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電信等基礎建設的進步,包括電報及之後互聯網的興起,都造成了全球化,以及在文化及經濟上互相影響。
全球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5月23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全球化"—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全球化是世界觀、產品、概念及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換,所帶來的國際性整合的過程[1][2]。
電信等基礎建設的進步,包括電報及之後互聯網的興起,都造成了全球化,以及在文化及經濟上互相影響[3]。
目录
1歷史
2劃分
3影響
4全球化程度
4.1KOF和外交政策杂志的全球化指數
4.2好國家指數
4.3自由貿易政策
5评价
5.1正面观点
5.2反面觀點
5.2.1學理的懷疑
5.2.2實質上的困境
5.2.3商品一體化所引出的更多缺點
6全球化理論
6.1超全球主義論
6.2懷疑論
6.3轉型主義論
7相關條目與外部連結
8参考资料
9参考
歷史[编辑]
参见:国际贸易年表
學界對於全球化何時而起,觀點各不相同,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一个现代概念,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在地理大发现阶段,全球化进程就已经开始了,甚至还有人认为全球化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000年。
古時人們就曾因為貿易而有國際化的概念,在中古世紀的中國就曾經有與西方通商貿易的概念,藉由輸出絲綢和茶葉來賺取大量外匯,18世紀的德國學者就因此將這條道路取名為絲路,後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崛起,通商貿易受阻,為了能夠不假於土耳其人之手,西歐國家紛紛海上探險尋找新絲路,史稱地理大發現,可謂早期全球化的開端。
17世紀遠洋貿易
近百年來美國貿易從順差變為逆差過程
大规模的全球化始于19世纪。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的经济文化连接日益紧密。
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一词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2000年,国际基金组织(IMF)定义了全球化的四个基本方面:贸易和国际往来、资本与投资的流动、人口流动、知识的传播。
因著工業革命的影響,在19世紀轉變為現代的全球化。
工業革命利用規模經濟的概念,可以標準化的大量生產商品,而人口的快速成長也帶來大量的需求。
蒸氣船減少了國際運輸的成本,鐵路也使得陸上的運輸更為便宜。
運輸革命約在1820年至1850年之間出現的[4]。
更多國家開始國際貿易,[4]19世紀的全球化受到帝国主义的影響,例如瓜分非洲及亞洲殖民等行動。
1956年船运集装箱(英语:shippingcontainers)的發明進一步的帶動了商業的全球化[5][6],而同一時間,航空業也正在急速膨脹,使得洲際旅程相對時間縮短到剩幾個小時,1980年代開始電腦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全球化到了新的境界,人類能使用同樣的架構剎那間傳遞資訊。
2009年世界客機航線密度
同時在二次大戰後,有許多國際協定或組織的目的是在貿易自由化,減少貿易障礙,例如由布雷顿森林体系產生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以及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世界總產值中出口佔的比例由1970年的8.5%提昇到2001年的16.2%[7]。
不過在杜哈回合貿易談判未能達成協議之後,許多國家又開始訂定雙邊或是小型多邊的貿易協定,例如2011年的韓美自由貿易協定。
全球化一詞近年來變得流行。
政府決策者、政黨領袖、工商界、學術界、工會領袖以至大眾傳媒無不談及全球化的影響及其如何改變現在人的生活。
許多人視過去二十年國際貿易及投資增長為全球化。
全球化正在推倒各國疆界,使全球市場一體化。
有些人把全球化喻為「地球村」。
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
近代全球化的風潮已和地方化結合成「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研究。
劃分[编辑]
学术界的观点将全球化划分为三大领域: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又可分为商品市场一体化,劳动市场一体化以及经济市场一体化。
影響[编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问题不断涌现,例如:全球变暖、跨境水资源和空气污染、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等环境挑战。
全球化进程不仅影响着人类交往、经济和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同时这些因素也反过来作用于全球化。
