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一、六種善巧方便 - 星雲大師全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都是隨順的方便。
曹仲植先生是台灣生命線的創始人,曹夫人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常常鼓勵先生親近佛教。
... 立約,是要對方立誓、發願,也是一種方便法門。
大師全集
全集自序
全集介紹
大師略傳
大事年表
著作總覽
影音弘法
相關連結
首頁/
第一類【經義】/
法華經大意/
163 第三講《法華經》的方便法門/
164 一、六種善巧方便
164 一、六種善巧方便
(一)隨順的方便指菩薩隨順眾生的根機,給予教導,使他們生起信樂之心。
《法華經》也說娑婆世界的眾生垢重、善根微少,所以「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更一再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來講說,讓我們能夠了解。
所以,佛陀對上根機的人,直接告訴他諸法實相的道理;對中根機的人,用種種譬喻,引導眾生進入實相;對下根機的人,以種種宿世因緣述說實相。
佛陀對三根人的說法,就是隨順眾生根機的方便。
若應用在世間,如對父母要孝順、對朋友要守信、對同事要互助、對社會要隨緣……都是隨順的方便。
曹仲植先生是台灣生命線的創始人,曹夫人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常常鼓勵先生親近佛教。
有一天,法會結束,曹夫人把先生拉到我面前,說:「師父,請您度我的先生學佛、拜佛吧!」我見曹先生一臉尷尬的表情,連忙打圓場:「曹先生不必拜佛,行佛就好了。
」曹居士一聽,高興極了,此後逢人便說:「師父說,我不必拜佛,我是行佛的。
」從此以後,曹居士從事社會慈善公益活動,不遺餘力。
當別人讚美他善名遠播時,他總是說:「念經不如聽經,聽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實踐;我只是『行佛』而已。
」這種隨順的方便,會結下很多善緣,也容易得到貴人相助。
(二)立要的方便立要即立約,就像立一個契約,或立一個誓願。
為了讓眾生持戒行善,菩薩有時會先滿足他們金銀財寶上的需求。
在〈譬喻品〉中,長者為了引誘孩子們離開火宅,答應給他們羊車、鹿車、牛車等玩具,即是「立約方便」的表現。
另外,佛陀為許多菩薩、弟子授記,說他們來世當作佛、佛號是什麼、國名為何、國土如何如何……被授記的弟子,也都立下廣宣此經、普度有情的誓願。
這種給予信心、希望的授記,也是一種「立約」的方便。
乃至〈化城喻品〉中,智慧的領導者,見眾人疲累不肯前進,就施設「化城」讓大家休息,過後,再引導大家繼續向前。
「化城」也是一種「立約」的方便。
曾有一段趣事,在地獄裡,閻羅王審判:「這個人轉世做什麼人,那個人轉世做什麼人。
」旁邊有一隻猴子向閻羅王抗議說:「閻羅王,大家都去做人,我老是做猴子,您可不可以讓我也到世間做一次人,好不好?」「人的身上沒有毛,你這猴子身上那麼多毛,怎麼能做人?」「您可以把我的毛拔了,這樣總可以做人吧!」閻羅王說:「這也對,好吧!我來替你拔毛。
」才拔了一根毛,猴子就叫著:「哎喲!好痛喔!」「你看,你連一根毛都不拔,一毛不拔怎麼能做人?」閻羅王對猴子的教育,也是一種巧妙的方便。
最後,逼著這隻猴子,必須立誓、發願,到人間要「喜捨」,要做好事、行善事,才讓牠投胎做人。
同樣,也有一個人向閻羅王抗議:「別人到世間去做人,有窮有富,時窮時富。
但是,我到世間做人,都是一世窮人,您太不公平了!」閻羅王把生死簿拿出來一看:「這個人的命中,應該會擁有一萬兩黃金的富貴,怎麼反而一世都貧窮?這一萬兩黃金為什麼沒送給他用﹖」閻羅王又找了些官員來詢問。
首先文曲星報告說:「過去玉皇大帝確實是有一萬兩黃金要給他,但是我在等他讀書,將來要把一萬兩黃金給他用。
但是,他才開始讀書,就不耐煩,不要讀書,轉而去學武。
所以,這一萬兩黃金,我就轉給武曲星君去幫他的忙。
」接下來武曲星登場報告:「我確實代收這一萬兩的黃金,準備等他學武成功交給他。
怎知他這個人沒有耐性,學武藝沒幾天,就不肯吃苦,又跑去做生意。
我沒有辦法,只好把這筆錢轉給財神爺,去幫助他做生意。
」財神爺聽到前面的說明,嘆口氣說:「是啊!我收了一萬兩黃金,要幫他做生意,哪裡知道,他還是沒有長遠性,嫌做生意奔波辛苦,不肯學做生意;最後跑去跟人種田,我再把這一萬兩黃金轉給土地公。
」土地公說:「不錯,我是收到一萬兩黃金,正想要幫他種田,哪裡知道他懶惰,不肯工作,後來就餓死在田裡。
我這一萬兩黃金放著也不是辦法,最後還是還給玉皇大帝。
