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支配自我專注力?從理解意識的極限開始吧!——《心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理解意識的極限開始吧!——《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好書搶先看活得科學精神心理如何支配自我專注力?從理解意識的極限開始吧!——《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行路出版・2019/07/03・4717字・閱讀時間約9分鐘・SR值529・七年級+追蹤編按:掌控意識便可影響人生品質,能夠掌握自我意識的人也比較快樂。

在進入「心流」知前,我們必須理解意識的限制,才能掌控自己的精神能量,優化人生品質。

意識有極限嗎?如果我們可以將意識包含的內容無止盡地擴大,那麼人類的幾個基本夢想就可以實現了,我們將會長生不老、無所不能,換句話說,就跟神一樣。

如果我們的思考沒有限量,那麼便可以感覺所有的事、做所有的事,還可以接收所有資訊,讓生命中的每一瞬間都擁有豐富的經歷。

這麼一來,我們便可以在一生中體驗上百萬個,甚至無限個不一樣的人生。

如果我們的思考沒有限量,那麼人類的幾個基本夢想就可以實現了。

圖/pixabay但很遺憾的,我們的神經系統不是沒有限度的,它在特定時間內能處理的資訊就是這麼多。

進入意識的「事件」太多了,如果沒有即時處理,很快便會被新來的事件擠出去。

邊走路邊嚼口香糖很簡單,但是同時要再多做幾件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思緒間的銜接必須非常順暢,否則很容易就會亂了陣腳。

當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就感覺不到悲傷或快樂。

我們也沒辦法在邊跑步邊唱歌的同時,還一邊記帳,因為這些事都需要大量注意力。

有限是多有限?現有的科學知識推測,我們的神經系統同一時間可以處理的資訊量,頂多是七位元,這包括聲音辨別、影像刺激、可辨識的情緒或思想等,而從一組位元轉換到另一組位元所需最短的時間是十八分之一秒。

利用這些數據,我們推算出一個人在一秒鐘內能處理的資訊量,大約是一二六位元,或是每分鐘七五六○位元,每小時五十萬位元。

如果人一生的年歲是七十年,每天醒著的時間是十六個小時,那麼一輩子可以處理的資訊量是一千八百五十億位元。

這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了,我們的每一個思緒、每一個記憶、每一個感覺和動作,全都涵蓋在裡面。

一千八百五十億聽起來像天文數字,但事實上沒有想像中的大。

圖/pxhere我們可以這麼了解意識的有限:要理解一個人的說話內容,我們每秒鐘得處理四十位元的資訊。

如果我們的極限是每秒鐘處理一二六個位元的資訊,理論上,我們同一個時間可以聽三個人說話,只不過前提是不能有其他想法或感知進入意識。

也就是,我們沒辦法在聽他們講話的同時,還注意到他們的表情、思考他們為什麼這麼說,或是注意他們的穿著。

當然,這些數據是以我們目前對大腦的認識所做的推測,可能低估也可能高估。

樂觀的人認為,演化的結果讓我們的神經系統發展出可以處理「塊狀」資訊的能力了,所以能處理的資訊量也大幅提升。

算數、開車之類的事也愈趨自動化,這讓我們的大腦有更多空間處理其他資訊。

另外,我們也學會了利用符號,像是文字、數字、抽象概念與程式化的敘事方式,來濃縮資訊。

例如《聖經》裡的每一個寓言,都是結合眾多人的經驗而得來不易的教訓。

樂觀的人也說,意識是「開放的系統」,可以無限的擴展,沒有必要考慮它的極限。

只要沒有什麼急迫的事情占據大腦,大部分人處理的資訊量都遠低於極限。

圖/pixabay但是壓縮刺激的效果並沒有預期中的好。

為了生存,我們醒著的時間中,有百分之八得花在吃東西,與洗澡、穿衣服、刮鬍子、上廁所等照顧身體的需求上,這些事加在一起,大約會占據百分之十五的意識。

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我們很難同時從事需要高度注意力的事。

只要沒有什麼急迫的事情占據大腦,大部分人處理的資訊量都遠低於極限。

一個人一天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不需要盡責任義務的,也就是寶貴的「休閒時間」,在這段時間,大部分人都是盡量放空大腦。

