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历法中廿四个特定节令) - 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小满,江河渐满”。

另有解释是指北方麦类等夏熟 ... 百度首页 网页 新闻 贴吧 知道 网盘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百科 首页 历史上的今天 百科冷知识 图解百科 秒懂百科 懂啦 秒懂本尊答 秒懂大师说 秒懂看瓦特 秒懂五千年 秒懂全视界 特色百科 数字博物馆 非遗百科 恐龙百科 多肉百科 艺术百科 科学百科 用户 蝌蚪团 热词团 百科校园 分类达人 百科任务 百科商城 知识专题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常见问题 联系方式 下载百科APP 个人中心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15个义项) 展开 收起 添加义项 ▪历法中廿四个特定节令 ▪台湾邮票 ▪2013年徐庚明执导国产动画片 ▪邮票 ▪音阙诗听的音乐专辑 ▪系列手绘动画 ▪2007年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2012年中国农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 ▪2019年3月读者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中国首部大型原创24幕民俗表演 ▪201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2018年济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2017年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2019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2019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二十四节气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历法中廿四个特定节令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0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12]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3-4]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6]   [9]  [34]  百科星图 查看更多 中文名 二十四节气 外文名 24solarterms 起源年代 上古时代 原始历法 干支历 划分依据 斗转星移,圭表测影,太阳黄经 反    映 时候、气候、物候等三候变化 起    源 观象授时、干支历法、农耕文化 发展演变 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重要部分 目录 1 节气渊源 2 时节交替 3 交节时间 ▪ 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4 节气涵义 ▪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 立夏 ▪ 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 立秋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5 节气划分 ▪ 斗转星移 ▪ 圭表测影 ▪ 太阳黄经 6 气候类型 7 天文纬线 8 节气月份 9 民间习俗 10 发展沿革 11 历史价值 12 社会影响 13 节气文化 ▪ 八风 ▪ 节气时间 ▪ 七十二候 14 发行纪念币 15 保护传承 二十四节气节气渊源 编辑 播报 节气渊源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

干支历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十二月令),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又称月建)。

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图”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

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

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北斗星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7-10]     [54]  节气渊源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

“土圭测日影法”划分的节气,把冬至列为“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1645年起沿用至今)订立的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

也就是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当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

黄道圆周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

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11-16]       二十四节气时节交替 编辑 播报 时节交替 上古时代确立廿四节气依据“斗转星移”(斗柄指向),现行确立廿四节气依据“太阳周年视运动”(太阳黄经度数);两种确立方法虽然不同,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相一致。

由于地球一面绕地轴自转,一面绕日公转,在这一过程中,地轴并不与公转的轨道平面相垂直,而呈倾斜状态,致使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平行,形成黄赤交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形成四季更替。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此后南移。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即古人所谓“日南至,日短之至),在此之后向北移动,循环往复。

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黄赤交角)穿越中国境内,它是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纬度线。

北斗星、太阳等天体运行所反映的时节规律与这条线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天文意义上的季节转换时在这条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附近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

[2]  [17-18]   时节交替 廿四节气,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

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现,“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

中国地域广阔,主要位于低、中纬度。

低纬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纬度30度间的空间范围,即30°N至30°S以内,包括热带、副热带(亚热带)两个热量带,是全球太阳辐射和热量比较集中的地带;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这一带相互交迭,气旋活动频繁。

不同的纬度地带,其气候有很大差异。

中国低纬地区(南方地区),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湿润、冬夏温差较小,季节转换时日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明显。

中纬地区(北方地区)降水少、干燥、冬夏温差悬殊,季节转换时气候要素变化明显的是气温,中纬地区四季温差大,气温变化分明。

[13-15]    [19]  二十四节气交节时间 编辑 播报 二十四节气春季 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太阳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度数为315度。

公历2月3-5日交节。

立春是干支历寅月的起始。

[20]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度数为330°。

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

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

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圭表测影法:冬至后105天;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为15°。

公历4月04-06日交节。

清明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

谷雨: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

公历4月19-21日交节。

[2]  二十四节气夏季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度数为45°。

公历5月05-07日交节。

立夏是干支历巳月的起始。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

公历5月20-22日交节。

[21]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

公历6月05-07日交节。

芒种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

公历6月21-22日交节。

[22]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

公历7月06-08日交节。

小暑是干支历未月的起始。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

公历7月22-24日交节。

[2]  二十四节气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

公历8月07-09日交节。

立秋是干支历申月的起始。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

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

公历9月07-09日交节。

白露是干支历酉月的起始。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

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

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寒露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

