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po文不會作文|搶救兒少讀寫力先打贏注意力爭奪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喜閱樹讀寫教育機構創辦人梁虹瑩直指,學校老師長期處在沒有資源,卻一直被要求的狀態,連老師自己都不會教,甚至不會寫,如何期待孩子具有這種能力? JumptoNavigation JumptoMaincontent 最新消息/閱讀新趨勢 閱讀素養|2022.06.17 只看影音不看書、只會po文不會作文|搶救兒少讀寫力先打贏注意力爭奪戰 讀寫困境猶如一座冰山存在已久,又碰上分心世代,讓兒少讀寫力落差更是明顯。

當3C搶走孩子的眼球,我們要用另一種角度看待新世代讀寫力的養成。

(黃建賓、楊煥世攝) 6到15歲兒童與青少年,一出生就活在人人有手機、無線網路吃到飽的年代,剛學會說話不久,就懂得用語音搜尋喜歡的卡通,習慣了「3C奶嘴」的安撫。

衛福部2018年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指出,6至12歲兒童上網率已達83%,其中21%每天上網1至4小時;兒福聯盟2019年調查也發現,台灣兒少擁有自己手機的平均年齡下降至10.1歲,顯示3C全面介入兒少生活,學習的樣貌也產生前所未有的改變。

珍.特溫格(JeanM.Twenge)2020年出的《i世代報告》指出,美國「i世代」是「完全在後網路時代出生的一代,花在手機上時間比真人多」。

受訪的13歲少年坦承「只讀老師指定的書,不覺得閱讀有任何樂趣」。

i世代不願讀書,主因在書的速度不夠快,對一個成長在幾秒間就可點擊連結、滑到下一頁的世代而言,要「等上一段時間才會有趣」的書本抓不住他們的注意力。

如百花齊放的新媒體,導致這個世代注意力更短暫,《i世代報告》提到,i世代看的線上影片很少超過3分鐘,且每隔幾秒就交替使用不同的App。

他們不讀長文,更不愛傳統寫作,倒是頻繁在社群發布簡短的圖文訊息。

教室裡的i世代不論課堂發問、參與的踴躍度,都比5年前更低。

因此作者建議,教師在課堂上要配合學生短暫的持續力,在講課、討論、放影片、示範間不斷切換。

老師心聲-未來教學生涯,都得和學生的專注力對抗 這樣的形容帶回台灣一樣貼切。

從國小到國中,老師們普遍覺得分心情況很嚴重,「我意識到未來的教學生涯,都得和學生的專注力對抗了。

」資深國小老師林怡辰觀察,因為疫情的停課經驗,許多學生家中的網路、設備都已備齊,這兩個學期她在教學現場必須花很多力氣,對抗學生的專注力問題,無形中少掉很多教導知識與探索的時間。

台中市漢口國中總務主任、也是國文老師的張文銘同樣觀察到,現今國中生平均專注度只能持續10到15分鐘,即使經常切換課堂活動,全班概估只有三分之一孩子容易專注。

彰化縣田中高中國中部老師葉奕緯也發現,自從臉書、IG、抖音來了,班上有興趣閱讀書本的孩子愈來愈少,取而代之是一放學便開啟手機直盯螢幕,對於網路聲量爆紅的人物或語詞琅琅上口,學科知識卻不求甚解。

2016年ePIRLS(數位閱讀素養)評量測驗要求四年級學童做跨網站搜尋,同時設計廣告來引誘,台灣學生會分心點擊不相干廣告的比例,是14個參與國中最高。

正因為資訊取得太過容易,經常被大量影音內容轟炸的這一代孩子成為「分心世代」,手機、平板一秒上手,但對紙本閱讀興趣缺缺,提筆寫作更難如登天…… 讀寫困境猶如一座冰山存在已久,如今又撞上疾速駛來的分心世代,近10年兒少讀寫力落差更是明顯。

《i世代報告》指出,智慧型手機占據青少年太多時間,從2006到2016年間「學術能力測驗」(SAT)可看出,這一代美國學生離棄書本之後,基本學力下跌,特別是寫作和批判性閱讀的分數跌幅最顯著。

網路拉開學生能力差距,國內也有同樣的觀察。

新北市土城國小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謝春貞發現,這一代兒童很難專注,若沒有人帶著培養閱讀習慣,碰到長文就直接放棄;能力強的孩子則完全相反,可以主動搜尋課堂的延伸知識、整理網路資訊,做出更多元的簡報發表。