不用花太多心思的活動幾乎有一半的美國成年人,空閒時間是在電視機前度過的。

看電視時,雖然也需要處理影像資訊,但電視節目的設計和角色往往是不斷重複的,不需要花太多注意力在記憶、思考或意志力上。

也難怪,大家會認為自己在看電視時的注意力、技能的使用、思慮的清晰度和感覺的強度都是最低的。

至於其他在家從事的休閒活動,需要的注意力也不過就高了一點點。

看報章雜誌、閒聊、望著窗外發呆,這些事牽扯到的新資訊都不多,所以也不需要太多注意力。

看電視時,不需要花太多注意力在記憶、思考或意志力上。

圖/pixabay所以說,有生之年可以享受一千八百五十億位元的事件可說是高估了,也可能是低估了。

如果是考慮大腦理論上可以處理的數據總量,那這個數字可能太低了;但是如果看人們怎麼實際使用大腦,這個數字很可能是高估了。

不管是哪一種狀況,一個人可以經歷的就是這麼多而已。

因此,篩選進入我們意識的資訊就變得非常重要;事實上,它們決定了我們的生命內容與品質。

資訊是如何進入腦中的?資訊要進入意識有兩個管道,一個是我們刻意將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另一個是基於生物或社會指示。

例如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我們可能經過了幾百輛車,卻沒有真正注意它們。

它們的顏色形狀都只是一閃即過,看過就忘了。

可是偶爾我們也會注意到一輛特別的車,或許是因為它在車道間忽左忽右的開著,或是它的速度特別慢,又或是它的外觀特殊。

這部車的影像會進到我們的意識中,我們會知道它的存在。

在我們的大腦裡,這部車的視覺資訊(例如「忽左忽右」)會被拿來和記憶中其他行為不當的車放在一起比較,並決定它應該歸在哪一類,是沒有經驗的駕駛、酒後駕駛,還是有經驗但是一時分心的駕駛呢?一旦這個事件和其他已知事件配對好了,它的身分就明確了。

接下來我們會評估:我該擔心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就得決定適當的行為反應:我該加速前進、慢下來、換個車道,或是停下來通知巡邏警察呢?複雜的心理操作必須在幾秒鐘內完成。

圖/pixabay這一連串複雜的心理操作必須在幾秒鐘,甚至不到一秒鐘內完成。

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判斷看似不可能,但事實情況就是如此。

而且它的發生不是反射動作,而是藉著注意力才得以完成的。

我們的注意力在數百萬位元的資訊中,挑選了值得關切的幾個位元。

接著又從記憶中取出了相關的參考資料,並評估整個事件,做出正確的決定。

儘管能力強大,但注意力還是無法超越我們先前提過的極限,也就是我們在同一個時間點可以注意並處理的資訊量就是這麼多。

從記憶庫中取出資訊,把它和正在關注的焦點一起比較,進行評估,做出抉擇,這每一個步驟都仰賴大腦有限的處理能力。

當這位駕駛注意那部可能製造麻煩的車子時,如果想要避免意外發生,就必須停止講手機。

有些人知道怎麼有效運用這樣無價的資源,有些人卻把它白白浪費掉了。

懂得掌控意識的人,必定具有隨時可以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全神貫注,不受其他事物分心。

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即使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到樂趣無窮。

