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也有「遺物整理師」:幫助逝者安心前往天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是遺物整理師廖心筠在工作開始前會對死者說的話。

不一樣的道別. 台灣文化裡,普遍來說大眾會覺得自己親人的遺物自己收拾就好,沒有必要找外人來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海外職場 職涯 台灣也有「遺物整理師」:幫助逝者安心前往天堂、在世者繼續人生軌跡,是很美好的事 生命力新聞 2021/11/01 2456 PhotoCredit:生命力YouTube 遺物整理是「丟掉」和「留下」。

「丟掉」是為了讓空間可以被活用、讓愛可以延續;丟掉大部分的東西後,「留下」少部分對自己有意義的物品,讓愛與回憶繼續存在。

  採訪、撰文:曹舒涵、黃子珊 「你好,我是收納幸福廖心筠,我是你女兒預約來的,我今天會幫你把這裡還原,希望我們可以順利完成,幫你搬家到天堂。

」這是遺物整理師廖心筠在工作開始前會對死者說的話。

不一樣的道別  台灣文化裡,普遍來說大眾會覺得自己親人的遺物自己收拾就好,沒有必要找外人來收拾。

廖心筠說她最一開始是做一般的居家到府整理,後來在一次幫忙居家整理完後,委託者請她順便幫忙整理委託者媽媽的家,她想都沒想就答應,結果到了現場才發現那不是一般的居家整理,而是遺物整理。

就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下,廖心筠開啟了遺物整理師的旅途。

  會尋求遺物整理師幫助的人,多半是因為沒有辦法面對已故親人的遺物,會很難過、很悔恨、很捨不得,不願接受親人「已經去世」這件事情。

而透過整理師在一旁的協助,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遺物整理,也可以讓在世者好好地跟往生者說再見。

讓在世者再出發  廖心筠認為,遺物整理師的使命就是幫助因為親人驟逝而不知所措的人回到正軌;幫助走不出哀傷的人,藉由整理遺物,放下對親人的掛念,好好地往前走。

對廖心筠來說,讓在世者可以繼續人生的軌跡,也幫助往生者安心去往天堂,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廖心筠分享她曾接過幫忙整理委託者男友遺物的經驗,因為很臨時,只有一天有空,而那天剛好就是委託者男友的百日。

這樣碰巧的事情讓廖心筠不禁覺得:「也許我就是她男朋友送給她的禮物,希望她可以繼續往前走。

」 陪著委託者一起整理男友的遺物,也換好了新的傢俱後,那位委託者買了一束非常漂亮的花放在玄關,彷彿象徵她努力地連同男友的生命,一起活下去般,讓廖心筠覺得她是在幫助在世者重新尋回生活的嚮往,當遺物整理師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廖心筠在整理遺物。

圖/廖心筠 提供  「我丟了一個人一生的累積」 廖心筠認為遺物整理師的工作具挑戰性,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物件對往生者的意義,也不知道什麼東西對在世者來說是重要的。

」遺物之所以重要,因為它與在世者有連結;因為羈絆,所以有意義與價值。

就像一張照片,在外人看來,就是個裝飾擺件,但說不定對家屬而言,那張照片是跟家人最後的回憶、是對家人的念想。

就像廖心筠分享她整理自己外公遺物的時候,看到外公留下的東西非常少,但是她與外公的合照卻被非常寶貝地與貴重物品放在一起。

感受到外公在這麼少的東西當中,最注重的就是與她的回憶,廖心筠當場情緒崩潰,感嘆整理親人的遺物真的非常困難。

理性地整理,更快道別悲傷  整理遺物需要感性兼顧理性:感性在於對物品歷史意義的營造;理性在於不可以將情緒帶入,要把悲傷放下。

遺物整理師需要陪著家屬一起整理,但為了避免家人什麼東西都想留住,所以會有一套SOP(標準作業程序)幫助家人斷捨離。

  遺物整理有3個環節,最外圍的就是一進去家門要處理的東西,例如壞掉的食物、壞掉的家具、不能用的物品等「毀壞」的東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處理掉。

第二環則是往生者平常用的東西,比方說衣服、包包,這一環就有點重要,因為貴重物品可能會出現在這裡,需要好好找出最重要的東西。

  至於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信件跟照片。

別看相片小小一張,它承載著紀念與回憶,是最難也是最令人崩潰的橋段。

  還有多數人最看重的金子,廖心筠說會在開始整理之前,就先請委託者提供一個紅色的臉盆,或是顏色顯眼的容器,方便在開始整理之後能在一片狼藉之中,集中存放找到的貴重物品。

