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货币史:纸币的诞生和大统一 - 知乎专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因而,从1707年开始,这里将“英格兰货币史”改为“英国货币史”。
金匠银行券.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诞生于古代中国北宋初期(11世纪初)的四川地区,名称为“ ...
无障碍写文章登录/注册格物·资本seekforcapital丨专注于资本的极致探索【格物·货币】是格物资本旗下内容大类目之一“英国货币”内容系列从属于【格物·货币】第一部分:从何而来?第二部分:三次大改革第三部分:金银复本位第三部分:都铎大贬值第四部分:走向金本位本文为“英国货币”系列第五部分格物者说:在英国纸币的三百余年发展历程中,英格兰银行券无疑是最瞩目的,它天生不凡,最终在1928年成为了英国纸币的唯一主宰,完成了纸币流通的大一统。
1707年,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合并为一个共主邦联式国家:大不列颠王国(KingdomofGreatBritain),此后1800年,由于和爱尔兰合并,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1年后又变成“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因而,从1707年开始,这里将“英格兰货币史”改为“英国货币史”。
金匠银行券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诞生于古代中国北宋初期(11世纪初)的四川地区,名称为“交子”。
然而,英国的纸币诞生时点要比“交子”晚约六个世纪。
在西方国家,纸币的名称是“banknote”,译为“银行券”,顾名思义,“银行券”的发行主体是银行,因而,银行券是伴随着银行的产生而产生的。
最早的银行券,就是最早的纸币。
在16世纪下半叶时,英国开始出现“banker”(银行家)一词,当时的“banker”指的是一些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不同的金属铸币之间兑换)的商人。
进入17世纪,一些从事贵金属业务或货币兑换业务的人,如商人、律师代理、金匠工(最初从事金银器的制造与销售,后来就代人保管金银币),开始扮演金融中介的角色,提供着零散的、初级的金融服务。
在纸币未出现前,货币是金属铸币,携带很不方便,储存也不安全,尤其是对一些从事商贸活动的商人而言,带着大量金属铸币无疑是一个负担,因此,人们会找一个安全的存放点,把金属铸币寄存在那里。
最初时,人们把自己的金属铸币存放在“伦敦塔”(英国皇家铸币厂所在地)。
然而,1640年,当时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因为财政枯竭,而强行占用了“伦敦塔”里人们存放的的12万英镑金银币,后来经激烈抗议,才发还给民众。
从此,人们便不再信任由国王控制的“伦敦塔”,转而把手中的金银币存放在伦敦的金匠铺里(金匠铺代为保管),当时金匠铺还会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并开具一张纸质的收据(类似存款票据一样),储户拿着这张收据可以到金匠铺兑取金银币。
这种收据实际上是储户和金匠铺主人之间的私人合同,没有法律效力,纯靠储户对金匠铺的信任。
金匠铺主人会对收据做了一个副本备份,这样就能防止在兑取时发生纠纷,当收据的持有人来兑取金银币时,金匠铺主人可翻开备份资料,找到收据持有人的线索。
此外,如果一张收据对应的金匠铺和储户在当地都有非常好的声誉(守诚信、财务状况良好),那么这张收据就较容易被人接受,这样就可以流转给其他人,不过其在流通中非常受限,仅极少数情况下会被人接受使用,因而这些收据还不能称之为纸币。
▼图:早期的伦敦金匠铺。
图片来源:http://ebrary.net。
17世纪下半叶时,伦敦金匠铺逐渐发展成为了专职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行存款票据(银行券)、开设支票账户的金融服务机构,摇身一变为“金匠银行”(Goldsmithbank),金匠铺主人也变成了“金匠银行家”(Goldsmithbanker)。
在当时,由于越来越多的金银币存放在金匠铺里,于是金匠铺主人(商人)便开创性地找到一个新的“发财之道”:将一小部分的金银币留下来,以供储户兑取,然后将一大部分的金银币以高利率贷款出去,形成放贷业务。
由于放贷业务带来了丰厚的利润,金匠铺商人想吸引更多的储户把金银币存进来,以进一步扩大贷款业务,于是决定向储户支付一定利息(在此之前,金匠铺不仅不支付利息,还是要收取保管费的),形成了吸收存款业务。
当储户将金银币贮存进来时,金匠铺就会给其开具一个存款票据,这就是最早的银行券。
存款票据和以前的收据一样,都是兑取金银币的凭证,不过不同的是,存款票据有利息,而收据是无息的。
▼图:1729年时的一张金匠银行存款票据。
图片来源:http://britishmuseum.org。
再往后,金匠铺的业务进一步扩张,还为储户开设支票账户,支票的持有人可以直接到金匠铺里兑取金银币。
票据贴现也在这一时期流行起来。
伦敦金匠银行的银行券发行后,由于流转便利,兑取方便,很快就和金属铸币混合在一起流通,变成了一种准货币,这就是英国最早的纸币。