父母心聲-學校很少教讀寫、家長難發現隱形障礙 當分心成為常態,如何用不同於以往的方法,重新抓回孩子們的眼球,用另一種角度看待新世代讀寫力的養成?清華大學台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主任陳明蕾說:「人類天生有學習的興趣,但我們的家庭、社會氛圍和教學設計,與學童的專心時間相抵觸。

」認知發展研究顯示,國小生上課專心時間平均只有10多分鐘,需要切換學習活動。

「不是他們無法專心,是你的設計本來就不專業、很無聊,你看過哪個小孩在玩樂高的時候會分心?」陳明蕾認為,有些教學設計就是在抵銷孩子的學習興趣,尤其對新世代小朋友來說,更不想忍耐重複的教學活動。

但家長心中的疑惑是,多數老師仍採多年不變的教學方式,很少在教閱讀、寫作,家長又不具備教學專業,難道只能送去補習班?國七生家長翠翠(化名)就認為,孩子並沒有從學校學到該有的讀寫力,也缺乏具體的檢核指標,萬一有隱形障礙,如何及時給予協助? 《親子天下》訪談多位一線教師,發現目前國中小教育缺少閱讀與寫作,主因在於師資培育過程欠缺,多數老師也不會教讀寫。

「很殘酷的是,台灣至今並沒有一個好的、完整的讀寫教育模式。

」喜閱樹讀寫教育機構創辦人梁虹瑩直指,學校老師長期處在沒有資源,卻一直被要求的狀態,連老師自己都不會教,甚至不會寫,如何期待孩子具有這種能力?曾任台師大教務長的陳昭珍也坦承,師培生真的沒上過閱讀訓練,「我們一直都只有課本這種太過片段的文本,但對於整個文學作品的欣賞,是沒有的。

」 其次是語文領域時數減少,而班級經營困難,更排擠掉讀寫時間。

「老師們面臨新課綱國語文節數變少,分配在寫作教學上的時數愈來愈低,批改的時間也不夠。

」專辦教師寫作課聞名的貍想教育創辦人楊子漠指出。

高年級導師林怡辰也說,以前一學期可以寫到10篇作文,但現在能寫4篇就算很多,現場教師光處理孩子忘東忘西、層出不窮的種種問題,就耗掉了能教讀寫的時間。

全球行動-讀寫教育重新被重視,要找回孩子學習力 旅美記者曾多聞在《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提及,2015年美國國家教育進步評估(NAEP)指出,四年級、八年級、十二年級學生中,每週固定完成申論題作業的學生,比起很少或從來沒有寫的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都較強。

且申論作業不限於語文科目,數學、科學方面的申論練習,也有助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力。

《美國讀寫教育:六個學習現場,六場震撼》也引用2017年研究顯示,讀寫教育能改變成長中的大腦結構,只要持續單純的閱讀練習,就能提升整體學力。

這是全球開始重新檢討、重視讀寫教育的主因,時代變化愈快,愈該靜下心來好好讀與寫;無論使用何種載具、型態,最終要找回孩子大腦的專注力與學習力。

台灣的108課綱,也訂明各年段學生該達成的讀寫能力指標,《親子天下》特別邀請「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中小學圖書館委員會」訂出「分齡讀寫發展目標」,供各年段家長和老師們檢核,也是後續能為孩子裝備讀寫能力的具體依循。

「我們很難說,孩子受到哪項刺激就會對閱讀和寫作產生喜好。

」中小學圖書館委員會主任委員、台北市萬興國小老師曾品方說,「但光是數位世代下的孩子,願意靜下心來投入閱讀和寫作,就已經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

」 「這個時代的閱讀定義已經很不一樣,看影像也是種閱讀,看完一部電影等於讀完一部小說。

」受過傳統師培教育的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前中山女高國文老師張輝誠,看待讀寫型態的轉變,彈性與接受度非常大。

「我從不覺得小孩不愛閱讀,只是媒介不同而已。

」 台中市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作家蔡淇華則觀察到,近年愈來愈多學生開始當網紅,專注在自己的興趣點,不斷學習與累積。

他鼓勵學生創造「個體崛起」的機會,分心世代也將是所有公民能影響世界的最好年代。

黃國珍:四個方法,養成分心世代學習專注力 品學堂、《閱讀理解》創辦人黃國珍 女兒今年五年級,已會大量在網路上搜尋影音與文字資料,不過難免被其他內容吸引,或上YouTube去看新的影片。

有一次,她又分心看影片,我請她先停下來,問她:「你的功課什麼時候要交?」她說「後天」。

我先嘉許她有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完成作業,也問她有沒有發現不少時間用在看影片上。

