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
它包括一個人通過經驗、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一個有機的認知機構, ...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
它包括一個人通過經驗、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一個有機的認知機構,由態度、情感、信仰和價值觀等組成,貫穿整個經驗和行動,並把個體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定習慣、能力、思想、觀點等組織起來。
中文名稱自我概念外文名稱Self-Concept概念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組成部分反映評價、社會比較和自我感覺 作用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等心理學分類現實的我;理想的我;動力的我等簡介歷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種不同的涵義,主要原因在於這個概念源自多種學科。
哲學和神學強調自我是道德選擇和責任感的場所;臨床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自我是個體獨特性和神經症的根源;社會學強調語言與社會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實現並得以保持的基礎;實驗社會心理學強調自我是認知組織、印象處理和動機激發的源泉。
主要內容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評價、社會比較和自我感覺三部分構成1、反映評價,反映評價就是人們從他人那裡得到的有關自己的信息。
莎沃森等人提出的學業自我概念結構如果年輕的時候得到了肯定的評價,你就會有一個良好的自我概念。
如果這種評價是否定的,你的自我概念就可能感到很糟糕。
例如,在學期開始時,如果老師對一個學生說,你行,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好學生。
這位學生聽了以後一定會以好好學習作為回應;如果老師說你以後沒有什么發展。
你可能對此消極起來,反正自己不行,懶惰一點也無所謂。
2、社會比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往往與他人比較來確定衡量自己的標準,這就是在作社會比較。
例如在學校時,考試卷子下來,就問一下自己的同桌是多少分數,自己的朋友是多少分數;走到社會上,又和同事比,人家比自己有錢,比自己生活的好;當自己有了孩子,就比自己的孩子好還是別人的孩子好;當擔任領導管理一個單位時,就和其他單位比等等。
無論什么人從出生到長大,從家庭到社會,從學習到工作,都是在社會比較中發展和充實自我概念。
3、自我感覺,在年少時,對自己的認識大多數來自於人們對你的反應。
然而,在生活的某一時刻,你開始用你自己的方式來看待自己,這種看待自己的方式被稱為自我感覺。
如果從成功的經歷中獲得自信,自我感覺就會變得更好,自我概念就會改進。
例如,通過自己的能力安裝調試好一台電腦,自我感覺就非常好,也就是功能改進自我感覺.兩種觀點關於自我概念的解釋,存在兩種觀點:(1)自我概念是一個把個性統一成連貫綜合系統的有機過程,包括防禦機制、知覺習慣和態度(2)自我概念是知覺的客體,也即個體能在其自覺體驗中感到的東西。
後來,人們把前者稱作自我系統,把後者稱作自我概念。
其實在討論自我概念時,很難把兩者區分開來。
最早從自身存在體驗這一角度論述自我概念的是17世紀哲學家L.笛卡爾,他用"Cognito"這一詞描述自我概念,意指"自身存在意識",並把它作為人類存在的核心。
S.弗洛伊德以及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論家用ego(自我)表示自我概念,意指人格的一個有機方面,後來許多精神分析學家也仿效這種做法,在精神分析理論中,超我的概念包括自我評價,自我判斷和自尊。
尤其是自尊,涉及自我知覺的某些方面,這些方面與個體在多大程度上喜歡或不喜歡自我中感知到的東西有關。
正如心理學家M.謝里夫所說:"在許多方面,自我概念與ego(自我)是同義的,雖然心理學家喜歡使用後一個術語,但社會學家則喜歡使用前一個術語"。
與此稍有不同的是,W.詹姆斯卻用Self(自我)來表示自我概念,而且這種做法也沿襲至今。
詹姆斯於1890年把自我區分為作為經驗客體的我(me)和作為環境中主動行動者的我(I)。
作為經驗客體的我包括三種不同形式:(1)精神的我,由個人目標、抱負和信念等組成;(2)物質的我,指個人的身體及其屬性;(3)社會的我,即他人所看到的我。
英國理論家C.H庫利從自我和社會之間的關係上理解自我概念,認為自我和社會的概念相互聯繫,難以分割。
1922年,庫利提出"鏡像自我"的概念,並指出:"自我知覺的內容,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這面鏡子而獲得的。
