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文字與圖像的交叉點,談資訊視覺化 - Handy UX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首先是文字的使用越來越少,圖像跟影片逐漸成為主流。

這個脈絡得從30年前談起。

回想一下,在那個書裡面很少有插圖的年代,大家都比較習慣透過文字來 ... 跳至主要內容 分類 HotStuff Others UXIdeas UXLinks BoxesandArrows ConversionLab IntechnicUXBlog NielsenNormanGroup SmashingMagazine UXBooth UXMagazine 其他操作 登入 訂閱網站內容的資訊提供 訂閱留言的資訊提供 WordPress.org台灣繁體中文 (繼上回數位新浪潮的專訪之後,2013年9月的數位時代,又有一篇訪談,談的是圖像化的趨勢。

以下是專訪內容的部分原文…) 數位時代9月份–圖像趨勢談 兩個大脈絡,讓文字跟圖像的重要性,產生了大反轉 我自己的觀察是,有兩個大的脈絡,造就了今天這些網站視覺化的現象。

一個是文字跟圖像間的消長,另一個則是網路頻寬跟資訊的大爆炸。

首先是文字的使用越來越少,圖像跟影片逐漸成為主流。

這個脈絡得從30年前談起。

回想一下,在那個書裡面很少有插圖的年代,大家都比較習慣透過文字來取得資訊,不論是閱讀的能力或是意願,都比今日相對來得高。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過去在做產品介面的使用性測試時,都會發現60歲以上的高齡使用者,比較偏好閱讀圖示下面的文字說明;而不是像年輕人一樣,先去辨認圖示,看不懂了才去看文字。

年齡層不同的兩群人,對於文字跟圖像的偏好是很不一樣的。

這是一種文化演進下,所造成的差異。

除了書籍印刷技術的演變之外,新科技的出現,更促進了文字與圖像間的消長。

像是現在手機的照相功能普及了,手邊可以顯示漂亮照片的螢幕變多了,新一代的年輕人每天都活在五顏六色的繽紛世界裡。

在這個充滿視覺化元素的年代,我們喜歡看圖,看到流暢互動的東西會開心,這是很理所當然的。

這個不可逆的趨勢,已經深刻影響了我們閱讀瀏覽的偏好。

以現在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手機應用軟體Flipboard為例,想像一下,如果Flipboard裡的內容都是純文字,那翻起來一定很無聊,對吧。

隨著我們每天拍的照片越來越多,每天瀏覽的影像越來多元,越來越高解析度,手邊的互動介面越來越有流暢有趣,圖像化的需求,就一定會一直拉高,不會再回頭了。

另一個脈絡,則是網路頻寬不斷增加,每日累加的資訊量也會越來越多。

從現在到2017年,預估全球網路的數據流量,每年會成長66%左右。

66%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是照這種速度成長下去,未來四年,這些每天在我們身邊流竄的數據量,就會成長近13倍,這是很可觀的量啊。

這多出來十幾倍的資料肯定需要一些轉化,才能變成人們可以消化吸收的內容跟應用。

俗話說:「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現代人的俏皮話則說:「沒圖沒真相」,圖像跟影片還是帶有最多資訊,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媒介之一。

然而這當中除了純然的影音圖像之外,有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叫做資訊視覺化(Informationvisualization)。

資訊視覺化在電腦圖學領域已經發展20幾年了,目的在把大量的資訊,轉換成人們可以瀏覽、理解、探索的視覺化圖像與互動介面。

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之前很火紅的實價登錄地圖(http://real-price.appspot.com/),不用一筆筆資料查詢比對,就可以一覽台北市的房價概況,這就是用Heatmap來做資訊視覺化的好範例。

從兩個大脈絡來看,在網路頻寬越來越大,資料越來越多的趨勢下,怎樣把大量即時資訊,分析轉化成簡單易讀的圖表,肯定會是個重要的議題。

視覺化的本身,就是一種對於內容的再詮釋 我覺得網站或是任何的介面設計,都不能為了圖像而圖像,為了學Pinterest而學Pinterest,而是要搞懂使用者的需求、弄清楚自身的內容特性,再來做視覺化的設計。