英格兰银行券1694年7月,为帮助王室政府筹集战争资金,英格兰银行宣告成立。
详细阅读:英格兰银行:央行之母是怎样炼成的?》英格兰银行成立时募集到的120万英镑(面向公众公开认购),全都借给了王室政府,利息率8%,并获得了同等数额的银行券发行权。
因而,这120万英镑既是英格兰银行的全部资本,也是出资股东对王室政府的债权,最初的英格兰银行券实质上就是王室政府通过英格兰银行发行的一种国债。
虽然英格兰银行券背后的偿付者(债务人)是王室政府,但是,英格兰银行券和其他银行券一样,并不是法定货币(这意味着人们可以拒绝接受,当时没有任何一种银行券是法定货币),英格兰银行也并不享有银行券发行的垄断权。
在当时,任何一种银行券是否被人们接受,取决于人们的信任态度,是一种自愿的接受,而不是强制的法律规定;同样地,任一银行券都可能出现无法兑付的情况,而一旦无法兑付,储户只能自认损失。
不过,由于英格兰银行券是以王室政府的税收作为担保兑付的,其承兑性明显要好于其他银行券(或票据),而且,英格兰银行成立是由议会批准的,具有一定公共属性。
而相比之下,当时一些金匠银行家,为谋私利而经常出现“不考虑储户财产安全、金银币投机、高利率放贷”等行为,经常受到人们指责。
在比较之下,英格兰银行券发行不久后,便很快就在伦敦地区形成良好的信誉基础。
▼图:1694年最原始的“皇家特许状”(RoyalCharterof1694),由当时国王WilliamIII签署,特许状上写到: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是为促进英国人民的公共利益。
图片来源:英格兰银行官网。
一些原本对英格兰银行怀有敌意的伦敦金匠银行或私人银行,后来发现在英格兰银行开设账户对自己也非常方便,于是也纷纷放弃发行自己的票据,而改用英格兰银行券。
虽然信誉基础良好,但英格兰银行券在初期流通时依然受限,一是地理范围的受限,集中在伦敦城区,二是接受群体的受限,英格兰银行券的面值较大(手写的面值),因而很多普通百姓是用不到的,只限于商人、金融中介或富裕群体。
在1725年之前,英格兰银行券通常都是手写的,客户到银行存入一定金额(金币或银币),银行就相应开出一个存款票据(银行券),上面手写上对应的金额,日后客户可拿这张票据来银行兑现金币或银币。
当然这也造成一个问题,就是有人会故意手动改写银行券面值,变相造假币。
自1725年开始,英格兰银行开始尝试部分印刷有固定面值的银行券,最低面值20英镑,其他面值以10英镑累加递增(如30、40英镑),最高为90英镑。
另外,该行的首席出纳员可以通过手写改动的方式,将银行券的固定面值修改,手写改动只能增加面值,最大增加9英镑19先令11便士。
英国的货币单位是:1英镑=20先令=240便士。
▼图:1747年发行的面值60英镑的英格兰银行券,首次发行于1725-1740年,最后发行于1803年,这张银行券可直接兑换成60英镑金币。
图片来源:英格兰银行官网。
1759年,英法七年战争导致流通中金币不足,促使英格兰银行首次发行面值为10英镑的银行券(首次低于20英镑)。
1793年,英格兰银行首次发行面值5英镑的银行券。
▼图:1793年发行的面值5英镑的英格兰银行券。
图片来源:英格兰银行官网。
1797年初,因法国人发动对威尔士入侵的消息造成民众恐慌(尽管这次入侵以失败告终),人们纷纷拿着银行券到银行挤兑金银币,一些私人银行因挤兑而倒闭,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也大量流失。
同年2月,英格兰银行无奈宣布暂停银行券的兑现金币。
紧接着5月英国议会通过《银行限制法案》,该法案限制英格兰银行使用金银币支付或兑现银行券,使英格兰银行券成为了不可兑现的纸币。
这也让政策制定者认识到,只要纸币不可兑现,就可以随意发行纸币,以此获得巨额的铸币税(成为财政收入),当然,这实质上是统治者利用滥发纸币来掠夺百姓财富。
此后英国便进入了长达24年的“限制兑现期”(1797-1821年,银行券兑取金银币受到限制),在此期间,英格兰银行券大量发行,尤其是面值为1英镑和2英镑的小面值银行券,这一方面弥补了流通中金币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为当时英国政府对法战争提供了资金支持。
▼图:1811年发行的面值2英镑的英格兰银行券,首次发行于1797年,在1797-1821年间票面设计做过几次改变。
图片来源:英格兰银行官网。
1797年后,1英镑和2英镑的小面值银行券快速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小面值更便于日常使用,而且纸币携带流通明显比金银币更便利,从此,纸币才大规模地流行起来。
混合流通从17世纪下半叶金匠银行券诞生,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银行券流通一直都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
各类银行券都在市面上流通,形成繁杂多样的纸币流通局面。
17世纪末到1826年,在伦敦地区,英格兰银行券为主导,还有各种伦敦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券。
在非伦敦区的郡县,一些重要城镇也有各自的地方私人银行在发行各自银行券。
银行券的流通也存在一定地域性。
