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巴黎公社被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是最早的共產主義運動,它代表著集權統治突然喪失的真空狀態。
拿破崙的最終獲勝,使得羅伯斯庇爾的追隨者清晰的認識到,政治必須和軍事結合才能 ...
共產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21年7月14日)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編輯這個條目。
(幫助、討論)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可能不適合百科全書的寫作方式。
(2021年7月14日)請根據指南協助改善這篇條目,請在討論頁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爭議。
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21年7月14日)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此條目已經列出參考文獻,但是文內引註不足,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21年7月14日)請加上合適的文內引註來改善這篇條目。
共產主義
基本概念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剩餘價值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無階級社會集體領導公有制工人自治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世界革命
特徵共產主義國家共產黨(共產黨列表)共產主義革命共產主義象徵共產主義與宗教共產主義運動
流派列寧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反修正主義(史達林主義 ·毛澤東思想 ·馬列毛主義 ·霍查主義)盧森堡主義 ·托洛茨基主義狄托主義 ·赫魯曉夫主義卡斯楚主義 ·格瓦拉主義卡達爾主義 ·胡薩克主義胡志明思想 ·凱山·豐威漢思想左翼共產主義 ·無政府共產主義宗教共產主義(基督教共產主義)歐洲共產主義 ·世界共產主義 ·民族共產主義 ·無國籍共產主義 ·司法共產主義
國際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第四國際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左翼國際組織列表
人物馬克思恩格斯羅莎·盧森堡卡爾·李卜克內西列寧托洛茨基史達林葛蘭西毛澤東胡志明狄托霍查菲德爾·卡斯楚切·格瓦拉
相關條目反資本主義反法西斯主義左翼政治新階級 ·新左翼原始共產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後共產主義反共主義去共產主義化反共大屠殺共產恐怖主義對共產主義的批評對共產主義國家的批評
共產主義主題閱論編
系列條目馬克思主義
著作
《1844年哲學和經濟學手稿》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德意志意識形態》
《哲學的貧困(英語:ThePovertyofPhilosophy)》
《共產黨宣言》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政治經濟學批判》
《資本論》
《法蘭西內戰》
《自然辯證法》
《反杜林論》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哲學
辯證邏輯
科學社會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經濟決定論
歷史決定論
馬克思的方法
自然哲學
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
經濟學
資本(積累)
危機理論
商品
商品經濟
剝削
生產要素
勞動力
剩餘勞動力
勞動資料
生產資料
生產方式
亞細亞生產方式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社會主義生產方式
價值規律
生產力
剩餘產品
剩餘價值
價值形式
勞動工資
劍橋資本爭論
轉型問題
社會學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階級
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
工人階級
階級意識
階級鬥爭
無階級社會
商品拜物教
社會主義社會
文化霸權
無產階級專政
剝削
自由人聯合體
人性
意識形態
貧困化
私有制
生產關係
異化
物化
歷史
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
蘇聯哲學
資本原始積累
無產階級革命
無產階級文化
無產階級國際主義
世界革命
無國界共產主義
青年馬克思
領域
美學
考古學
犯罪學
電影理論
地理學
美學
史學史
文學批評
馬克思主義與宗教
流派
分析
奧地利馬克思主義
自治主義
布達佩斯學派
經典
委員會共產主義
德萊昂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
歐洲共產主義
女權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
弗洛伊德
格瓦拉主義
霍查主義
人道主義
不可能主義
工具主義
左翼共產主義
列寧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自由意志
盧森堡主義
毛主義
馬克思列寧毛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新馬克思主義
新馬克思閱讀
開放
正統
後馬克思主義
實踐學派
右翼反對派
社會民主主義
史達林主義
結構主義
狄托主義
托洛茨基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
新葛蘭西學派
人物
卡爾·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奧古斯特·倍倍爾
丹尼爾·德萊昂
格奧爾基·普列漢諾夫
愛德華·伯恩施坦
詹姆斯·康諾利
羅莎·盧森堡
克拉拉·蔡特金
卡爾·李卜克內西
卡爾·考茨基
弗拉基米爾·列寧
列夫·托洛茨基
亞歷山德拉·柯倫泰
尼古拉·布哈林
安東尼奧·葛蘭西
約瑟夫·史達林
瓦爾特·本雅明
安東尼·潘涅庫克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威廉·賴希
格奧爾格·盧卡奇
胡志明
麥克斯·霍克海默
毛澤東
鄧小平
約瑟普·布羅茲·狄托
狄奧多·阿多諾
赫伯特·馬爾庫塞
賴特·米爾斯
埃里希·弗羅姆
薩爾瓦多·阿連德
讓-保羅·薩特
恩維爾·霍查
西蒙·德·波伏娃
泰德·格蘭特
切·格瓦拉
路易·阿爾都塞
居伊·德波
大衛·哈維
埃里克·霍布斯鮑姆
霍華德·津恩
托馬斯·桑卡拉
菲德爾·卡斯楚
齊格蒙·鮑曼
艾倫·伍茲
斯拉沃熱·齊澤克
共產主義主題
哲學主題閱論編
共產主義的標誌:鎚子與鐮刀
共產主義(拉丁語:communismus)是一種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以階級鬥爭建立無階級的社會[1][2]。
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3],而且貨幣[4][5]和國家[6][7]都得到了廢除。
在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以及其各流派)的生產方式理論中,它在發展上分三個階段:
初級階段是一個社會由原始邁向封建,再邁向資本主義。
之後該社會在階級矛盾困境中覺醒開始社會主義,即沒收私有生產資料為國有化並為公有制社會的起步鋪墊基礎;
中期階段是公有制社會戰勝私有制世界的階段。
由於體現生產按比例協調發展的優勢,馬克思稱為社會主義優越性[8],能夠極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會裏的廣大中下層人民,使社會主義能夠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圍圈裡得到蔓延與擴展從而不斷突破、戰勝,最終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
高級階段是在社會主義更加穩定、擁有更高生產力的基礎上開始步入社會主義後期階段。
生產方式理論的最後型態即是邁入共產主義社會階段。
當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後,共產自由世界形成雛形,那時世界上已經不再有階級、國家和政府,政府的職能幾乎被下放到社會的各領域裡。
通常所說的共產主義理想指最後的終極階段,也就是共產主義的自由世界。
[9]