通過這面鏡子,一個人扮演著他人的角色,並回頭看自己"。
這就是說,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斷的反映。
這裡強調的是我對自己的看法反映著他人對我的看法。
由此推導,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多半是在與"重要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其他親屬、鄰居、親朋好友、老師和同學)的交往中通過"鏡像自我"而逐漸形成和發展的。
G.H.米德提出了類似庫利的看法,他稱之為"符號相互作用論"。
米德詳細地闡述過社會反饋的作用,認為那些特別重要的人物和有意義的個人是"重要他人",而眾人是"廣義他人",這兩類他人的反饋都是社會鏡子,決定著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米德看來,我們所屬的社會群體是我們了解自己的一面鏡子。
我們有能力在想像中處於他人角色,如同他人看我們那樣看待自己。
這裡,米德關於自我概念的觀點是建立在人的反省能力的基礎上的,這種能力常常被認為是人類特點的精髓。
反省或自我覺察,即人類對自己來說既成為主體又成為客體的一種能力,可以通過"主格我"(作為自我的體驗者)與"賓格我"(作為自我的被體驗者)之間的對話,即一種內部交談,予以概念化。
不論是在個體發生的水平上,還是在種系發生的水平上,這種概念化是隨著語言的出現而出現的。
語言要求我們承擔與之交往的他人的角色,並在這一過程中,語言使我們能從他人的角度審視自己。
一般情況下,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與自認為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但與他人對自己的實際看法並不經常相符。
這是由於我們構想的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影響著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我們對他人看法的構想不一定正確。
M.羅森堡進一步發展了米德的觀點,明確指出;反省過程涉及到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反省活動的產物。
這個產物具體地說是個體所具有的關於他自己的、作為一個生理的、社會的、道德的和存在著的人的概念。
因此,自我概念是個體關於自己作為客體的思想和情感的總和。
它包括個人同一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連續感,包括本質自我同單純的外表和行為的區別,並且由各種態度、信念、價值觀、體驗以及各種評價成分和情感成分(諸如自我評價和自我新生)所組成,個體以此確定自己。
V.吉爾斯從同一性角度描述自我概念。
同一性的概念注重於把自我構成為客體的意義,賦予自我概念以結構和內容,並把自我維繫於各種社會系統之中。
一般情況下,同一性涉及一個人是誰或有什么樣的社會身份,涉及被自我和他人所歸屬的各種意義。
因此,同一性既指個體所內化並參與其中的那個群體成員的結構特點,如各種社會角色、各種成員身份和各種範疇,又指個體顯示的各種性格特徵,別人根據一個行為者在特定社會背景中的行為舉止將這些性格特徵歸屬於該行為者。
在吉爾斯看來,我們可以把自我概念的結構視作一個人的各種同一性的各層組織,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系統。
理論研究關於自我概念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自我尊重上,即集中在自我尊重的因果和自我尊重同人格與行為等方面的關係上。
現在,自我概念的其他一些方面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其中最為明顯的是:自我表現的動力學,以及在自然主義的和實驗的情境中的印象控制;特定的同一性的發展及其結果,包括性、種族群體、行為異常和年齡特徵等;歷史和社會結構對自我概念形成的影響,包括戰爭、經濟蕭條、文化變遷和組織的複雜性等;自我概念對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等。
1.不同群體自我概念的發展及特點研究Marsh(1989)用自己編制的三個SDQ量表對數千名學生進行了測量,結果發現,7~9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開始下降,9~11年級開始回升,呈U型曲線。
2.自我概念的性別差異Dusek和Flaberty(1981)研究發現,男孩子在男子氣概、成就、領導者等方面有較高水平的自我概念,而在社會性等方面的水平較低,學業自我概念的性別差異主要表現在女生的語文自我概念高於男生,而男生的數學自我概念高於女生。
3.社會教化對自我概念發展的影響在社會教化方面,很多心理學研究者認為,自我概念的發展深受社會教化的影響。