」父母希望子女念書,就告訴他們:「你把哪一科考一百分,我就給你一千塊。
」採用這種鼓勵的方法,要他進步,也等於是立約的方便。
主管激勵屬下:「你要做多少事,完成什麼任務,我就給你多少的獎金、福利。
」立約,是要對方立誓、發願,也是一種方便法門。
同樣的,我們為了自己的命運、事業、前途……確實有必要和自己簽訂布施、助人、精進、持戒等契約呢!(三)異相的方便在〈妙音菩薩品〉中,妙音菩薩示現一切色身三昧的神通時,以三十四身的應現度化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變現三十三身、十九種說法、千百億化身,廣說千百億的法。
妙音菩薩、觀音菩薩,有時會顯現佛身、聲聞身、辟支佛身,或天、龍、夜叉、乾闥婆……執金剛神的形象,來度脫眾生,這就是異相的方便。
台灣民間的迎神賽會中,常有七爺、八爺、黑白無常之類的鬼神出現,令人們視之,不敢胡作非為;《地藏經》的十八層地獄、十殿閻羅、刀山油鍋,讓人畏懼而捨惡行善,也是一種異相的方便。
相反的,《阿彌陀經》中極樂世界的莊嚴美好,令人心生嚮往,也是異相的方便。
有一位居士請示無德禪師:「請問天堂地獄在哪裡?」禪師沒有回答,卻叫居士往河邊提水來,然後告訴他看著水桶,就會看見天堂與地獄。
當居士全神貫注的看著水桶,禪師突然將他的頭壓到水桶裡,久久不起,痛苦不堪的居士掙扎抬起頭之後,破口大罵:「真粗魯!你知道嗎?那種感覺就像在地獄裡!」「現在感覺又如何呢?」「現在呼吸自由,感覺像在天堂中。
」「只一會兒工夫,天堂地獄都去過了,為什麼還不信其有呢?」愚痴的人,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聰明的人,雖不見聞,但能透過異相的方便,而得到警惕與醒悟。
〈陀羅尼品〉中,藥王菩薩、勇施菩薩、毘沙門天王、持國天王,以及鬼子母神、十羅剎女、諸善神等,發願以神力護持《法華經》及行者。
這種異相方便,就是另一種大慈悲的表現。
(四)逼迫的方便〈妙莊嚴王本事品〉中,妙莊嚴王原本是信奉外道,充滿邪知邪見。
他的兩個兒子淨藏、淨眼,為了讓父王能改邪歸正,不得已顯現神力,「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
」現出種種神變,終於讓父王信受佛法。
這種神變方式讓妙莊嚴王屈服,而感受到佛力不可思議而信佛,就是逼迫方便。
還有父母藉打罵以教育子女,師長為了降伏忤逆的學生,以處罰方式令學生不敢犯過,也是一種逼迫的教育。
清朝的玉琳國師圓寂以後,雍正皇帝因為景仰其人,便派人四處尋找玉琳國師的後人,後來,找到他的徒孫天慧禪師。
但對談之下,並不契機,雍正皇帝既失望又生氣的說:「像你這樣的出家人,哪裡有資格做玉琳國師的後代呢﹖我要把你關起來,一個禮拜之內,如果不開悟,這輩子就休想出來!」雍正皇帝叫人拿著一支寶劍,每天在窗口喊:「第一天過去了,如果七天後不開悟,就砍你的頭!」天慧禪師天天聽到這句話,煩惱得不得了;但到了第七天時,竟被逼迫而開悟了。
等將軍拿著寶劍來時,天慧禪師說:「寶劍拿來,我先去把雍正的頭顱砍下來再說!」聽到這句話,雍正說:「喔?不簡單,口氣這麼大!」再與他談話,證實他確實已經開悟。
一般佛寺的禪堂裡,常有一支香板,就像寶劍一樣,目的就是要逼迫禪者早一點開悟。
所以,菩薩在眾生面前,現金剛怒目相,但其實心懷慈悲,希望眾生最終能改惡行善。
(五)報恩的方便菩薩以財物或佛法布施給眾生,是為了利益大眾,使其脫離苦難,生起感恩之心,以及忠孝仁義的善心,這就是一種報恩的方便。
過去生中,佛陀在因地修行時,捨身飼虎、割肉餵鷹,使眾生得安樂,也是一種報恩的方便。
有一個青年到處遊蕩、賭博,最後坐了牢,母親為此哭瞎了眼,但還是趕去牢裡探望,因為眼睛看不到,只好哀求典獄長說:「讓我兒子出來一下,好嗎?我只要摸摸他的頭就心滿意足了。
」典獄長同意了,正當母親摸著兒子的頭時,兒子心裡生起了悔意,於是懇請典獄長:「請讓我揹母親去坐計程車吧!」在走廊上,青年揹著母親時,忽然聽見母親說:「孩子,媽媽過去也是這樣揹你,不知揹了多少年,想不到今天輪到你也能揹我,媽媽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了!」青年好感動,從此洗心革面,出獄以後成為一位模範青年。
佛陀在《法華經‧囑累品》中說:「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咐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
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
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為人父母者,如果希望子女好,就要先教兒女要感恩:感謝國家恩、師長恩、父母恩、眾生恩、三寶恩。
