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聞的方法 - 陳順孝網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筆者希望藉由歷史的、實務的、動態的分析,捕捉台灣新聞報導的實況,幫助閱聽人發展適當的解讀策略,思索媒體應興應革的方向。

以下從七個角度逐一進行分析:. 一、新聞 ... 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Publishedin陳順孝網誌解讀新聞的方法【2004年6月21日發表】感冒了一個禮拜,一吃藥就昏睡。

每天利用昏睡之後幾個小時的清醒時間寫作,總算寫出這篇〈解讀新聞的方法〉初稿,作為馮建三老師主編的《媒體公民教育讀本》的一章。

這篇初稿,是綜合改寫我以前幾篇相關文章而來的。

訴求對象是非新聞傳播科系的大一大二學生或社會青年,全文不用註釋、避用專有名詞,儘量舉例、儘可能提供自學方法,希望幫助更多人看清媒體在玩什麼花樣,從而自行發展解讀策略、思考媒體改造的興革方向。

這篇初稿還很粗糙,勢必需要再做大幅修訂和潤飾,先PO在這裡,希望有耐心讀完的朋友不吝批評指教,幫助我把這篇文章改好。

你可以在網路上瀏覽,也可以下載檔案閱讀。

我外甥阿學的畫作:https://bit.ly/3jI8V9E解讀新聞的方法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中共解放軍坦克部隊開進北京天安門廣場,對聚集在廣場爭取民主的學生展開血腥鎮壓,年僅十九歲的王維林挺身而出,以肉身阻擋一整列坦克前進,這個畫面經由媒體報導震撼全球,TIME雜誌因而將王維林選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二十傑之一。

然而,很少人注意到,學運領袖柴玲在脫險後透露,六四凌晨兩點還有一位女孩出面擋坦克,不幸被碾成肉餅。

這個女孩勇氣不輸王維林,卻因擋坦克時沒有記者在場報導,而被全世界忽略。

二○○二年十月一日,立委李慶安召開記者會,指控衛生署代理署長涂醒哲在KTV唱歌時自曝雙性戀癖好,還以舌頭強舔男子鄭可榮耳朵。

鄭可榮隨後出面,對涂指控歷歷,自稱是涂醒哲學長的徐群瑛也在接受電視訪問時,宣稱目睹涂與鄭可榮同座。

媒體競相報導,涂醒哲百口莫辯。

所幸檢方迅速查出真相,原來真正舔耳的是衛生署人事主任屠豪麟,鄭可榮認錯人、李慶安誤信鄭、徐群瑛插花說謊、媒體盲目報導,整件事是一場烏龍。

二○○四年總統大選,陳水扁僅以○點二%的差距驚險贏得連任。

落敗的連戰不服,質疑選舉舞弊,五月十日起法院展開全面驗票,隔天報紙對驗票狀況的報導方向,卻迥然不同。

中央日報標題說「爭議票初估近四○○○、選務疏失多」、中國時報說「驗完二三三萬票、無大弊端」、台灣日報說「驗票首日、爭議票認定太寬鬆」,三報讀者所看到的「事實」天差地別,在藍綠群眾激情對立之際,如此涇渭分明的報導,不僅無助於釐清真相,反倒可能激化衝突。

我們看新聞是為了瞭解所處的世界,以便覺察危險與機會、學習經驗與智慧、尋求生活和投票的指引、得到娛樂和談天的話題。

然而,上面三個案例顯示,我們所看到的新聞只是所有值得報導的事件中的一小部份而已,不僅不全面(如遺漏擋坦克女孩),而且還不一定真實(如誤報涂醒哲舔耳)、不一定客觀(對選務公正性各有銓釋);我們如果不加思辨地接受不全面、不真實、不客觀的新聞,不僅不能真正地瞭解世界,反倒可能因為誤解而搞不清危險和機會、學不到經驗和智慧、做不出正確的生活和投票決策、找不到適當的娛樂和談天話題,對民主政治和個人生活都有負面影響。