  整理遺物最動容的部分就在於,已經逝去的東西在整理的過程中,產生一種與過去連結的回憶;而在回憶中感受到人們曾經擁有的時光,或是對逝去的人的懷念。

最無情的部分則在於,詩化的語言讓遺物整理聽起來好像是在幫死者整理東西,實際上只是把往生者的物品丟掉,讓活著的人可以將房子占為己有。

「遺物整理不是看你丟掉了什麼,而是看我們留下了什麼。

」睹物思情,看的是彼此生命的交疊。

「整理空間」是遺物整理最終要的目的,讓空間可以留下,留給活著的人、給往生者所愛的人,繼續活用。

遺物整理的三個環節,由外往內依序整理。

圖/曹舒涵 提供 遺物整理教我們的事:好好說再見 在遺物整理的過程中,可以看出這名往生者在世時最重要的寶貝是什麼。

例如在梳妝檯中間打開的第一個大抽屜、隱匿在衣櫃裡或是書桌裡的小盒子,往往都藏著一個人的寶貝或是秘密。

像是在衣櫃裡可能會藏著珠寶首飾;梳妝台會放最重要的人的照片;書桌的暗櫃裡可能放有A片等等。

廖心筠和我們分享曾經去一位女生家做收納整理的故事。

那位女生的婆家經濟條件不錯,但可能因為跟公婆關係不好,於是買了很多高檔的香奈兒精品來填補自己的空虛。

收納到一半的時候,委託者突然接到一通電話,是安養院打來說她的阿嬤去世了。

廖心筠回憶,那個女孩子從小就是阿公阿嬤帶大的,雖然經濟狀況沒有很好,但一家人感情深厚。

後來阿公離開,阿嬤還和她說要跟著阿公一起走,這位女生很生氣地跟阿嬤吵架,可是過沒多久就接到了阿嬤的噩耗。

她非常懊悔竟然到最後一刻都還對阿嬤那麼兇,來不及和好,阿嬤就這樣離開了。

  後來廖心筠陪那女生去整理阿嬤的遺物,阿嬤的東西非常少,衣櫥裡只有4件外套和一個鐵盒子,那4件外套還是女孩買給阿嬤的;而鐵盒子裡不是什麼金銀財寶,是女生和阿嬤的照片。

廖心筠看到後就和女生說:「妳阿嬤一生的東西這麼少,可是對她來說你們是她最珍貴的寶物。

所以她把你放在一個這麼重要的位子,就是代表有妳真的很好!」  多年後廖心筠追蹤這位女生的近況,發現她把精品都賣掉了,她說阿嬤這輩子教她一個道理:「最重要的是回憶」。

很多時候來不及做的事、來不及說的話,不能等人走了,或是認不出你是誰了,才悔恨沒有好好說愛他。

「我們無法代替死者向生者和解」  遺物整理是「丟掉」和「留下」。

「丟掉」是為了讓空間可以被活用、讓愛可以延續;丟掉大部分的東西後,「留下」少部分對自己有意義的物品,讓愛與回憶繼續存在。

  輔大生死學的李志成教授提到:「整理我遺物的人無法為我收拾人生,因為我的人生將隨我的逝去而終止。

我們無法代替死者向生者做和解,死者已矣,死者也不一定要向誰和解,惟有生者可以以自己的形式和死者和解。

」  遺物不過是死者生命裡的曾經,惟有活著的人才會找尋其意義。

擁有物品不是過是念想,擁有心才是真實的擁有。

  多數人整理遺物時,多半是傷心欲絕,而透過遺物整理師的協助,不僅可以加速遺物整理的速度,還有「旁觀者清」的角度,解釋物品放置的位子代表什麼意義,或是幫助生者解開心結等,讓整理遺物不再那麼令人心痛。

遺物整理,能讓最後的道別是快快樂樂的,好好說再見、也好好繼續往前走。

遺物整理是丟掉大部分的東西,只留下少部分對在世者有意義的物品。

圖/廖心筠 提供 面對死亡,是我們最後的功課  廖心筠告訴我們,在死亡來臨前,先整理好自己的遺物也未嘗不可,因為只有我們自己能分辨到底什麼東西才是珍貴的寶貝。

把不要的東西早點斷捨離,省得你的愛人整理時,每個東西拿起來都想到你,留下的越多,反而讓他越痛苦。

  「生前遺物整理」聽起來荒謬,但又何嘗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李志成跟我們說,若是讓他選3樣東西作為他的遺物,他會選桌面前的一顆黑石頭、某一張海景的相片,和抽屜裡一枚50圓日幣。