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唯物主義),資本主義必將為共產主義所取代,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
在現實中私有財產的驅動力導致人們拼命生產超過自身所需的產品以賺取利潤,因此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不斷膨脹下,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而資產則不斷累積在社會中。
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僅有少數人暴富而逐漸失去平衡,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逐漸進入共產主義,從而將工作量和產品統籌分配給各工作人口。
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後,每個人都有機會自我發展個人素質。
不過共產主義思想在實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發達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許多先進科技基礎,而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力達到充分的發展和極度的發達。
目次
1定義
2淵源
2.1早期共產主義
2.2發展和實踐
2.2.1巴黎公社
2.2.2十月革命
3各國革命與建設
3.1蘇聯和東歐
3.1.1列寧主義
3.1.2托洛茨基主義
3.1.3史達林主義
3.1.4霍查主義
3.1.5狄托主義
3.2歐美
3.2.1盧森堡主義
3.2.2歐洲共產主義
3.3中國
3.4拉丁美洲
3.5其它
4現存共產黨法定執政國家
5爭議
5.1名詞的濫用
5.2自由、烏托邦與強制
5.3譴責
6延伸閱讀
7參考文獻
8外部連結
9參見
定義[編輯]
在共產主義社會裡,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範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範疇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幹這事,明天幹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10][1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
基於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可知,理論上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目標是在社會生產力得到高度的發展後,絕大部分社會勞動力被完全的閒置下來,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通過提取社會的公共資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是釋放社會的勞動力來達到個人的自由生活、自由工作和自我發展的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
由於私有制社會裡個人財產的不平等,導致了社會的不公平性而形成無法解決的社會矛盾;在私有制的體系裡由於絕大部分的個人財產十分有限,從而限制了個人的生活、工作與行動。
因此人們對私有制社會分配形式的缺陷越來越感到明顯,特別是社會生產力得到高度的發展後,絕大部分的人們仍舊得為錢而工作來囤積自己的私有財產,然後才能根據自己的財產來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分配形式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社會裡,體現了落後、僵化、不夠文明的社會分配形式和社會管理方式。
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的意識形態也在不斷的提升,人類社會需要不斷的進步,將產生一個更合理、更人道、更文明的社會必然取代不平等、不公平社會的結果。
根據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原理》關於共產主義的解釋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
因此,共產主義的主體是無產階級。
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二章無產者與共產黨人中,有提及過共產黨人的目標就是「消滅私有制」以達成共產化,並使社會均富,並避免一切對人民利益相左的事務,總而言之,共產主義就是主張透過消滅私有產權達成解放全人類的一種思想。
淵源[編輯]
早期共產主義[編輯]
主條目:空想社會主義
早期的共產主義包括原始共產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
根據馬克思理論,人類的原始社會也是共產主義社會。
因為原始社會中,財產是共有的,每一人都為一個平等的貢獻者,為共同利益工作,並分享所有東西。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繼承人類學家摩爾根的發現,系統地論述了人類歷史早期的情況、私有制的起源和原始共產主義的消亡。
事實上,在十九世紀前,歐洲已經開始有構建平等社會的思想的萌生,也有不少描述理想社會的文學作品[12]。
但由於這段時期的共產主義思想比較純粹是對理想國度的追求而缺乏充分的科學性、且缺乏唯物主義元素,因此亦被稱為空想社會主義(或稱烏托邦主義)[13]。
與空想社會主義相對的則是科學社會主義,後者發生在近代。
基督教亦是共產主義思想的源頭之一。
哈耶克的老師,自由主義學者米瑟斯:「從過去千百年來不斷更新力量的基督教千禧年說,只需再邁出一步,便有了哲學千禧年說,即18世紀對基督教的理想主義解釋;然後經由聖西門,黑格爾和魏特林,便有了馬克思和列寧。
」[14]
發展和實踐[編輯]
主條目:共產主義運動
現代共產主義運動起源於十九世紀西歐的工人運動,以德國籍猶太裔學者卡爾·馬克思的理論為基礎,以各國共產黨或類似名稱的共產主義政黨為組織基礎,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滯後國家內部貧窮階層以暴力反抗不合理政治秩序的社會運動的主流,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在20世紀的內部衝突、動蕩以及大範圍的社會秩序重建。
巴黎公社[編輯]
主條目: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被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是最早的共產主義運動,它代表著集權統治突然喪失的真空狀態。
拿破崙的最終獲勝,使得羅伯斯庇爾的追隨者清晰的認識到,政治必須和軍事結合才能實現。
當左翼代表上帝宣布再次審判世界的時候,二十世紀整個前五六十年,也就成左翼運動崛起光輝起始里程碑。
但有人認為它是無政府主義,也有人認為它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驗。
馬克思認為它是對他的共產主義理論的一個有力證明,但馬克思沒有就共產主義和預言中的社會主義給出實際的解決方案。
而俄羅斯無政府主義之父巴枯寧則主張是無政府主義,因為它既沒有依賴於一個先鋒隊,也沒有掌控國家或者企圖建立一個新的革命政府。
當時美國駐法國大使伊萊休·B·沃什伯恩的日記被歷史學家大衛·麥卡洛(英語:大卫·麦卡洛)的書《偉大旅程》大段引用,反共主義者以此說明公社社員是一幫「強盜、殺手和暴徒」:「我實在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寫出我的憎惡……(他們)威脅要毀滅巴黎,把所有人在投降之前燒死在廢墟中」。
事實上在戰鬥中,社員們放火燒掉了杜伊勒里宮、盧浮圖書館、市政廳、司法宮、警察府、王宮和很多其他地方,還有人去燒巴黎聖母院不過被撲滅了。
從市政廳到法國銀行的下水道被埋上地雷,當時在巴黎的英國人埃德溫·蔡爾德(d.EdwinChild)寫道:「女人都象瘋虎一樣,到處灑汽油,他們戰鬥時越是怒火旺盛就越光榮似的。
」
十月革命[編輯]
主條目: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儒略曆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發,由列寧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政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革命推翻了俄羅斯克倫斯基領導的俄國臨時政府,在建政後激進、恐怖的政策引發俄國內戰,之後由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紅軍戰勝了與之執政理念相左的白軍及來自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干涉軍。