台灣媒體為何無法提供我們真實、全面、客觀的新聞?問題出在哪裡?如何解決?閱聽人如何自救?筆者認為,這一方面涉及台灣媒體發展的政治經濟脈絡,另一方面也牽涉到新聞理論與實務、專業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問題。

本文因此將先分析台灣新聞自由的歷史演變,然後分析新聞價值、新聞真實性、新聞客觀性等新聞學核心概念在現實情境中的落實狀況,再闡述新聞工作者報導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非專業干預及其採取的因應策略。

筆者希望藉由歷史的、實務的、動態的分析,捕捉台灣新聞報導的實況,幫助閱聽人發展適當的解讀策略,思索媒體應興應革的方向。

以下從七個角度逐一進行分析:一、新聞標榜自由、卻受政治經濟箝制菲德勒(RogerFidler)說:「傳播媒體的形態變化,通常是由可感知的需要、競爭和政治壓力,以及社會和技術革新的複雜相互作用所引起。

」台灣新聞內容的演變,也正是如此。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落敗,播遷來台,一面以軍政特警等「國家鎮壓機器」(Staterepressiveapparatuses)來維持有效的統治,一面輔以新聞文化教育各領域的「國家意理機器」(Stateideologicalapparatuses),去教化人民並賦予其統治的正當性。

在此背景下,新聞不脫下列基調:共產政權是叛亂匪幫、國民黨政府是全民希望之所寄和民族文化道統之維護者,「蔣公」則是「民族的救星」、「世界的偉人」,三民主義更是全世界最好的主義,台灣已是「三民主義的模範省」,也是復興基地、反攻大陸的跳板。

違背這個基調的新聞都難以被報導。

台視前主播盛竹如在他《螢光幕前》一書中,對當時的新聞報導情況有過生動的描繪:「在那還屬於白色恐怖時代,每當十月份來臨所謂普天同慶之時,也是我們電視及新聞工作人面臨關頭要度過艱難困苦一個月之時。

首先,十月一日是中國大陸的國慶日,十月開始的這一天我們還不能表現出興奮,大陸國慶固然絕不能提,任何祥和預兆的新聞,也都不要播。

過掉三、五天,這時要開始提昇迎接國慶、海內外萬眾一心的情緒了,所有的報導,全是正面的,全是鼓舞民心士氣的,不能有所偏差:雙十節這一天,當然是萬民歡欣、普天同慶,不能發生不吉利的新聞,任何火警、兇殺、搶劫、車禍等社會新聞案件,一律不播出,就連地震都不能發生,所有的電視畫面都顯出,好像全世界都在熱烈慶祝中華民國慶。

這一天只要不出毛病,順順利利過去,這個難關便過去一半了。

」「緊接著,仍然彌漫在十月慶典的歡欣中,台灣光復節,總統要發表文告,又是一個高潮,然而真正最大的高潮,在十三十一日蔣介石總統華誕。

這一天更得特別留心,不可犯忌諱,更不可有不吉利的新聞出現,我記得這一天所有報紙的電影廣告,任何片名有不吉利字眼出現,都會被塗抹掉,例如『決死突擊隊』成了『○○突擊隊』、『魔鬼奇兵』成了『OO奇兵』、『恐怖列車』成了『OO列車』、『殺手輓歌』成了『———歌』、『盲女驚魂記』成了『盲女———』,連『雌雄大盜』都成了『雌雄OO』。

」政治高壓下,新聞人只好將心力用於經營社會新聞,中國時報、聯合報就這樣從小報發展成大報。

到了一九八七年台灣解除戒嚴,一九八八年開放報禁,一九八九年開放有線電視、一九九三年開放新電台設立、一九九九年廢止出版法、二○○○年政黨輪替,二○○四年三月網路普及率達三成九……。