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2]  二十四节气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

公历11月7-8日交节。

立冬是干支历亥月的起始。

小雪:斗指已;太阳黄经为240°。

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23]  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

公历12月6-8日交节。

大雪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

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

公历1月5-7日交节。

小寒是干支历丑月的起始。

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

公历1月20-21日交节。

[2]  二十四节气节气涵义 编辑 播报 二十四节气立春 立春 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49]  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中国,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

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9]  [24]  [50]  二十四节气雨水 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

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雨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

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地区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地区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51]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

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51]  二十四节气惊蛰 惊蛰,是春季第3个节气,它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

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

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52]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

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

“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

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

“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25]  二十四节气春分 春分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

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

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53]  二十四节气清明 清明,是气清景明的意思。

它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26-27]   二十四节气谷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

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55]  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此时降水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生长发育。

谷雨时节,在中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

“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

冬天,秦岭能够阻挡寒潮南下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28]  [56]  二十四节气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标志着逐渐升温、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29]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期间中国只有南方一些地方有夏季景象。

立夏时节,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真正意义上的夏季景象;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

[30]  [57]  二十四节气小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小满,江河渐满”。

另有解释是指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

[58]  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中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

由于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黄赤交角处的华南一带交汇,这时华南地区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正如民谚云“小满,江河渐满”。

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了,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

对于长江以南地区来说,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

“满”,是指雨水之盈,小满时节雨量大,江河至此小得盈满。

[58]  北方地区: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小满的降雨量很小或无雨,并不如温度的上升更令人印象深刻。

小满节气,往往是北方地区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日照时间最长的时期。

加热北方的干空气比加热南方的湿空气要容易得多,所以小满时,北方一些地方的气温很容易异军突起,上升得很快,与南方的温差进一步缩小。

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

在北方流传这样的说法,小满名称是因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因此叫做“小满”。

[31]  [58]  二十四节气芒种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

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

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是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播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

”意思是讲,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稻、黍、稷等。

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芒种节气作为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是一个播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

因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

农谚“芒种忙,忙着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时节,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南方地区人们忙着插秧播种,北方地区人们则忙着收麦。

[75]  二十四节气夏至 北回归线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

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

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

[76]  二十四节气小暑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盛夏正式开始。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

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

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中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

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中国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由于中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59]  二十四节气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

[61]  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南方多地高温潮湿多雨。

每年7月下旬,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中国北方的华北—东北。

7月下旬至8月上旬(约大暑至立秋期间)是中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60-61]   二十四节气立秋 立秋,表示自此进入了秋季。

它是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

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 [32]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62]  二十四节气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63]  二十四节气白露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

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

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初秋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昼夜热冷交替,寒生露凝。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64]  二十四节气秋分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65]  二十四节气寒露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

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总体来说,寒露节气是一年中气温降得比较快的一段时间,北方大部都会开启秋冬的季节转换。

[66]  二十四节气霜降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

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

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时节。

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24]  二十四节气立冬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渐渐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

[67]  孟冬(立冬至小雪)期间,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

在南方部分地区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

北方地区,在进入冬季前至春季这段时间都很寒冷,冬季几个节气的气候变化不明显,下雪是北方冬季的主要特征。

二十四节气小雪 小雪是冬季第二个节气,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

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

“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68]  二十四节气大雪 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气候要素主要有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

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33]  [69-70]   二十四节气冬至 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71]  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它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

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始点,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着万物更生、新轮回开启。

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

[9]  [35]  二十四节气小寒 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

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24]  [72]  二十四节气大寒 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

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是在大寒节气最冷。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

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24]  [34]  [73]  二十四节气节气划分 编辑 播报 二十四节气斗转星移 斗转星移(上古) 先秦时期中国一些地方依据斗转星移确定节气,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密切关系。

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

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而在轴边上的北斗星看起来就象围绕着北极星转一样,这就产生了“斗转星移”。

时节交替与“黄赤交角”有着密切的关系,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它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自然地理现象。

廿四节气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属同一系统。

“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廿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

由于廿四节气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因此这历法也称作“星辰历”。

[22]  [54]  [67]  古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月建)。

斗柄旋转一圈,谓之一岁,“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上古时代的纪元星名,古人以“岁”来表示寒暑交替,《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

