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日本辯護士」 台灣律師在日打拼,「直到最後都要堅持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在日本的律師事務所裡,以「外國律師」的身分工作。

... 中國與台灣的案件上:事務所有幾位負責中國案件的資深律師,當他們接到牽涉中國法與台灣法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海外職場 職涯 「妳是外國女律師、不是日本辯護士」──台灣律師在日打拼,「直到最後都要堅持下去」 WorklifeinJapan 2020/09/25 7889 PhotoCredit:黃昱毓 提供 曾經有位日本女律師在向實習生們介紹我的時候,說我是來自台灣的「律師」──她刻意用了「律師」りっし“(Risshi)這個字眼,而非稱我為「辯護士」。

我為什麼能敏感地察覺到她的「刻意」?是因為事實上在日本,根本沒有人會用りっし“這個說法稱呼律師。

我在日本的律師事務所裡,以「外國律師」的身分工作。

一開始我的工作範圍主要被限制在中國與台灣的案件上:事務所有幾位負責中國案件的資深律師,當他們接到牽涉中國法與台灣法的案件時,就會請我協助。

在台灣受雇的時候,前輩律師交代工作給我之後,自己大部分可以獨力完成作業;老闆和前輩律師多是從旁協助或給意見,不一定會全程參與。

但在日本事務所不一樣:這裡還是由日籍律師主導,也由日籍律師與當事人接洽,我只能參與中間部分的工作;在業務開拓方面,我跟日籍律師一樣要應酬、積極拓展人際關係、參加研討會或聚餐等,特別是面對中國或台灣客戶時,日籍律師會帶我一起參加──然而,如果客戶對我有興趣,甚至來詢問能否委任我處理案件時,我都要先告知日籍律師,再由日籍律師接下案件處理。

對「外國律師」模糊的身分界定 在日語中的「律師」,名為「弁護士」(べんごし,辯護士)。

也就是說在日本的「辯護士」,即為我們所說的「律師」。

但曾經有位日本女律師在向實習生們介紹我的時候,說我是來自台灣的「律師」──她刻意用了日文的「律師」りっし“(Risshi)這個字眼,而非稱我為「辯護士」。

我為什麼能敏感地察覺到她的「刻意」?是因為事實上在日本,根本沒有人會用りっし“(Risshi)這個說法稱呼律師。

為此,我還特別問了日本的律師們。

他們的回答是:在日本,只有於「日本弁護士連合会(日本的律師公會)」登錄的律師,才可以被稱為「辯護士」;因此為了區隔,才會叫來自海外的我們為「律師」。

我聽了其實蠻不以為然:難道他們到中國或美國時,就不稱呼自己為「律師」/Lawyer;跟外國人交流時,英文名片上就不印Lawyer、Attorney了嗎?這難道不是一種優越感作祟? 「律師」跟「辯護士」是不同的,這個概念也反映在我的事務所對待外國律師時,十分「模糊」的態度上:對於日本律師,事務所有完整的制度,包括薪水支付方法、福利升遷、留學外派與業務費用支付計算等等。

但這些內容從我進事務所到現在,從來沒有人詳細告訴過我──我從來不知道要如何報銷公帳、如何計算報酬。

在我們事務所,如果受雇律師自己接到委託案件(非經事務所接洽)然後由事務所處理,可以額外取得律師報酬的抽成,作為薪水之外的獎金收入。

我因為有經營個人粉絲專頁,加上在日本的台灣籍律師不多,所以時常也會有直接找上我接洽的工作──但這時候這些案件卻會被其他日本律師取代,費用也會計算在其他日本律師的報酬上,似乎跟我沒有任何的關係。

圖/Shutterstock 沒有前例,就得自己爭取  我想這跟有沒有登錄外國法律師有很大的關聯。

在日本有「外國法事務辯護士」的制度,只要符合規定的條件就可以申請,登錄前面提到的「日本弁護士連合会」,但其中一項條件是申請人必須依附在一間事務所之下──可以是日本的法律事務所、也可以是自己開設的事務所。

換言之,如果要申請登錄,就要重新跟事務所談薪資條件。

且之後要怎麼計算我的報酬、要如何看待我這個律師,也都需要重新考量──畢竟我是第一位向事務所要求登錄「日本弁護士連合会」的外國律師。

以日本人普遍保守的性格,做出任何改變都非常需要時間──即使在我提出時沒有人反對,但也沒有人為我積極地處理。

其實前面所說的這些態度跟處理方式,都不是針對我的惡意。

只是一直以來他們都是這樣對待外國律師、也習慣這樣的作業模式而已,不會特別對全事務所目前唯一的外國律師,特別仔細規劃。

再加上我又是「女律師」:坦白說,日本社會還是非常保守,尤其是職場上對女性工作者的態度。

我覺得這未必全是因為「大男人主義」的壓制,也有部分原因來自日本職場女性可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下,自己也偏向「以家庭為主」的生活態度。

職場上所見的多數日本女律師,如果有了家庭與孩子之後,能夠投注在工作的精力往往會大幅減少──她們甚至會跟事務所簽署特別的工作契約,盡量減低工作時間、也不追求更高的位置或報酬,只為了能夠好好照顧家庭。