專注力的運用我們在支配自己有限的專注力,如果不是把它聚集成一道能量,就是任由它隨意散射。

圖/pixabay我們在支配自己有限的專注力,如果不是把它聚集成一道能量,就是任由它隨意散射。

支配注意力的方式可以決定生活樣貌與內涵,塑造出截然不同的現實狀態。

我們經常用來描述個人性格的字眼,像是個性外向、積極進取、偏執妄想等,講的其實就是一個人建構注意力的模式。

在同一場派對上,個性外向的人會試著和他人進行有趣的互動,積極進取的人會企圖建立對自己有利的人脈關係,偏執妄想的人則擔心陷入危險,處處提高警覺。

我們有無數種方式可以支配注意力,有些可以讓生活更加豐富,有些則讓生活苦不堪言。

當我們跨越文化或職業類別來看注意力的結構時,會發現它的可塑性更加明顯。

愛斯基摩獵人可以分辨十多種雪,永遠知道風的方向和速度。

你可以把一個來自太平洋美拉尼西亞島(Melanesia)的水手矇上眼睛,帶他到離家數百英里的海上,他只需要在海面上漂浮幾分鐘,就可以根據洋流在身上的作用,判斷自己所在的位置。

音樂家可以聽出一般人分辨不出來的細微差異,股票經紀人可以察覺一般人感覺不到的市場變動,好醫生可以一眼看出病人的問題所在,都是因為他們對注意力做過訓練,才有辦法處理這些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對注意力做訓練,才有辦法處理這些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圖/pixabay注意力可以決定哪些事會出現在意識中,而且我們也需要注意力來執行發生在意識裡的其他心靈活動,像是記憶、思考、感覺和做抉擇等,所以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一種精神能量。

沒有這股能量我們就成不了事,而做事的時候會消耗這股能量。

因著使用這股能量的方式,我們創造了自己。

我們的記憶、想法與感覺都由它塑造。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股力量也是我們控制、受我們支配的,因此,它便成了我們試圖改善經驗品質時最重要的工具。

但是,上面的「我們」,那個理應掌控注意力的我們指的是誰呢?那個決定如何使用來自神經系統這股精神能量的「我」在哪裡?為靈魂掌舵的主人又在哪裡呢?一旦我們考慮到這些問題,就會發現那個「我」,或是我們現在開始以「自我」稱呼的人,本身就是意識的一部分,而且從來沒有偏離注意力的焦點太遠。

想當然爾,我們的自我肯定會出現在自己的意識中;在認識我的人的意識中,我也會以他們所認識的我存在,但他們意識中的「我」,很可能跟「原始」的我,也就是我眼中的自我,有很大的差距。

自我的塑造「自我」跟一般的資訊不同。

事實上,它包含了進到意識裡的每一件事物,所有記憶、行為、欲望與痛苦,更重要的是,這個「自我」還代表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建立起來的目標層級。

一位政治活動分子的意識很難和他的意識形態區隔,一個銀行家的自我可能以他的投資做包裝。

當然,我們一般不會用這方式來看待自己。

我們很少注意到這部分的自我,因為我們意識到的,通常是我們的外表、我們給人的印象,或是希望自己可以變成的樣子。

我們意識到的通常是我們的外表、我們給人的印象,或是希望自己可以變成的樣子。

圖/jble.af.mil我們的自我多半和身體相關,或是把範圍再擴大一點,延伸到我們的車子、房子或家人。

然而,不管我們知不知道這件事,自我都是意識中最重要的元素,因為在象徵性上,它代表了意識裡的所有內容,以及它們的相互關係。

耐著性子讀到這裡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像在兜圈子一樣。

如果注意力,或說精神能量,是受自我支配的,自我是意識的內容與目標的總和,而自我意識的內容與目標又是反映注意力支配的結果,最後得到的就跟「雞生蛋、蛋生雞」一樣,沒完沒了。

我們一下子說自我可以主導注意力,一下子又說注意力決定自我。

事實上,這兩句話都是對的:意識並不是一個線性系統,而是互有因果關係的循環。

沒有錯,注意力可以塑造自我,而自我又受注意力塑造。

——本文摘自《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2019年3月,行路出版。

數感實驗室即將開設「數感宇宙探索課程」,填寫調查問卷就能優先收到早鳥優惠!填寫調查問卷,即可收到早鳥優惠!相關標籤:塑造專注力心理操作思考意識注意力神經系統精神自我記憶資訊熱門標籤:大麻NASA女科學家量子力學CT值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行路出版16篇文章・ 7位粉絲+追蹤行路為「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旗下新創的出版社,出版知識類且富科普或哲普內涵的書籍,科學類中尤其將長期耕耘「心理學+腦科學」領域重要、具時代意義,足以當教材的出版品。