古人认为十二月为宇宙运转的规律法则,如《文子·自然》:“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

”意思是天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每一岁周期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配数字与十二地支,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图艮位)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故“斗柄回寅”为春正;“斗柄回寅”,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斗指寅为立春,斗指壬为雨水,斗指丁为惊蛰,……斗指丑为大寒。

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虽然是古人根据北斗七星斗转星移制定,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斗柄指向法与太阳黄经法两者交节时间基本相一致。

[1]  [36]  二十四节气圭表测影 圭表测影(汉至清初) 到了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圭表测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出日短至(白昼最短)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到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平均。

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

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冬、小雪、大雪。

“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以冬至日作为起点,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平均时间法”划分,与“斗柄指向”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只分享同一个名字,确定方法和起始时间完全不同。

“平均时间法”划分出的每“节气”之间日期相同,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将一个太阳年,划分为季、节、气、候,1年=4季=12节=12气=72候。

又分为十二节(节令)与十二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

将只有节,没有气的月份,置为上个月的闰月。

由于“平均时间法”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实际天象不符。

因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比在北半球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34]  [74]  二十四节气太阳黄经 太阳黄经(现行)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

而从西洋教士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太阳黄经度数)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

即,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经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

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之间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

[11]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

廿四节气,“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以及自然现象规律。

[14]  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37]  二十四节气气候类型 编辑 播报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地理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

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中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

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

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规律,在古代农耕生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4]  [44]  [50]  二十四节气天文纬线 编辑 播报 天文纬线 自然节气转换与天文上的“黄赤交角”紧密相关。

黄赤交角即是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大约在北纬23度26分的地方,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

北回归线(黄赤交角)是地球上一条具有典型天文学意义的特殊纬度线,它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黄赤交角)穿越中国境内。

北回归线的纬度值为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

它还深刻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其它自然地理现象,如地球上四季变化以及五带、气压带、风带、气候带、自然带变化等等自然现象。

“二十四节气”编排与这条特殊天文纬线以及中国的气候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38-39]   二十四节气节气月份 编辑 播报 节气月份 “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十二月建”的划分是以节令为准,即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作为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之始。

干支建元,以寅开始。

干支古历建元的起始在西汉著作《淮南子.天文训》中有收录:“天维建元,常以寅始,右徙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尔雅·释天》)。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

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

即如《淮南子·天文训》中所讲:“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岁;四时成岁,起于寅、终于丑。

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

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6]  [34]  二十四节气民间习俗 编辑 播报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

“分”即春分和秋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

“四立”与“二分二至”加起来共为“八节”,民间称为“四时八节”。

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岁首,在期间会举行多种民俗活动。

上古时代,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正月塑,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驱邪消灾、祈年纳福、迎新春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起始,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着万物更生、新轮回开启;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

在“四时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节气既是自然节气也是民间重要节日。

其它节气也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

[40-41]   二十四节气发展沿革 编辑 播报 北斗 二十四节气与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属同一系统,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上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廿四节气原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它是古人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廿四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

汉代是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二十四节气正式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成书于西汉初年(前179-前121)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据文献记述,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在商时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时期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

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订了《太初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日影长度测定“二十四节气”,以日影最长、白昼最短这天为冬至日,列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现行列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

按太阳黄经度数(“定气法“)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在国际通用的公元历日期几乎是固定的,最多相差一两天。

经历史发展,农历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以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成为了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8-9]   [42-43]   二十四节气历史价值 编辑 播报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二十四节气从古至今对人们的生活、文化有着实用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对时间的具体切分,其更替和周期性复现,其中标志节气变化的节气日则是时间推迁和流转的标志性时间,是重要的阴阳转化节点。

廿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以北斗星的斗柄所指为“建”,以“斗柄指寅”为春正(正月),其以春季第一个月为正月的历法制度对后世历法“建正”影响深远。

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由此成为了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有些节气也就是节日。

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的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

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

这些活动,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除凶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

此外,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俗。

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

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总之,围绕着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众多的信仰、禁忌、仪式、礼仪、娱乐、饮食、养生、传说、故事等习俗活动。

因此,对人们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体系,更是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活与民俗系统。

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在民众日常社会生活中日益流行与普及开来,与此有直接关系。