在17世纪下半叶伦敦金匠银行兴起的过程中,一些商人或富人也在伦敦开设起小型私人银行(少数几个人出资人合伙组成,一般低于6人),金匠银行后来也归属为私人银行。
这些伦敦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英格兰银行券一起,共同在伦敦市面上流通。
到1720年代时,伦敦的私人银行开始形成规模性,且集中在伦敦的伦巴第街(金融城),形成了伦敦银行业的雏形。
伦敦的货币市场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伦巴第街是当时货币市场的代名词。
伦敦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带动着非伦敦地区各地方私人银行业的发展,也带动着非伦敦地区银行券的尝试和推广。
在1750年以前,英国只有极少数的几家郡县级地方私人银行,但1750年后,郡县级地方私人银行数量快速增加,尤其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时期,工业革命促使地方银行爆发式增长。
在1791年时,地方私人银行有230家,到1810年时,有721家。
在地方私人银行蓬勃发展之际,刚好遇到了“限制兑现期”(1797-1821年),于是,各地方私人银行纷纷效仿英格兰银行,大量发行银行券(尤其是小面值银行券),造成纸币严重超发,为1825-1826年金融危机埋下祸根。
1826年后,股份制银行兴起,也开始发行各自的银行券。
此前1708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一项法案规定,除了英格兰银行外,禁止超过6个合伙人的股份制银行发行纸币,对英格兰银行发行纸币的唯一限制就是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其资本金。
因而,在此后一百多年间,除了英格兰银行券,英国没有股份制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只有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无论是伦敦,还是非伦敦区),这种准垄断情况直到1826年才打破。
1826年后,英国的纸币流通更加多样化、更加繁杂,不过随着英格兰银行对纸币发行权的逐渐垄断,英格兰银行券最终成为了流通中的唯一主宰。
唯一主宰在众多繁杂的银行券中,英格兰银行券无疑是最瞩目的,它天生不凡,注定有着非凡的历程。
从18世纪初期开始,英格兰银行券渐渐伦敦市场上成为了“龙头纸币”。
1770年代后,由于支票的流行,大多数伦敦的私人银行都停止了发行银行券,而使用英格兰银行券,需要时再到英格兰银行兑取黄金,英格兰银行券也因此成为了金币的代用品。
1825-1826年英国发生金融危机(因1797年后银行券大量发行),大量地方私人银行破产。
在危机期间,英格兰银行也遭遇了黄金挤兑,其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070万英镑降至1825年底的120万英镑。
经历危机后,英国政府总结教训,并通过立法来改革银行业。
1826年,英国议会通过《银行合伙人法案》(theBankingCo-PartnershipActof1826),主要有两点内容:一,任何个人和团体都有权组建股份银行公司,股东人数不受限制(鼓励设立新的股份制银行,打破了自1708年的规定),同时英格兰银行在伦敦城外65英里的范围内享有唯一发行股份制银行券的特权(伦敦的私人银行仍可发行银行券);其二,允许英格兰银行在英国各地设立分支行。
此外,英国议会还汲取了银行倒闭危机的教训,限制小面值纸币的发行,5英镑以下的纸币发行被禁止。
1826年《银行合伙人法案》通过后,英国的银行业便展开了一场合并潮(小型私人银行合并为股份制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发展起来,这些股份制银行也开始发行自己的银行券。
从此,英国的纸币流通中,除了英格兰银行券和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还有了股份制银行的银行券。
▼图:1826年后,英国最早的一批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除外),后来都发展成为现代的大型银行。
截图来源:AnintroductiontoEnglishbankinghistory,详见参考资料。
而英格兰银行也从1826年开始在各工商业重镇设立其分支行,这些分行同样有权发行钞票,因而,英格兰银行的纸币发行范围由伦敦扩大到各主要城市,英格兰银行券从伦敦走向了全国(限于英格兰和威尔士),成为真正全国范围流通的纸币。
▼图:1826年7月,英格兰银行第一家分行在格洛斯特(Gloucester)设立。
图片来源:英格兰银行官网。
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新法案,规定英格兰银行券获得“无限法偿”资格(即法定货币,强制流通,必须接受,不得拒收)。
英格兰银行券成为首个、也是唯一获得法定货币地位的银行券,在法律上地位等同黄金(1816年确立金本位)。
而其他银行券也可流通,但都不是法定货币(非强制流通,人们可拒收)。
1844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银行特许法案》(TheBankCharterAct1844)。
