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平均薪資創新高,背後卻反映了貧富差距,且「調高最低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常見的說法就說我們應該要提高最低工資──台灣自明年開始,便將調整基本工資至月薪2 萬5,250 元、時薪168 元,這樣低薪的人薪水就會增加地比較快,而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時事現場 時事 台灣平均薪資創新高,背後卻反映了貧富差距,且「調高最低工資」也未必能解? 陳暐/一個貓奴的經濟學筆記 2021/11/08 7865 PhotoCredit:Shutterstock 最低工資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它可能可以有效的幫助到某些人,但究竟這些人是誰?又會不會有另外一些人同時受到了傷害?就算我們對這些答案都很清楚了,要怎麼衡量這個政策的好壞又還牽涉到我們要如何權衡利弊。

主計總處最近公佈8月份的平均經常性薪資達43,227元,創下14年新高,在網路上引發大量討論,有人認為這個數字太高不可能,也有人感嘆「我就是那個拉低平均的」。

這個數字背後的主要爭議,在於它和大多數人對臺灣勞動市場普遍「低薪」的印象有些出入,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平均薪資不現實?應該看「中位數」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不能忘記平均是怎麼計算來的,如同網路上揶揄的,「我和郭台銘的平均收入可是上億的!」,平均值本來就比較容易受到極端值(郭台銘的收入)影響,要讓多數人感到比較貼近自己理解的薪資數字,我們要看的應該是薪資的中位數,也就是會有一半的人薪資比這個數字高,另一半比這個數字低的那個數字。

而我國的薪資中位數,是一直低於平均數的,換句話說,有超過一半的人是拿不到所謂平均薪資的。

行為經濟學與決策科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可得性捷思法(Availabilityheuristic)」,大意就是說,人們討論一個概念或數字時,會傾向依賴容易想起來的事件而非客觀地考慮所有事件。

若套用到討論薪資的情境上,就是當你想到平均薪資時,會比較容易想起你身邊常見的例子,而當你身邊超過一半的人都拿不到平均薪資時,你自然也比較容易想起來那些低於平均的薪資,也就無怪乎大家會覺得這樣的數字不現實了。

如果以全年的總薪資來看(包含了經常性薪資以及非經常性的年終獎金等收入),這件事情可以看得更清楚。

下圖是108年度全體受薪階級的全年總薪資,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這座分配的「山峰」很偏左,中位數(D5)在49.8萬,但主計總處在另一處公布的平均數則為64.4萬,位於D6與D7中間(順帶一提,這張圖上的「您的總薪資」是我國助理教授的起薪算出來的全年總薪資,不知道大家覺得給大學教師這個薪水是過高還是過低呢?),也就是說有大概65到67%的人是根本拿不到平均數的。

就算你交遊廣闊,什麼樣薪資水準的人都認識,你都還是很可能認為政府公布的平均數太高;更何況多數人的同溫層都是跟自己差不多年紀、薪水也差不多的人,更進一步強化了這個效果。

圖/陳暐 提供 那這樣平均薪資遠大於中位數的現象(而且其實差距持續擴大)代表什麼意思呢?會有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高薪的人薪水增加的速度,跟低薪的相比沒什麼差別。

若以行業別來看,108年的金融及保險業的總薪資除以12個月後是9.3萬,但教育業(不含各級公私立學校等)是2.7萬;但若看103年,前者的數字是8.3萬,後者是2.4萬。

換言之,5年內兩者雖然都成長了12%左右,但因為基數不同,前者多了1萬,後者才多了3千。

這樣的現象就會導致平均數與中位數的差距越來越大,也就導致了人們看到平均薪資時「無感」了。

調漲最低工資,能否解決貧富差距? 那我們要怎麼「解決」這樣的問題呢?一個常見的說法就說我們應該要提高最低工資──台灣自明年開始,便將調整基本工資至月薪2萬5,250元、時薪168元,這樣低薪的人薪水就會增加地比較快,而高薪的人不會受到影響,那平均數與中位數的差距就能縮小了。

問題是,這個說法假設的是雇主要負擔更高的最低工資時,不會因此少雇用幾個人(造成失業)。

那這個假設現實嗎?今年的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之一DavidCard在1994年的經典論文中,就是利用了自然實驗的方法來檢驗最低工資提高後,對失業率的影響。

所謂自然實驗,指的是利用「自然」發生的事件,在現實生活中做「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比較來研究的一個方法。

具體來說,1992年美國的紐澤西州提高了最低工資,但隔壁的賓州沒有,Card利用這個機會把紐澤西州當作實驗組,賓州當作控制組,研究了410家速食店(員工的薪資通常都是最低工資)在1992年前後,是否有改變雇用的員工人數。

由於傳統經濟學的模型預測是,如果最低工資提高,一定會減少廠商雇用的員工人數,至少不可能增加,所以這篇文章當年引起了經濟學界譁然,因為Card居然發現雇用數上升了!也就是說,最低工資提高非但沒有提高失業率,反而降低了失業率。