[6]  [8-9]   [19]  [44]  二十四节气社会影响 编辑 播报 从历史上看,二十四节气早就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

有的地方虽然季节变换不明显,但那里的人民依然在传承、弘扬着二十四节气及其附着的文化,充分表明了它的文化价值。

早在古代二十四节气就已经被朝鲜、日本等其他国家接受,结合其国家实际情况与民族文化后沿用到现代。

在越南传统历法中,保留了大部分“二十四节气”,同时变更了某些节气的时间,更加适用于越南的实际情况。

越南虽然官方使用阳历,但是在民间还是有部分人使用传统阴阳历,特别是农民,仍然遵循着节气来安排农耕生产。

[3]  [44-45]  在历史发展中文化交流传播,廿四节气中反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先秦时期便在各地流传。

西方四季划分是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夏季以夏至为起始、秋季以秋分为起始、冬季以冬至为起始。

“二分二至”中的春分更成了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国的新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二十四节气传入日本已有1000多年,有的节气被列入日本的法定祝日(节日)。

古代日本一直使用中国农历,遵循“二十四节气”作息。

[9]  [45]  [77]  二十四节气节气文化 编辑 播报 二十四节气八风 八风,统指四时气候变化而言。

《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

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易学,广莫风对应北方坎位、条风对应东北方艮位、明庶风对应东方震位、清明风对应东南方巽位、景风对应南方离位、凉风对应西南方坤位、阊阖风对应正西方兑位以及不周风对应西北方乾位。

[24]  [34]  二十四节气节气时间 春季日期夏季日 期秋季日 期冬季日 期立春2月3-5日立夏5月5-7日立秋8月7-9日立冬11月7-8日雨水2月18-20日小满5月20-22日处暑8月22-24日小雪11月22-23日惊蛰3月5-7日芒种6月5-7日白露9月7-9日大雪12月6-8日春分3月20-22日夏至6月21-22日秋分9月22-24日冬至12月21-23日清明4月4-6日小暑7月6-8日寒露10月8-9日小寒1月5-7日谷雨4月19-21日大暑7月22日-24日霜降10月23-24日大寒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是汉后文人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以五日为一候。

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

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5天为一候),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以广泛运用。

“七十二候”分别为: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46]  二十四节气发行纪念币 编辑 播报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2年8月7日发行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一套。

该套金银纪念币共28枚,其中金质纪念币4枚,银质纪念币24枚。

[78]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 编辑 播报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有利于提升这些节气的知名度、保护其文化内蕴。

对二十四节气及其蕴含的优秀文化,如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智慧,及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认识,要进行认真研究、探讨,以期有助于当今社会;对延续、传承几百乃至上千年的一些民俗文化事项,积极挖掘符合时代的内容,使其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3]  [5]  [44]  [47]  2019年7月,由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正式成立。

[9]  [44]  [47-48]  zhua曲子白渡白颗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立即前往>> 分享你的世界 查看更多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古人将天意之美融化到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高鹗续作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中,他安排了贾元春死在一个年前立春的年份。

书中写道:“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这正是年前立春的案例。

能静居看历史 竖鸡蛋能带来好运?春分竖蛋的习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是先民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观察到的时间现象之一。

白天最长的一天、黑夜最长的一天以及昼夜等分的日子,这些关键的时间点自然也就成为了先民们最早注意到的日子,于是有了二分二至的概念。

所以春分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下来的节气之一。

浩然文史 匠心计划创作者,百度2021百大创作者,百家榜创作者,学者,历史学博士,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白茶开采越早越好?别被忽悠啦,你可能会买到冬芽,不好喝还费钱 虽说,春茶年年都会有。

但每年的天气不同,气候变化不同,决定新茶的风味也会有所差异。

1982年的拉菲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少不了“年份好”这个关键因素。

所以,老茶客们才会格外关注新茶的话题。

新一年,新风采,新期盼,新茶味。

盼着喝新茶尝鲜的心情,无可厚非。

小陈茶事 匠心计划创作者,优质美食领域创作者 《人间时节》:你最喜欢哪个节气呢?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超美的书,《人间时节》。

