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了解病毒才能對抗病毒 - 科普寫作網路平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武漢肺炎的疫情持續延燒,新型冠狀病毒的無情肆虐,考驗著全球的防疫能力。
... 病毒(virus)在生物學中一直是個模糊的存在,生物需要有一些生命現象才能被稱為生物, ...
首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官網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相關聯結
徵稿介紹
最新消息
熱門文章
寫作技巧
線上徵稿
桂冠獎精選
2013年文章
2014年文章-1
2015專題入選文章
2014年文章-2
2015年文章
2016年文章
2017年文章
2018年文章
2019年文章
2020年文章
2021年文章
2022年文章
首頁
>熱門文章>
知己知彼,了解病毒才能對抗病毒
熱門指數:
1124
作者:
蛇蛇
中文名稱:
知己知彼,了解病毒才能對抗病毒
|第二版|第一版|
關鍵字:
冠狀病毒、防疫
武漢肺炎的疫情持續延燒,新型冠狀病毒的無情肆虐,考驗著全球的防疫能力。
各大藥妝店、衛生所的醫療用品,口罩、酒精、抗菌水、漂白水,突然成為炙手可熱的銷售王。
各界專家與醫生也分享許多消毒、抗菌、以及提升免疫力的妙招。
但是冠狀病毒到底是何方神聖?平時默默無聞的它們如今卻讓科學家們傷透腦筋。
病毒似乎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自小時候的衛生觀念就是要勤洗手、多漱口、不要撿地上的東西吃,古語有云:「病從口入」,我們一直以來都用這些方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如今,面臨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更應該了解病毒到底是什麼,以及它們在人類歷史的洪流中扮演什麼角色。
1892年俄國細菌學家伊凡諾夫斯基(DmitryIvanovsky),有一天使用細菌過濾器過濾時,發現有種更微小的病原體穿過了過濾器。
而後來確認這個微小的未知物,就是菸草鑲嵌病毒(tobaccomosaicvirus),是造成菸草葉片產生斑點的主因,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這麼微小的病原體存在。
病毒的大小從幾十奈米到幾千奈米都有,相比微米大的細菌小了約一千倍,也是因此一般的顯微鏡都拿它沒辦法,需要用到電子顯微鏡才比較容易觀察到病毒的存在。
科學家首次瞭解到,還有比細菌更微小的病原體存在,除了對於它們一無所知外,它們的存在似乎也與許多疾病有關連,被觸動了好奇心的科學家,隨即展開了對病毒的研究。
病毒(virus)在生物學中一直是個模糊的存在,生物需要有一些生命現象才能被稱為生物,例如:生長(growth)、生殖(reproduction)、感應(response)、代謝(metabolism)等。
然而,病毒需要寄生於宿主體內才會具備少許的生命現象,因此就生物學上的定義病毒並不屬於生物的一種。
離開宿主的病毒在外面的環境相當脆弱、容易死亡。
一般來說,病毒的最外面有一層外套膜(envelope,又稱套膜、包膜),上面有蛋白質、磷脂與醣蛋白。
外套膜裡面包裹著由蛋白質組成的衣殼(capsid,也稱殼體、蛋白質外衣),用來保護病毒的遺傳物質DNA與RNA。
病毒的形狀各異,有較為簡單的桿狀、螺旋型,以及複雜的二十面體、複合型。
反觀細菌(bacteria)它們屬於原核生物(prokaryote)的一種,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數十億年前。
構造簡單的細菌沒有細胞核與胞器,但具有完整的生命現象,對外在環境的適應力也極強,是地球上數目最多的生物,幾乎任何一個角落都有細菌存在。
而病毒比細菌更為簡單,同時也不是生物的一員,但這不代表病毒好對付,恰好相反,病毒對許多生物來說是個狠角色。
與宿主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後,病毒能透過與細胞膜融合、或經由胞吞(endocytosis)等方式進入細胞。
進入細胞的病毒能夠抵抗消化酵素不被分解,隨後病毒會將蛋白質、遺傳物質釋放到細胞質中。
瓦解後的病毒不是死亡,而是它們生命的開始。
病毒所含的蛋白質具有獨特的功能,能夠利用宿主的蛋白質、核苷酸,來為病毒複製更多的DNA、RNA,也會利用宿主的核醣體(ribosome)來製造所需的蛋白質。
宿主細胞就如同被綁架一般,不斷的為病毒製造更多的病毒元件,而當一切準備就緒後,所有元件會重新組裝成一個全新的病毒,隨後經由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離開細胞。
一些病毒的手段較為激烈,會使細胞破碎來釋放病毒,這個過程又稱為裂解(lyticgrowth),通常發生於不具有外套膜的病毒。
另一種較為溫和且不會破壞細胞的方式釋放病毒,則稱為出芽(budding),離開細胞的同時會取走一小部分的宿主細胞膜作為外套膜。
但無論哪種方法,大量的病毒都會被製造出來,釋放到細胞的周圍繼續攻擊更多目標,一顆受感染的細胞就能製造出數百到數萬不等的病毒。
病毒對宿主細胞的選擇具有很高的專一性,會依照病毒的特性來感染不同的細胞,不同位置的細胞被感染也影響著病毒的傳播方式。
偏好黏膜層的病毒多半感染口、鼻、眼睛等地方的細胞,並透過接觸、飛沫等方式傳染給其他人。