意義始終伴隨關聯者而有,隨關聯者而亡。

「整理我的遺物者,不會知道那塊小石頭是對我青春歲月的懷念;那張海景相片夾雜在其他相片之中顯得不起眼,而它的隱蔽角落的那個身影是我一輩子追逐的對象;而散落在抽屜的一枚硬幣,則刻畫著因貧窮而未竟的一場旅行。

」 自己做遺物整理和別人做遺物整理不太一樣。

整理自己的遺物,是讓我們回顧自己的人生有哪些精采、哪些悔恨、哪些來不及,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明天應該怎麼過得更美滿;而幫別人整理遺物,則是尋找一些物品來緬懷那位你再也無法和他說話的人,用物品證明他與你生命交疊過的軌跡。

死亡是一種失去,死亡代表你再也見不到他,死亡帶給我們的是痛徹心扉。

李志成告訴我們生死其實是在意「生」,而不是在意死,因為:「死了就是一片靜寂,什麼都沒有。

」如果怕死,那就更要好好地活,希望每一個人離開或是面對愛人離開的時候,都不要有悔恨。

死亡措手不及,沒有人回家把日曆撕掉,整個家彷彿就定格在那天。

圖/廖心筠 提供 採訪側記 遺物整理是永遠的道別、是人際關係的最後一項功課,藉由專業的遺物整理,幫在世者更快道別悲傷。

廖心筠不斷地跟我們說:「好好說再見」,提醒我們要趁還活著的時候,跟愛人表達自己的愛意,不要到整理遺物的時候才後悔自己沒有好好說愛他。

(本文經授權編輯後刊登,欲閱讀原文請參考:遺物整理師的告白學會好好說再見) 執行編輯:林翊婷 核稿編輯:孫雅為 遺物整理師 職人 工作 職業 道別 生死 和解 關聯閱讀 一生只能為一個人服務一次,卻鮮為人知的職業:遺物整理師 凋零前的綻放──日本的「臨終活動」熱潮 作品推薦 「無論代價,都要前往現場」──〈核廢之島〉獨立記者,帶讀者深入香港與東南亞風暴最前線 美國一年製造400億公斤婚禮廢棄花材?──「零廢棄花店」創辦人:這世界上沒有廢物 參考資料 TOP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立於1997年,由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師生經營,致力報導生命傳奇、多元社會、教育/新知、網路/媒體、社會關懷、生態保育、文化產業、世界脈動,希望用一個個動人故事,傳達能夠帶動個人成長、社會進步的知識。

看更多 上一篇 會計系畢業不當會計師!他將「多元經驗」化為轉職能量,成功錄取比利時科技新創 下一篇 拒絕我鈔票的西班牙歌者,扭轉了我的夢想價值觀:「獎賞就是表演本身,而不是表演後的報酬」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側寫Profile 「有時候,沒有吃飯、血尿也是很正常的」──遺體修復師和他們待修補的工作處境 專訪Feature 來台灣10年,他始終在拍照──專訪2021「VoiceofMigrants移工之聲」得獎攝影師 專訪Feature 「多做一點」的極致講究,誰說職人精神只有日本才有?──專訪皮革工藝師DK 職涯Career 打掉重練從0開始點燃熱情的微創業魂! 熱門文章 1 美國主管如何應對「很雷」的新人,讓我學到的一課──是時候放下「亞洲式說教」了 2 英籍獵頭在台灣:觀察人才市場近10年,給本土企業和年輕世代的衷心建議 3 不准外國人買房、禁止「盲標」房產⋯⋯加拿大「打房四大手段」能解決購屋困境嗎? 4 35歲日本人在台灣創業:「我沒有朋友」──寫給正在為人際關係苦惱的你 5 金卡戴珊「被炎上」的MetGala紅毯造型:博物館典藏的歷史服飾,到底可不可以穿? 6 不斷嘗試、不斷挫敗──法語系畢業後,她隻身闖蕩舊金山,成為全美最大美妝公司的專業財務人員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