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标准的数目的增长,例如版权法
国际贸易的增长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更快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
更多的国际间的文化影响,例如通过好莱坞电影的出口
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貧富差距確實擴大
国际旅遊业的发展
各種文化的融合及創新
通过诸如互联网和电话等的技术使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不断增长
移民的增长,包括非法移民
恐怖主义的散布
疾病傳播
二战后通过很多诸如关贸总协定等的国际组织已经使得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大大降低。
特别是从关贸总协定演化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
提升自由贸易
商品:减少或消除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来降低关税
资金:减少或消除资金控制(資金控制會影響貿易發展)
减少、消除对当地产业的津贴补助金(達到公平貿易)
知识产权保护
在国家间对知识产权法律进行协调(通常来说,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国界承认知识产权限制(例如,在中国获得的专利权可以在美国获得承认)
全球化程度[编辑]
主条目:全球化指数
全球化指数著重像貿易、外商直接投資、證券投資(英语:portfolioinvestment)及收入等和經濟有關的變數,不過較新的指數試圖用一些和政治、社會、文化甚至環境面來描述各國全球化的情形[8]。
KOF和外交政策杂志的全球化指數[编辑]
全球化指数中的KOF全球化指数,用三個全球化的方面來量測全球化:經濟、社會及政治[9]。
另一個是A.T.Kearney/外交政策杂志的全球化指數[10]。
KOF全球化指数2013年列表
外交政策杂志2006年列表
排名
國家
1
比利時
2
愛爾蘭
3
荷蘭
4
奥地利
5
新加坡
6
丹麥
7
瑞典
8
葡萄牙
9
匈牙利
10
瑞士
排名
國家
1
新加坡
2
瑞士
3
美國
4
愛爾蘭
5
丹麥
6
加拿大
7
荷蘭
8
澳大利亚
9
奥地利
10
瑞典
好國家指數[编辑]
好國家指數是由35種資料合計而成的統計指數,用到的資料主要是由聯合國產生。
指數會計算整體排名,以及分為科學技術、文化、國際和平和安全、世界秩序、環境及氣候、繁榮和平等、健康和福利等七項來計算排名。
2018年整體排名前十名[11]
2018年名次
國家或地區
1
芬兰
2
荷蘭
3
愛爾蘭
4
瑞典
5
德國
6
丹麥
7
瑞士
8
挪威
9
法國
10
西班牙
自由貿易政策[编辑]
全球貿易促進報告(英语:GlobalEnablingTradeReport)量測有助於貨品貿易跨越國境,進入其目的地的因素、政策以及服務。
全球貿易促進報告由四個子因素組成:市埸開放、邊境管理、運輸及通訊的基礎建設、經商環境。
(2010年)的前20名是[12]
新加坡6.06
香港5.70
丹麥5.41
瑞典5.41
瑞士5.37
新西蘭5.33
挪威5.32
加拿大5.29
卢森堡5.28
荷蘭5.26
冰島5.26
芬兰5.25
德國5.20
奥地利5.17
澳大利亚5.13
阿联酋5.12
英国5.06
智利5.06
美國5.03
法國5.02
评价[编辑]
正面观点[编辑]
参见:自由主义和世界主义
蘭州一間書店販賣介紹各國的書籍
7-Eleven在韩国的一个旅游景点以传统风格装潢的门市
全球化有助於國際間的產業分工,因為发达國家的工資較高,制造生產會轉向其他薪資較低的发展中國家,帶來发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經濟成長及就業,例如1970年代左右的亞洲四小龍就是依此模式發展[13]。
反面觀點[编辑]
學理的懷疑[编辑]
对关于全球化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还是讨论。
虽然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学者争论到这个现象在历史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另外,那些现象,例如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扮演的角色,在它们被建立的时候并不是制定了的。
因此有很多学者更喜欢使用“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
简单的说,它们的区别在于国家的角色在国际化中更重要。
也就是说,全球化程度比国际化要深。
所以,这些学者认为的边界还远没有达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全球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不会开始——从历史上考虑,国际化从来没有变成全球化。
依賴理論提出者薩米爾·阿敏提出,“全球化是一个乌托邦”,并且对负面意义进行了分析[14]。
一部分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假象,是一种不对等的经济与文化的流动。
