再度透過台灣省政府公報之公告,要求各有關單位一體遵行,同時省教育廳也對國旗和國父孫中山先生、先總統蔣公遺像的製作、懸掛等事項,作了規定。
參、國歌的由來一、國歌歌詞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為:「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這是出自民國13年6月16日,孫中山在廣州黃埔軍官學校開學典禮中,對該校師生之訓詞。
北伐成功以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戴傳賢建議將此訓詞,採為中國國民黨之黨歌歌詞。
其後經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並公開徵求樂譜,最後以程懋筠所作的一首,拔得頭籌。
民國18年1月中央常務委員會決議:採程懋筠所譜的為黨歌,因歌詞極富愛國思想,且曲調莊嚴和平,雄壯有力,有激發民族意識之效能。
何以黨歌會變為國歌?其實民國成立後的國歌,實為民國4年5月23日總統袁世凱所批示公佈的「中國雄歷宇宙間」,這是民國的第一首國歌,其歌詞為滿人廕昌所撰,歌曲為留日音樂家王露所譜。
在袁世凱推動洪憲帝制時,還曾將歌詞中的「共和五族開堯天」,修改為「勳華揖讓開堯天」,以符合帝制,但此歌詞最後也為著洪憲帝制的落幕而消逝。
民國8年12月,教育部組織「國歌研究會」,公開徵求國歌,但應徵者的歌詞都未能入選;民國9年4月,國歌研究會再決定以「尚書大傳虞舜卿雲歌」為國歌,以留德音樂家蕭友梅所譜的為歌曲,自民國10年7月,由大總統徐世昌核准通令全國施行。
民國15年由南方廣州政府改組的國民政府,廢「尚書大傳虞舜卿雲歌」以「國民革命歌」代之,此作詞者據傳是黃埔軍校政治部同志所寫,曲調則取自法國民國「Areyousleeping」6,但此國歌並未盛行。
「黨歌」與「國歌」的關連,再於民國19年2月,在南洋群島萬雅渡中華學校曾來電尋問「黨歌」可否取代「國歌」之時,被提起。
行政院乃於3月明令全國在國歌未制定前,一般集會場合,均唱這首由程懋筠所譜的曲,由孫中山對黃埔軍校師生訓詞之黨歌,以取代國歌。
其後社會人士認為黨歌是勉勵黨員之訓詞,只能代表黨不能代表國,且全體國民不全然為黨員,實有制定國歌之必要。
於是再由教育部行文通令全國,徵求國歌歌詞,欲以當選的國歌頒行全國。
經教育部多次的審查,均未能作出最後決定。
民國25年再組成「國歌編製研究委員會」,專門負責主持國歌編製研究事宜,並正式登報公開徵求國歌歌詞。
經過「國歌編製研究委員會」研究結果:認為黃埔軍校訓詞,充分表現革命建國精神,不但合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且代表中華民國立國精神。
乃向中央政府建議,以孫中山對黃埔軍校之訓詞,作為正式國歌。
民國26年6月3日,中央常務委員會終於通過以黨歌作為國歌。
國歌徵選案至此遂告確定,自此,黨歌正式變成中華民國之國歌。
國歌作曲者-程懋筠程懋筠(1900-1957),江西新建人,官宦世家,幼時即能吟詩文,諳熟國學,且喜好音律。
先後在江西省立高等師範學校、東京音樂學院(日本上野音樂學院)等校深造,專攻小提琴,後來改修聲樂與理論作曲。
民國15年返國,在南京中央大學、杭州英士大學‧江西國立中正大學等多所大專院校,教授聲樂與作曲。
民國17年,程懋筠參與中國國民黨徵求黨歌配曲活動,以曲調優異,在139件作品中,榮獲第一。
民國26年,中國國民黨中常會再通過以黨歌作為國歌,程懋筠即成為中華民國國歌的譜曲人。
民國36年程懋筠來台灣小遊時,曾接受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蕭而化主任之請,留台灣任教。
可惜他選擇了大陸未能成行。
最後因曾為國歌作曲,而遭中共清算犧牲。
程懋筠是位聲樂家、作曲家,創作過無數樂曲,其中重要的有「國歌」、「新生活運動歌」、「慶祝總裁壽誕」、「國民精總動員歌」、「抗日軍歌」、「打游擊去」、「抗敵救國」等百餘首。
二、國旗歌作詞者-戴傳賢國旗是用色澤來表示一個國家之建國歷史與精神,國旗歌則是用聲音來讚美國旗,稱頌國土。
每當聽到:「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隨之看到的是隨風飄揚、冉冉上升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不禁讓人對國家生命和國民精神所寄託的這面國旗,產生無比的景仰。
這首含義深長,有警惕與鼓勵的歌詞,是來自戴傳賢先生之手筆;歌曲則為黃自先生的創作。
戴傳賢(1891-1949)浙江吳興縣人,字季陶,筆名天仇;留學日本時,加入中國同盟會,回國後,從事報社工作。
