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故事- 讀書,不是「迫」出來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要是學校的老師嚴格,家中的父母嚴厲,一定可以「迫」孩子把書讀好。

望子成龍,則指日可待。

... 匡衡自幼喜歡讀書,可是家中沒有足夠的錢讓他點油燈,可以挑燈夜讀。

  讀書,不是「迫」出來的 讀書,予人一種感覺是迫出來的。

要是學校的老師嚴格,家中的父母嚴厲,一定可以「迫」孩子把書讀好。

望子成龍,則指日可待。

這是普遍大眾的想法。

殊不知,事實並非如此。

這種方法根本不是好的讀書方法。

試想想:在這種訓練下成材的,僅屬少數;但因被迫而對讀書失去了興趣的,卻佔多數。

過猶不及,是意料中事,可是卻沒有受到多少人的關注。

因此,迫學生讀書,不僅迫不出成績,反而迫出壓力來。

或許,在香港讀書就是如此。

許多時候,我們明知「迫」是沒有用處,卻又不可以棄用這招。

究其原因:香港學生對讀書的自發性太低了。

無可否認,香港年青人的物質生活太豐富。

讀書,是「浪費」了他們的玩樂時間,或許,他們寧花一小時玩遊戲機、看電視,也不願意用十五分鐘來讀書。

要大家都懂得自發性讀書,的確不易。

古人的讀書環境不好,要不是擁有超乎常人的「自發性」外,很難想像他們在很惡劣的條件下,也可以勤奮地讀書。

蘇秦刺股苦讀 戰國的蘇秦,是建議合縱政策對付秦國的謀士。

戰國時代,蘇秦曾向秦惠王獻計失敗,加上身上的盤川又用盡,只好失望地回家。

當蘇秦回到家後,他的父母、妻子,甚至嫂子也很看不起他,他感到很無奈。

於是,蘇秦翻出家中的書籍,決定重新苦心學習,希望學到對付秦國的方法。

蘇秦每天早起晚睡,讀到疲倦時,便拿起一把小鐵錐,向自己的大腿刺一下,鮮血經常流到腳跟處。

一年後,他終於領悟了對付秦國的方法──合縱。

蘇秦首先游說趙王,並得到趙王的信任,成為趙國的丞相;而他的主張,也得到其他諸侯國的支持,成為戰國期間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如果蘇秦不肯自發去讀書,可能他在失敗失意時,已經放棄了讀書了。

董仲舒三年不觀園 西漢的董仲舒,是建議漢武帝「獨尊儒術,擺絕百家」的大儒。

董仲舒自幼喜歡讀書,專門研究《公羊春秋》,並於漢景帝時,出任「掌通古今」的博士。

有一天,董仲舒來到書房讀書,並把帷幕放下來(稱「下帷」,以示不聞外事,尊心讀書)。

直至他的學生都來到了,就開始教授當天要講的內容。

然而,董仲舒在講學時,仍把帷幕放下來,學生每次都看不到他一面。

據董仲舒的家丁說,他每天都放下帷幕讀書,已經有三年沒有到過花園遊玩了。

董仲舒的讀書態度,令他的學生深深佩服。

鑿壁偷光的匡衡 西漢時代的匡衡,由於家境貧窮,日間要下田苦幹,到晚間才可以安靜下來讀讀書,後來終於成為一位出色的文學家。

匡衡自幼喜歡讀書,可是家中沒有足夠的錢讓他點油燈,可以挑燈夜讀。

他苦了很久,卻想不出好方法來。

最後,匡衡想到可以借用鄰家的燈光,於是,他用鑿子把牆壁鑿了一個小洞,讓鄰家的燈光可以透射過來。

這是匡衡「映光而讀之」的方法。

匡衡就是自發讀書的心很強,才想出這個夜讀的方法,結果,他終於讀出成就來。

懸梁讀書的孫敬 漢代有一個刻苦讀書的人,叫孫敬。

由於他從早到晚都不斷苦讀,又足不出戶,人人都稱他做「閉戶先生」。

每逢夜深人靜,孫家都會傳出琅琅的讀書聲。

這把聲音,就是孫敬夜讀時所發出來的。

每天,孫敬「晨夕不休」,由白天就開始讀書,到很晚才肯去睡。

但,有時讀著讀著,也會感到疲倦而睡著了。

孫敬為了自己不會在讀書時睡著,於是想了一個解決方法:他拿了一根長繩,一頭繫在屋梁上,一頭繫在頸子上,然後再坐下來讀書,並把繩子拉直。

於是,每當孫敬疲倦打瞌睡時,他的頭一向下垂,繫在屋梁上的繩子就會拉著他的頭,使他睡不了。

這個「懸梁苦讀」的事,令孫敬成為漢代出名的儒士。

另建茅廬的陸倕 在南北朝的梁代,有個著名的學者叫陸倕。

他出身書香門第,是當時的有名世家大族。

陸倕很愛讀書,認為只有在安靜的地方才可以專心誦讀。

但,家中的人太多,訪客也多,令他不能專心讀書。

後來,陸倕想出一個好辦法,就是在家中的後園裡,另建兩間茅蘆,一間是臥室,一間是書齋。

陸倕在這個寧靜的環境裡讀書,令他倍感精神。

除了一日三餐由家人送上外,他幾乎沒有遇到別人。

陸倕在這裡苦讀了幾年,終於學有所成,於17歲時就考中本州的秀才,後來更得到梁武帝的賞識,命他入宮做官。

讀書不是迫出來的,而是自發性的。

以上的讀書故事,正好說出了這個道理。

自發性不強的人,可能早就放棄讀書了,又怎能讀出成就? 但,現在的學生對讀書欠缺自發性,大概是受了由「迫」所帶來的影響。

簡單來說,師長的立場跟學生的想法,相距太遠了:每個師長都希望學生花多點時間在學業上,偶爾才可以參與課外活動,輕鬆一下;而學生則希望做自己喜歡的事,不用每天都被迫讀書、上學、做家課、溫習、上補習班、上興趣小組……。

這是由於兩者取不到平衡點,令學生的自發性意欲很低。

只要雙方各讓一步,養成讀書時讀書,遊戲時遊戲,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發表意見 我的姓名: 電子郵箱: 我的姓別: 男 女 組織或學校: 意見內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