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臺灣科技藝術主體新敘事: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 - 典藏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C-LAB策展人吳達坤表示,未來媒體藝術節明確將「未來」與「媒體藝術」這兩項關鍵字置入年度大展中,也象徵C-LAB強化與聚焦科技與實驗創新的取向, ...
展演.觀點2021年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選擇以「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做為年度大展的項目。
C-LAB策展人吳達坤表示,未來媒體藝術節明確將「未來」與「媒體藝術」這兩項關鍵字置入年度大展中,也象徵C-LAB強化與聚焦科技與實驗創新的取向,期待「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能為台灣的藝文生態帶來更多資源、研發上的挹注。
客座策展人蔡宏賢表示「未來媒體藝術節」展現C-LAB對於科技媒體發展的態度,並有明確企圖希望佔有相關領域發展的制高點與發言權。
張玉音(Yu-YinChang)2021.10.16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C-LAB)自2018年「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開始,作為翻轉基地與啟動C-LAB的序幕,每年初秋進行的「年度大展」,都有其場域與經營方向重點定錨的作用。
包括2019年「城市震盪」,思考如何在城市中進行文化實驗的思考;2020年「Re:Play操/演現場」,也以現場藝術(LiveArt)為基礎,並參照臺灣1990年代視覺藝術及小劇場中的身體展現為起點,探索身體表現與行為與當代社會的徵候。
掌握科技媒體發展的未來話語權2021年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選擇以「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做為年度大展的項目。
C-LAB策展人吳達坤表示,未來媒體藝術節明確將「未來」與「媒體藝術」這兩項關鍵字置入年度大展中,也象徵C-LAB強化與聚焦科技與實驗創新的取向,期待「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能為台灣的藝文生態帶來更多資源、研發上的挹注。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開幕暨記者會策展團隊與藝術家合照。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客座策展人蔡宏賢表示,自己曾經在C-LAB體制內服務,雖然目前以客座策展人的外部身分參與藝術節,但不可否認「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有其「宣示」意味的態度。
回望C-LAB經營初始,針對科技媒體實驗的主軸並非突發的態度,而一直是長期經營的主軸之一。
而藝術節串連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的未來視覺展演計畫「FUTUREVISIONLAB」,共同思索未來視覺的擴延想像。
過去這個子計畫關懷了生物藝術、未來的數位人文、未來系統等面向,蔡宏賢認為「系統」的討論是科技藝術的核心之一,在視覺、技術、媒體性都將整合在「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不同尺幅的系統下來討論。
他表示並不是「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發生,機構才開始要指涉未來,而是展現C-LAB對於科技媒體發展的態度,並想要佔有相關領域發展的制高點,他做為客座策展人,更希望這項脈絡在未來有其連貫性,才可能真正在這個取向有深耕的成果。
今年「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也帶出從2020年就推出的「FUTUREVISIONLAB」等其他在科技媒體實驗平台下發展的不同實驗室取向。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吳達坤表示,在科技媒體這塊,C-LAB最為人熟知的即是「臺灣聲響實驗室」,但透過今年「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也帶出從2020年就推出的「FUTUREVISIONLAB」等其他在科技媒體實驗平台下發展的不同實驗室取向。
而過去「臺灣聲響實驗室」先行,主因為科技媒體脈絡「聲音」的發展是一塊比較容易被識別的脈絡,但「視覺」的發展同等重要,如此次推出的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合作,透過數位建築概念,打造的戶外穹頂構築展演空間「DOME」,即是企圖探詢在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的介面下,「視覺」的脈絡會有何種可能?聲音和視覺如何在科技藝術的範疇裡有更多未來創造性的延續,而這些前延、實驗性的舉措,也企圖協助C-LAB在未來的媒體藝術發展建立一定的話語權。
FUTUREVISIONLAB(DOME)作品放映中。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線上、線下」並進的策展趨勢在今年5月中,台灣疫情爆發後,必須在今年持續發展的展演活動,都難以迴避思索其線上與線下的策略,以及該以何種比例配置才能讓活動有最高的完整度,和能順利興辦。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也積極思索線上、線下必須並進的配套模式,蔡宏賢認為「線上、線下」的實踐與有效性,是此刻所有人在探問的提問。
但無論對於視覺或表演藝術的展演映活動,「線上、線下」完全是兩回事,在同樣的預算下因為「線上、線下」的配置,藝術家可能要同時做出兩套的回應,「甚至線上還要超越線下,因為觀眾已經不會滿足,僅是把資料上傳的線上展演呈現,甚至期待在線上得到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