行路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alkPublishingRELATED相關文章疫苗分配平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大膽創新的研發計畫,化不可能為可能——《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直擊BNT疫苗開發幕後:第三期試驗結果——《疫苗商戰》COVID-19爆發初期,與時間賽跑的病毒學家張永振——《疫苗商戰》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兒童該打COVID-19疫苗嗎?(二)真實世界顯示,兒童疫苗防重症18小時前難道台灣曾是喜馬拉雅山的一部份嗎?71天前宇宙是靜態還是在膨脹?又是誰先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12天前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越鋪張的婚禮越難持久──法科地史合作企劃12天前千萬別說《千萬別抬頭》有幫科學說了什麼——《科學月刊》112022/04/10強大卻脆弱的白玫瑰「蘇媽媽」?——由《華燈初上》看高敏感人格22022/04/07餵飽全人類,需要她與她的科學——余淑美專訪22022/03/30一票也是關鍵!從權力指數看投票的影響力——《生而為人的13堂數學課》22022/03/2921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210好書推薦好書搶先看文明足跡醫療健康疫苗分配平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天下文化・2022/04/17・1888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追蹤作者/艾伯特.博爾拉Dr.AlbertBourla博士譯者/廖月娟各國疫苗分配失衡大多數高收入國家都是第一批下訂單,以確保2021年一整年的疫苗供應無虞。

歐洲、美國、日本與英國等多個國家都訂購了我們的疫苗。

遺憾的是,很多國家因為對mRNA技術沒有信心,或是由於其他藥廠承諾會在當地生產,決定完全使用其他疫苗,特別是中等收入與低收入國家。

我們在當地的團隊盡了全力,可惜沒能改變這些國家領導人的想法。

我看著Excel表格,發現分配給高收入國家的疫苗數量高得不成比例,實在令人憂心。

我親自和沒有向我們訂購疫苗的中、低收入國家接洽。

我寄信給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同時我們在當地的團隊則繼續努力,但是大都沒有成功。

到了2020年10月,即使在這場新冠疫苗競賽中,輝瑞顯然已經拔得頭籌,又有幾個國家向我們預購疫苗,但是訂購的中、低收入國家仍然不夠多,疫苗分配比例依然失衡。

關於美國多訂購的那一億劑不過,當疫苗獲得證實有效之後,情況就有了變化。

首先,已經訂購一億劑疫苗的美國政府與我們接洽,表明要再買一億劑。

幾個月前,當我們能夠供應的疫苗產量即將售罄時,早已經告知曲速行動,最好再多訂購一億劑。

然而,他們拒絕了。

我親自打電話給曲速行動的領導團隊,告訴他們歐洲已經訂購兩億劑,為了謹慎起見,他們也應該這麼做。

還記得我當時說,如果美國政府無法從一間美國公司獲得疫苗,豈不是挺尷尬?我還強調,輝瑞將尊重承諾,嚴格依照已經確認訂單的順序來分配疫苗。

換句話說,如果他們日後改變主意,想要多訂疫苗,我們也不會從已經下訂單的國家那裡調動產量過來,結果還是遭到曲速行動拒絕。

然而,現在他們要求再多訂購一億劑,而且還要我們立即交貨。

問題是,我們前六個月的預計供應量都分配好了,很難在六月前額外生產出美國政府要的一億劑疫苗,但是2021年下半年交貨就沒問題。

然而,出於其他原因,談判陷入僵局。

這時,川普總統的女婿兼白宮顧問傑瑞德.庫許納(JaredKushner)打電話給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原本以為再提供美國一億劑疫苗是很單純的一件事。

根據我們已經達成的協議,美國政府可以額外添購疫苗,但是官僚主義作祟,從中阻礙疫苗採購流程。

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由於疫苗已經獲得核准,他們沒辦法或者是不想依照當初疫苗等待核准時的協議下訂。