与其说是全球化,有些学者认为西方化更为贴切。
西方化不等于全球化。
不可否认地,非西方国家,比如印度的宝莱坞,日本的游戏,中华料理等,在西方国家取得成功。
但是这些成功相比下,是比較薄弱的。
比如印度的宝莱坞,其背后主要投资者是好莱坞。
(虽然宝莱坞是一種非西方文化市场,一部分收入会回归西方国家。
)在AnadamP.Kavoori和AswinPunathambekar的書中指出,好莱坞占了80%全球电影市场,而宝莱坞占不到0.2%。
因此,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只是借口,来开辟新市场。
實質上的困境[编辑]
沒有權力中心的全球規則,然而經由各種政治機制,可以使政府行為者具有責任承擔的能力。
這些政府行為者應該和非政府組織互動,但是在全球治理的時候,卻會有各自獨特且不同的責任。
政府行為者必須代表全不同的構成分子,至少在一個民主的體制之下,例如追求利益的私人企業、感情驅使的民間行為者。
商品一體化所引出的更多缺點[编辑]
图a展示了海外在中国最终消耗的碳足迹热点,图b-d展示了美国、香港和日本消耗的碳足迹热点。
在所有海外地区中,美国、香港和日本在中国消耗了最多的碳足迹,分别贡献了2012年海外在中国消耗碳足迹总量的23.0%、10.8%和9.0%。
商品一體化是全球化的一大特徵,為制造更多的商品,大量工廠的建立也是必需的。
世界各地工廠數量增加,在中國更為顯而易見(在全球化的機遇下,加上自身地租,工人薪金便宜,成為了各國的工廠建立之地,所以中國又稱為「世界工廠」)
正是全球化的商品一體化令工廠增加,自然間接對環境造成影響,例如加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繼而惡化全球暖化,甚至影響生物之棲息地等等。
全球化理論[编辑]
超全球主義論[编辑]
對超全球主義論者而言,現代的全球化已經被界定為人類歷史上的新時代,認為人類的各方面都將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進行整合,傳統的政經、國際結構將在全球化浪潮下被取代,尤其是在近代國際政治扮演重要角色的民族國家。
懷疑論[编辑]
全球化現象並非近代才出現,歷史上像高度互賴與連結的情況,全球化更可能是擴散與繁榮,而非正面現象。
懷疑論者認為超全球主義者過度樂觀,過程高度仰賴影響力。
轉型主義論[编辑]
轉型主義論者認為,全球化現象並無揭示一定的道路,從全球的政治單元到個人,都是建構全球化的一份子。
在矛盾中依循著全球化現象建立、或是去適應新的規則[15]。
相關條目與外部連結[编辑]
日本病
自由贸易区
紫色经济
全球在地化
文化全球化
軍事全球化
国际化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国际法
互联网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競爭力
反全球化/去全球化
全球治理
移轉定價
哥倫布大交換
世界主义
地球村
結構現實主義
南北分歧
2016年英国脱离欧盟公投
新世界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象曲線
参考资料[编辑]
^Al-Rodhan,R.F.NayefandGérardStoudmann.(2006).DefinitionsofGlobalization:AComprehensiveOverviewandaProposedDefini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brow,MartinandElizabethKing(eds.)(1990).Globalization,KnowledgeandSocietyLondon:Sage.ISBN978-0-8039-8324-3p.8."...allthoseprocessesbywhichthepeoplesoftheworldareincorporatedintoasingleworldsociety."
^Stever,H.Guyford(1972)."Science,Systems,andSociety."JournalofCybernetics,2(3):1–3.doi:10.1080/01969727208542909
^4.04.1O'Rourke,KevinH.andJeffreyG.Williamson.(2000)."WhenDidGlobalizationBegin?"NBERWorkingPaperNo.763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vinson,Marc.SampleChapterforLevinson,M.:TheBox:HowtheShippingContainerMadetheWorldSmallerandtheWorldEconomyBigger..TheBox:HowtheShippingContainerMadetheWorldSmallerandtheWorldEconomyBigger.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13-02-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2).
^Gittins,Ross.Howtheinventionofaboxchangedourworld–Business–smh.com.au.TheSydneyMorningHerald.2006-06-12[2013-02-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4).