先後創立民權報、星期評論、中央通訊社等。
或抨擊袁世凱,或介紹世界局勢。
尤以中央通訊社,對中國新聞事業前途影響深遠。
自民國元年起追隨孫中山,不但記述其言論且與其共進退,是中國國民黨的理論家。
民國17年起,擔任考試院院長,長達二十餘年,對我國現行考試制度的確立與推展,績效頗大。
他熱愛國家,也關愛教育,對國家局勢更是有份執著的愛,故能將國旗的精神寫成動人的文詞。
三、國旗歌作曲者-黃自黃自(1904-1938),江蘇川沙縣人,自幼飽學詩書,受母親影響喜愛詩歌音樂。
在北京清華學校就讀時,曾參加學校的童子軍鼓笛隊、管弦樂隊、合唱團等音樂社團,自此,正式接觸了西洋音樂的領域與學習的決心。
隨後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獲得公費赴美進修,入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攻讀心理學,並選修理論作曲與鋼琴課程。
後轉入耶魯大學音樂院專攻理論作曲,以管弦樂作品「懷舊」序曲。
獲得耶魯大學學士學位。
民國18年秋,返國任上海滬江大學音樂系理論作曲教授,黃自雖習西洋音樂,但其作品卻充滿中國音樂風采。
民國20年,以一首「抗日歌」,響應政府抗日救國運動,此首創作也是我國第一首以合唱形式寫成的抗日愛國歌曲。
民國23年為緬懷先烈建國之艱難、激勵國人愛國情操,再度投入國旗歌譜曲工作。
黃自有豐富的民族情感,故能創作出「旗正飄飄」、「抗敵歌」等鼓舞人心,激發國人敵愾同仇之作品,而「天倫歌」、「踏雪尋梅」、「花非花」、「採蓮謠」、「本事」等作品,更是旋律婉美流暢,惜只活了34歲,就與世長辭。
(作者為本館助理研究員)1羅家倫主編,《國父年譜》下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出版,民國74年11月第三次增訂),頁1305。
2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第六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78年11月),頁2。
3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冊1,(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78年11月),頁260-261。
4國史館審編處,《中華民國國旗與國歌史料》,(台北:國史館,民國91年),頁2。
5楊渡主編,《激動1945》,(台北:巴札赫出版,2005年)頁40-41。
6國史館審編處,《中華民國國旗與國歌史料》,(台北:國史館,民國91年),頁4。
延伸文章資訊
- 1機關學校團體懸掛國旗國父遺像先總統蔣公 ... - 全國法規資料庫
法規名稱:, 廢 機關學校團體懸掛國旗國父遺像先總統蔣公遺像蔣故總統經國先生遺像暨元首玉照辦法. 法規類別:, 廢止法規> 內政部 ...
- 2國旗、國歌、國花(國情簡介-政治) - 行政院
我國國旗是由國父孫中山先生以革命先烈陸皓東先生所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為藍本,加上紅色為底色,而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民國17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12 ...
- 3國旗國父遺像及元首玉照懸掛要點
二、各級政府機關(構)、公立學校之禮堂及其他集會場所之正面中央應懸掛國旗,其下懸掛國父遺像。 下列政府機關(構)除依前項懸掛國旗及國父遺像外,並 ...
- 4中華民國國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其為國父孫中山以革命先烈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藍本,加上紅色為底色而成,故又稱「青天白日滿地紅」,有時略稱為「青天白日紅旗」,少數情形則被稱作「青天白日旗」 ...
- 5國旗 - 中華民國總統府
我國國旗是由國父孫中山先生以革命先烈陸皓東先生所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為藍本,加上紅色為底色,而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民國17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