1922年12月30日,由布爾什維克控制下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成立。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這次的革命被認為是共產主義的一次重大勝利,是二十世紀共產主義運動的序幕,觸發了此後共產主義運動在全球範圍的擴張,許多國家或地區的共產主義運動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
也造成了共產主義國家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達大半個世紀的對立。
各國革命與建設[編輯]
參見: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列表和共產主義運動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2年4月10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共產主義在世界各地因各個國家的具體國情不同而形式多樣,個別將生產資料部分私有化的國家被正統社會主義者和國家視為「修正主義」。
在部分國家,一些共產主義政黨仍然採用議會制方式獲取政權並進行一定程度的共產主義改革。
以下是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及其建設與改革:
多數共產主義國家都是一黨專政的國家,因為多黨制被史達林主義者認為是僅限於自由資本主義的競爭思維,而一黨專政則打上了蘇聯式計劃經濟的烙印,影響了後來眾多共產黨國家。
蘇聯和東歐[編輯]
蘇聯誕生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史達林主義對當時世界上的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主導性影響,而東歐國家則在受蘇聯輸出意識形態的同時結合本國的國情進行了相應的改造。
列寧主義[編輯]
主條目:列寧主義
列寧主義是列寧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共產主義者一般將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並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被廣泛認為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列寧認為並非只有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實現共產主義,其他社會形態也可能實現共產主義。
他提出了社會主義這一夾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社會形態,並認為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早期階段。
列寧主義受到了布朗基主義和俄國民粹派的很大影響,這使得其相對於經典的馬克思主義有一定程度的威權主義傾向。
布朗基是十九世紀法國秘密社團領導人,第一國際內的暴力革命派,巴黎公社的軍事領袖。
布朗基主義的要義是堅信:不管生產力的發展處於什麼水平,只憑革命暴力就可以創造出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新世界。
而且布朗基主義也認為可以由少數人作為「先鋒隊」進行密謀而統領多數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20世紀初發展的列寧主義,主張通過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先鋒隊領導工人進行暴力革命的手段,武裝奪取政權。
列寧雖然認為在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下一國可以率先成功革命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但他也不認為一國可以建成社會主義並且非常強調國際主義。
托洛茨基主義[編輯]
主條目:托洛茨基主義
托洛茨基主義是托洛茨基基於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所提出的理論。
托洛茨基自視為布爾什維克列寧主義者、正統馬克思主義的擁護者,主張建立列寧式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政黨。
托洛茨基主義是對列寧主義的發展和繼承,其政治信條與史達林主義、毛澤東主義有很大的不同,認為一個國家因物質基礎問題不能建成社會主義,因而有必要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永久革命。
托洛茨基主義也主張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無產階級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主制度,例如工人民主、普選權、新聞自由、對生產資料的民主管理等等,而以史達林主義為指導的蘇聯、東歐等國則被視為「畸形的官僚工人國家」。
托洛茨基主義因為對國際主義等原則的堅持而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中的左翼。
全世界有數目眾多的團體仍將自己描述為托洛茨基主義者,並自視為堅持了托派的傳統(儘管他們對托派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
史達林主義[編輯]
主條目:史達林主義
史達林主義是指控制蘇聯和受蘇聯影響的共產主義國家,在蘇聯共產黨總書記約瑟夫·史達林統治下及其之後的共產主義理論。
事實上,史達林自己並不承認自己創立了與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列的理論分支,一直以來史達林都自視為列寧的學生,但有些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歷史學者卻會用複合名詞「馬克思列寧史達林主義」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教導」來表明它的歷史繼承性。
但是很多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者們認為史達林主義扭曲了共產主義;特別是反史達林的托洛茨基主義者們認為史達林主義是冒用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藉口的一個反革命政策,而在實際上導致社會走向極權主義。
許多民主傾向的左派都認為史達林主義根本不是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而是國家資本主義乃至「現代封建國家」。
事實上,史達林主義和列寧主義存在大量共同點,足以揭示他們之間的連續性。
史達林激進的現代化改革也並非他本人的原創,它們主要是列寧戰時共產主義的改革和發展。
該政策主要特點在於大規模實施國有化,從農村強制徵收穀物和粗放式的勞動指揮。
勞動紀律十分嚴格,遲到和缺勤都將會遭受嚴厲的處罰。
並且,史達林突出了農民階級的重要性(如中國)。
其經濟政策也使得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快速完成了工業化。
霍查主義[編輯]
主條目:霍查主義
霍查主義是指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恩維爾·霍查的思想和實踐。
霍查在阿爾巴尼亞通過高度集權的方式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改造,將一個封建的、以宗族為基礎的落後農業國強制轉變為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家,並用強硬手段消滅了宗教,使阿爾巴尼亞被稱之為「歐洲的一盞偉大的社會主義的明燈」。
霍查以「真正的史達林主義者」自居,強烈譴責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理論是修正主義,認為毛澤東思想是農民的民粹主義思想而非無產階級革命思想,正是其農業民粹主義導致了文化大革命和紅色高棉的罪行。
狄托主義[編輯]
主條目:狄托主義
狄托在南斯拉夫採用較溫和的分權模式治理國家。
南斯拉夫較早地與蘇聯決裂,實行介於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之間的經濟模式,實行工人自治,由工人委員會管理工廠和企業。
歐美[編輯]
誕生於歐美國家的其他共產主義流派有盧森堡主義、德萊昂主義、工團共產主義、左翼共產主義、自治主義、歐洲共產主義等。
其中一些反對列寧主義的共產主義者有時也自稱自由意志馬克思主義者。
盧森堡主義[編輯]