圖/Shutterstock 所以這代表我們確定了提高最低工資百利而無一害了嗎?在Card得獎後,臺灣也有許多媒體持這樣的看法,甚至說經濟學界的想法已經被翻轉了,但真的是這樣嗎?一個近年對美國經濟學家的調查(IGMEconomicExpertsPanel,September22,2015)指出,大概有29%的經濟學家的確是支持提高最低工資的,但34%的經濟學家依然反對,還有高達37%的經濟學家說他們是不確定的。

經濟學家是看證據說話的社會科學家,而且我們最不喜歡說的就是「不確定」,所以這樣的結果其實反應的是實證證據並沒有給我們很確切的答案。

固然Card的文章指出了失業率可能反而會下降,但他的結果只能適用於速食業,甚至可能只適用於紐澤西州當時的最低工資調幅,要真的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應該看的是通盤的證據。

那通盤的證據究竟告訴我們什麼呢?根據全球多數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大體來說,提高最低工資在多數時候是會造成失業率上升的,即使雇主沒有減少雇員,也會將雇用的員工工作的時數降低。

舉例來說,速食店雇用的人數可能沒有減少,但同一時間服務客戶的員工人數變少了,因為員工排的班變少了。

以賺時薪員工的角度,這代表每小時賺的錢雖然變多了,但他不能工作那麼多小時了。

更重要的是,老闆不是讓所有人的時數都下降地一樣多,沒經驗的員工受到的打擊會比那些有經驗的員工更多,所以後者可能真的因為最低工資的提升而得利,但前者反而受損了。

圖/Shutterstock 另外,即使是Card當年的研究都發現雇主還有另外一招,就是提高餐飲的價格來彌補工資上漲的損失。

由於美國的窮人平常就很常吃速食,這件事反過頭來還是傷害到窮人。

後續研究也發現,雇主也可能變相在清潔或是食物的品質上省錢,也就是說,雖然沒有少雇用勞工,但廁所可能變髒了一些,薯條可能少了幾根或是軟了一點。

雖然我沒有看過臺灣的研究在談這個問題,但我一直覺得相比小時候,各家速食店的環境都變差了,不知會不會也是這個原因呢? 總的來說,最低工資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它可能可以有效的幫助到某些人,但究竟這些人是誰?又會不會有另外一些人同時受到了傷害?就算我們對這些答案都很清楚了,要怎麼衡量這個政策的好壞又還牽涉到我們要如何權衡利弊。

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我們的政策目標是要提高整體薪資水平或是解決貧富差距,那提高最低工資不會是最有效的工具。

執行編輯:林翊婷 核稿編輯:林欣蘋 平均薪資 貧富差距 調薪 最低工資 關聯閱讀 「近十年內泰國薪資漲了一倍,台灣呢?」──在泰國賣電腦的強者我同學訪談(上) 下一站,世界──續「一個被台灣忽視的高薪專業」:國際工程團隊職缺與薪資標準詳解 作品推薦 台灣人留學美國,彷彿「從城裡進村」?看似另類的文化衝擊,其實並不罕見 為什麼防疫團隊應該要有經濟學家? 參考資料 TOP 陳暐/一個貓奴的經濟學筆記 台北大安區人。

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教於中央大學企管系,目前任教於臺灣大學農經系。

研究專長為神經與行為經濟學。

因為工作與求學的關係足跡遍布美國賓州州學院、俄亥俄州哥倫布、加州洛杉磯與柏克萊、香港以及深圳。

工作之餘喜歡打遊戲、看美劇、吃飯喝酒與當貓奴才。

家中主人為一隻萬中選一的不貪吃橘貓。

看更多 上一篇 韓國性平議題再引戰──「韓國女性享有100多條專屬福利」夠幸福了嗎? 下一篇 韓國性平議題再引戰──「韓國女性享有100多條專屬福利」夠幸福了嗎?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評論Opinion 59,852元平均「實質總薪資」的瘋狂惡戲:真的好意思,這樣玩弄國家統計數據嗎? 職涯Career 「歐洲中心的外包中心」:匈牙利──美麗風光中,生活其實大不易 留學StudyAbroad 為什麼我不念MBA?一個「現實」的情境分析 時事CurrentAffairs 從台中出發,《換日線》響應號召青年領袖放眼世界、發光發聲 熱門文章 1 【海產流言終結者】龍蝦篇:「非洲人再窮也不吃、台灣買爆南非近9成龍蝦」是真是假? 2 戰勝瘟疫的代價,是百萬美元的帳單──美國趁火打劫的醫療系統vs.台灣全民健保的震撼 3 去美國讀書就能留下來工作嗎?數據帶你看「鉅額學費」之後的「殘酷簽證窄門」 4 義大利將開放「數位遊牧」簽證──在米蘭邊看教堂邊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 5 在面試中如何談錢(上):面試第一關就被問到「期望薪水」?你該這樣接招 6 從洗碗機看文化差異:在紐約公寓,它比洗衣機更常見!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