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的療育方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職能治療:主要在訓練孩子整合認知、肢體功能與動作技巧以因應日常生活需要,對兒童而言也會針對孩子的遊戲技能、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訓練。

職能治療亦包括『感覺統合訓練』, ... 自閉症的療育方式 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可以幫助自閉症孩子發展他們的潛能,而早期介入的基本目標是為了提升自閉症孩子的整體功能。

而家長在面臨自閉症孩子的各種問題時,常不知該尋求哪些治療,也不太能了解各種治療方法對孩子的影響。

自閉症孩童的症狀與行為表現有很大的差異,嚴重度亦不同,同時,症狀與行為表現亦隨著年齡而改變。

因此,治療的策略必須因應孩子個別的狀況需求及家庭資源狀況而調整。

沒有一個自閉症孩子可以單靠一種療育方式便能處理他所面臨的所有問題,對某一個孩子有效的療育策略,對另一個孩子未必適合,因此家長必須衡量孩子與家庭的狀況,根據專業人員的評估以了解孩子的需求,並選擇有科學研究實證可提升孩子在溝通、社會互動、行為表現、適應與學習等各方面生活功能的治療策略。

以下為目前較常被運用於自閉症兒童的一些療育策略,其中有一些是針對自閉症兒童的核心問題介入處理,有一些則因應孩子所面臨的不同問題而選擇性地介入,家長可依據孩子的需要來選擇適合孩子的療育策略組合。

一、行為訓練與調控: 採用行為治療的理論,以正增強的方式訓練孩子的社會互動、溝通技巧、特殊行為等核心問題。

目前已發展出來的治療方式包括:應用行為分析(ABA)、核心反應訓練(PRT)、人際關係發展介入(RDI)、地板時間(floortime;DIR)。

這些治療方式通常由臨床心理師、受訓過的特教老師提供服務,而家長亦可經由訓練於家庭中運用這些技巧來訓練孩子日常各方面的功能。

目前在國內多由自閉症相關團體、大型醫療機構提供相關的療育或訓練課程,有些針對孩子訓練,有些則訓練家長或教師。

二、特殊教育模式: 有一些針對自閉症或有社會互動、溝通等問題的孩子所提供的教育模式已在國外行之多年。

這些教育模式是針對自閉症兒童的特殊性,並運用行為學的理論來訓練孩子的生活功能、社會互動、溝通與促進孩子學習技巧,這些模式包括:結構化教學(TEACCH)、社會溝通/情緒調節/人際支持模式(SCERTS)。

而這些教育模式通常須跨專業的合作,包括:特教老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以及父母。

國內目前尚未有任何學校或教育機構單純運用某一種模式,但已有一些學校融入這些概念於特殊教育中。

三、親職技巧訓練: 此種介入方式是由家長接受一些技巧的訓練,於家庭生活中運用,以訓練孩子的日常生活技巧、溝通、人際互動等功能。

家長接受訓練有助於減少對專業人員的依賴,並能將孩子在學校或治療機構中所學得的技巧類化到日常生活情境中運用。

通常親職技巧的訓練多與前述『行為訓練與調控』的技巧有關,同時還包含了家長本身的舒壓、對孩子的問題與治療方法的認識…等。

目前在國內亦多由自閉症相關團體、大型醫療機構提供課程。

四、藥物治療: 目前並無任何藥物可”治癒”自閉症兒童,因此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孩子的特定問題,包括:嚴重的自傷行為、焦慮、憂鬱、強迫性行為、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等問題。

因此若想了解孩子是否需要藥物治療,必須向醫生尋求諮詢。

五、特定的治療: 有些自閉症兒童除了一些核心問題以外,可能會有一些動作、感官知覺或口語表達上的問題,目前在大型醫療院所或復健科診所會提供包括:職能、物理、語言等治療。

自閉症孩子是否需要接受這些治療因人而異,通常須經過專業人員評估以了解其需求。

各專業人員所提供的治療目標大致如下: 職能治療:主要在訓練孩子整合認知、肢體功能與動作技巧以因應日常生活需要,對兒童而言也會針對孩子的遊戲技能、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訓練。

職能治療亦包括『感覺統合訓練』,主要在訓練孩子將觸覺、嗅覺、視覺、聽覺與動態感覺進行整合,以較有效的方式處理不同感官知覺接受到的訊息。

『感覺統合訓練』通常為職能治療的一部分,並非每位自閉症孩子均有此需求,因此須經過職能治療師的評估以決定孩子需要加強職能治療中哪一部分的訓練。

物理治療:有部分自閉症兒童會合併有肢體功能上的障礙,物理治療師會針對孩子的坐、走、站、跑等肢體功能受到限制的部分,以及肌力、平衡與協調上的問題進行訓練。

語言治療:自閉症兒童除了溝通(包括口語和非口語的溝通)上的問題,有些孩子亦合併有發音和口語表達上的困難,語言治療師會針對孩子的口語表達、口語的運用、發聲等問題提供治療訓練。

一旦孩子的口語表達發展出來,則須配合社會互動與溝通訓練,才能提升自閉症兒童的溝通運用能力。

除了上述的治療方式以外,常有一些其它的自閉症療法不斷地在流傳,包括:飲食療法、聽覺整合訓練…等,當您在接受到這些療育方法的訊息或考慮為孩子安排任何療育方式之前,應該特別留意這些訊息的來源,同時需了解這些治療方式是否經過科學實證研究,單一或少數個案的成功,並不能證明真正的療效。

因此家長宜尋求醫生、臨床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專業人員的諮詢與評估,以了解孩子的療育需求;同時在療育與日常生活之間嘗試取得平衡,安排適合孩子的療育計畫,孩子的功能便能被擴展與提升。

引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兒童發展評估中心 臨床心理師徐秀宜 訂閱: 文章(Atom) 各類訊息標籤 交流及座談 行動支持、照亮星兒 服務花絮 音樂班隊 捐款公開徵信 桌球班 紙黏土班 啦啦隊舞蹈班 游泳班 畫畫班 路跑活動資訊 籃球班 讓好事不斷發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