主條目:盧森堡主義
雖然羅莎·盧森堡是馬克思主義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但盧森堡主義一詞使用較少。
盧森堡主義既反對伯恩施坦和考茨基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也反對列寧主義的布朗基主義和威權主義思想,並贊同自我集中制,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多黨制。
追隨者認為其是「正統馬克思主義」。
受盧森堡主義影響的共產主義流派有委員會共產主義和左翼共產主義。
歐洲共產主義[編輯]
主條目:歐洲共產主義
歐洲共產主義是西歐國家的共產黨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路線,它同時吸收了民主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中的一些思想,並聯繫西歐的實際情況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中國[編輯]
主條目: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的共產主義革命和建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
與傳統上重視工人階級的馬克思主義以及列寧主義相比,其領導人毛澤東的理論更重視發動農民(因為毛澤東以唯物辯證的方式認為中國最廣大的無產階級是農民,而數量遠多於工人),比如農村包圍城市、進行人民戰爭和自力更生。
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60年代發動了大躍進[15][16][17][18][19][20]、人民公社[21][22]和文化大革命(也稱為十年浩劫[23][24][25][26])等等多次失敗的運動,對中國發展的造成嚴重破壞。
[27]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包括毛澤東)的功過得失作出了官方評價,認為毛澤東在文革與先前的一段期間犯了嚴重錯誤。
[27]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對毛澤東的許多政策及思想進行了修正,由此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來源請求]
拉丁美洲[編輯]
主條目:格瓦拉主義和卡斯楚主義
在拉丁美洲(主要是古巴)則產生了格瓦拉主義、卡斯楚主義。
古巴在蘇聯模式下也吸收了一些左翼激進主義的成分,建立了完整的社會福利體系。
其它[編輯]
此外還有一些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流派(如赫魯雪夫主義、卡達爾主義、胡薩克主義、胡志明思想等)以及非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流派(如基督教共產主義、無政府共產主義等)。
現存共產黨法定執政國家[編輯]
參見:共產主義國家列表
現存社會主義國家
當前由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國家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
朝鮮雖為勞動黨一黨專政,但其不再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則是以金日成金正日主義為唯一指導思想。
現存的社會主義國家目前都有階級、政黨、警察和軍隊存在,以保證生產資料的生產、使用、收益和處分,因此按共產主義理論,這四國普遍認為仍然處於前社會主義甚至國家資本主義階段。
爭議[編輯]
名詞的濫用[編輯]
在冷戰時期,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用「共產主義國家(communiststate)」來稱呼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陣營國家。
但社會主義陣營國家認為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來說,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並不存在「國家」這一概念,且馬列主義者認為,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最終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是由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中間的一個過渡階段,由於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例如蘇聯)都尚未進入共產主義階段,所以嚴格上來說並不能用「共產主義國家」這一名詞來稱呼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
[28]
自由、烏托邦與強制[編輯]
社會民主主義學者秦暉認為,共產主義是爭議性很大的學說,支持者強調其正義性和正確性,反對者則批評它是烏托邦從而造成了20世紀的災難因此是邪惡的。
不妨先假定共產主義就是烏托邦。
「烏托邦」無非是不能實現之事,並不等於災難和極權主義。
「烏托邦」不可怕,可怕的是強制。
把自己的烏托邦理想強加於別人的身上,是極權主義的做法;不允許別人有烏托邦理想,也是極權主義的做法;前者造成紅色恐怖,後者造成白色恐怖。
不論是以「共產主義者」自居的親蘇分子,還是反共主義者,都只顧及了自己的意志而無視了他人的自由。
[29]
告別烏托邦往往很容易,走出強制卻非常困難。
為「理想」而強制的可能變少,為私利而強制的卻很多;倚仗強權「化私為公」的會變少,倚仗強權「化公為私」的卻會變多。
而告別強制則需要制約權力。
一種政治理想是否為烏托邦不是首要問題,其關鍵在於是否尊重個體的自我意願。
造成蘇東國家災難的,是由於其一黨專政、集中制、中央計劃經濟、強制集體化,而並非因為烏托邦理想。
而只要「有烏托邦而無強制」,在成熟民主社會中,烏托邦就能通過對現實的批判而促進現實社會的進步。
[29]
但是許多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這個論點極大程度忽視了巴黎公社和蘇聯的建立論證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存在性(即馬克思提及的歷史唯物主義),也忽略了修正主義的存在和阻礙修正主義出現的批判思想的存在(列寧提過的批判批判再團結)還有關於階級鬥爭的論點。
譴責[編輯]
從上世紀的東歐至現有的共產主義國家,許多共產主義政權遭遇了其大規模侵犯人權的指控。
2006年歐洲理事會議員大會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表決《國際社會譴責極權共產政權的必要性》決議,該決議表示「對極權共產主義大規模違反人權的譴責以及表示對受害者的同情、理解和認定」。
此決議在投票階段中獲99票贊同,42票反對,12票棄權,另有164名代表未列席。
[30]此後,捷克前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和後來擔任德國總統的約阿希姆·高克提出《關於歐洲良知和譴責共產主義罪行布拉格宣言》,作為響應歐洲議會設立了歐洲史達林主義和納粹主義受害人紀念日。
美國總統唐納·川普譴責稱「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都經過了嘗試,它導致了苦難、腐敗和腐朽。
社會主義對權力的渴望導致擴張、侵略和壓迫。
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應該抵制社會主義及其給每個人帶來的苦難。
」[31]2018年,當時的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訪問中國,在他的四川大學發表演講中提醒中國年輕人,馬克思主義曾經為德國和東歐帶來浩劫。
[32]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編輯]
《共產主義的ABC》
參考文獻[編輯]
^Morris,William.Newsfromnowhere.[2008年一月].(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請檢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Colton,TimothyJ.Communism.Encarta.2007[2009-06-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31).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共產主義.[2011-03-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7).