政治民主、經濟繁榮、科技普及、媒體競爭激烈,讓新聞面貌日趨多元、豐富。

戒嚴時代被管制的大陸新聞廣受報導、地方新聞不斷深化、資訊科技新聞成為新貴、消費生活訊息大行其道、財經和個人理財新聞日益興旺、娛樂新聞成了新寵,網路話題漸受側目,等到二○○三年蘋果日報創刊,彩色版、圖像化、八卦化更形成風潮。

不過,現在的新聞雖然擺脫了政治的束縛,但卻並非百無禁忌。

最大的威脅來自黑金大亨和廣告主。

台灣解嚴後,政治鬆綁,但黑金政治興起,一九九○年代,台灣縣市民代超過三分之一有黑底、省級四分之一、中央十分之一,記者報導新聞飽受威脅。

最典型的案例是屏東縣議長鄭太吉殺人事件。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凌晨,鄭太吉帶著七、八個手下到潮州鍾家,親自按門鈴把經營賭場的鍾源峰叫出來,然後在鍾源峰母親面前帶頭開槍殺了他,鍾母為子下跪求饒不成,憤而報案指控議長殺人。

第二天,各報只敢報導鍾源峰被殺,不敢寫明兇嫌是誰(例如《中國時報》僅模糊寫著「疑與屏東一政壇人士有關」);即使到了十六日,立委蔡式淵公開點名鄭太吉開第一槍時,報紙仍是欲言又止(例如《聯合報》寫出蔡式淵「在質詢中指名道姓指出涉嫌人」卻不寫這個涉嫌人是誰)。

不僅如此,記者連具名報導都不敢,紛紛以「本報訊」取代「本報記者某某某報導」;中國時報還緊張得送防彈衣給記者護身。

二○○○年政黨輪替後,黑金氣焰稍稍收斂。

但由於經濟不景氣、媒體競爭又加劇,導致各媒體紛紛出現財務危機,為了解除危機、獲取利益,紛紛設法爭取廣告主的青睞(壹週刊和蘋果日報是例外,它們以爭取讀者而非廣告主作為經營策略)。

消極面不敢報導得罪廣告主的負面新聞,例如壹週刊的封面故事通常引起各大媒體跟進報導,但當壹週刊報導「琴吧女郎哭訴:孫道存(台灣大哥大董事長)霸王硬上弓」、「保肝藥王許榮助破功」等不利廣告大戶的封面故事時,各大媒體卻噤聲不報。

不僅如此,許多媒體還競相報導帶有濃厚廣告味的新聞來討好廣告主,例如統一超商在清淨農場開分店,就登上中國時報頭版主照片,讓人分不清究竟是廣告還是新聞。

在政治箝制和唯利是圖之間,新聞媒體能不能走出第三條路?無線廣播電視的公共化,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方向。

行政院新聞局計畫將公視、台視、華視、客家電視台、宏觀衛視、原住民電視台,組成類似BBC、NHK的「公共媒體集團」,若能實現,將可有效擺脫黨派的束縛、調和公益和營利,提供超然、多元、有益的新聞服務。

二、新聞強調新鮮,卻重複同類型故事除了上述受到政經黑道干預的新聞之外,值得報導的新聞仍然多如繁星。

然而,並非所有事件都會被媒體報導,能夠得到媒體青睞的事件必須具有新聞價值,而且容易被採訪。

新聞價值有八個常用的判斷標準:一、影響性:影響的人愈多價值愈高,如全民健保調漲費率;二、顯著性:主角愈有名價值愈高,如章孝嚴與王筱嬋鬧緋聞;三、異常性:事情愈奇特價值愈高,如璩美鳳性愛隱私被偷拍;四、衝突性:衝突愈大價值愈高,如美國攻打伊拉克;五、時效性:報導愈快價值愈高,如中天電視搶先全球報導鄧小平死訊;六、接近性:事發地點愈近、主角關係愈親價值愈高,如台灣空難比外國空難重要、台灣人在海外車禍比外國人車禍重要;七、實用性:愈是實用價值愈高,如米糠可以防癌;八、人情趣味:愈能彰顯人性價值愈高,如母親在颱風缺水缺糧時咬破手指,以血餵食幼兒。