」對展覽執行單位而言,除了前期疫情未明下,必須判斷「線上、線下」的比例,到最終C-LAB決定在「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試驗線上展演的模式,這也代表許多藝術家必須思考在同一件作品的脈絡下,作品如何有兩種完全不同取向的體驗方式。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客座策展人蔡宏賢。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吳達坤表示C-LAB在「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下,首度推出的線上展覽平台「UnzipC-LAB:展演匯流站」,平台除了做為展覽重要的檔案資料庫,更嘗試做出有別於線下展覽作品的體驗,展現差異的互動狀態,以張立人《戰鬥之城三部曲》的「線上、線下」展示為例,實體展覽除了有影像裝置與模型,搭配了場景與電子書,以敘事的腳本漫畫連結至線上情境,未來藝術家也希望將台南工作室的3D影像面貌,透過線上讓民眾能理解其創作生活的實景。
當線上提供了與現場不一樣的展出內容,策展團隊也勢必做出更多的策畫思考,線上展覽同時也能隨展期的推演,不斷的疊加更新的作品內容,具未來的擴充性,也成為此次「UnzipC-LAB:展演匯流站」線上項目的特質。
張立人《戰鬥之城》EP2,錄像、電子書、模型物件,2010-2021。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數位威權.排毒.人工智能「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的策展選件上,蔡宏賢認為他企圖在符合美感體驗的作品裡,深埋對於數位科技的懷疑與省思。
包括致力挑戰藝術和科技疆界的數位藝術與設計工作室onformative作品《漫曲流域》,運用即時影像、人工智慧編曲的音像裝置,探討AI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對於美學的標準;互動媒體藝術家鍾緯正的作品《閱面消資》,也呼應藝術家對於香港政經情勢的反諷,以中共當局大量採用的人臉識別的公共監視系統,針對香港立法會議員的面孔,以人臉識別技術來判讀對方愛國情操的高低,試問當數位威權取代了警察權,人民的生活與政治表態會受到何種檢視。
BillPOSTERS與DanielHOWE作品《太數據:名人臉》以好萊塢明星、政治紅人的形象,以深偽技術(Deepfake)創造了虛假的口白,並由這些名人的臉孔來傳播,思考數位分身與假訊息傳遞間的連結。
而來自德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TacticalTech,作品《玻璃房間》錯誤訊息版,企圖揭露科技的真相,以減緩科技對於當今社會的宰制,希望透過傳教般的方式,為民眾進行「數位排毒」,以及取回數位世界的主導性,倡議科技資訊應用的公民教育。
施懿珊的《記憶戰爭》則聚焦在數位時代的發展下,已大幅改變人類記憶的方式,人們仰賴社群平台而非大腦做為記憶保存的方式,而當這些大型的社群與部落格平台隨著時間與經營可能有被刪除的一天,人們如何保有不被數位技術影響下的記憶途徑。
Battles(美國)《蜜糖足》,影像,4’16”,2020。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BettyApple《讓我修好你》,單頻道音像表演,4’44,2020-2021。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歷史」做為「未來」的B面吳達坤則認為,談論「未來」不一定是強化科技面向,而可能更重要是透過「歷史」的回望來面向「未來」。
包括許家維、張碩尹、鄭先喻共同製作的《等晶播種》,以台灣曾經的糖業發展史重要角色—蔗糖為引子,延伸布袋戲、實驗音樂、糖3D列印科技與機械手臂,各種藝術材質的複雜協作,但又圍繞虎尾糖廠曾經的歷史,以數位科技結合劇場性的方式探討台灣現代化工業、戰爭的過往。
而AES+F在新媒體藝術史上知名作品《顛倒世界》也於此次未來媒體藝術節展出,以中世紀寓言版畫的美學形式,探討科技末日意境下,各種逆反社會常態的荒誕場景。
河床劇團、郭文泰和江克文的作品《事物的重量》則以「科幻小說」的視點來思索未來,如同過往人們對於「飛行器」、「太空旅行」的經驗有著各種蔓生的想像,這些想像激發了創造,也讓人類得以以新科技投身於未來,展覽企圖捕捉人類在遙望未來的瞬間,以及科幻與現實懸缺間的美學。
許家維、張碩尹、鄭先喻《等晶播種》,機械裝置、三頻道錄像裝置、3D列印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2021。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AES+F(俄羅斯)《顛倒世界》,作品靜幀3-01,三頻道高畫質錄像、有聲,38’20”,2015。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成為推進台灣科技藝術史下一階段的觸媒此次「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演,也匯聚了極大的能量在處理工作坊的配置,蔡宏賢更直指工作坊也許更能呈現展覽的核心精神,因為民眾看展覽不一定能接觸到藝術家,直接在現場討論作品,但工作坊能讓我們看見藝術家創作流程的思考,甚至與藝術家一起共同合作,這個互動過程也許是更能理解科技媒體藝術的途徑。
而舉辦「Processing臺灣國際社群日」、「TouchDesigner新媒體互動集線器」和「Playaround工作坊:回顧與展望」三大系列活動,也是企圖將C-LAB和開源社群的連結有更緊密的嵌合,讓「解讀」、「編寫」程式,也有走入大眾社群的可能。
從科技藝術生態系檢視「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蔡宏賢認為藝術節發生的此刻,台灣已經有比較立體的科技藝術生態,過往因為此領域尚未構成生態系,需要耗費許多精力解釋何謂「科技藝術」,而過去台灣相關的計畫與機構也是點狀地在各自的山頭努力,包括台北數位藝術中心主辦的藝術節、台灣數位藝術中心、桃園科技藝術節等,以及國立台灣美術館相關的科技藝術計畫等,他認為是時候有一官方機構來通盤整合相關的發展。
過去台灣總是仰望包括德國、奧地利、日本等國的新媒體藝術發展,但近年他觀察到新媒體藝術與其他科學與藝術等領域產生匯流,而這樣的脈絡也讓台灣長出自己獨特的新媒體藝術風貌,他列舉藝術家張碩尹近年的作品有地方獨特的主題性,或是社會環境與經濟議題與科技間的對話,他認為這個趨勢會逐步長成新的脈絡,台灣會在國際科技藝術的圖譜,有屬於自身不一樣的語彙產生。
