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抱怨...你為什麼拿這些情緒傷害自己?《商業周刊》創辦人花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更新於2020年06月29日19:26 • 發布於2020年06月29日18:00 • 金惟純 ... 最近3年,我開辦了自己的「學怎麼活」相關課程,分享人生心得,與有緣人一起同行。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

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大約10餘年前,我進入了世俗定義的「人生顛峰」和「超級舒適圈」。

當時的我,事業順遂,交遊廣闊,家中無事,生活悠閑。

隨興所至,常騎著自己養的馬馳騁,駕飛行傘御風而行,著潛水裝和魚群共舞。

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年,表面春風得意,內心卻日漸空虛。

開始問自己:「生而為人,我到底是來做什麼的?」帶著這個問題,我遍搜典籍、請教高人,折騰了幾年,最後終於浮出一句話:「我是來學怎麼活的!」當這句話變得不容忽視後,10年前,終於下定決心,放下自己創辦的事業,走上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

這10年,前7年我主要在做義工,從業餘做到全職,從台灣做到全世界。

最近3年,我開辦了自己的「學怎麼活」相關課程,分享人生心得,與有緣人一起同行。

人生只有一件事除了活好,人生哪有別的事?忙別的事,都是庸人自擾。

人生到了一個階段,開始越來越簡單,也更能體會「大道至簡」的真義。

簡單到最後,只剩一件事,就「近乎道」了。

這件事,也只有2個字,就是:活好!既然生而為人,當然沒道理不「好好活」。

這件事,人盡皆知。

但我說的是:除了「活好」,人生沒別的事。

這就需要解釋了。

人生苦樂成敗,大約脫不了「關係」二字。

在關係中,無論男女老幼、尊卑貴賤,其實只有2個念頭。

其一,叫作「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其二,叫作「我想不想和你一樣?」如果別人並非「不得不」,而是真心的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樣,彼此的關係,應該就「沒別的事」了。

舉例來說,如果你家的孩子,是發自內心的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樣」,這樣的孩子,應該是不用教的。

他每天繞在你身邊,看你在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就偷偷跟著學。

他看你往東,他就跟著往東;看你往西,他也跟著往西。

這樣的孩子,還需要教嗎?反之,如果他不想跟你在一起,更不想和你一樣,你叫他往東,他必然往西。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他不想和你一樣嘛!這樣的孩子,是沒法教的。

難怪德國教育學家福祿貝爾說:「教育之道,愛與榜樣,除此無他。

」在工作中亦然,如果你的屬下,都想和你在一起、和你一樣,你就不必「管理」他們了。

否則必然大費周章,事倍功半。

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亦然。

如果你周圍的人都想和你在一起、和你一樣,影響是自然發生的,不必刻意經營。

這也許就接近經典上所說的「無相布施」了。

世界上影響最大的聖者,諸如孔老夫子、釋迦牟尼、耶穌基督,經過了2,000多年,還有數以億計的人想和他們在一起、想和他們一樣。

這些人生不逢時,只好從經典中揣摩他們曾經活出的「樣子」,想方設法活成一樣。

所以人生的意義,真的不是「想」出來的,只能「活」出來。

人生除了活好,真的沒別的事。

一個活好的人,可以透過遇見的每個人、發生的每件事,讓自己越活越好。

所以發生的都是好事,遇到的都是好人,怎麼可能有「分別心」呢?因為越活越好,所以人生當下的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時光,最後必能含笑而去。

除了活好,人生哪有別的事?忙別的事,都是庸人自擾。

講了那麼多,你難免會問我「活好了沒?」我的回答是:「還在學!」還在學,「怎麼活才會好!」活到老,學到老,也真的只有這件事。

「愛自己」的方式如果能讓自己對自己更滿意,更喜歡自己,就表示做對了,否則就做錯了。

「愛自己」是人生的一門大課,我近日小有心得,願與大家分享。

過去的我,一直覺得「愛別人」才是人生的功課,無奈這門課如此難修,始終修不好。

對某些人,能忍受就不錯了,不知從何愛起;另一些人,好像應該並且值得去愛,卻愛得無感無覺;還有一些人,很願意好好去愛,結果卻不怎麼樣……,總而言之,愛與不愛間,總難得自在,更別說圓滿,最終成了人生一大懸念,少碰為妙。

直到幾年前,才了解「愛別人」有困擾,是因為不懂得「愛自己」,沒把自己愛到「滿溢而出」,所以付出的愛質量不純,自然不圓滿。

了解到這點後,我開始把「愛自己」當功課修,漸漸看到自己是如何的不愛自己,從何時開始不愛自己,為什麼不愛自己……。

如此看見後,很驚訝的發現,周遭竟然充斥著不愛自己的人,很少看見真正懂得愛自己的人。

最明顯的,是愛生氣的人,生氣是如此傷身的情緒,他們竟然容許自己經常陷入其中、無以自拔,真是太不愛自己了。

其次還有抱怨、嫉妒、占有、比較……,也包括比較不明顯的傲慢、偽裝、疏離、依賴、冷漠、好強,還有時下流行的媚俗和「酷」,背後的根源,都出於不愛自己。

一般來說,表面上看起來最自私、自我中心的人,其實骨子裡是最不愛自己的;還有些人用自尊、自重、自強、自信,來掩飾他們不夠愛自己;最特別的,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沒事就要「寵自己一下」的人,用溺愛自己來替代真愛自己。