Hattie發現生活中重要的他人,如父母、教師、同伴對自我概念形成的影響很大。
一個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既來自於自己過去的經驗的總結,也來自於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父母的影響尤為深刻。
新發展20世紀40年代,P.萊基和C.羅傑斯詳細闡述了自我概念。
他們把注意力集中於自我概念的知覺方面和自尊的評價性成分上。
羅傑斯區分了作為實際感覺到的自我(真實自我)和作為理想中的自我(理想自我)。
他認為兩者都可以加以測定,是各有特點的有用概念。
真實自我被置於略低於理想自我的地位,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異表示個體心理順應指數。
理想自我引起適當層次的自重和有關目的定向的樂觀主義,並激發成就感和對社會的適應。
這裡,真實自我強調個人主觀體驗的心理重要性,所以與邏輯實證主義和科學經驗主義相比,它與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的基本原理更相一致。
在前蘇聯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自我概念區分為四種類別:(1)現實的我,指個人對現在的我的看法;(2)理想的我,指個人認為自己應當成為的人;(3)動力的我,指個人努力成為的人;(4)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話個人希望成為的人。
作用1.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自我引導作用)個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動。
自我概念在引導一致行為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自我勝任概念積極的學生,成就動機和學習投入及成績明顯優於自我勝任概念消極的學生。
有關品德不良學生的研究也證明,學生有關自己名聲與品德狀況的自我概念直接與其行為的自律特徵有關。
當學生認為自己名聲不佳,被別人認為品德不良時,他們也就放鬆對行為的自我約束,甚至破罐子破摔。
很顯然,通過保持內在一致性的機制,自我概念實際上起著引導個人行為的作用。
在這個意義上,在兒童青少年的發展過程中,引導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對於"學會做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經驗解釋系統的作用(自我解釋作用)一定的經驗對於個人具有怎樣的意義,是由個人的自我概念決定的。
每一種經驗對於特定個人的意義也是特定的。
不同的人可能會獲得完全相同的經驗,但他們對於這種經驗的解釋卻可能很不同。
某次考試,學生A和學生B都考95分。
學生A平時認為自己能力一般,對這門功課學習有些困難,對於這次考95分感到欣喜,鼓舞他繼續努力爭取更好成績。
而學生B平時對這門功課很感興趣,學習也很有信心,一般都取得好成績,這次考試卻由於粗心只考95分,認為是失敗和挫折,感到懊惱、沮喪,決心再努力,決不再考這樣的成績。
這個公式說的是個人的自我滿足水平並不簡單決定於他獲得多大的成功,還決定於他的抱負水平,以及個人如何解釋成功對於個人的意義。
自我概念形成不僅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方面,引導兒童一開始就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是一種先定的教育定向。
自我概念就像一個過濾器,進入心理世界的每一種知覺都必須通過這一過濾器。
知覺通過這一過濾器時,它會被賦予意義,而所賦予的意義則高度決定於個人已經形成的自我概念。
3.決定著人們的期望(自我期望作用)心理學家伯恩斯1982年指出,兒童對於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並與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其後繼的行為也決定於自我概念的性質。
自我概念積極的學生,他的自我期望值高。
當他取得好成績時就認為這是意料中的事,好成績正是他所期望的。
自我概念消極的學生,當他取得差成績時,卻認為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假如偶爾考了個好成績,卻覺得喜出望外。
反過來,差的成績又加強了他消極的自我概念,形成惡性循環。
消極的自我概念不僅引發了自我期待的消極,而且也決定了人們只能期待外部社會消極的評價與對待,決定了他們對消極的行為後果有著接受的準備,也決定了他們不願更加努力學習,決定了學習對於他們不再有應有的吸引力,喪失了信心與興趣。
由於自我概念引發與其性質相一致或自我支持性的期望,並使人們傾向於運用可以導致這種期望得以實現的方式行為,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預言自我實現的作用。