他認為此階段台灣有一未來媒體藝術節來整合資源與能見度,是讓台灣科技藝術的發展更具可期待性和延續性,且當我們困惑台灣是否有能力處理表演藝術與社會人文和科技的對話,未來媒體藝術節提供了實踐這些領域對話的平台。
吳達坤也認同表示,當回望台灣科技媒體藝術的發展史,每一次的推進都是因一平台或培育計畫的產生,當平台累積足夠的能量與觸媒,就能激發生態下一階段的發展,他期許未來媒體藝術節也能成為台灣科技藝術發展下一階段的觸媒,並由C-LAB的實驗與資源持續的營運,成為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的重要基地。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策展人吳達坤。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FUTUREVISIONLAB2021」展期|2021.10.08(五)–11.28(日)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廣告)
Tags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
FUTUREVISIONLAB
吳達坤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
科技藝術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蔡宏賢
張玉音(Yu-YinChang)(307篇)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ART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
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0) LeaveaReplyCancelreply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註冊Youremailaddresswillnotbepublished.Name*E-mail*Website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相關文章
展演.觀點.訪談共創及媒介轉換下的作品生命延續與再造:專訪「返回:第二章」參展藝術家河床劇團與蔡佳葳
新聞C-LAB「臺灣動畫創作基地計畫」、「FUTUREVISIONLAB2022」兩徵件計畫起跑
展演.訪談科學感性的臨場:「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未來議題的彼此拓延
展演危機時代「生」的複層解讀: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大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邀集蔡宏賢、鄭慧華共同策展,探詢人類未來
展演.觀點當代科技藝術的歷史化與關係辯證:「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_幻我;它境」
專欄.數位藝術保存專欄.觀點【數位藝術保存專欄】從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的發展,觀察本地新保存倫理的急迫性
展演.觀點跨界共製的泛音:專訪「2021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計畫統籌黃意芝及藝術家豪華朗機工
展演.觀點細節藏在C-LAB「FUTUREVISIONLAB2021」:全台唯一360度全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勾勒未來視覺奇想Copyright©2022ArtouchInc.保留一切權利。
App下載聯絡我們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e
AppleStore
GooglePlay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註冊Entersomething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註冊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觀點專題系列觀察文化政策藝術史展演訪談專欄新聞市場藝博會拍賣人物影音線上展廳小典藏書店更多典藏餐廳創意空間EN關於典藏聯絡我們廣告刊登加入我們服務條款隱私政策SubscribenowtogetnotifiedaboutexclusiveoffersfromTheIssueeveryweek!
SIGNUP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e
AppleStore
GooglePlay
按ESC關閉
延伸文章資訊
- 1七個科技藝術節:讓藝術成為旅行的一部分! - 數位時代
奧地利X 最潮的老牌科技藝術節 · 希臘X 後未來的極限與探索 · 英國X 能影響政策的數位藝術節 · 德國X 程式開發者也很藝術 · 荷蘭X 日常生活裡的科技視覺 · 德國 ...
- 2文化部111年「科技藝術創作發展補助作業要點」9月1日起受理 ...
文化部近年持續投入資源支持科技藝術領域,培育專業人才,鼓勵藝術家運用在地文化特色、議題及科技等元素進行創作,成果展演平台依其屬性包含藝文表演或 ...
- 3「科技x藝術」看似相斥,但卻能激盪更大創造動能 - 關鍵評論網
標籤: DIGI +, 科技藝術, 人工智慧, 無人機, 新媒體藝術, 黃心健, 李志清, Taiwan Drone 100, 體感科技, 沈浸式現場展演, VR裝置.
- 4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_幻我;它境 - ARTouch
科技與藝術. 不過,從相關研究調查走向本次於當代館的藝術展演,策展人更重於思辨藝術創作在未來科技 ...
- 5寫在2019年末,關於台灣科技藝術發展回顧與省思
2019年的北美館在當代數位科技藝術上有著大規模的籌辦計畫。「池田亮司個展」藉由涵蓋聲音雕塑、視聽裝置、燈箱及平面等奠基於程式編碼及演算法的作品,透過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