^WorldExportsasPercentageofGrossWorldProduct.GlobalPolicyForum.[2009-11-11].(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2). 。
^Vujakovic,Petra.(2010)."HowtoMeasureGlobalization?ANewGlobalizationIndex(NGI)."AtlanticEconomicJournal,
38(2):237.doi:10.1007/s11293-010-9217-3
^KOFDetailedcountryrankings,2013(PDF).[2014-08-30].(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3-12-28).
^October16,200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Datafortheyear2006.Nolongerpublished.
^OverallRankings.[2014-08-3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2).
^WorldEconomicForum.Rankings:GlobalEnablingTradeReport2010(PDF).[2014-08-31].(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3-04-27).
^中評:全球價值鏈分工兩岸經貿如何共贏.[2014-09-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1).
^汪晖:秩序还是失序?--阿明与他对全球化的看法.[2020-12-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0).
^David,Held.全球化的趨勢與衝擊.沈宗瑞等人翻譯.台北:韋伯出版社.2007:5–14.ISBN 978-986-6816-00-0.
参考[编辑]
Hirst&Thompson.Globalizationinquestion1991.ISBN 0-7456-2164-3(英语).
《世界是平的》(TheWorldisFlat)2005.ISBN 986-80180-9-9.
查论编全球化
全球化相关期刊列表(英语:Listofglobalization-relatedjournals)
全球化大纲(英语:Outlineofglobalization)
全球研究
層面
另類全球化
反全球化运动
文化全球化
去全球化
民主全球化(英语:Democraticglobalization)
经济全球化
環境全球化(英语:Environmentalglobalization)
全球金融体系
全球公民意識
全球公民教育(英语:Globalcitizenshipeducation)
全球治理
全球政治(英语:Globalpolitics)
全球健康(英语:Globalhealth)
全球化歷史(英语:Historyofglobalization)
古代全球化(英语:Archaicglobalization)
原始全球化(英语:Proto-globalization)
軍事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
貿易全球化(英语:Tradeglobalization)
全球勞動力(英语:Globalworkforce)
問題全球
全球变暖
气候正义
全球化與疾病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
全球数字鸿沟(英语:Globaldigitaldivide)
全球劳动套利(英语:Globallaborarbitrage)
世界人口
避稅港
离岸金融中心
税负倒置(英语:Taxinversion)
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英语:Baseerosionandprofitshifting)
全球最低企業稅率
水安全(英语:Watersecurity)
其他
人才外流
人才回流(英语:Reversebraindrain)
护理流失(英语:Caredrain)
发展援助
貧富差距
瀕危語言
公平貿易
强迫迁离(英语:Forceddisplacement)
人权
非法资金流动(英语:Illicitfinancialflows)
帝国主义
學術帝國主義(英语:Academicimperialism)
文化帝國主義
语言帝国主义
媒體帝國主義
科学帝国主义(英语:Scientificimperialism)
社会帝国主义
入侵物种
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
妖精经济学(英语:Leprechauneconomics)
麥當勞化
新国际分工(英语:New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ur)
南北分歧
离岸外包(英语:Offshoring)
竞次(英语:Racetothebottom)
污染避难所假说
跨国有组织犯罪(英语:Transnationalorganizedcrime)
西方化
世界大戰
理論
資本積累(英语:Capitalaccumulation)
依附理论
发展理论
地球系统科学(英语:Earthsystemscience)
财政地方主义(英语:Fiscallocalism)
现代化理论(英语:Modernizationtheory)
生態現代化
现代化理论历史(英语:Historyofmodernisationtheory)
资本原始积累
社会变迁
世界歷史
世界體系理論
知名學者經濟學
拉斐·巴特拉(英语:RaviBatra)