一則新聞可能具有八要素中的一項或數項,理論上具備愈多要素的新聞價值愈高,實務上各個媒體可能偏愛具有某些要素的新聞。

英國學者史巴克(CollinSparks)將報刊從激情到嚴肅分為五類,一是超市小報,如美國閣樓雜誌渲染情色資訊;二是新聞小報,如英國太陽報和鏡報強調醜聞、體育、娛樂;三是雅俗報紙,如今日美國報(USAToday)強調視覺設計,內容有相當大比重的醜聞、體育、娛樂,但也報導嚴肅報紙會報導的題材;四是半嚴肅報紙,如泰晤士報和衛報注重硬性新聞,逐漸增加軟性新聞,同時日益強化圖像表現;五是嚴肅報紙,如華爾街日報重視政經新聞、結構性變遷,即使發生九一一事件也不登世貿大樓被飛機撞毀的震撼照片。

愈嚴肅的媒體愈重視政經等影響性新聞、愈激情的媒體的媒體愈重視醜聞等異常性新聞。

台灣的蘋果日報取向接近新聞小報,而中時、聯合、自由則介於新聞小報和雅俗報紙之間,但在蘋果衝擊下,日趨小報化(tabloidization)。

所謂小報化(tabloidization)是指媒體關注點從嚴肅到通俗、從大政到瑣事、從理性到感性的演化過程,大幅報導醜聞、體育、娛樂和消費資訊,而減少討論嚴肅的政治、經濟、社會議題,終於淪為《天下雜誌》二○○二年四月號所憂慮的:「不知從何時開始,政爭、犯罪、緋聞、八卦狗仔、迷信、神桌等新聞,成為台灣媒體的主流。

為什麼媒體開放後,換來的竟是這樣的結果?當媒體愈來愈講究速度、聳動、效果,而犧牲品質與深度後,整個社會正在遭受何種衝擊?台灣媒體是不是有集體走向弱智與反智的傾向?」不僅如此,新聞報導還受限於採訪路線,呈現高度類型化,表面上題材繁多,其實大多是同類新聞一再重複。

採訪路線框限新聞,是因為媒體要確保每天都能採集到大量新聞,所以把記者分派到議題製造中心(如行政院、立法院)、資訊流通中心(如受理報案的警察局)、以及專門設計新聞的政商機構公關部門,結果促使這些單位的新聞大量曝光,我們不斷看到政客口水戰、新商品發表會,以及一件接一件的殺人、自殺、車禍、火災新聞,題材重複,內容大同小異。

不信請看發現屍體的標題:「三重驚見女焦屍,面目全非」、「河床驚見被火紋身男屍」、「龜山驚見無名男焦屍」、「水圳驚見無名男屍」、「公墓驚見全裸焦屍」、「承德橋下驚見男焦屍」、「菜園驚見男裸屍」……。

相對的,不在採訪路線重點區域的弱勢族群新聞,因為缺人採訪,即使具有價值也往往得不到報導。

三、新聞強調真實,卻常有錯誤和偏差新聞報導首重正確,實際上卻常出錯。

新聞出錯包括客觀錯誤,如寫錯人名、地名、時間;以及主觀錯誤,如遺漏要點、以偏蓋全、誇大渲染等。

徐佳士一九七四年的研究顯示,只有三成新聞完全正確;兩年後孫曼蘋研究科學新聞更發現正確率只有兩成六;鄭瑞城一九八三年的研究發現錯誤率高達四成四,新聞當事人社會經濟地位越低,關於他的新聞的正確度就越低。