^Engels,Friedrich.[1847]2005."Whatwillbethecourseofthisrevolu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ec.18inPrinciplesofCommunism,translatedbyP.Sweezy.MarxistsInternetArchive."Finally,whenallcapital,allproduction,allexchangehavebeenbroughttogetherinthehandsofthenation,privatepropertywilldisappearofitsownaccord,moneywillbecomesuperfluous,andproductionwillsoexpandandmansochangethatsocietywillbeabletosloughoffwhateverofitsoldeconomichabitsmayremain."
^Bukharin,Nikolai,andYevgeniPreobrazhensky.[1920]1922."Distributioninthecommunistsyste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p.72–73,§20inTheABCofCommunism,translatedbyE.PaulandC.Paul.London:CommunistPartyofGreatBritain.Availableine-tex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ukharin,Nikolai,andYevgeniPreobrazhensky.[1920]1922."Administrationinthecommunistsyste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p.73–75,§21inTheABCofCommunism,translatedbyE.PaulandC.Paul.London:CommunistPartyofGreatBritain.Availableine-tex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Kurian,GeorgeThomas(編).WitheringAwayoftheState.TheEncyclopediaofPoliticalScience.CQPress.2011[2016-01-03].ISBN 978-1-933116-44-0.doi:10.4135/978160871243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7).
^怎样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理想?.新華社.2017-04-07[2019-08-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2).
^QuotedinEHCarr,TheBolshevikRevolution2(Penguin1971)
^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I–12:13.2005(中文).
^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人民出版社.1984:204(中文).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太陽城》、柏拉圖的《理想國》、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董大中.人類三部曲之三:走向大同.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03-01[2017-03-30].ISBN 978986326063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30)(中文(臺灣)).
^《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與烏托邦主義》莫里斯·邁斯納著ISBN978-7-300-06245-7
^米瑟斯.《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第十七章社会主义的千禧年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文). 缺少或|url=為空(幫助)
^儲百亮.大跃进究竟饿死多少人?.《紐約時報》.2013-10-17[2019-11-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2)(中文).
^陳意新.西方学术界的大跃进饥荒研究(PDF).香港中文大學.《江蘇大學學報》.香港中文大學.2015-01[2021-07-21].(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5-17)(中文).
^MENG,XIN;QIAN,NANCY;YARED,PIERRE.TheInstitutionalCausesofChina'sGreatFamine,1959–1961(PDF).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15,82(4):1568–1611[2021-07-21].doi:10.1093/restud/rdv016.(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9-09-06).
^FelixWemheuer.Dikötter,Frank,編.SITESOFHORROR:MAO'SGREATFAMINE[withResponse].TheChinaJournal.2011,(66):155–164[2021-07-21].ISSN 1324-934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引文格式1維護:日期與年(link)
^VaclavSmil.China'sgreatfamine:40yearslater.TheBJM(《英國醫學雜誌》).1999-12-18,319:1619–1621[2019-11-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0).
^LlewellynH.RockwellJr.TheDeathCampofCommunistChina.MisesInstitute(米塞斯研究所).2007-07-20[2019-11-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2)(英語).
^徐俊忠.毛泽东时期农村人民公社失败的原因探讨.察網.人民食物主權論壇.2015-09-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6)(中文).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原因探析.中國知網.(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6)(中文).
^李喬.文革:用"十年失误"代替"十年浩劫"很不妥当——析一个错误的提法.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2006-09-11[2016-10-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9)(中文(中國大陸)).幾年前,有位先生辯稱,對「文革」不能稱為「浩劫」,而應該稱為「失誤」。
我寫了一篇文章《錯誤就是錯誤》予以批評。
幾年過去了,近日又在報刊上看到同樣的觀點,說是把「文革」稱為「十年浩劫」不對,應該稱為「十年失誤」。
在網上,還看到一些為「文革」評功擺好的議論。
更有甚者,有人竟提出為防止資本主義復辟,還要再搞「文革」,而且「不是搞一次、二次、三次、四次,要七八年一次地多次進行」。
老問題又提出來了,看來一些「文革」愛好者還是不死心哪!按說,「文革」是不是浩劫,這個問題早就解決了,不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簡稱《歷史決議》)里說得明白,經歷過「文革」的人心裡也都很清楚。
那十年,人妖顛倒,天下大亂,是一段多麼漫長的令人不堪回首的日子啊!那種民族災難,罄南山之竹,能寫清嗎?小平同志號召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歷史問題宜粗不宜細,不再細說它也便罷了,但偏偏有人借著許多沒有「文革」親身經歷的人的幼稚,弄出一個什麼「十年失誤」的提法,豈不是荒謬之至。
若是想證明「文革」是浩劫,歷史資料是多得不得了的,我這篇小文是沒法兒細擺了。
只擺一擺《歷史決議》關於「文革」的提法吧。
藉此不單可以看出所謂「十年失誤」之說的荒謬性,也可以看出我們中國共產黨對「十年浩劫」所持的嚴肅、鄭重和正確的態度。
^賴詩逸.用“十年失误”代替“十年浩劫”是不对的.《炎黃春秋》.(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5)(中文).