贾格迪什·巴格沃蒂(英语:JagdishBhagwati)
罗伯特.布伦纳(英语:RobertBrenner)
贾亚提·戈什(英语:JayatiGhosh)
迈克尔·赫德森(英语:MichaelHudson(economist))
布兰科·米兰诺维奇(英语:BrankoMilanović)
凯文·奥罗克(英语:KevinO'Rourke)
湯瑪斯·皮克提
丹尼·罗德里克
傑佛瑞·薩克斯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政治經濟學
萨米尔·阿明
乔万尼·阿里吉(英语:GiovanniArrighi)
罗伯特·W·考克斯(英语:RobertW.Cox)
安德烈·冈德·弗兰克
斯蒂芬·吉尔(英语:StephenGill(politicalscientist))
彼得·高恩(英语:PeterGowan)
大卫·哈维
罗内·帕兰(英语:RonenPalan)
苏珊·斯特兰奇(英语:SusanStrange)
罗伯特·韦德(英语:RobertWade(scholar))
加布里埃尔·祖克曼(英语:GabrielZucman)
政治/社會學
阿尔君·阿帕杜莱(英语:ArjunAppadurai)
丹尼尔·阿尔基布吉
奎迈·安东尼·阿皮亚(英语:KwameAnthonyAppiah)
乌尔利希·贝克
瓦爾登·貝約
尚·布希亞
齐格蒙·鲍曼
曼紐·卡斯提爾
克里斯托弗·蔡斯-邓恩(英语:ChristopherChase-Dunn)
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
南茜·弗雷泽(英语:NancyFraser)
苏珊·乔治(英语:SusanGeorge(politicalscientist))
安東尼·紀登斯
迈克尔·哈特
戴维·赫尔德(英语:DavidHeld)
保罗·赫斯特(英语:PaulHirst)
凌煥銘(英语:L.H.M.Ling)
安东尼奥·奈格里
乔治·瑞泽尔(英语:GeorgeRitzer)
薩斯基雅·薩森
约翰·尤瑞(英语:JohnUrry(sociologist))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其他
诺姆·乔姆斯基
湯馬斯·佛里曼
娜欧米·克莱因
约翰·拉斯藤·绍尔(英语:JohnRalstonSaul)
紈妲娜·希瓦
分類
经济学主题
查论编文化同化按範圍
全球化
非洲化(英语:Africanization)
欧洲化
西方化
按國族
阿尔巴尼亚化(英语:Albanisation)
美国化
美国人化(英语:Americanization(immigration))
盎格魯化
阿拉伯化
阿劳卡尼亚化(英语:AraucanizationofPatagonia)
巴达维亚化(英语:Batavianization)
白俄罗斯化(英语:Belarusization)
波斯尼亚化(英语:Bosniakisation)
保加利亚化(英语:Bulgarisation)
凯尔特化(英语:Celticisation)
智利化
克罗地亚化(英语:Croatisation)
捷克化(英语:Czechization)
爱沙尼亚化(英语:Estonization)
芬兰化
法兰西化(英语:Francization)
盖尔化(英语:Gaelicisation)
德国化
夏威夷化(英语:Hawaiianize)
希腊化
西班牙化(英语:Hispanicization)
卡斯蒂利亚化
印度化
梵化
印度-雅利安化
印度尼西亚化(英语:IndonesianNationalAwakening)
以色列化(英语:Israelization)
意大利化(英语:Italianization)
日本化
皇民化運動
爪哇化
犹太化(英语:Judaization)
韓化(英语:Koreanization)
库尔德化(英语:Kurdification)
立陶宛化(英语:Lithuanization)
马扎尔化(英语:Magyarization)
马来化(英语:Malayisation)
挪威化(英语:Norwegianization)
普什图化
波斯化(英语:Persianization)
波斯化的社會
波兰化(英语:Polonization)
罗马尼亚化(英语:Romanianization)
罗马化(英语:Romanization(cultural))
俄罗斯化
苏维埃化
塞尔维亚化(英语:Serbianisation)
僧伽罗化
中國化
满化
儒化
漢化
斯拉夫化(英语:Slavicisation)
蒙古化
斯洛伐克化(英语:Slovakization)
斯瓦希里化(英语:Swahilization)
台灣化
泰米尔化(英语:Tamilization)
泰化
突厥化
土库曼化(英语:Turkmenization)
乌克兰化
乌兹别克化
沃洛夫化(英语:Wolofization)
维吾尔化
藏化
越南化(英语:Vietnamization(cultural))
按宗教
基督教化
伊斯兰化
相反趋势
去全球化
去希腊化(英语:Dehellenization)
去纳粹化
去日本化
去俄罗斯化
去中国化
去漢化
去胡化
去满化
去台湾化
去阿拉伯化
去美国化
去基督教化
去伊斯兰化
相关概念
文化全球化
胡化
文化帝国主义
主导文化(英语:Dominantculture)
强迫同化(英语:Forcedassimilation)
身份認同政治
內部殖民主義
犹太同化(英语:Jewishassimilation)
语言转移
語音同化
大熔炉
单一文化主义(英语:Monoculturalism)
民族主義
本土化
领土收复主义
殖民主义
非殖民化
软实力
查论编世界主义和世界政府理论
超国家主义
联邦主义
政府間主義
反民族主义
全球化
民主和平论
價值觀外交
全球帝国
世界主义
超国家联盟
世界和平
单一制
複合制
邦联制
联邦制
全球主義
主要国际组织
联合国(UN)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
