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更有力量、獨立自主?談談父母該改的習慣 - 經理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但就是因為我的父母很早就放手,甚至是把我推出去,所以我的力量才會一直長出來,而且很習慣自己長力量、長創意。

兒子剛出生的時候,我手忙腳亂,下班接 ... #熱門話題 熱門排行Top15 最新新聞 有感新聞 質感專題 靈感雜談 好感指南 休閒 關係 學學 居家 好食 最新活動 廣告合作 首頁 文章列表 靈感雜談 2020/04/06 如何讓孩子更有力量、獨立自主?談談父母該改的習慣 北教大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郭葉珍 shutterstock 一篇名為〈不靠學歷的職涯路徑〉的發文,觸及率突破30萬,引來各媒體爭相報導。

「國民媽媽」郭葉珍在新書《我們,相伴不相絆》中,分享了自己無為而治,和老子哲學不謀而合的教養理念...... 我小時候住在延平北路一段頭,距離就讀的小學有些遠,大概得走兩站公車的距離。

長大後回想覺得不可思議,我媽怎麼可以那麼放心,讓小學一年級的女生自己走那麼遠的路上學,也不會要哥哥、姊姊陪。

但就是因為我的父母很早就放手,甚至是把我推出去,所以我的力量才會一直長出來,而且很習慣自己長力量、長創意。

兒子剛出生的時候,我手忙腳亂,下班接了孩子天天回娘家,直到我娘說:「不准每天回來。

」逼得我不得不自己面對孩子的屎尿、氣喘與似乎永遠不會停、聲嘶力竭的大哭。

當時和我媽年齡相仿的同事既羨慕又不解:「我超想要女兒回來黏我,她們都不肯,為什麼妳都送上門了,妳媽卻把妳推出去?」 準備出國讀書時,有人建議我第一年先把孩子留給爸媽,等待生活穩定後再把孩子接過去。

但爸媽很堅定地拒絕:「自己生,自己養。

」於是在一句英文都說不清楚的狀況下,我扛著四歲和六歲的孩子出國讀書了。

爸媽的無所作為讓我從小就勇於做出驚人的壯舉。

譬如小學三年級就自己去考全台北市最知名的兒童合唱團,小學五年級就和同學組隊參加五燈獎選秀。

製作人周日新回憶當時的狀況說:「你們這群小蘿蔔頭埋在人群裡,被叫到名字時滿頭大汗地鑽出來。

問你們爸爸、媽媽還是老師在哪裡?個個都搖頭。

我能怎麼辦呢?只能把你們撿起來照顧了。

」 長大成人後,我爸媽還是無所作為,不幫我照顧小孩、不幫我籌措出國的學費。

這段經驗讓我琢磨出在事業、家庭兩頭燒之下如何輕鬆教養不生氣的心法與技巧,也因此現在能到處演講這個題目,提供家長諮詢。

你說我父母狠心嗎?我曾經問媽媽說:「妳怎麼能放心讓一個小一生、腿短短的人,走那麼遠的路去上學?」 我媽說:「我在後面跟過妳幾次,我知道妳沒問題。

」 我又問:「妳怎麼能放心我自己去參加各種比賽、社團?難道不怕我被騙走嗎?」 我媽說:「我和妳阿姨觀察的結果,妳不把別人騙走就不錯了。

」 別總習慣「做點什麼」!孩子跌倒了,讓他自己站起來 我從我的父母身上看到:放手,孩子才會長出力量。

因為家長一開口、一插手,孩子的腦子就停止運作,停止想像,停止計畫。

放手,孩子才會跌倒,才會因為沒有人急著去扶而認命地爬起來,更會因此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在我的成長歷程中,父母對我用了很多的相信,大部分只是用眼角餘光稍微注意一下而已。

要是孩子有危險了,真的不行了,他們也只是出手扶一下,扶一下下不會倒下去爬不起來就好了。

當然,也就是因為他們只花少少的力氣在孩子身上,所以他們把自己照顧得很好,成為孩子人生旅程的模範。

或許正因他們的放心與放手,我現在是大學副教授,哥哥是醫師,弟弟是成功的商人。

而且我們還相當地敢與主流不同,我敢研究社會上最隱晦但非常重要的兒童性行為、哥哥敢叫大家不要吃米麵飯、弟弟則是在詭譎多變的商場中,在冒險與放手之間游刃有餘。

如果你總是習慣一定要「做點什麼」,彷彿這麼做才能確保什麼,或許可以試試「不做什麼」。

你將會驚訝地發現,許多人、事、物在你不做什麼的情況下,也能自己動起來,自己成就了。

我也因為這種「無所作為」的人生哲學,嘗到了很多好滋味。

好比當我靜靜打坐時,不會企圖去想什麼,就讓神祕偉大的腦袋自己組合出有創意的點子;我幾乎能夠每天完成一篇文章,而且經常是在打坐時腦子裡浮現議題,之後就像起乩一樣劈里啪啦把大腦要我寫的東西給寫下來。

那種感覺不太像是我在寫,而是我的腦袋在倒出它要講的話。

或是當我不工作跑去睡覺時,神祕偉大的腦袋也默默地變聰明,原先看不懂的、想不清楚的論文或概念,一起床都看懂了。

當然,我的孩子、我的學生也會在我的無所作為、放手與放心之下,長出力量、獨立自主。

(本文整理、摘自《我們,相伴不相絆》,三采出版) 親子 將經理人加入至主畫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