部分病毒能夠抵抗胃酸的環境而到達腸道,出現在排泄物中排至環境,最終透過他人的手、口鼻來造成糞口傳染(fecal-oralroute),其他還有像是性行為傳染、體液傳染等傳播方式。
至今,人們已知的病毒多達數萬種,有根據外型而做的命名:輪狀病毒(rotavirus),由發現、爆發地點命名的病毒: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也有症狀或是特性命名的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更有許多病毒是人們尚未發現的。
雖然地球上存在這麼大量的病毒,但這不代表它們都對人類會有威脅。
事實上,病毒是個很挑剔的病原體,對於宿主的選擇很強的有專一性,只會對某一種或是一群類似的生物進行感染。
病毒的存在非常的古老,至今仍不知道確切的起源時間與地點,但可以確定的是病毒與人類密不可分,在人類的歷史中也能窺見它們的存在。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五世(RamessesV)的木乃伊身上,臉部、脖子等地方出現特別的痕跡,科學家的後續分析發現那個痕跡極有可能是天花病毒(smallpox)造成的,天花病毒也是自發現病毒以來,人類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的勝利,就是利用疫苗來從人類身上根除天花病毒。
而歷史上的一些大瘟疫,間接造成了宗教的傳播與朝代的更替,雖然現在已不可考,但許多的瘟疫可能是由病毒造成。
在15-17世紀歐洲的大航海時代,殖民者踏上新大陸的同時,也帶了病毒作為致命的伴手禮,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北美印地安人,這些曾經輝煌一時的帝國與民族,能抵擋歐洲人的槍砲卻敗於看不見的傳染病,死於疾病的人數遠超出死於戰爭的人數,在歷史上也曾有以疾病作為戰爭的手段,不費一兵一卒就打贏了戰爭,沒有槍砲的戰爭反而更為致命。
21世紀的現在,即便擁有發達的科學研究與公共衛生,但病毒的威脅仍然存在,瘟疫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無論是最近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coronavirus)、每年大流行的流感病毒(influenza)、以及致死率高達90%的伊波拉病毒,都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敵人。
雖然現在也在積極的研發藥物與改良疫苗,但是病毒的高速變異與不確定性,更是讓藥物與疫苗逐漸失效的主因。
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仍在持續,醫療衛生的進步需要從一次次的考驗中學習,在病毒的眼中,沒有人是無辜、豁免的。
也是因此,除了藥物與疫苗在背後撐腰外,人們應該對於病毒應該有更多的了解,保護自己的同時也保護他人。
創作分享
細菌、病毒,這些小小又看不見的敵人,卻在人類的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老師文章總評:
文字很流暢,有潛力,以後寫文章在修改時可以慢慢讀和修改,比較容易結合口語的流暢與文字的緊密。
建議項目:
接受
線上留言版
Copyright©2013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版權所有│地址: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電話:04-23226940#232│傳真:04-23266824│隱私權宣告
建議使用I.E.6.0或Firefox1.0以上1024x768Pixels解析度瀏覽本網站
|E-mail:[email protected]|瀏覽人數:290198
延伸文章資訊
- 1生命科學概論 - 微生物學系
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是以科學的方法來探討與生命有關的各種事實與現象,並希望 ... 例如已知最小的微生物叫病毒(virus),在所寄生的生物體外時,它是不活動的 ...
- 2生命現象 - 科學月刊
病毒是一種病原體,僅由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構成,而它的生命特徵——除了可在寄主細胞內繁殖以外,全都闕如。依照我們上面所討論的結論,病毒絕不是生命了 ...
- 3知己知彼,了解病毒才能對抗病毒 - 科普寫作網路平台
武漢肺炎的疫情持續延燒,新型冠狀病毒的無情肆虐,考驗著全球的防疫能力。 ... 病毒(virus)在生物學中一直是個模糊的存在,生物需要有一些生命現象才能被稱為生物, ...
- 4病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它由核酸分子(DNA或RNA)與保護性外殼(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的類生物結構(bio-like structure),無法自行表現出生命現象,是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生化 ...
- 5病毒也有話要說 - 宇宙光
病毒,無法滿足生命的基本定義,卻具有部分生命現象;它無法獨立生存、複製、繁衍,只能寄生於其他生物體。它既不是生物,也不是非生物;它是由一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