一九九二年劉萍的研究也發現,新聞主觀性錯誤率比例達五成,遠高於客觀性錯誤三成五。

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客觀錯誤常常是忙中出錯、無意間造成的。

例如,中央日報早年曾將「西班牙大使呈遞到任國書」的「大使」打成「大便」,引起西班牙抗議;戒嚴時代有一年國慶,某家報紙將閱兵隊伍中的「中正預校」打成「中共預校」,受到情治單位關切;二○○三年十一月二十日,蘋果日報頭版刊出十大通緝要犯照片,沒想到登錯了一張,把無辜的前立委邱俊男當成逃亡的前國代謝東松,害得邱俊男被接獲檢舉的警方荷槍實彈圍捕。

主觀錯誤有時是忙中出錯,有時則是成見造成。

前者如:一九九七年七月,一家報紙的標題說:「『好朋友』麻煩多,九成五女性躲不過;醫生建議:喝點含咖啡因飲料」,可是細看內文,醫生建議的卻是最好別喝,即使嘴饞也不能喝太多、只能喝一點點。

後者如:一九九五年二月,台中市衛爾康西餐廳大火,六十四人慘死,市長林柏榕飽受抨擊,中國時報發表民意調查結果,斗大的主標題說:「三成二認為林柏榕應負起責任主動辭職」,在長達十三段的新聞稿中,直到倒數第三段才提出完整調查數據:「高達三成二的民眾,贊同台中市長林柏榕應辭職以示負責的作法。

有四成的人則表示他不必下台」。

凸顯三成二、淡化四成,顯然有預存立場。

新聞出錯原因可能是過度求快、亂中出岔,也可能是疏於查證、輕信傳言。

在SNG和網路傳聞氾濫的今天,新聞報導速度越來越快、查證時間越來越少,出錯的狀況當然也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

中時晚報就出過大錯。

二○○一年十二月三日,中時晚報報導香港影星周星馳將繼電影「少林足球」後,趕拍另一部姊妹作「少林棒球」,故事以剛獲得世界盃棒球賽季軍的中華隊為藍本,由他本人飾演當紅投手張誌家,吳孟達扮演總教練林華韋,周潤發、成龍、黎明、金城武、李連杰、郭富城、張學友等人也將分飾要角。

這則新聞一見報就成了大笑話。

原來,記者當天中午看到世棒賽網站上有一篇據稱轉載自香港蘋果日報的文章(實際上是網友杜撰的),為了趕截稿時間,未經查證就加以引述,結果鑄成大錯。

更嚴重的,還有惡意捏造的新聞,如二○○四年總統大選,許多電視台為了騙取收視率,假造開票進度,呈現連宋一路領先、扁呂翻轉獲勝的戲劇性結果,陳水扁總統說他看了一度以為自己會輸,連宋支持者看了則懷疑有人做票,一場假新聞製造的社會不安。

除了真假分明的事件之外,新聞報導中還存在真實發生的假事件(pseudo-event)。

所謂假事件是指:「經過設計而刻意製造出來的新聞;如果不經過設計,則可能不會發生的事件」。

如百貨公司開幕請來一百對雙胞胎造勢,影歌星新歌發表會、候選人造勢晚會,以及政府、政黨和企業公關人員發佈的許多消息,這些消息雖然確實發生,但卻非自然發生,其中隱含掩惡揚善的宣傳意圖,比較接近廣告而非新聞。

四、新聞強調客觀,卻反映老闆的立場以老闆為核心的媒體組織,可以作為記者對抗政經黑道勢力的奧援(如華盛頓郵報老闆支持記者揭發水門案),但也可能成為政經黑道干預記者的媒介,有時,老闆掌控的媒介組織本身就是新聞干預的來源。

創辦一家報社或電視台,需要數十億甚至數百億資金。

拿得出這麼多錢的媒體老闆,勢必會有錯綜的政商人脈、複雜的利害關係,以及個人的意識形態主張和對人對事的種種好惡;這些主張和利益大多會變成媒體的政策,進而限制旗下記者報導的方向。