另外,我也曾聽過在其他事務所專門辦理中國案件的律師說過,他們事務所在幾年前也是這樣對待外國律師,其實這是一種比較「老派」的作法,也就是把「外國律師」和「外國業務」擺放在附屬的位置,因此不會特別重視其發展。

但時代在改變,隨著市場需要向外開拓、也因此接觸愈來愈多外國律師之後,日本法律事務所的態度也正逐漸變化中。

他說只是我的事務所「變動得比較緩慢」而已。

城市的「冷淡」一視同仁 雖然如此,我們事務所的人其實都是蠻不錯的,絕不是所謂的「壞人」──尤其在我搬到東京分所之後,更能慢慢體會與適應那些「距離感」背後,其實也可以稱作一種日本人專屬的尊重。

圖/Shutterstock 我因為結婚而移籍到東京,使得東京事務所第一次有外國律師進駐。

在去東京之前,大阪的律師就對我說過:「東京的工作氣氛比較不同,非常的安靜。

」而我到東京之後也確實感受到差別:大部分東京人性格較為淡漠、而且很重視禮儀,所以他們對我非常客氣,甚至不太主動跟我說話。

(也可能還沒抓到如何跟外國律師相處) 但對於這樣的差異,其實我並不介意,甚至覺得有點距離才是正常的同事關係。

這樣的工作環境使我非常自在,可以不需要費心地跟人打好關係,也不會像過去一樣因為「參與過多」而感受到差別。

坦白說,雖然在這間事務所我總與其他日籍律師有些差異,他們無法像對其他日本律師一樣對我,但這樣的「差別待遇」也不盡然全是負面、也包含著正面的效應:為了特別照應我這樣的外國人,他們付出了多一些的耐心,有時也放低了要求。

所以到底該抱怨還是感謝,我自己也常常糾結在反覆的情緒當中。

更開放地認識在異國打拚的夥伴 總結這樣的情況,除了我是外國人的身分外,也常思考自己是不是需要再努力「拉近、融入」與日本律師間的距離和差異。

這不是指他們的工作表現一定比我更好,而是包括語言以及關於日本法的了解。

畢竟自己在法律領域雖有擅長的部分,但語言上的實力,以及對日本實務的了解,我終究跟日本律師仍有差距,那麼會被差別對待、也是理所當然。

在日本工作,既然是自己的選擇,就不能把「一個外國人在日本工作」想得太簡單,尤其自己從事的還是門檻很高的律師行業。

所以未來還要努力的有很多,我不能夠輕易消沉或放棄,要直面自己的決定,並將這坎坷的道路走平。

偶爾會回頭想:如果是在台灣,大概就不用面對這些問題了。

但我與先生鈴木的家就在這裡,這些「如果」早已不是選擇題。

我唯一的選擇就是再更努力,用過去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毅力與勇氣拚過去。

備註:  圖/四塊玉文創 內文節錄自《直到最後的最後,我都會堅持下去!小律師的逃亡日記2》;四塊玉文創出版;本文原刊載於換日線合作夥伴WORKLIFEINJAPAN,授權換日線重新編輯後刊登,原標題為:〈是律師不是辯護士–節錄自《直到最後的最後,我都會堅持下去!小律師的逃亡日記2》〉。

執行編輯:吳玲臻 核稿編輯:張翔一 日本 職場文化 海外工作 律師 關聯閱讀 日本排外的真相:當「打工不只度假」,請做好從「消費者」到「在住者」的心理準備 從「女紅場」到「壽退社」──日本被壓抑已久的女性職場地位,有可能改變嗎? 作品推薦 「什麼香蕉什麼戀人的,還好而已吧?」我幫關西自豪的銘菓開拓台灣市場,卻曾慘遭滑鐵盧 日語從零開始的工程師,在百年歷史的日商集團上班:我的海外職涯與轉折 參考資料 TOP WorklifeinJapan 一群在日本生活的國際工作者,主要以不同類型的訪談來解析日本社會、提供世界中的另一種思維,內容著重於日本的職涯發展、商業文化、市場趨勢、企業管理,也談一些日本的創業和生活風格。

網站:http://www.worklifeinjapan.net/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orklifeinjapan 看更多 上一篇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與其複製別人的成功,不如走自己的路 下一篇 18歲錄取微軟PM、GoogleAPM,我如何在矽谷開啟夢寐以求的職涯?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教育Education 不預設立場、不歌功頌德,認真看看「德國的技職教育」 職涯Career 外國人赴日工作,該「融入」還是「突出」?在日本擔任IT業務的Peng這麼看 職涯Career 那年夏天,我在日本失業了──當不幸降臨,只能靠自己站起來的日子 職涯Career 勇於學習躍身中鋼首位女性一級正主管 熱門文章 1 中國「雪糕刺客」惹議──結帳才揭曉售價?讓人吃個冰也感到「心痛」 2 親眼見證澳洲「週光族」,一發薪水就花完!──他們的字典裡沒有「儲蓄」 3 「比血還貴」的印表機油墨:是保護智慧財產還是敲竹槓? 4 老闆交代任務,美、中同事反應大不同──原來,這就是亞洲人在美國難升遷的原因 5 30歲被挖角出任總經理,入職後才發現「被坑大了」──我如何突破重圍「贏回」工作? 6 我在UCLA找錢追夢:如何透過工作「開源」、住宿「節流」,省下一半的留學開銷?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