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對中韓學術之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二章:證明宋室南遷,與金國對峙中,朱子集新儒學之大成,一面樹立道統論,確定學術正統;一面撰著資治通鑑綱目,強調國家之正統,復主張華夷觀,鼓吹民族精神。

Togglenavigation 主頁 Post-Print 關於學術集成 English 正體中文 文學院學位論文Item 研究者 學系 學術產出 文章檢視/開啟 (302) 書目匯出 EndnoteRIS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格式資料匯出 GoogleScholarTM 搜尋 政大圖書館 學術資源探索系統 引文資訊 無doi欄位資料顯示引文資訊 社群sharing TAIR相關學術產出 >SimpleRecord >FullRecord 欄位 名稱 題名: 資治通鑑對中韓學術之影響作者: 權重達Quan,Zhong-Da貢獻者: 熊公哲
高明
方豪Xiong,Gong-Zhe
Gao,Ming
Fang-Hao,權重達Quan,Zhong-Da關鍵詞: 資治通鑑中國韓國學術文學司馬光北宋李朝時代中國文學"ZI,-ZHI-TONG-JIANCHINAKOREASI-MA,-GUANGNORTH-SONG-DYNASTYCHINESE-LITERATURELITERATURE"LITERATURE日期: 1978上傳時間: 2016-05-0611:21:55(UTC+8)描述.abstract: 中韓兩國國境相毗鄰,關係密切,因其文化交流之頻繁,早己形成一東方文化圈。

