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時代,十分鐘了解全球化對你的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然,會有人將全球化視為是另種型態的「美國化」,認為美國強權的文化使得各國深受其影響與支配。

然而,這堂課所要教育學生的,除了對於全球化概念的釐清之外,也要嘗試與 ... 首頁 話題文章跟上時代,十分鐘了解全球化對你的影響! 全球化是甚麼?全球化如何影響我們?後全球化時代的爭議與反思經濟面向:是否更拉鋸貧富差距現象?政治面向:是否更擴大國家觀點歧異?文化面向:是否更加劇文化衝突危機?環境面向:是否更加深環境資源危害? Top全球化是甚麼?(圖片來源 首頁圖:Wikipedia 大圖:Pixabay) 在大學課堂上,甫介紹「全球化」這項概念帶給人們如何的生活影響時,我常以一則訪問美國大學生的短片作為開場。

究竟,「全球化是甚麼?」(Whatdoesitreallymean?)、「它又是如何影響你的生活?」(Howdoesitaffectyou?)播放影片前,我總以此詢問課堂學生們。

大多數學生的反應則是:「我知道大家都在談全球化,也明白全球化無所不在。

但,我從未想過它對我的確切影響究竟是什麼。

」於是,我播放了那段美國大學生的受訪影片。

影片中,學生如是回答:「全球化就是每個人以某種方式互動著」、「跨越國界的傳達某種想法及物質」、「國家從飲食文化、服裝等生活型態影響全球」、「受到美國經濟及文化的巨大影響」、「透過購買它國產品而與其它國家息息相關」、「當全球變成一個整體的世界」……。

(註1)當課堂學生看完這些與他們同年齡的外國學生回答後,我嘗試再次詢問他們相同的問題。

1本篇譯自“Globalization:WhatDoesItReallyMean?”YouTube-GlobalizationWhatDoesItReallyMean.mht 接著,我觀察到了一些變化,學生因為受到影片受訪者的啟發而開始舉一反三。

如,男同學A回答:「全球化就是讓我可以坐在電視機前面,也可以幫林書豪的球賽加油。

」女同學B則面露微笑答:「全球化可以讓我不用出國,就可以享受到異國料理!」……等。

於是乎,課堂上開始引發一連串的討論漣漪。

是的,全球化的確讓學生理解到它為現代生活所帶來的種種便利與好處。

帶來了產品選擇的多元、帶來了產品價格的趨同,最重要的是,它也帶來了一種連結人們生活樣態的共鳴。

對於全球化的最佳詮釋,我不把它解讀為一種「現象」(phenomenon),而是界定為一種一系列持續前進發展的「動態過程」(dynamicprocess)。

它反映出複雜網絡互動交流下的體系。

這些往來密切的行為者,無論是國家、體制或企業、非政府組織等等,均構成了重塑世界秩序樣貌的重要元素。

而這種動態的過程,亦是這些行為者們無數次累積互動之下的產物。

最重要的是,全球化打破了過去地緣政治的傳統距離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離概念已被重新界定。

當然,會有人將全球化視為是另種型態的「美國化」,認為美國強權的文化使得各國深受其影響與支配。

然而,這堂課所要教育學生的,除了對於全球化概念的釐清之外,也要嘗試與反對全球化之看法者對話。

當人民在享受全球化的好處同時,必然因立場迥異而帶來負面的影響與衝擊。

而不論是好是壞,這些都是我們理解全球化議題的第一課,也是相當重要的一課。

Top全球化如何影響我們?同樣的一段受訪影片,在談論到「全球化是如何產生影響」時,有的學生回答:「人與人之間可以跨國的面對面」、「讓我使用來自世界各國的產品」、「消費時有了更多的選擇」、「每個國家的文化可以互相交流」……等。

從這些回答可以解讀,人們對於全球化的感受,從每日生活用品的使用、消費選項的多元及跨國接觸的交流……等面向皆可看出。

這些其實是很一般日常性的生活觀察。

而正是藉由這些與日常息息相關的概念探討為出發,引導出全球化與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面。