我則是不願重啟談判,總覺得這像是潘朵拉的盒子,畢竟先前我們花費好幾週談判才達成協議。

這時,抨擊川普政府沒有購買足夠疫苗的聲浪愈來愈大。

庫許納打電話來了解問題。

我向他解釋情況,並且要求在合約中新增條款以重啟談判。

庫許納指出,這些事情實在荒謬,並承認這是官僚主義的問題,他會再打電話給關鍵人物。

秉持平等原則多虧庫許納的介入,事情終於解決了。

幾天後,經過幾次的電話溝通,我們的律師擬出一個雙方都同意的解決方案。

但是,交貨時程表的問題再次浮現。

庫許納態度強硬,要求增購的一億劑疫苗必須在2021年第二季全部交貨。

如果答應他的要求,我們就得把原來要給加拿大、日本與拉丁美洲國家的疫苗先調給美國,但是這些國家都比美國更早下訂單,也在等待第二季可以取得疫苗。

因此,我拒絕他的要求,兩人吵得臉紅脖子粗。

我還提醒他,我早就和曲速行動的負責人施勞威說得一清二楚,我們不會把其他國家的疫苗調給美國,先前簽訂第一份協議時甚至低聲下氣的請求曲速行動增購疫苗,但他們一再拒絕。

然而,庫許納不肯讓步。

在他看來,美國無論如何都得優先拿到疫苗;不過對我而言,平等才最重要。

他還堅持,一旦我們的疫苗可以從卡拉馬祖工廠出貨,必須先給美國額外的一億劑,再給其他國家。

他提醒我,他代表政府,他們會設法貫徹自己的意志。

「悉聽尊便,傑瑞德,」我說:「我寧願日本首相是向你抱怨東京奧運取消,而不是向我客訴。

」幸好,我們的生產團隊繼續創造奇蹟。

他們提交新的生產時程表給我,看來我們得以在4月至7月間增加產量,滿足美國添購疫苗的要求,卻不必削減給其他國家的疫苗。

有了這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我們總算簽訂合約。

兩天後,庫許納從海湖莊園(Mar-a-Lago)打電話給我,感謝我的合作,這次風波終於圓滿落幕。

——摘自《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2022年3月,天下文化。

數感實驗室即將開設「數感宇宙探索課程」,填寫調查問卷就能優先收到早鳥優惠!填寫調查問卷,即可收到早鳥優惠!相關標籤:疫苗分配不均疫苗研發輝瑞疫苗熱門標籤:大麻NASA女科學家量子力學CT值所有討論 2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狐禪2022/04/17回覆要一個人為另一個人犧牲,這很有可能;但要一個社會為另一個社會犧牲,那是不可能的。

#2fierycloud2022/04/17回覆2021/06/21/fact-sheet-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announces-allocation-plan-for-55-million-doses-to-be-shared-globally/2021/06/03/fact-sheet-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unveils-strategy-for-global-vaccine-sharing-announcing-allocation-plan-for-the-first-25-million-doses-to-be-shared-globally多拿的兩批220萬劑?天下文化46篇文章・ 459位粉絲+追蹤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

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

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RELATED相關文章如果天空少了月亮,地球會怎麼樣?——《有趣的天文學》為何人類對火星如此執著?火星曾有過生命嗎?——《有趣的天文學》太陽系裡最大的峽谷、最高的火山,都在火星上!——《有趣的天文學》疫苗分配平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兒童該打COVID-19疫苗嗎?(二)真實世界顯示,兒童疫苗防重症18小時前難道台灣曾是喜馬拉雅山的一部份嗎?71天前宇宙是靜態還是在膨脹?又是誰先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12天前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越鋪張的婚禮越難持久──法科地史合作企劃12天前千萬別說《千萬別抬頭》有幫科學說了什麼——《科學月刊》112022/04/10強大卻脆弱的白玫瑰「蘇媽媽」?——由《華燈初上》看高敏感人格22022/04/07餵飽全人類,需要她與她的科學——余淑美專訪22022/03/30一票也是關鍵!從權力指數看投票的影響力——《生而為人的13堂數學課》22022/03/29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