古來,文化之中心為中國,韓國為中國文化圈之邊緣文化,有人更謂韓國文化及中國文化之一變型。

中國為文化古國,其政治、經濟、社會、學術、宗教等、自然影響及周邊國家,周邊國家吸收之後,又各依其國情而有不同之發展。

或不待文化之自然傳播,而逕至該文化中心留學,作深入而有系統之薰習。

韓國即受中國文化影響,且大量派遺留學生前往中國,彼等學習之範圍頗為廣,汎自儒學、佛教、朱子學、陽明學、考證學、乃至近代之天主教、西洋文,化皆直接沿襲於中國。

以是,吾人欲探討韓國之文化與學術,則必先瞭解中國之文化與學術,進而研究兩者之相關處。

韓國方面,研究韓國文化者綦多,然關心於兩國文化之關係者較少;重以二次大戰以後,鼓吹民族自主性之呼聲甚,高而排擊事大主義之潮流遂風靡學學術界。

故韓國學者往往偏重中國文化短處之檢討,而忽略其功能與長處。

惟就學術而言,應同時顧及正面與反面,方可得其真相,此本論文所由作也。

為明悉中椲文化交流之真相,本論文特以司馬光之資治通鑑為題,分析其對於中韓學術之影響。

資治通鑑問世之後,中國方面,形成通鑑學,自古以來,一直深受學人注意;而韓國方面,通鑑學東傳之後,亦普獲重視。

然而,近世以還,韓國學人關心者少之又少,誠憾事也。

故筆者側重於闡發: (1)通鑑精神之變遷過程。

(2)通鑑學與當時政治、學術、思想之關係。

(3)通鑑學東傳以後之演變情形。

其中,尤注重通鑑精神中之正統論與華夷觀;於韓國通鑑學,則著力於通鑑東傳以後,通鑑精神之昇華過程。

於通鑑學之考證與訓則非其所及。

本論文所利用之中國資料,以直接材料與通鑑之論著為主;韓國方面之參考文獻,率皆原始資料,又李朝時代之文集中,有相當豐富之相關篇什,亦酌予採用。

本論文,除導論、結論共分四章,前二章論中國之通鑑學,後二章敘述通鑑學東傳之後,於韓國方面之發展。

今簡介如左: 導論:考察唐未以後與北宋前期中學術思想之潮流,所以見資治通鑑之著述淵源也。

第一章:研述司馬光撰修資治通鑑之環境,以及時代背景,發現資治通鑑并非單純之史書,而為政治教科書。

於彼時政治狀況下,司馬光擁護傳統,以資治通鑑表達其政治理論,反對王安石之急進改革。

而北宋皇帝亦皆認定資治通鑑之資治機能,多方關 心,并用為強化君主權之理論依據。

第二章:證明宋室南遷,與金國對峙中,朱子集新儒學之大成,一面樹立道統論,確定學術正統;一面撰著資治通鑑綱目,強調國家之正統,復主張華夷觀,鼓吹民族精神。

而後略述元明之通鑑學。

明亡,土夫之撰讀通鑑論,檢討中國歷中大之興亡原因,於,此特論船山先生之正統論、華夷觀、未來觀。

第三章:考究資治通鑑之東傳時期,約距資治通鑑初刊完成後三十∼五十年,蓋高麗仁宗時(代南宋初),金富軾已依資治通鑑撰三國史記故也。

此後,高麗內憂外亂,資治通鑑不甚為人所重;迄高麗末、李朝初(元末明初),李成桂掌權,崇儒排彿,方大力吸收資治通鑑。

既而,朱子學以及其通鑑綱目播遷,亦為李朝所信奉。

因李朝熱心推廣通鑑學,於學術、教育、政治、印刷術之等造成極大影響。

第四章:說明通鑑學東傳後,於學術、思想之影響。

由元末歷明朝(李朝前期),不獨吸收并模倣通鑑學,而修東國通鑑等書。

及明末清初以降,李朝士大夫一者批評明商輅之續綱目,而崇奉朱子學以及朱子綱目,本其綱目凡例,撰修宋、元歷史,確立正統論、華夷觀,發揚朱子之精神。

再者,尤強烈維持慕華思想,蔑視滿清之文化不似中華,自謂「小中華」,以中華文化保存者自任,發揮李朝之主體意識。

本論文之完成,蒙熊師翰叔、高師仲華、方師杰人之指導,舉凡資料之蒐集、大綱之擬定、文字之修飾,皆一一加以斧正;羅所長宗濤博士,亦多方校正、斟酌,裁成之德,曷曰敢忘。

另有曹愉生、程南洲、王國良學長,梁煌儀、耿志堅同學之連夜校正,俾本論文順利付,梓并致謝忱。

由於腹笥誠虛,疏漏之處,所在多有,望大雅大雅君子指教,匡我不逮。

描述: 博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8190資料類型: thesis DC欄位 名稱 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熊公哲
高明
方豪zh_TWdc.contributor.advisorXiong,Gong-Zhe
Gao,Ming
Fang-Hao,en_USdc.contributor.author權重達zh_TWdc.contributor.authorQuan,Zhong-Daen_USdc.creator(作者)權重達zh_TWdc.creator(作者)Quan,Zhong-Daen_USdc.date(日期)1978en_USdc.date.accessioned2016-05-0611:21:55(UTC+8)-dc.date.available2016-05-0611:21:55(UTC+8)-dc.date.issued(上傳時間)2016-05-0611:21:55(UTC+8)-dc.identifier(其他Identifiers)B2002008190en_USdc.identifier.uri(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3018-dc.description(描述)博士zh_TWdc.description(描述)國立政治大學zh_TWdc.description(描述)中國文學系zh_TWdc.description.abstract(摘要)中韓兩國國境相毗鄰,關係密切,因其文化交流之頻繁,早己形成一東方文化圈。