看起來,「不愛自己」這件事,還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簡直可以開一家百貨公司了。

我有時聽一些人滔滔不絕,說自己多厲害、多滿足、多有愛心,卻看到他們臉上寫著一個「苦」字,時常嚇一大跳,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如此?挺嚇人的。

雖然了解「不愛自己」是人世間很多問題的根源,但在「愛自己」這事的學習上,仍是漫漫長路,一不小心,就拿冒牌貨當真,掉進自己不自覺的陷阱裡,弄半天出不來。

直到近日,終於悟到:「愛自己」不是念頭,而是結果。

它是一個人用全然的覺知和願意,去經歷人生酸甜苦辣後,必然出現的一種狀況。

我由此發展出一條簡單的準則:自己面對每件事的作為,如果能讓自己對自己更滿意,更喜歡自己,就表示做對了,否則就做錯了。

透過這樣不斷的檢視和修正,更愛自己,並因此更愛別人,都是必然的結果。

愛別人,來自愛自己;愛自己,來自修行。

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管好「念頭」人一生重複最多次的,不是呼吸,而是「念頭」。

時間管理上,一個公認的法則是:應該花時間在「重要的」事情上。

這句話大家早就知道,但真的有認真思索:到底什麼事最重要嗎?我過去直覺的認為,重要的事,當然是影響大的、特別的、以前沒發生過的事。

但後來突然醒悟:也許「發生最多次」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一般以為特別重要的事,都不常發生,甚至一生只發生這一次。

反而是被我們歸類為「小事」的事,會一直重複發生。

這些事,因為發生次數超多,所以最後對人生的影響超級巨大。

有了這樣的了解後,我盤算了一下,多數人一生必做的事,到底有多少次?比如說:睡覺約3萬次,吃飯約10萬次,呼吸約6億次⋯⋯。

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無須在意的小事,由於在人一生中大量重複,自然形成其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而在這些「小事」上,因為每個人的態度和習慣不同,經過大量重複累積,必然對人生產生重大影響。

所以修行師父們才會對弟子說:「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走路,好好呼吸,」因為這正是「把重點放在要事上」的高效能活法。

接下來,大家一定會問:人生最重要、影響力最大的,到底是什麼事?順著剛才的邏輯,我們要先問:人一生做最多次的,是什麼事?答案是:想!人一生重複最多次的,不是呼吸,而是「念頭」。

多數人一生起心動念的次數,超過百億次。

這些念頭,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誘發我們的情緒,決定我們的人際關係、事業成敗、人生的方向和意義⋯⋯。

結論很清楚了: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管好自己的「念頭」!無論是追求高效能的有識之士,希望自己這一生能「好好過」的人,或是發願利益眾生者,莫不致力於此。

所以古今中外的修行者,才把這件事當作「第一要務」。

要管好一件事,首先要能「看見」。

但偏偏念頭瞬生瞬滅,四處游走,既繁且雜,大多數人是看不見的。

我回顧自己的一生,花在這「第一要務」上的時間,幾近於零,時間管理效率如此低落,難怪活成了這樣。

我如今的人生功課,是盡可能提醒自己,想辦法看見「自己在想什麼」?尤其是,事情沒弄好,或升起了情緒,甚至身體感覺不對勁,都問問自己:「剛才我在想什麼?」如果人一生要培養一個真正重要的「好習慣」,應該就是這件事了!我自己受益甚多,供大家參考。

書籍介紹活學:終生受用的人生高效能解密作者:金惟純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0/06/08作者簡介金惟純1952年,出生於台灣高雄眷村。

29歲便成為台灣《中國時報》主筆,30歲負笈美國,35歲回台創辦《商業周刊》,發展成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第一的雜誌。

現在商周集團屬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的TOM集團一員,堪稱兩岸三地華人圈傳媒鉅子。

2009年6月,卸下商周集團執行長一職,現為商周集團榮譽發行人,以及《商業周刊》「創辦人聊天室」專欄作家,並持續投身生命教育工作的推動。

責任編輯:呂宇真核稿編輯:林筱庭延伸閱讀:長時間吹冷氣,體內代謝停滯…難怪濕氣排不出!中醫師:一個神奇穴位,調理心胸胃睡覺不用枕頭最健康!醫學博士教你:躺5分鐘就見效的脖子矯正法,擺脫身體90%疼痛 查看原始文章 人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