书中详细讲述了中国独有的文化,二十四节气,并给节气配了美丽的插图。

从立春到大寒,象征我国古老的文化和古人的智慧。

我很喜欢春天的所有节气,立春、春风、谷雨、清明,是冬去春来,暖风细雨,万物复苏的季节。

我也很喜欢映日荷花别 Joker戚小帅 冬至在古代不仅仅是节气,还是一个节日,唐朝的冬至节胜过春节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当太阳黄经达270°,就到了冬至,每年的冬至一般都在公历12月21-23日左右,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但并不是最冷的一天,在冬至之前,地面还有积热,冬至之后,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当然我国跨纬度比较大,各 历史百家争鸣 优质创作者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期确立的呢? 二十四节气可谓是古代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之一,那么你知道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期确立的嘛?一起去看看看吧!根据史书记载二十四节气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

小伙伴们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小伙伴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历史传闻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xixi201867 涵义极其复杂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 众所周知,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而它围绕太阳的公转,需要365日5时48分46秒。

由于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始终存在着66°34′的夹角,如此一来造成阳光对地球各地造成直射和斜射的区别。

历史大学堂 星问答计划创作者,万象大会年度创作者,历史达人,优质创作者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古人将天意之美融化到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中国继中医针灸、珠算后第三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代表作。

第一场春雨的来临、被雷声 能静居看历史 今日立春,立春的气候与习俗,可不只是春天开始那么简单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诸多的习俗,其实也都是勤劳的中国人对丰收的一种祈盼。

浩然文史 万象大会年度创作者百家榜创作者百家号金牌导师历史学博士学者,学者历史学博士,历史爱好者,优质创作者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雨水节气,3个角度,带你走进春白茶! 眼看部分绿茶新茶已经上市,今年的春白茶要什么时候采茶?另外,春日多雨对春茶品质有什么影响?备受瞩目的春白茶到底有什么好?这些林林总总的春白茶二三事,趁着这个将要迎来降雨,滋润大地苏醒万物的时节,不妨来细细盘点。

小陈茶事 优质创作者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小寒和大寒谁更加寒冷? 俗话说:“冷在三九。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