世間所有人對我們都有無限的恩惠,沒有這許多恩人和因緣,我們怎麼能生存?報恩是入道的方便。
像梁武帝三次捨身到同泰寺去出家,就是用這種報答三寶恩惠的方便,喚起全國人民對於忠孝、仁愛、信仰的重視。
過去蔣中正先生在日月潭建玄奘寺、慈恩塔,表達對母親恩惠的感謝。
蔣經國先生四次上佛光山,以身體的行動,讓全國大眾對宗教重視、對信仰重視;社會有這麼好的教育,自然就會進步。
(六)清淨的方便佛陀由兜率天降生人間、出家學道、轉正法輪,即是一種清淨巧方便。
《法華經》以「出塵無染」的蓮華,來比喻佛陀所說妙法的殊勝、不可思議,亦是清淨的方便。
蓮華的吉祥、清淨、聖潔,常被引喻於佛教的教義中。
蓮華在《法華經》中,從經題而言,以蓮華的清淨義,來比喻正教。
《法華經》的經名是「薩達磨芬陀利迦蘇多羅」,羅什譯為「妙法蓮華經」。
薩達磨(Saddharma)譯成「正法」、「妙法」,芬陀利迦(Pundarika)譯成「白蓮華」。
印度的池沼中常長蓮華,白蓮華則被認為是高貴的花,故此經名喻正法為白蓮華。
又,蓮華出淤泥而不染,妙香廣布,令見者喜悅、吉祥,故又以蓮華來比喻菩薩的行持。
《法華經》的第十五品〈從地踊出品〉即將地踊菩薩譬喻為不被世間法(煩惱等)所汙染的蓮華。
所謂的蓮華,是譬喻菩薩的實踐內容,亦解釋為「以正法華實踐正法的這一菩薩行」之意。
蓮華,在法華的教義上,占有很重要的意義及價值,這即是清淨的方便。
天堂很好,許多人嚮往到天堂;淨土清淨美好,更多人嚮往到極樂淨土。
寺院環境清幽,佛像莊嚴,殿堂寬敞,法師親切和藹,也會吸引許多人前往朝拜。
這些都屬於清淨的方便。
另外,印光大師雖不常講經說法,但常用書信往來,作為他度眾的方便;弘一大師用寫字或音樂來度化眾生;明末的八大山人,用繪畫與眾生結緣;懷素大師的行草是中國的一絕;曼殊大師有美妙的文學底蘊;這些都成為他們度眾的方便。
而佛光山的梵唄唱誦頗受好評,即是用梵唄來度眾。
現在佛教界有許多人辦醫院、辦學校、辦報紙、出版社等文教事業,以及各種活動,無非都是用來方便度眾。
在《法華經》中,佛陀說了聲聞、緣覺、菩薩的法,都是為了讓不同根性的眾生,有了修道上的方便。
佛陀以種種因緣、譬喻、授記,應用言教、示現化身,巧說「方便與真實」的本懷。
「三乘即一乘」的修行、眾生皆佛子的理念,是《法華經》中佛陀的大慈悲心,亦是《法華經》「方便即真實」,純圓獨妙的立場,這是不容忽視的。
上一則:
163 前言
下一則:
177 二、《法華經》的七種譬喻
回上層
書目錄
127 第一講《法華經》的輪廓
127 一、本經概說
130 二、譯者簡介
131 三、經題解說
134 第二講《法華經》的思想內容
134 一、無上妙義的真諦
146 二、法華宗要
163 第三講《法華經》的方便法門
163 前言
164 一、六種善巧方便
177 二、《法華經》的七種譬喻
190 第四講《法華經》的人間思想
190一、《法華經》的重要十句話
214 二、《法華經》的人間性
220 【附錄】
220 一、《法華經》各品大意
236 二、《法華經》靈感事蹟
248 三、《法華經》文句淺釋
278 四、《法華經》相關注疏
延伸文章資訊
- 1方便(佛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方便(梵語:upāya;藏文:ཐབས་,威利轉寫:thabs),又稱善巧方便、善權方便等,音譯烏波野、漚和、傴和,佛教術語,意為用各種權宜辦法引導眾生進入於佛道。
- 2【中台世界】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 - 中台禪寺
就是剛開始修行學佛,希望佛菩薩保佑、加持、希望在佛法中獲得一些靈感,乃至於得神通,這些就屬於感應法門。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信了佛教以後,家庭很平安,事業也很順利 ...
- 3方便(佛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4菩薩也行方便- 佛門網- 香港佛教網站
丁先生的原文解釋非常詳細,並引經據典來說明方便在大小乘佛教的經典都 ... 然而念佛同樣是助眾生解脫生死,趣向佛果,亦不違佛教基本精神的法門。
- 5164 一、六種善巧方便 - 星雲大師全集
都是隨順的方便。 曹仲植先生是台灣生命線的創始人,曹夫人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常常鼓勵先生親近佛教。 ... 立約,是要對方立誓、發願,也是一種方便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