4.引導成敗歸因的作用(自我成敗歸因作用)社會心理學家海德(FritzHeider,1896-)(1958)和溫納(Weiner)(1972)提出並建立了一套從個體自身的立場解釋自己的行為的歸因理論。
溫納的自我歸因論認為動機並非個人性格,動機只是介於刺激事件與個人處理該事件所表現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而已.每當個人處理過一樁刺激事件之後,個人將根據自己所體會到的成敗經驗,並參照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對自己的行為後果,提出六方面的歸因解釋,這就是:(1)能力--根據自己的評價,個人應付此項工作是否有足夠的能力。
(2)努力--一個人反省此次工作是否盡了最大努力。
(3)工作難度--憑個人經驗,對此次工作感到困難還是容易。
(4)運氣--一個人自認為此次工作成敗是否與運氣好壞有關。
(5)身心狀況--憑個人感覺工作當時的心情及身體健康狀況。
(6)別人反應--在工作當時及以後別人對自己工作表現的態度。
這六項因素中,(1)、(2)、(5)三項屬於內在因素,(3)、(4)、(6)三項屬於外在因素。
對工作成敗的歸因取向,將影響個人以後再從事類似工作時動機的高低。
一個人具有積極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的努力,將成敗歸因於自己的努力程度,歸因於自己的細心或疏忽,自需承擔責任,從主觀上找原因,凡事決定於自己的主觀努力,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形成積極的制控信念,可以提高人的自我實現的能力。
測量1.建立在單維階段理論模型基礎上的測量Coopersmith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的總體評價。
根據這種理解,他編制出自尊測量問卷(Self-EsteemInventory,SEI)。
這是一種單維建構的測量問卷,沒有內部結構維度,Coopersmith用SEI的單項成績來衡量個體的自我概念水平。
與此相似的還有PiersHarris的自我概念兩量表,Rosenberg編制的自我概念測量問卷。
2.建立在多維階段理論模型基礎上的測量Shavelson(1976)是自我概念多維測量的開闢者。
Shavelson等人一個多維的自我概念模型,使自我概念的多維測量成為可能。
他把自我概念分為三層,第一層是一般自我概念,第二層分為學業和非學業的自我概念。
第三層具體將學業自我概念分為具體學科(包括數學、英語、歷史、科學等)的自我概念,非學業的自我概念又分為社會自我概念(包括同伴關係、有意義的他人)、情緒自我概念、身體自我概念(包括體能、外表)。
Shavelson的這一理論模型對Marsh,Song,Hattie等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自我文化休克品牌忠誠動機自我意識自我同一性自尊自我心理學查爾斯·霍頓·庫利生物醫學模式歸因標準分常模自我實現本我群體極化服從社會知覺自我體驗韋伯定律戈夫曼自我中心主義專心同化觀察學習心理斷乳期表象態度自我效能感主我與客我其它詞條7533967OSAKIWindowsDefender七號房的禮物凶男寡女即使這樣也不是我做的賓士Sprinter姜元來曹華恩林炳煌柴胡武田氏比特幣Bitcoin愛慘了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網購平台腦磷脂迪賽爾郎鹹平黎客商旅自我概念@華人百科自我概念
延伸文章資訊
- 1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它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它包括一個人通過經驗、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個有機的認知機構, ...
- 2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透過與他人的接觸,設想別人對 ... 綜合上述國內學者所言,國內學者對自我概念所下的定義,大多採折衷的說法。
- 3自我概念釋義
簡言之,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或評價。在諸多定義中以美國學者柯姆布斯(Combs)的定義最為簡潔明確,柯氏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所認為 ...
- 4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節以「自我概念」為主題,整理國內外的研究結果,闡述自我概念的內涵,. 並藉由相關研究的探討以了解「自我概念」的內涵與重要性。 壹、自我概念的定義. 「自我」是心理 ...
- 5自我概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