^习近平称“文化大革命”为“十年浩劫”.中國數字時代.《聯合早報》.2016-05-12[2016-10-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8)(中文).《人民日報》前天刊登了習近平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將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稱為「十年浩劫」,顯示他不會背離35年前中共對文革的定性。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年1月在對省部級以上高官講話時,將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稱為「十年浩劫」,顯示他不會背離35年前中共對文革的定性。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前天刊登了習近平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習近平在總結中國工業化道路時說:「由於在指導思想上出現『左』的錯誤,還發生了『文革』那樣的十年浩劫,加上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不夠深入,大規模工業化建設未能順利持續下去。
」新華社等官媒1月18日報導了習近平在研討班講話的消息,但沒有提及習近平談到文革的部分。
官媒近日公布了習近平在不同場合更加完整的講話內容,包括黨內有「野心家、陰謀家」,「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等等。
分析人士認為,這是為了讓中共黨內外更全面、更準確地了解習近平的想法。
^林盈君.十年浩劫!一探文化大革命旧照.《中時電子報》.2016-02-14[2016-1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2)(中文).文化大革命,全稱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是中共於1966年開始的一場政治運動,自上而下,動員數百萬的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的階級鬥爭。
在此期間,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文化,使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與人倫道德,遭受嚴重衝擊,亦有數不清的古文物慘遭蹂躪。
而儘管文革重點之一的教育普及,提高了識字率,但最終遭到官方公開否定,而被稱為「十年動亂」、「十年浩劫」。
^27.027.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人民網.《人民日報》.1981-06-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09)(中文).
^列寧,《國家與革命》.第一章:阶级社会与国家.人民出版社. :6–16.ISBN 978-7-01-015570-8.
^29.029.1秦暉《自由、烏托邦與強制》
^Resolution1481/2006oftheCouncilofEuropeParliamentaryAssembly.[2017年6月].(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特朗普: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应该抵制社会主义.美國之音.[2021-03-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7)(中文).
^德国总统提醒中国年轻人马克思主义曾给德国带来浩劫,美国之音,2018年12月7日.[2021年7月18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7月18日).
外部連結[編輯]
查看維基詞典中的詞條「共产主义」。
馬克思主義網際網路檔案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編輯]
共產主義主題
社會主義、理想國、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運動、共產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反共主義、去共產主義化
無條件基本收入
歷史唯物主義
共產黨列表
世俗宗教
閱論編共產主義基本概念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剩餘價值
階級鬥爭
無產階級專政
無階級社會
集體領導
公有制
工人自治
無產階級國際主義
世界革命
特徵
共產主義國家
共產黨
共產黨列表
共產主義革命
共產主義象徵
共產主義與宗教
共產主義運動
流派
列寧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反修正主義
史達林主義
毛澤東思想
馬列毛主義
霍查主義
盧森堡主義
托洛茨基主義
狄托主義
赫魯曉夫主義
卡斯楚主義
格瓦拉主義
卡達爾主義
胡薩克主義
胡志明思想
凱山·豐威漢思想
左翼共產主義
委員會共產主義
共產化
無政府共產主義
宗教共產主義
基督教共產主義
歐洲共產主義
世界共產主義
民族共產主義
無國籍共產主義
國際組織
共產主義者同盟
第一國際
第二國際
第三國際
第四國際
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
左翼國際組織列表
人物
馬克思
恩格斯
羅莎·盧森堡
卡爾·李卜克內西
列寧
托洛茨基
史達林
葛蘭西
毛澤東
胡志明
狄托
霍查
菲德爾·卡斯楚
切·格瓦拉
相關條目
反資本主義
反法西斯主義
左翼政治
新階級 ·新左翼
原始共產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後共產主義
反共主義
去共產主義化
反史達林主義左翼
反共大屠殺
共產恐怖主義
對共產主義的批評
對共產主義國家的批評
共產主義主題閱論編冷戰
美國
蘇聯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華沙條約組織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不結盟運動
第二次冷戰
1940年代
摩根索計劃
虎克軍反叛
牙買加政治衝突(英語:Jamaicanpoliticalconflict)
希臘十二月衝突(英語:Dekemvriana)
英蘇百分比協定
雅爾達會議
波羅的海三國遊擊戰
森林兄弟
衝浪行動
叢林行動(英語:OperationJungle)
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被詛咒的士兵
不可思議行動
沒落行動
波茨坦會議
古琴科事件
朝鮮半島南北分治
支配行動
圍困行動(英語:OperationBeleaguer)
四十黑名單行動(英語:OperationBlacklistForty)
伊朗危機
希臘內戰
巴魯克計畫
科孚海峽事件
土耳其海峽危機
對德政策的重述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杜魯門主義
亞洲關係會議
1947年5月危機(英語:May1947crises)
馬歇爾計劃
莫洛托夫計劃
經濟互助委員會
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二月事件
阿爾瓦思巴起義(英語:Al-Wathbahuprising)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
1948年以色列-阿拉伯戰爭
1948年巴勒斯坦人大流亡
蘇南衝突
柏林封鎖
西方盟國的背叛
鐵幕
南非種族隔離
東方集團
西方集團
國共內戰
臺灣戒嚴
台灣海峽兩岸分裂
馬來亞緊急狀態
緬甸共產黨叛亂(英語:CommunistinsurgencyinBurma)