全球化不是一個新的概念,肇因於現代科技、通訊的進步發展,以及傳播媒介的快速散播平台,無形中加深加廣了全球化的進程發展。

我常與上課學生分享,現今生活在資訊科技便利時代下的年輕學子,著實很難想像過去沒有網際網路、聯繫通訊還停留在傳呼機(B.B.CALL)的年代。

而許多新資訊的流傳、意識型態的互動,造就了現代人擁有更多無遠弗屆的工具,與世界的各個角落接觸、交流。

全球化的影響伴隨著國與國之間的互賴程度日深。

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連動關係,對全球化時代下的國家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

許多反全球化理論者,引用了世界體系理論之內容,突顯應正視邊陲國家所遭受的剝削、壓榨等不平對待之問題。

然而,對於某些小國而言,掌控自身優勢及師法大國經驗,亦能使得國際秩序重新洗牌。

猶記得2010年夏天,筆者前往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進行短期研究時,當時在校負責教授「國際關係」的教授湯瑪士道爾(ThomasDoyle),最喜歡引用「新加坡」的例子。

他認為世界上有許多如新加坡等彈丸之地的小國,天然資源條件雖不稱豐沛,但是憑藉國家自身的努力與決心,終有機會打破先天條件的不足而躍升國際。

此外,台灣著名作者吳祥輝先生曾撰書論述小國芬蘭成為全球競爭力第一的背後故事。

(註2)就我個人以為,不論是道爾或是吳祥輝先生的的見解皆稱不上是過於樂觀,相反的,認清自身條件並積極尋求未來潛能發展,才是小國擺脫劣勢、掙脫束縛之要務。

而這也不與認清全球化所可能帶來的負面衝擊產生衝突。

2吳祥輝,2006,《芬蘭驚艷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的故事》,台北:遠流出版。

Top後全球化時代的爭議與反思全球化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本堂課將援引哥倫比亞大學賈迪希巴格瓦蒂(JagdishBhagwati)教授的論點,作為本書結尾反思的論述支撐。

賈迪希巴格瓦蒂教授曾擔任外國關係諮委會的國家經濟組資深委員。

其主張接受「全球化是好事,但它還不夠好」的論點,並在InDefenseofGlobalization一書中,大力闡述應如何重新面對並思考全球化的各項議題。

(註3)作為奉行支持全球化發展觀點的賈迪希教授,書中先就反全球化論者的主張進行對話與回應,並就各項全球化衍生的相關爭議進行整理。

諸如:全球化是否使民主陷入危機?全球化是否造成更多的窮人問題?全球化是否使得大企業更具掠奪性?……等。

本文也試圖承襲賈迪希教授的多項論點,輔以本書所討論有關「經濟」、「政治」、「文化」及「環境」等四大全球化面向的探討,結合四項後全球化時代的主要爭議及反思主題。

3JagdishBhagwati,2004,InDefenseofGlobaliz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亦可參閱由周和君譯,JagdishBhagwati著,2012,《一口氣讀懂全球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以下,將分別針對該主題進行討論及評析:Top經濟面向:是否更拉鋸貧富差距現象?經濟全球化之發展是否會拉鋸貧富間的差距?進而形成窮國越來越窮的窘境?賈迪希巴格瓦蒂教授引述經濟學者亞當斯密所認同的概念,提出:「貿易增強了成長,成長實則有助減少貧窮。

」(註4)據此,他將此觀點延伸推論:「如果沒有方法可以明顯改變各國的收入分布,讓最底層百分之三十的人受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餅做大』。

」透過貿易發展及國外直接投資(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發揮各國的比較利益優勢,進而供應給合作後更大的市場。

此外,窮國越來越窮的議題,應該要回到政策面與制度面的角度思考。

大至國家貿易壁壘的障礙、民主程度與否,小至民眾消費習慣的選擇、資金的運用…都可能是造成窮國經濟狀況無法好轉的因素。

若將貧富差距的現象,都歸咎於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惡果,將無法解釋即使國家經濟條件改變,亦無法一併改變國家民眾原有的消費習慣、就業比率提高、政治體制更加民主……等現狀。

4同上註,本書頁63。

Top政治面向:是否更擴大國家觀點歧異?全球化是否會擴大國家之間觀點的差異,進而導致衝突呢?賈迪希巴格瓦蒂教授同樣援引美國政治學者李普賽(Lipset)所提出的主張:「一個國家的經濟若成長繁榮,將成為推動中產階級興起的力量。