簡單來說,使用者並不會純粹為了看大量圖片,來逛特定網站的,不然他們就直接把首頁設成Flickr就好了,哈。

他們瀏覽網站的背後都有個目的,也許是為了掌握時事、為了放鬆心情,或是為了買到划算的商品。

搞清楚這些需求之後,自然容易衡量圖形與文字的比例,以及資訊呈現的質與量,甚至是網站動線跟資訊架構。

相反地,若是搞不清楚瀏覽者是誰,他們要的是什麼,改了半天,可能只是翻來覆去,讓人家更混淆而已。

此外,我覺得視覺化的本身,就是一種對於內容的再詮釋。

為什麼這張圖特別做破框處理?為什麼這一系列的圖不插在內文當中,而是放在文章後面,當做幻燈片播放?對我來說,視覺化是一種被設計過的敘事手法,選對了手法,內容就會脫穎而出。

舉個例來說,最近剛改版的UsaToday(http://www.usatoday.com/big-page/)就提供了另一種BigPage模式,以滿版的新聞圖片為主,加上標題跟日期,做成左右翻頁效果。

這樣的瀏覽方式一推出,就大受好評。

因為圖片更大、瀏覽更有效率,不只有身歷其境的閱讀感受,而且很快的就可以一覽世界大事。

這就是一種讓真正的世界大事,可以充分突顯的敘事方式。

當然,在這過程當中,總編輯的判斷與選擇,就會形塑出世界的另一種面貌,不論是歡樂的,還是現實殘酷的。

視覺化的過程,就已經重新詮釋了內容。

所以先搞懂使用者的需求,並且理解自身的內容特性之後,再去做視覺化是很重要的。

不然真的會弄得四不像,明明是很嚴肅正經的內容,卻套個活潑熱鬧的視覺呈現,那就適得其反了。

USAToday 兩個例子,看看資訊視覺化的不同面向 有兩個具代表性的網站,分別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資訊視覺化。

一個是NewsMap(http://newsmap.jp/),這是2004年就上線的網站服務,一直持續運作到現在,有九個年頭了。

這個網站透過自動化的演算機制,把GoogleNews上的即時新聞,依照分類、關連性,以及重要性,優雅地把即時新聞的脈絡呈現出來。

當下越重要的新聞就越大塊,相關的新聞則排列在一起,不同顏色則代表不同的類別。

非常清楚明瞭,容易使用。

NewsMap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則是英國衛報,針對英國政府2011年的支出資訊,所繪製的資訊圖表(http://www.theguardian.com/news/datablog/2012/dec/04/government-spending-department-2011-12)。

這張圖表是互動的,以一連串的圓形,來呈現英國政府在每一個公共領域的支出概況。

使用者可以點擊有興趣的類別,圓形會放大,呈現出更多數據跟細節,讓妳看清楚納稅人的每一分一毛都花到哪去了。

這兩個例子,一個是即時新聞的組織跟瀏覽,另一個則有效地呈現出一大筆歷史數據的概觀跟細節。

兩個網站的目的跟手法都不同,但卻都彰顯出了資訊視覺化的特色,值得作為參考。

TheGuardian:Governmentspendingbydepartment,2011-12 最後,還是要回到人,回到人們使用的需求 把視覺做得很花俏,或是把所有的版面都塞滿圖形,這是相對容易的。

但是有太多過去的失敗例子都告訴我們,光是這樣做是行不通的。

再怎樣豐富精緻的設計,第一眼會驚豔,但是看久了也會膩。

那種真正會留下來,10年以後還會有韻味的設計,必定是巧妙地解決了什麼使用上的問題,而且在美感上做得穠纖合度、恰到好處。

這都得回到人,回到對人的關懷跟理解。

圖像化之外,我們更需要的是:有人味的設計。

延伸書籍: InformationVisualization:BeyondtheHorizon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F010282029 改變平面設計的100個觀念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7904 設計的文法-忍不住想動手的平面設計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675299 設計的邏輯:INFOGRAPHICS深入人心的視覺法則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6445 作者: David陳文剛 長期專注於UX設計創新,專長為designcoaching,teamfacilitation&consulting.現為AJACreative使用經驗總監,UXTW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共同發起人&常務監事。

檢視「David陳文剛」的全部文章 發佈留言取消回覆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留言*顯示名稱 電子郵件地址 個人網站網址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Δ 文章導覽 上一篇文章上一篇文章:UX不是外觀那層皮,而是一套由內而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下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玩真格的產品跟服務,都該通過「微醺測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