這樣一來,媒體的內容自然難以客觀,而必須反映老闆的立場和利害關係。

媒體的立場通常反映在新聞取捨、新聞輕重、新聞分類、新聞取向上,我們可以透過比較各個媒體對同一則新聞的報導方式,來窺探這些立場。

比較新聞取捨,是要看媒體報導或遮掩一個事件,選取或排除一個角度。

例如:一九九六年十月,台港澳保釣人士登陸釣魚台,同時插上青天白日旗和五星旗,一場護土行動頓時捲入兩岸主權爭議。

台灣意識濃厚的自由時報、台灣日報、自立早報都刊出兩岸國旗同「台」飄揚的照片,並在文中質疑究竟是誰的釣魚台;中國情節深重的中國時報、中央日報和台灣新生報則刻意剪裁事實,刪去五星旗畫面,只登我國國旗飄揚的照片,然後為照片下了一個「青天白日、釣島護土」的愛國標題,完全掩蓋中共國旗的存在。

比較新聞輕重,是看媒體把一則新聞擺在重要或次要位置、給予多大篇幅報導,位置越重要(如頭條)、篇幅越大代表媒體越重視,反之則代表媒體忽視或想要掩蓋這則新聞。

例如二○○三年九月六日的台灣正名遊行,台灣意識濃厚的自由時報用六個版面、台灣日報用五個版面大幅報導,中國意識強烈的聯合報只用兩個版處理,國民黨的中央日報更只用不到一個版的篇幅處理。

又如:二○○三年的SARS風暴中,北市大理街華昌國宅疑似爆發社區感染而遭封樓,各報都以此作為頭版頭條新聞,獨獨同樣位在大理街的中國時報,硬是將新聞壓到第五版處理。

中國時報人員透露,這是為了避免讀者注意到中時報社就在華昌國宅旁邊,擔心讀者因為恐懼SARS而不敢買在華昌國宅旁邊印刷的中國時報。

比較新聞分類:新聞的意義,不僅取決於單一新聞的內容,也取決於單一新聞與其他新聞的相互關係,一則新聞被放在什麼性質的版面、與什麼新聞搭配,都可能暗藏媒體的立場。

例如:自由時報把中共神舟五號太空人升空新聞放在國際版處理,反映它將兩岸視為兩個國家的立場;又如:一九八九年四月,鄭南榕為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而自焚,聯合報報導時,在主新聞下方搭配了引人非議的配合稿,標題是「五十四年、台大精神科,鄭南榕曾往就診,但身份尚難確認」,內文說「此『鄭南榕』是否即昨天被燒死的鄭南榕,尚待進一步查證」;聯合報未經查證就刊出這樣的新聞,顯然有意誘導讀者將鄭南榕與精神病聯想在一起,用心實在可議。

比較新聞取向:新聞報導是對事實的選擇與重組,挑選不同片段的事實、組成不同標題或內文,都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意義;讀者只要檢視標題切入角度、新聞重點偏向、用字修辭,就不難看出媒體欲蓋彌彰的立場和價值取向。

在標題切入角度方面,如本文卷首所提總統大選驗票中央說「選務疏失多」、中時說「無大弊端」、台日說「爭議票認定太寬鬆」。

在新聞要素的偏向方面,台灣正名遊行新聞中,自由時報六個版刊登的都是「看!團結的台灣」、「中華民國不存在說,基層共鳴十分強烈」、「捍衛阮的厝,阿公阿嬤也拚命」、「認同這片土地,客家人站出來」之類的新聞和照片;中央日報凸顯的則是「毀旗、辱國、脫序,警方蒐證」、「國民黨:哪有執政黨參加遊行否定國家」之類的角度和言論。

在用字遣詞方面,中時、聯合稱對岸為中共、大陸,自由和台日則稱之為中國,這個稱呼反映了報社的統獨立場。

又如: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共接管香港,自由時報的標題稱之為「易主」,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則說是「回歸」。

