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科技面面觀<BR>參與模式助特教生克服溝通阻礙(107年11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參與模式(participation model)」是目前美國聽語學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ASHA)認為可用來作為執行AAC介入與評估框架的主要模式。

  ◆輔助科技面面觀參與模式 助特教生克服溝通阻礙(107年11月2日)   文/王俊凱(特殊教育教師)    溝通是基本人權,當特殊生無法透過自然言語滿足日常溝通需求時,就需要輔助溝通系統(Augmentative&AlternativeCommunication,簡稱AAC)介入。

 在二十世紀七○年代和八○年代,盛行以「候選人模式(candidacymodel)」評估特教生是否適合使用溝通輔具,但它的評斷標準頗有爭議,例如:當特殊生的年紀太小或年紀太大、認知功能嚴重受損、社會互動能力差、動作控制不佳,都被認為不適合接受AAC的服務。

還有,具自然言語的特殊生,因被認為會說話,即使他還沒達到能使用口語有效表達需求的階段,仍被認為接受AAC的服務可能會阻礙他自然言語的發展。

 「參與模式(participationmodel)」是目前美國聽語學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Association,ASHA)認為可用來作為執行AAC介入與評估框架的主要模式。

參與模式的第一步,是確認特殊生的參與形態和溝通需求,作法是先確認一般生的參與形態,再評估特殊生參與同樣活動時會遭遇到的阻礙,例如:中午用餐時,一般生如果沒吃飽,會主動要求再盛飯添菜,但患有腦性麻痺的特殊生受口語及肢體動作的限制,雖然想多吃一些(溝通需求),卻無法使用言語表達,只能坐在輪椅上等教師協助(阻礙)。

 參與活動的阻礙可分「機會阻礙」與「使用阻礙」。

機會阻礙屬於社會及支持系統的限制;使用阻礙則較屬特殊生個人能力、態度、可用資源的限制。

 相關說明如下。

機會阻礙 .政策阻礙:通常是法令規定或管理決定造成的阻礙,例如:在融合教育的思潮下,如果決定將特殊生安置到隔離環境中,他們就比較沒機會和一般生溝通互動。

 .實行阻礙:指一個單位的作法或規定造成的阻礙,例如:透過學校系統購買的溝通輔具,因為學校須負保管責任,所以輔具通常會放在校內;如果不是接受在家教育,特殊生是無法把輔具帶到其他場所使用的。

 .知識阻礙:當學校行政團隊或教師不了解AAC及它的評估、介入、評量流程時,就會對特殊生參與日常活動或課程造成阻礙。

 .技能阻礙:主要照顧者在協助特殊生操作溝通輔具或運用策略時有困難,無法有效執行AAC介入方案。

 .態度阻礙:家長、教師、同儕、專業人員如果對使用溝通輔具的特殊生持有負面的信念,就會形成態度阻礙,例如:將使用溝通輔具的特殊生視為智能障礙,不知道該如何與他溝通。

使用阻礙 評估特殊生的溝通現況,排除他可能遭遇的障礙。

可以從三個方面評估。

 .環境調整的潛力:改變物理空間,例如:在輪椅前面加一塊桌板,讓特殊生得以在桌板上操作溝通輔具。

 .提升自然言語能力的潛力:AAC提供特殊生多管道的溝通方式,用來擴展、強化和補足溝通的所有面向;使用溝通輔具並不會抑制語言產出,如果使用得當,反倒有促進的效果。

 .使用溝通輔具的潛力:評估特殊生的認知、語言、動作、感官等限制及偏好後,提供適當溝通輔具。

應用實例 每年三月及十月,桃園市教育系統會舉辦輔具聯合評估,讓有輔具需求的特殊生經過上午的專業人員評估,以及下午的專家審查會議後,藉調整、媒合、新購,或改向社會局申請等方式,取得適切輔具。

今年,桃園市南區特教資源中心承辦相關業務,並於十月七日在興南國中辦理聯合評估。

這次申請溝通輔具的特殊生共十四人,年齡涵蓋學齡前到國中階段,申請輔具項目有特殊開關及玩具的結合應用、語音溝通板、溝通筆、平板式溝通輔具。

 早期溝通輔具評估原則偏向候選人模式,設定較多資格標準,例如:有無自然言語,認知功能高低,動作控制好壞。

參與模式成為主流後,不單看特殊生的障礙造成的限制,而是從提供支持服務的角度去思考,使用溝通輔具能否助特殊生提升參與日常活動、課程的機會,是否有助於提升自然言語的發展。

.   回上一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