法案规定,英格兰银行内部划分为银行部和发行部,其中发行部专门负责管理发行银行券;新设立的银行一律禁止发行银行券;凡在1844年前没有发行过银行券的银行也不得发行银行券;凡在1844年发行过银行券的银行,其发行额度受限制,不过已发行银行券仍可流通;凡发行银行券的银行在伦敦设立分行或同其他银行合并的,均丧失纸币发行权,并将此权利移交给英格兰银行。
随着1844年《银行特许法案》的逐年实施,英国(限于英格兰和威尔士)多数银行都渐渐丧失了纸币发行权,到1921年时,实际有纸币发行权的银行,就只有英格兰银行了。
▼图:1844年时的英国的银行业结构和发行银行券数量。
包括英格兰银行在内总共有442家银行,算上各个分支行,总共有1011家。
此外,流通中的银行券大约有3040万英镑,其中约60%都是英格兰银行券,其余是由各郡县的地方私人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发行的。
其中伦敦的股份制银行没有发行银行券是由于1826年的《银行合伙人法案》赋予英格兰银行独占的纸币发行权,伦敦的私人银行可以发行银行券,但它们没有发行。
截图来源:AnintroductiontoEnglishbankinghistory,详见参考资料。
▼图:1884年时的英格兰银行业结构和发行银行券数量。
共有326家银行,算上分支行共有2401家。
地方私人银行大量合并或破产,造成银行总数量减少,但分支行数量却大幅增加。
流通中的银行券大约有2800万英镑,其中约90%都是英格兰银行券。
截图来源:AnintroductiontoEnglishbankinghistory,详见参考资料。
1914年一战爆发后,英国政府下令要求英格兰银行中断纸币和黄金的自由兑换。
同年8月,财政部印刷发行了10先令和1英镑票据(目的为筹集战争资金),当作纸币在市场上流通。
因而,1921年后,市面上除了英格兰银行券,还有财政部票据。
▼图:1914年8月英国财政部发行的面值1英镑和10先令票据。
图片来源:英格兰银行官网。
1928年,英国议会通过《通货和钞票法案》(CurrencyandBanknotesAct1928),在法律上确认了英格兰银行为全国的货币发行唯一机构。
从此,英格兰银行券正式成为了英国纸币的唯一主宰,完成了纸币流通的大一统。
1931年英国彻底脱离金本位后,英格兰银行券成为了“金本位接班人”,成为了英国的法定信用纸币(仅靠政府信用背书,不可兑现),并延续使用至今。
英国货币制度也转变为了不可兑现的信用纸币制度。
参考资料《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AHistoryOfMoney:FromAD800),JohnF.Chown(英),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英格兰银行简史》,孙立新,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1一八二五年英国金融危机中的政府应对及制度变革,徐滨,历史研究,2017年第5期164-177页Withdrawnbanknotes,http://bankofengland.co.ukOurhistory,http://bankofengland.co.ukEnglishcountrybanknotes,VirginiaHewitt,http://britishmuseum.orgAnintroductiontoEnglishbankinghistory,RogerOuting,http://britishmuseum.orgBanknotes:ashorthistory,theguardian.com版权声明本文已原创首发于头条号“格物资本”,其版权均归属于本号及其运营者(运营者已实名制),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修改或发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发布于2019-06-0809:36货币史英国纸币赞同30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延伸文章資訊
- 1一英鎊在中世紀可以買到什麼?︱01歷史 - 香港01
- 2英國貨幣-新人首單立減十元-2022年8月|淘寶海外
當當網英格蘭銀行(一部英國金融發展史,世界金融歷史縮影)世界央行之母,站在全球貨幣金融體系之巔,控制全球資本流動。 優惠促銷.
- 3英国货币史:纸币的诞生和大统一 - 知乎专栏
因而,从1707年开始,这里将“英格兰货币史”改为“英国货币史”。 金匠银行券.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诞生于古代中国北宋初期(11世纪初)的四川地区,名称为“ ...
- 4英镑:世上仍使用的最古老货币- BBC News 中文
英国金融货币专家卓尔谈英镑的兴衰荣辱。
- 5英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镑(货币符号:£)是英国法定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镑主要由英格蘭银行发行,但亦有其他發行 ... 由於歷史因素,英國的貨幣法並不統一而且極為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