1949年3月敘利亞政變(英語:March1949Syriancoupd'état)
阿爾巴尼亞政變(英語:AlbanianSubversion)
1950年代
竹幕
韓戰
麥卡錫主義
茅茅起義
阿爾及利亞戰爭
埃及七月革命
1953年伊朗政變
東德六一七事件
羅森堡夫婦案
馬德里條約(英語:PactofMadrid)
布里克爾修正案(英語:BrickerAmendment)
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
1954年日內瓦會議
綠山戰爭
越南戰爭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
賽普勒斯緊急狀態
黃金行動
1955年日內瓦高峰會
萬隆會議
波茲南事件
1956年匈牙利革命
第二次中東戰爭
「我們要埋葬你們」
伊夫尼戰爭
格拉迪奧行動
阿拉伯冷戰
1957年敘利亞危機(英語:SyrianCrisisof1957)
1958年黎巴嫩危機
1958年伊拉克革命
史普尼克危機
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
1959年藏區騷亂
1959年摩蘇爾起義(英語:1959Mosuluprising)
古巴革命
古巴革命的影響(英語:AftermathoftheCubanRevolution)
赫魯雪夫解凍
廚房辯論
中蘇交惡
1960年代
剛果危機
辛巴叛亂(英語:Simbarebellion)
1960年U-2擊墜事件
豬灣事件
1960年土耳其政變
蘇阿決裂
伊拉克–庫爾德衝突(英語:Iraqi–Kurdishconflict)
第一次伊拉克–庫爾德戰爭(英語:FirstIraqi–KurdishWar)
1961年柏林危機
柏林圍牆
巴布亞衝突
沙漠戰爭(英語:SandWar)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安哥拉獨立戰爭
幾內亞比索獨立戰爭
莫三比克獨立戰爭
古巴飛彈危機
埃爾·波特納佐(英語:ElPorteñazo)
中印邊境戰爭
砂拉越共產黨叛亂
齋月革命
厄利垂亞獨立戰爭
北葉門內戰
1963年敘利亞政變(英語:1963Syriancoupd'état)
約翰·F·甘迺迪遇刺案
亞丁緊急狀態(英語:AdenEmergency)
1963年賽普勒斯危機(英語:Cypruscrisisof1963–64)
越南戰爭
叛亂戰爭(英語:ShiftaWar)
墨西哥骯髒戰爭(英語:MexicanDirtyWar)
特拉特洛爾科事件
瓜地馬拉內戰
哥倫比亞內戰
1964年巴西政變
多米尼加內戰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南非邊境戰爭
印度尼西亞過渡期(英語:TransitiontotheNewOrder)
多米諾骨牌理論
東協宣言
寮國內戰
1966年敘利亞政變(英語:1966Syriancoupd'état)
阿根廷革命(英語:ArgentineRevolution)
朝韓非軍事區衝突
希臘軍政府時期
鉛彈歲月
普韋布洛號危機
第三次中東戰爭
埃以消耗戰爭
佐法爾叛亂
南葉門戰爭(英語:Al-WadiahWar)
奈及利亞內戰
六八運動
五月風暴
文化大革命
布拉格之春
1968年波蘭政治危機(英語:1968Polishpoliticalcrisis)
馬來亞共產黨叛亂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正常化
7月17日革命
中蘇邊界衝突
珍寶島事件
鐵列克提事件
利比亞綠色革命
足球戰爭
古拉什共產主義
菲律賓共產主義叛亂
校正運動(英語:CorrectiveMove)
1970年代
緩和政策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70年約旦內戰
阿爾科拉演習(英語:AlcoraExercise)
敘利亞校正運動(英語:CorrectiveMovement(Syria))
西撒哈拉衝突(英語:WesternSaharaconflict)
1970年波蘭抗議事件
柬埔寨內戰
越南戰爭
胡差暴動
現實政治
桌球外交
埃及校正運動(英語:CorrectiveRevolution(Egypt))
1971年土耳其備忘錄政變(英語:1971Turkishmilitarymemorandum)
1971年蘇丹政變(英語:1971Sudanesecoupd'état)
柏林四強協定
孟加拉國解放戰爭
1972年尼克森訪華
南北葉門1972年邊境衝突
第一次葉門戰爭(英語:YemeniteWarof1972)
慕尼黑慘案
孟加拉國共產主義騷亂(英語:1972–1975Bangladeshinsurgency)
第一次厄利垂亞內戰(英語:EritreanCivilWars)
1973年烏拉圭政變(英語:1973Uruguayancoupd'état)
1973年阿富汗政變(英語:1973Afghancoupd'état)
1973年智利政變
贖罪日戰爭
1973年石油危機
康乃馨革命
蘇聯繞飛日本常規化
西班牙民主轉型
印度尼西亞占領東帝汶
希臘民主轉型(英語:Metapolitefsi)
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第二次伊拉克–庫爾德戰爭(英語:SecondIraqi–KurdishWar)
土耳其入侵賽普勒斯
安哥拉內戰
赫爾辛基協議
莫三比克內戰
奧羅莫衝突(英語:Oromoconflict)
歐加登戰爭
1978年索馬利亞政變(英語:1978Somalicoupd'étatattempt)
西撒哈拉戰爭
衣索比亞內戰
黎巴嫩內戰
中阿決裂
柬越戰爭
兀鷹行動
阿根廷骯髒戰爭
1976年阿根廷政變(英語:1976Argentinecoupd'état)
利比亞–埃及戰爭(英語:Libyan–EgyptianWar)
德意志之秋
南黎巴嫩衝突
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
尼加拉瓜革命
烏坦戰爭
改革開放
NDF叛亂(英語:NDFRebellion)
查德-利比亞衝突
1979年葉門戰爭(英語:YemeniteWarof1979)
麥加禁寺圍困事件
伊朗伊斯蘭革命
沙爾革命
中越戰爭
中越邊境衝突
新寶石運動
1979年赫拉特起義
七日抵達萊茵河演習
反對蘇聯政治精神迫害鬥爭(英語:StruggleagainstpoliticalabuseofpsychiatryintheSovietUnion)
1980年代
薩爾瓦多內戰
阿富汗戰爭
聯合抵制1980年夏季奧運會
秘魯內部衝突
第二次厄利垂亞內戰(英語:EritreanCivilWars)
1980年土耳其政變(英語:1980Turkishcoupd'état)
兩伊戰爭
烏干達叢林戰爭(英語:UgandanBushWar)
錫德拉灣事件
西方-81演習
卡薩芒斯衝突(英語:Casamanceconflict)
馬島戰爭
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年衣索比亞–索馬利亞邊界戰爭(英語:1982Ethiopian–SomaliBorderWar)
1983年蘇聯核警報誤報事件
入侵格瑞那達
仰光爆炸事件
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戰略防禦計畫
聯合抵制1984年夏季奧運會
東芝事件
1986年黑海事件(英語:1986BlackSeaincident)
南葉門內戰(英語:SouthYemenCivilWar)
豐田戰爭
聖靈抵抗軍叛亂
臺灣戒嚴令解除
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英語:1988BlackSeabumpingincident)
布干維爾內戰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8888民主運動
團結工聯
蘇聯對團結工聯的應對(英語:SovietreactiontothePolishcrisisof1980–1981)
康特拉
中美洲危機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人民力量革命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
阿富汗內戰(英語:AfghanCivilWar(1989–1992))
