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以自用》學習何必有大用?一時學習一時爽,終身學習終身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去年讀了《大腦喜歡這樣學・強效教學版》覺得收穫滿滿,了解許多學習技巧跟用腦方式的關係,在我演講時也常常引用。

本以為《學以自用》是本類似的書, ...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0 0 評論 回應:學以自用 《學以自用》學習何必有大用?一時學習一時爽,終身學習終身爽 鄭國威Portnoy ・2022/02/03 ・1922字 ・閱讀時間約4分鐘 +追蹤 本評論由科夥伴自行發表,相關內容遵守會員內容發表規範與責任,此刊登內容泛科學編輯部並未干涉。

去年讀了《大腦喜歡這樣學・強效教學版》覺得收穫滿滿,了解許多學習技巧跟用腦方式的關係,在我演講時也常常引用。

本以為《學以自用》是本類似的書,但很快就發現完全不同。

這並非傳授你學習技巧的秘笈,而是一個中年父親透過學習重新發現自己的故事,作者用自身經歷告訴讀者為什麼「活到老,學到老」不該是句講到爛、也聽到膩的空話。

作者TomVanderbilt是位住在紐約的記者與作家,為許多我常看的科學與知識媒體上撰文。

他將近50歲,有一個10歲左右的女兒,住在擁擠的都市,但不是繁華的地段。

這些背景讓我覺得跟作者很接近,也因此他在書中對自己講的許多話,讀來都彷彿是我在自說自話。

簡單來說,作者他發現一件事,與我深深共鳴:我們都到了那種會幫孩子安排課外學習(不是課業補習)的階段。

身為爸媽,我們希望讓孩子接觸各種有趣的事物,讓他去體驗、挑戰,也是彌補自己從未有機會做到的事。

但為什麼?為什麼我們這些爸媽自己不學習了?我們選擇在孩子練習跳舞、游泳、下棋、攀岩……的時候,在旁邊滑手機,隱隱表現出一副「小孩子才學習」的樣子。

雖然我們付學費、開車、陪伴、鼓勵……但我們不學習。

說大人「不學習」,並不全然正確。

以我來說,我知道自己永遠都得學習管理、領導得更好。

我也在工作中持續精進技能,包括寫作、採訪、主持、演講、簡報等等。

關於數據、趨勢、科學新知、科學史等更是無時無刻都在吸收,消化。

我自認自己是個很愛學習的人–只要是為了工作與跟工作有關的事,當然,我也很愛這份工作。

但若是要像孩子一樣去學習才藝技能,對我而言似乎隔了千山萬水。

前面說到,作者背景跟我類似,他一樣對自己的工作跟專業自豪,但也有一樣「不學習」的狀況。

以下引用書中第一章的一段: 「身為新聞工作者,我持續在學習新資訊。

……我的腦袋充滿了陳述性的知識,或著說略知一二,我知道很多的略知一二。

但如果說到程序性的知識呢(或著說知道實際怎麼做)?……跟自己的女兒相比,我似乎只是繞著自己的專業經歷,沾些醬油敷衍了事,堅定地死守在自己的能力舒適區之內。

」 「某天,當女兒的學校舉辦『才藝日』時,我才深切體認到這個現實。

在才藝日這一天,家長被要求在二十五個一年級新生面前,展示自己知道的技能。

我撓著腦袋想呀想的,我擁有什麼技能啊?……」 這是其中一個刺激作者開始學習的引子,我也有類似的感受。

到了人生的這個階段,我們都有很多藉口避免學習,不管是工作太忙沒時間,還是跟工作無關沒時間。

若沒有明確的要求(例如考取證照資格)或是跟利益相關(例如升學升遷),基本上很多人如我都不再學習了。

沒錢、沒空?其實也不盡然,而是心中對新事物躍躍欲試的衝勁,都被「理性」壓抑。

稍微有個想學些什麼的念頭一浮現,馬上有另一股反作用力跟自己說「又不是小孩子了」、「這跟工作無關啊」。

作者用了巧妙的方式來克服自己這些自我壓抑的想法,一是以當女兒的好榜樣作為出發點,一是以寫一本書為里程碑,紀錄自己多段學習歷程,結合本身專業的科學寫作與採訪,重新當個新手、找回初心。

他探索出的這個路徑也讓我覺得很有參考價值。

我們的大腦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學習與模仿機器,不善用太可惜。

為了強化此論點,在本書第二章作者造訪紐約大學神經醫學中心的嬰幼兒行動實驗室,採訪研究者,並以剛學走路的幼兒為例,提醒讀者也提醒自己:學習是我們最初的渴望,也是幫助我們成長的必備。

最後他列出九項學習者須知,這些道理適用於最初的學習,也適用之後的各種學習。

爾後從第三章到最終章第八章,他從頭分享自己學西洋棋、唱歌、衝浪、雜耍、繪畫、游泳、金工等的心路歷程,包括因年紀跟週遭同學差太多的尷尬、錯估自己實力、無法突破現況等,以及被稱讚、逐漸進階、堅持而達到「勝任」程度的快樂,結識新朋友而擴大的新生活圈。

這些都是我們小時候學習各種才藝時,在知識外獲得的額外收穫,通常比知識本身更有價值,更令人珍惜。

但過了那個時間段到了40-50歲,就很少再次體驗。

看著作者描述這些過程,著實讓我心生嚮往。

學習這些技藝跟工作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且作者也不打算學到變成專業去斜槓賺錢,或逼自己進步到對學習心生厭懼,作者想強調的是學習本身就是樂趣,學習過程跟學會之後自己的改變,都會讓此後的生活多出新的維度。

不要到老了、動不了了,才想自己失去了什麼。

現在只要能上網,沒有什麼學不到,作者也知道,但他選擇指導老師實體授課的方式,獲得更直接更即時的回饋,營造出學習的環境跟節奏。

當然,這也與他選擇學習的技能類型有關。

我自己讀完書,著實被刺激到,也想踏上學習之路。

有股衝動是照抄作者,他學了什麼我也學,反正我也都不會。

話說,成年人如果想學與工作無關的技能,又不能跟小孩一起學,在線上平台之外,會上哪去學呢? 評分:9.0/10 相關標籤: 學習 成年人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 CT值 後遺症 快篩 時間 宇宙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RELATED 相關文章 人類演化歷程的另一種假說 我們早已《登入元宇宙》 世界等待《解讀者》 《精準提問》教你問對問題、讓答案自然浮現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你知道「地圈」嗎?承載無數生命的「地圈」是如何形成與變動的?——《丈量人類世》 1 18小時前 桶裝酒和瓶裝酒不可或缺的材料!淺談木材如何增添酒香——《飲食的香氣科學》 1 2天前 在臺灣輝煌的「茶金歲月」後,臺灣茶文化又出現哪些新創的傳統? 1 2天前 「基因恆久遠,一個永流傳」,隱藏在你我之間的尼安德塔人DNA——《滅絕生物學》 1 2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