無國界醫生(MSF)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人權觀察組織(HRW)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银行(WBG)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国际刑警组织(ICPO)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無代表國家及民族組織(UNPO)
国际议会组织
各国议会联盟
联合国大会
欧洲议会
阿拉伯议会
突厥議會
非洲议会
拉美议会
南美洲议会
国际司法机构
常设仲裁法院
国际法院
国际刑事法院
特設國際刑事庭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
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
柬埔寨法院特別法庭
东帝汶国际法庭
联合国黎巴嫩特别法庭
塞拉利昂特别法庭
區域性法庭
美洲国家人权法庭
欧洲法院
欧洲人权法院
非洲法庭
加勒比法庭
區域性组织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
太平洋共同体(SPC)
太平洋岛国论坛(PIF)
上海合作组织(SCO)
英联邦(TheCommonwealth)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CEDEAO)
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CEEAC)
葡萄牙語國家共同體(CPLP)
法语国家及地区国际组织(LaFrancophonie)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
欧洲委员会(CoE)(非欧盟机构)
欧洲联盟(EU)
拉丁语联盟(LU)
非洲联盟(AU)
阿拉伯国家联盟(AL)
伊斯兰会议组织(OIC)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
东非共同体(EAC)
加勒比國家聯盟(ACS)
中美洲统合体(SICA)
南美洲国家联盟(USAN)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ELAC)
美洲国家组织(OAS)
獨立國家聯合體(CIS)
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二十国集团(G20)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法律和条约
国际法
国际人道法
国际私法
國際人權憲章
超国家法
日内瓦公约
联合国宪章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
京都议定书
歐洲聯盟基本條約
欧盟法律
巴黎協定
历史
国际联盟
华沙条约组织
共产国际
世界革命
大東亞共榮圈
经济互助委员会
大英帝国
帝國聯邦
建议和观念
世界政府
联合国议会大会
非洲合众国
东非联邦
中亚联盟
太平洋同盟
北美洲联盟
歐羅巴合眾國
CANZUK
東亞共同體(EAC)
中華聯邦主義
国际运动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
民主輸出
世界联邦运动
全球公民运动
世界公民
文化
巴哈伊信仰
人文主义
普世價值
国际辅助语
世界语
逻辑语
國際手語
公制
公制化
國際單位制
萬國碼
改革曆法
人元紀年
第三文化兒童
规范控制
AAT:300379578
BNF:cb125694464(data)
GND:4557997-0
HDS:048542
LCCN:sh99010179
NDL:00938997
NKC:ph120568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全球化&oldid=72741012”
分类:全球化世界政府全球化術語隐藏分类: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自2019年5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CS1英语来源(en)包含AA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HD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AfrikaansAlemannischAragonésالعربيةঅসমীয়া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বিষ্ণুপ্রিয়ামণিপুরী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Нохчийн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FryskGaeilgeKriyòlgwiyannenGalegoگیلکیAvañe'ẽગુજરાતી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Kabɩyɛ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ombard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irandésမြန်မာဘာသာ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mantsch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