1988年波蘭罷工
六四天安門事件
新思維
經濟改革
開放政策
東歐劇變
波羅的海之路
柏林圍牆倒塌
德國國內邊界的撤除
天鵝絨革命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東德轉型與和平革命
美國入侵巴拿馬
1990年代
1990年蒙古革命
海灣戰爭
兩德統一
葉門統一
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政權的垮台
南斯拉夫解體
天鵝絨分離
蘇聯解體
八一九事件
冷衝突(英語:Frozenconflict)
阿布哈茲(英語:Abkhaz–Georgianconflict)
臺灣
朝鮮半島
波多黎各(英語:PoliticalstatusofPuertoRico)
科索沃(英語:PoliticalstatusofKosovo)
南奧塞梯
聶斯特河沿岸
中印邊界
北婆羅洲(英語:NorthBorneodispute)
情報組織
中央情報局
聯邦調查局
美國國家安全局
秘密情報局
克格勃
史塔西
摩薩德
對外安全總局
技術競賽
軍備競賽
核軍備競賽
太空競賽
外交政策
杜魯門主義
圍堵
艾森豪主義
多米諾骨牌理論
三個世界
哈爾斯坦學說
甘迺迪主義(英語:KennedyDoctrine)
三和路線
東方政策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詹森主義
勃列日涅夫學說
尼克森主義
烏布利希學說
卡特主義
里根主義
推回
意識形態資本主義
反共主義
麥卡錫主義
凱因斯主義
貨幣主義
新古典經濟學派
芝加哥經濟學派
雷根經濟學
供應面經濟學
柴契爾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
新保守主義
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史達林主義
托洛茨基主義
左翼共產主義
毛澤東思想
胡志明思想
赫魯曉夫主義
狄托主義
霍查主義
卡斯楚主義
格瓦拉主義
古拉什共產主義
胡薩克主義
納薩爾主義
歐洲共產主義
其他
不結盟主義
民族主義
極端民族主義
白人民族主義
沙文主義
帝國主義
族裔民族主義
白人優越主義
錫安主義
種族主義
法西斯主義
新納粹主義
極權主義
威權主義
獨裁
泛伊斯蘭主義
伊斯蘭社會主義
解放神學
新左翼
主體思想
自由民主制
不自由的民主
指導式民主
社會民主主義
三民主義
第三世界主義
組織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歐洲經濟共同體
華沙條約組織
經濟互助委員會
不結盟運動
東南亞國家協會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狩獵俱樂部(英語:SafariClub)
宣傳
積極策略(英語:Activemeasures)
《消息報》
《真理報》
《美利堅報(英語:Amerika(magazine))》
《俄羅斯生活報(英語:RussianLife)》
自由十字軍(英語:CrusadeforFreedom)
自由歐洲電台
自由亞洲電台
紅色恐慌
塔斯社
美國之音
莫斯科廣播電台
參見
冰幕
仙人掌幕
朝韓關係
末日之鐘
富爾達缺口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中東戰爭
邊緣政策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
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英語:RussianespionageintheUnitedStates)
美蘇關係
美蘇首腦會議
第二次冷戰
1917年俄國革命
規範控制
AAT:300055519
BNE:XX4576497
BNF:cb133408542(data)
GND:4031892-8
HDS:017455
LCCN:sh85029120
LNB:000060109
NARA:10639138
NDL:00567260
NKC:ph114959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共产主义&oldid=73277149」
分類:主義共產主義日語借詞政治經濟學社會哲學經濟意識形態經濟體系歷史唯物主義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含有缺少網址的網站引用的頁面引文格式1維護:日期與年CS1英語來源(en)可能帶有原創研究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21年7月需要校對的頁面自2021年7月語調不適於維基百科的條目自2021年7月中立性有爭議的作品自2021年7月缺少註腳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自2022年4月缺少來源的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D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अवधी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FurlanFryskGaeilge贛語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Hausa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Kabɩyɛ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ombardLingála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Mirandésမြန်မာဘာသာمازِرونی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uormandOccitanਪੰਜਾਬੀPicard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SicilianuScots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iSwatiSesothoSeeltersk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ТывадылУдмурт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TiếngViệtVolapükWalon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共產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黎公社被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是最早的共產主義運動,它代表著集權統治突然喪失的真空狀態。拿破崙的最終獲勝,使得羅伯斯庇爾的追隨者清晰的認識到,政治必須和軍事結合才能 ...
- 2共產VS極權 - 名師課輔網
1.希特勒:以泛德意志民族主義、反猶、反資本、反共等宣傳獲得支持成為德國總理,其所屬政黨「納粹黨」主要以國家主義及種族主義為基本理念。 · 2.極權政治 ...
- 3此刻的中國究竟是不是極權主義體制呢? | u 值媒 - 聯合報
但是,我更在意的是另外一種可能發展趨勢:政治極權主義化。 ... 共產中國強調美國社會的諸般不是,而又把這些不是歸因於其民主體制。
- 4仙鶴草:共產主義為何走向專制和極權? | 大紀元
在我的這篇文章中只能關注一個「點」,下面就從政治理念的角度看看馬克思主義是如何背離「共和」這一現代政治理念的。 為此有必要先理清共和與民主的關係 ...
- 5共產主義從烏托邦到極權主義
其放到整個二十世紀. 政治、思想演化脈絡. 中去剖析透視,勾勒. 出這一幻象發生、成. 形、衰變和幻滅的歷. 程。 共產主義從烏托邦到極權主義. —— 讀《一個幻象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