古來,文化之中心為中國,韓國為中國文化圈之邊緣文化,有人更謂韓國文化及中國文化之一變型。

中國為文化古國,其政治、經濟、社會、學術、宗教等、自然影響及周邊國家,周邊國家吸收之後,又各依其國情而有不同之發展。

或不待文化之自然傳播,而逕至該文化中心留學,作深入而有系統之薰習。

韓國即受中國文化影響,且大量派遺留學生前往中國,彼等學習之範圍頗為廣,汎自儒學、佛教、朱子學、陽明學、考證學、乃至近代之天主教、西洋文,化皆直接沿襲於中國。

以是,吾人欲探討韓國之文化與學術,則必先瞭解中國之文化與學術,進而研究兩者之相關處。

韓國方面,研究韓國文化者綦多,然關心於兩國文化之關係者較少;重以二次大戰以後,鼓吹民族自主性之呼聲甚,高而排擊事大主義之潮流遂風靡學學術界。

故韓國學者往往偏重中國文化短處之檢討,而忽略其功能與長處。

惟就學術而言,應同時顧及正面與反面,方可得其真相,此本論文所由作也。

為明悉中椲文化交流之真相,本論文特以司馬光之資治通鑑為題,分析其對於中韓學術之影響。

資治通鑑問世之後,中國方面,形成通鑑學,自古以來,一直深受學人注意;而韓國方面,通鑑學東傳之後,亦普獲重視。

然而,近世以還,韓國學人關心者少之又少,誠憾事也。

故筆者側重於闡發: (1)通鑑精神之變遷過程。

(2)通鑑學與當時政治、學術、思想之關係。

(3)通鑑學東傳以後之演變情形。

其中,尤注重通鑑精神中之正統論與華夷觀;於韓國通鑑學,則著力於通鑑東傳以後,通鑑精神之昇華過程。

於通鑑學之考證與訓則非其所及。

本論文所利用之中國資料,以直接材料與通鑑之論著為主;韓國方面之參考文獻,率皆原始資料,又李朝時代之文集中,有相當豐富之相關篇什,亦酌予採用。

本論文,除導論、結論共分四章,前二章論中國之通鑑學,後二章敘述通鑑學東傳之後,於韓國方面之發展。

今簡介如左: 導論:考察唐未以後與北宋前期中學術思想之潮流,所以見資治通鑑之著述淵源也。

第一章:研述司馬光撰修資治通鑑之環境,以及時代背景,發現資治通鑑并非單純之史書,而為政治教科書。

於彼時政治狀況下,司馬光擁護傳統,以資治通鑑表達其政治理論,反對王安石之急進改革。

而北宋皇帝亦皆認定資治通鑑之資治機能,多方關 心,并用為強化君主權之理論依據。

第二章:證明宋室南遷,與金國對峙中,朱子集新儒學之大成,一面樹立道統論,確定學術正統;一面撰著資治通鑑綱目,強調國家之正統,復主張華夷觀,鼓吹民族精神。

而後略述元明之通鑑學。

明亡,土夫之撰讀通鑑論,檢討中國歷中大之興亡原因,於,此特論船山先生之正統論、華夷觀、未來觀。

第三章:考究資治通鑑之東傳時期,約距資治通鑑初刊完成後三十∼五十年,蓋高麗仁宗時(代南宋初),金富軾已依資治通鑑撰三國史記故也。

此後,高麗內憂外亂,資治通鑑不甚為人所重;迄高麗末、李朝初(元末明初),李成桂掌權,崇儒排彿,方大力吸收資治通鑑。

既而,朱子學以及其通鑑綱目播遷,亦為李朝所信奉。

因李朝熱心推廣通鑑學,於學術、教育、政治、印刷術之等造成極大影響。

第四章:說明通鑑學東傳後,於學術、思想之影響。

由元末歷明朝(李朝前期),不獨吸收并模倣通鑑學,而修東國通鑑等書。

及明末清初以降,李朝士大夫一者批評明商輅之續綱目,而崇奉朱子學以及朱子綱目,本其綱目凡例,撰修宋、元歷史,確立正統論、華夷觀,發揚朱子之精神。

再者,尤強烈維持慕華思想,蔑視滿清之文化不似中華,自謂「小中華」,以中華文化保存者自任,發揮李朝之主體意識。

本論文之完成,蒙熊師翰叔、高師仲華、方師杰人之指導,舉凡資料之蒐集、大綱之擬定、文字之修飾,皆一一加以斧正;羅所長宗濤博士,亦多方校正、斟酌,裁成之德,曷曰敢忘。

另有曹愉生、程南洲、王國良學長,梁煌儀、耿志堅同學之連夜校正,俾本論文順利付,梓并致謝忱。

由於腹笥誠虛,疏漏之處,所在多有,望大雅大雅君子指教,匡我不逮。

zh_TWdc.source.uri(資料來源)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8190en_USdc.subject(關鍵詞)資治通鑑zh_TWdc.subject(關鍵詞)中國zh_TWdc.subject(關鍵詞)韓國zh_TWdc.subject(關鍵詞)學術zh_TWdc.subject(關鍵詞)文學zh_TWdc.subject(關鍵詞)司馬光zh_TWdc.subject(關鍵詞)北宋zh_TWdc.subject(關鍵詞)李朝時代zh_TWdc.subject(關鍵詞)中國文學zh_TWdc.subject(關鍵詞)"ZI,-ZHI-TONG-JIANen_USdc.subject(關鍵詞)CHINAen_USdc.subject(關鍵詞)KOREAen_USdc.subject(關鍵詞)SI-MA,-GUANGen_USdc.subject(關鍵詞)NORTH-SONG-DYNASTYen_USdc.subject(關鍵詞)CHINESE-LITERATUREen_USdc.subject(關鍵詞)LITERATURE"en_USdc.subject(關鍵詞)LITERATUREen_USdc.title(題名)資治通鑑對中韓學術之影響zh_TWdc.type(資料類型)thesisen_U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