她說「有」,我再問她想不想有充裕的時間完成功課。

她回:「我想蒐集資料明天跟同學討論,也想看貓咪影片。

」我請她在計畫時間內先完成任務,目標明確後,專注度提高許多,檢查發現她找的資料內容很確實,進度有效完成。

當晚睡前也如願看完兩段介紹布偶貓的影片,開心的睡了。

透過以下4點建立可操作、易遵守的行為與規範,大多數孩子的專注力是可以培養的: 一、縮短學習段落,善用專注黃金時間 成年人的平均專注力也只有18分鐘,請依此設計學習段落,如大家熟悉的TED演講,更能接收並消化內容,這也是聽完好像特別有收穫的小祕密。

二、給予多形式、內涵的任務組合 超過18分鐘的學習建議切分為小段,並給予多形式與內涵的組合。

例如一個小時的閱讀學習切分成四段任務,1、閱讀完全文;2、寫出段落摘要與核心概念;3、畫文本分析圖表,找出作者敘述的脈絡和訊息關聯性;4、討論在閱讀文本中發現的各式問題,反思作者想表達的觀點。

三、中途適時鼓勵,引導反思 孩子分心有時是因為他對當下要做的事感到茫然,或未得到支持性回應,如同長時間、高強度的長跑或登山,有人在中途為我們喝采或適時指導回饋,原本想放棄的念頭會重燃力量。

四、不靠外在約束,內化成習慣與自覺 避免分心和持續專注,不能永遠依賴外在的力量,最終要靠自我監控讓流動的專注力收束在學習上,並內化、培養出有意識的專注力。

(整理︱王韻齡) 張輝誠:訓練讀寫,可以用多元有趣的形式 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張輝誠。

現在的小孩玩手機可以一小時、一整天不分心,面對知識、不有趣的時候他才分心,所以我們要去推廣學思達的原因是,課堂上會有頻繁的切換,動態加靜態,學生可以思考、討論,在學習的狀態裡比較不無聊。

一開始當然沒辦法專注,誰願意專注在無聊的事情上,他要從裡面得到成就感、快樂和喜悅。

我舉我兒子張小嚕為例,他是很典型學思達培養出來的小孩。

從小就養成一個習慣,他問我問題,我只教他怎麼找資料查答案,不會打字我就教他語音輸入。

他現在小六當YouTuber,自己想主題剪影片,遇到困難像「影片要增加動畫怎麼做?需要什麼軟體?」上網自己找解答,然後錄影上傳,從早上8點剪到晚上12點。

有一天他跟我聊:「爸比你寫文章可以廢寢忘食,我剪影片也可以廢寢忘食。

」當你找到熱情的時候,就從中得到休閒娛樂和一種爽感。

張小嚕喜歡聽說書,久了他也想要講一本書給別人聽。

比如說他現在讀《魯賓遜漂流記》的原文,我問他要不要講一個10分鐘介紹,這就是「以寫帶讀」的概念。

寫作不限於稿紙,訓練他表達的形式很多,可以用口說、文字、圖畫、影像、身體表演等。

我也很認同知識型漫畫、YouTube影片。

張小嚕非常喜歡《達克比辦案》,也看《鬼滅之刃》,看完之後我們有討論,還參加了一場對談講他的看法。

從小到大我每天為張小嚕做的事情,是睡前必唸故事書,我還為他編很多故事。

有意識的跟著孩子一起讀,一次不用多,你讀一篇他讀一篇,然後討論,有點像在家庭裡的簡單學思達。

最常問他,你覺得這個故事好不好聽?一到十分你給幾分?訓練他的評鑑能力,再來問印象最深刻的是哪裡?怎麼改編後面的故事?我們要把小孩帶到創造,像是能不能把玩遊戲變成一個影片介紹給大家,這就是創造感與成就感的來源。

(採訪整理︱王韻齡)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2年6月1日發佈) 延伸閱讀 解決孩子的讀寫小麻煩!親子天下《分心世代讀寫力提升指南》 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得主陳思宏|被嘲笑的苦澀年少靠不斷書寫救贖自己 資深國小老師林怡辰|零歲開始帶三寶共讀讓孩子對閱讀上癮 出處:親子天下/作者:王韻齡 相關趨勢 閱讀素養|簡單四步驟,教學生認識一本書 繼續閱讀 閱讀素養|滙豐(台灣)全台親師金融素養調查:僅兩成家長、一成老師自認有能力教孩子 繼續閱讀 閱讀素養|親子共讀量與家庭社經地位相關,幼兒發展差異大 繼續閱讀 回上一層 訂閱電子報 追蹤粉絲頁 訂閱Youtube 關閉 請升級或更換其他瀏覽器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

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回到頁面最上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