五、新聞強調精確,卻埋藏記者的暗碼新聞工作者與政治、經濟、黑道、老闆周旋,有的正面對抗,如蘋果日報和壹週刊多次揭發黑幫內幕,公司數度被砸仍不屈服;有的迂迴轉進,如這次總統大選期間,中國時報記者林晨柏、工商時報記者陳玉華所發稿件都遭報社刪改得面目全非,他們憤而將刪改前後的稿件通通上網公布,林晨柏還在公開信中說「要擋我的稿,我就讓全世界都看到」;更多的時候,新聞工作者既想實踐報導真相的理想,又要兼顧現實、避免招來報復,因而選擇用模糊的筆法、迂迴的手段來暗示因為政經黑道或老闆壓力而不便寫明的真相。

這種欲說還休的新聞文本,大抵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暗碼型:記者無法暢所欲言,因此在文字中埋藏一些引人聯想的字句,引導讀者領會記者不便言宣的真意。

例如: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五日,天道盟精神領袖羅福助連任立委成功,聯合報分析勝選原因,就不直呼他黑道,而委婉地說他「沒有政黨、政團,卻照樣有另類組織可以發揮」,至於什麼是「另類組織」讀者自然能心領神會。

又如:不說某人和黑道勾結,而說他「為人四海、交遊廣闊」,不說某甲向某乙行賄,而說他們有「金錢往來」。

又如,台南以前有位黑幫大哥被槍擊斃命,記者也不寫「某幫老大某某某被殺」,而寫成「台南聞人某某某遇襲」,用比較中性的「聞人」取代色彩鮮明的「老大」,不違原意又避免招惹麻煩。

二是否認型:即以「某人否認某事」的形式來揭露某人涉及某事。

例如:一九八九年間爆發第一高爾夫球場官商勾結疑案,傳出有部長涉嫌關說時,自立早報就在八月廿日的頭版上以「蕭天讚不打高爾夫球,秘書說他不可能涉案」為題報導,形式上替他澄清,實際上讓他的名字曝光。

又如:一九九一年九月,當時的新聞局長邵玉銘請辭獲准,自立早報以「邵玉銘辭職獲准,否認係因涉及緋聞」為題報導,形式上替他否認,實際上把傳聞已久的緋聞搬上檯面。

三是互補型:通常包含兩則相互搭配的新聞,主新聞不寫新聞主角姓名,只含糊點到他的身分;搭配稿則寫出身分特徵與主新聞相符者的姓名,凸顯他否認指控的說詞;主新聞和搭配稿在版面上緊鄰排列,有時更合併成塊、加框呈現,讓讀者自然產生聯想。

例如:一九九五年,兩位記者在報導省議員顏清標被警方開槍攔檢事件後,先後遭到歹徒以球棒、破酒瓶攻擊,以致重傷送醫。

聯合報用兩則新聞處理這個事件,主新聞說「日前一樁槍擊案『被鎖定』」,但不寫是哪一樁槍擊案,配合稿則說「省議員顏清標懷疑被人嫁禍」,兩則新聞緊密編排在一起,還合併成一個方塊,加框強調。

如此一來,報紙雖未直接寫明,但版面自然會引導讀者將顏清標與槍擊案聯想起來。

四是誘敵型:媒體揭發弊案時,第一天先不寫明主角姓名,只模糊提到他的職業和身分特徵,迫使他出面否認,等他一出面,就可以公開報導了。

例如一九九六年十月三十日聯合晚報頭版頭條報導:「西濱公路隧道弊案,林姓政要之子涉嫌『搓湯圓』」,內文寫這位政要是院長級的,但未寫明是誰,當天,林洋港出面澄清,相信兒子不會涉及弊案,林洋港自此成為報導對象;隔月三十日,聯合晚報頭版頭條又報導周人蔘電玩弊案「警政署長候選人涉受贈一屋」,一樣未點名是誰,隔天警政署副署長余玉堂召開記者會否認受贈房屋,媒體自此開始公開討論他與周人蔘的關係。