”“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好在小寒和大寒前后。

勇哥读史 优质创作者 立冬有哪些习俗?要怎样养生?为什么很多地方天气还很热却立冬了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冬,意味着进入到了2020年最后6个节气,也意味着到了收官的阶段,各行各业都要最后的奋斗,然后进行调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历史百家争鸣 优质创作者 参考资料 1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9-06-26] 2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起源   .北京知青网[引用日期2018-11-03] 3    3.二十四节气申遗后的浴火重生   .人民政协网[引用日期2017-05-06] 4    二十四节气为何被称为“第五大发明”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9-03-11] 5    5.厉害了我的国!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11-30] 6    古人问天的智慧:一篇文章读懂二十四节气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9-06-26] 7    三皇五帝之前中后九皇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8-11-05] 8    我国历法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8-12-08] 9    8.传统节气还跟得上气候变化?要传承也要发展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7-05-08] 10    太阳如何影响地球的阴晴冷暖?   .扬子晚报网[引用日期2019-06-21] 11    年与岁差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9-12-23] 12    时间与历法   .中国科普[引用日期2019-12-23] 13    涨知识!动画演示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央视网[引用日期2018-07-28] 14    中国现行农历沿用自明末《时宪历》脱胎的清朝《西洋新法历书》   .网易[引用日期2019-05-30] 15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8-11-15] 16    建   .新华字典[引用日期2019-05-30] 17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我们重新理解传统文化的契机   .网易[引用日期2019-03-11] 18    春分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19-06-21] 19    立春的含义   .日历网[引用日期2018-12-08] 20    二十四节气养生--立春   .中华网[引用日期2019-03-11] 21    民俗中的“小满大满江河满”,真的会来吗   .浙江新闻[引用日期2019-05-30] 22    寒暑轮回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9-05-30] 23    李惠玲,俞红主编.24节气健康养老指导手册[M].2016:第167页 24    2.史记·历书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17-07-21] 25    惊蛰的由来   .中国天气网[引用日期2019-11-30] 26    清明节的来历由来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节日起源   .闽南网[引用日期2018-07-28] 27    万物清明春耕春种正当时   .央视网[引用日期2019-03-11] 28    秦岭,关系中国南北气候的山   .中国气象局[引用日期2020-04-29] 29    立夏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9-11-30] 30    上游·文荟丨立夏|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重庆晨报[引用日期2019-11-30] 31    小满气候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19-12-27] 32    立秋之日话夏秋   .洛阳网[引用日期2019-12-15] 33    “大雪”非大雪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9-11-30] 34    董学玉、肖克.《二十四节气》: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6月1日 35    “三九”   .中国江苏网[引用日期2019-12-23] 36    中国人为何重视北斗   .和讯网[引用日期2019-06-26] 37    10.二十四节气之立春的习俗与谚语   .汉典 38    黄赤交角   .科普中国[引用日期2019-12-26] 39    候鸟南飞:到北回归线以南过年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9-12-26] 40    二十四节气习俗   .襄垣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11-15] 41    1.二十四节气习俗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2017-07-21] 42    天皇氏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2019-06-22] 43    古人如何掌握节气与纪年——从圭表说起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9-12-23] 44    4.学者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非一劳永逸传承须接地气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7-05-06] 45    13.“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中国传统文化名扬海外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7-05-07] 46    冬至丨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9-05-31] 47    6.“立夏习俗”在半山“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成立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7-05-07] 48    “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成立   .中新网[引用日期2019-07-06] 49    冬将尽,春将至,你了解立春吗?   .科普天津[引用日期2021-05-16] 50    候鸟南飞:到北回归线以南过年   .中国网[引用日期2021-05-16] 51    “雨水”暂无雨,气温节节高   .新安晚报[引用日期2021-05-16] 52    惊蛰—春风向暖万物复苏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2021-05-16] 53    今日春分   .鲁网[引用日期2021-05-16] 54    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淮南新闻网[引用日期2021-05-16] 55    谷雨真的和雨有关吗?   .视界网[引用日期2021-05-16] 56    秦岭,关系中国南北气候的山   .中国气象局[引用日期2021-05-16] 57    立夏|夏未至未来有晴也有雨   .新民晚报[引用日期2021-05-16] 58    小满节气到!民间祭车神、吃野菜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21-05-16] 59    小暑:微风至,盛夏始   .潇湘晨报[引用日期2021-05-16] 60    北方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2021-05-16] 61    今日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到了   .环京津网[引用日期2021-05-16] 62    今日立秋,你贴秋膘了吗?   .北京日报[引用日期2021-05-16] 63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新浪网[引用日期2021-05-16] 64    白露时节夏秋转换   .新浪网[引用日期2021-05-16] 65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   .东营网[引用日期2021-05-16] 66    冷空气侵扰北方地区   .中国气象局[引用日期2021-05-16] 67    立冬,万物收藏待新生   .潇湘晨报[引用日期2021-05-16] 68    “小雪”节气   .安徽网[引用日期2021-05-16] 69    二十四节气大雪   .舜网[引用日期2021-05-16] 70    “大雪”无雪仲冬时节开启   .环京津新闻网[引用日期2021-05-16] 71    二十四节气——今日冬至   .武进电视台[引用日期2021-05-16] 72    “小寒”到!冷空气应景前来,这次又是“霸王”级别的   .北京日报[引用日期2021-05-16] 73    节气|今日大寒   .潇湘晨报[引用日期2021-05-16] 74    今日冬至   .中国教育报[引用日期2021-05-16] 75    “芒种”:麦黄梅熟   .中国气象数据网[引用日期2021-05-16] 76    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吗   .蕲州在线[引用日期2021-05-16] 77    今日春分   .鲁网[引用日期2021-05-18] 78    值得收藏!二十四节气金银纪念币将发行→   .经济日报[引用日期2022-07-31] 展开全部 收起 图集 二十四节气的概述图(2张) 科普中国 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林国庆 副教授审核 中国海洋大学 V百科往期回顾 权威合作编辑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科普中国”是为我国科普信息化建设塑造的全... 什么是权威编辑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次 编辑次数:362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阿阿斯顿545 (2022-08-23) 1 节气渊源 2 时节交替 3 交节时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4 节气涵义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5 节气划分 斗转星移 圭表测影 太阳黄经 6 气候类型 7 天文纬线 8 节气月份 9 民间习俗 10 发展沿革 11 历史价值 12 社会影响 13 节气文化 八风 节气时间 七十二候 14 发行纪念币 15 保护传承 为您推荐广告 搜索发现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 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 本人编辑 我有疑问 内容质疑 在线客服 官方贴吧 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 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 封禁查询与解封 ©2022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进入词条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播报 编辑 讨论  收藏 赞 登录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选择朗读音色 00:00 00:0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