……這些新興的中產階級將扮演推動民主的推手。

」(註5)此外,學者麥克羅斯金(MichaelG.Roskin)及羅伯特宼爾德(RobertL.Cord)等人亦曾在PoliticalScience一書中引述李普賽的觀點,當中提到穩定的民主政體比不穩定的獨裁政體擁有更多的財富、工業、教育……等。

因此,穩定的民主政體更加工業化。

工業化國家因有大量的中產階級,而這些中產階級將形成民主的基礎。

(註6)全球化的好處在於能透過廣泛的自由貿易促進跨國資金的流動,進而增長國家的整體收益。

在PoliticalScience一書中,羅斯金等人提到:「平均每人每年國內生產毛額高於八千美元的國家大部分是民主政體。

當他們建立了民主政體,通常能持續運作。

……當國家工業化了,中產階級和教育程度都將隨之增加。

……」因此,全球化實則並不會直接地導致國家觀念的歧異,反而會因為市場的資加及資金的流動,提升國家的民主及發展程度。

5同註60,本書頁112。

6MichaelG.Roskin,RobertL.Cord,JamesA.Medeiros,andWalterS.Jones,2012,PoliticalScience,Longman:PearsonEducation,p.33Top文化面向:是否更加劇文化衝突危機?文化全球化的發展,究竟是侵蝕本土文化的本質抑或是發揚更多元的文化風貌呢?賈迪希巴格瓦蒂教授在其InDefenseofGlobalization一書中,也反問過類似命題:「文化:深受其害或更豐富多元?」有趣的是,當他提出許多可能危害主流及本土文化的反例後,卻進一步論證如此的說法過於簡化及悲觀。

他認為:「經濟全球化在本文方面,反而更能增添其過程豐富性。

」回顧本書第十二堂課探討文化全球化實例中的日本,正是提供檢視全球化與文化面向發展的最佳例證。

日本從閉關鎖國到打開國門的西化發展,一路歷經文化的適應及轉型。

全球化與在地文化間並不必然因接觸而互斥衝突。

日本的文化融合說明傳統與現代交相發展與正向互動的可能。

本書第四堂課提及曾被評選為世界設計之都的南韓首爾,也在城市中展現融合在地文創及現代潮流的發展元素。

這些例子都能反映文化全球化的發展非但不會成為加劇文化衝突危機的源由,更可能是帶來全新文化發展的另一項契機。

Top環境面向:是否更加深環境資源危害?環境全球化是否會造成環境資源的危害更加擴散呢?賈迪希巴格瓦蒂教授同樣在書中告訴讀者,我們應正視環境評估的「真正問題」,而非斷然地將全球化與造成環境傷害的連結在一起。

如此,將能避免視全球化必然造成環境傷害的謬誤。

而有關環境評估的真正問題,其提到:「事實上,隨著經濟發展之延續,汙染程度實則隨之遞減。

它們從密集汙染的初級生產,轉變成較少汙染的製造業,再進步到目前污染最低的服務業。

這種自然進化過程,本身就能夠逐步降低汙染。

」藉由科技的日益創新與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實則是可能降低的。

因此,真正的問題著實不再全球化是否必然造成環境汙染的破壞,而在於人們的環境意識與環境政策是否相映落實。

筆者曾於《國際關係與環境政治》一書的結語中,作如是觀察:「環境議題的公共財特性並非無解……,如歐盟帶給國際社會的示範作用即是一例…,說明了各國在『有限』的前提下逐步朝向協商與承諾之路徑。

」這亦可說明環境議題可透過國際合作的架構漸進化解,環境全球化亦可能帶來國家發展與整合的契機。

分享: 全球化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5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南海案今日仲裁!週邊國家虎視眈眈在盤算什麼? 統與獨:兩岸關係深入研究 不只政治,回歸人文。

呈現鎂光燈外最真實的林佳龍 人與社會的建構:全球化議題的十六堂課 作 者:盛盈仙 出版社: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出版日:2014/08/01 定 價:NT$350 特 價:NT$315 好,我要購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