總之,新聞是記者編輯和媒體老闆,以及政治、經濟、黑道等社會勢力爭奪新聞詮釋權的產物。

我們看新聞時要注意媒體報導什麼、遺漏什麼?是否真實、是否失誤?如何篩選事實、如何重組故事?牽涉哪些利益、受到哪些干預?老闆是誰、立場為何?有無密碼、暗示什麼?如此才能掌握新聞要旨,不僅看到熱鬧更能看出門道。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發現媒體報導錯誤或偏差時,要勇於反映,督促媒體更正和改進。

我們還要支持新聞自由,讓媒體不受政經和黑道勢力干預,暢所欲言;我們也要聲援新聞自主,讓記者不受老闆的非專業支配,超然報導;我們還要力挺媒體公共化運動,催生更多的公共媒體,扭轉商業媒體唯利是圖的歪風;我們更要支持和參與社區報、非營利網站等另類媒體,讓草根的、弱勢的聲音能夠百家爭鳴。

當新聞變得更正確、更超然、更多元,我們就能更充分地瞭解世界,更精確地覺察危險與機會、學習經驗與智慧、取得生活和投票的指引,以及娛樂和談天的題材。

這樣一來,不僅我們個人能夠獲益,民主政治和社會文化也能同步提升。

解讀方法1.勾選幾則你常看的報紙新聞,或記下幾則你感興趣的電視新聞,然後逐一分析這些新聞真能幫你覺察危險與機會、讓你學到經驗與智慧、給你實用的生活指引、或當你的聊天話題嗎?2.挑選一則具有爭議性的新聞,剪下至少三家報紙的標題、內文和照片,然後比較各報的切入角度有何異同?強調和忽略的新聞點有何異同?反映的立場和觀點有何異同?3.閱讀一家報紙的社論,看看它對特定事件有何立場,然後分析這家報紙對此一事件的報導方向、引述重點、用字遣詞,是否和社論立場一致?4.選擇你常看的一類新聞(如緋聞、車禍、民調、體育比賽),蒐集這類新聞的標題至少二十個,然後歸納看看這些標題有沒有共通的公式?5.到圖書館找出你出生當天的報紙,以及你父親或母親出生當天的報紙,比較這兩份報紙的報導題材、寫作方式、編排風格有何異同?6.選擇一個可能被媒體報導的事件,親自到現場作全程的參與觀察,然後回家比較電視的報導和你在現場的體會有何異同?第二天報紙的報導和你的現場體會又有何異同?延伸閱讀1.羅文輝(1994):《無冕王的神話世界》。

台北:天下文化。

2.楊月蓀譯(1995):《不可靠的新聞來源》。

台北:正中。

3.林添貴譯(1998):《解讀媒體迷思》。

台北:正中。

4.黃新生(1987)︰《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

台北:五南。

5.黃新生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

台北:遠流。

6.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

台北:五南。

7.大谷昭宏&大島矢須一(1994)︰《新聞英雄》(系列漫畫)。

台北︰尖端。

8.弘兼憲史&豬瀨直樹(1997):《真相夜線》(系列漫畫)。

台北:尖端。

9.《目擊者》雜誌。

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發行。

10.N.Postman&S.Powers(1992).HowtoWatchTVNews.N.Y.:PenguinGroup.Somerightsreserved--Morefrom陳順孝網誌Follow陳順孝,人稱阿孝,種過田、擺過地攤、編過報紙頭版、當過電視台董事、做過新媒體監事,現任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個人簡歷:https://bit.ly/chen328Readmorefrom陳順孝網誌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陳順孝2KFollowers陳順孝,人稱阿孝,種過田、擺過地攤、編過報紙頭版、當過電視台董事、做過新媒體監事,現任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個人簡歷:https://bit.ly/chen328FollowMorefromMediumQveenofSwords⚔️AstrologyinTheModernAge:TheMissingPieceRobBierWhoWantstoBeLayered?FirelightMediaBeyondResilience:ReproductiveJustice“OntheDivide”O-ManAreYOUgoingtofightforyourcountry?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