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紀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種紀年方式以西元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為元年,與西元紀年相差1911年;月、日、置閏則同格里曆。
西曆2022年為民國111年。
依照民國紀年制定之历法,又稱國曆。
民國紀年
從公元1912年(即民國元年)開始、在中華民國施行的紀年曆法
語言
監視
編輯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大韓民國紀年。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8月11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民國紀年"—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民國紀年,又稱中華民國紀年、中華民國曆,是中華民國的國家紀年方式,由中華民國政府規範頒布,表記時稱作中華民國×××年,簡稱民國×××年、民×××等。
這種紀年方式以西元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為元年,與西元紀年相差1911年;月、日、置閏則同格里曆。
西曆2022年為民國111年。
依照民國紀年制定之曆法,又稱國曆。
目前主要使用於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的臺澎金馬。
一幅在民國元年(1912年)發行的「中華民國元年月份牌」月曆
目次
1概要
2各地使用
2.1香港
2.2中國大陸
2.3新加坡
3標準寫法
4與公元紀年轉換
4.1民國後
4.2民國前
5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之紀年
6使用民國紀年所衍生的問題
7參考文獻
8參見
概要編輯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9年8月11日)清朝宣統三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旨在推翻清朝帝制。
湖北軍政府的文告和各省響應的宣言不使用年號,而使用黃帝紀元;但革命黨人討論成立共和政府時,認爲黃帝紀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
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十(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正式就職,通電各省,頒訂國號為中華民國,不再使用帝制的年號,以黃帝紀元4609年十一月十三(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並改用公曆。
若需用民國紀年來表示傳統曆法年份,一般只需在年份後加上干支紀年[原創研究?],如2021年9月5日為中華民國110年辛丑七月廿九。
民國紀年的起始年份,與北朝鮮的主體紀年和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1912年—1926年)的年號「大正」一致,即中華民國的「民國××年」,同時是北朝鮮「主體××年」和日本「大正××年」(日本的大正年號於1912年—1926年使用)。
這是因為中華民國元年、北朝鮮的創建者金日成的出生年份、以及日本大正天皇的登基年份均為1912年的緣故。
現行法律中,並未強制規定使用民國紀年,僅有中華民國內政部民政司的禮制行政科製作國民曆,以方便民眾查詢曆法之用;相關法律中也僅有《公文程式條例》的第六條規定中華民國政府公文必須註記國曆日期。
2006年,當時執政的陳水扁政府曾提議廢除民國紀年、全面改採公元紀年,但最後不了了之。
各地使用編輯
自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至1945年期間,臺灣與澎湖尚為日本殖民地,因此當時臺灣總督府採用與日本本土一樣的天皇年號。
1945年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後才開始採用民國紀年。
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民間轉為公元紀年與民國紀年並行,但中華民國政府各機關官方文書、以及中國國民黨均統一採用民國紀元。
近年來臺灣有部分人士及團體棄用民國紀年,只使用公元紀年,例如民主進步黨的公文、網頁、文宣以及黨證[1]。
目前臺灣民間對民國紀年的使用情況依其認同立場或習慣而不一致。
臺灣傳媒報章自中華民國治臺以來均一律採用民國紀年,但持臺灣主體性立場的《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及《臺灣時報》於2005年9月6日起均開始轉用公元紀年[2],後兩者則在紙本刊頭同時標示公元、民國與農曆3種紀年;而立場偏向泛藍的《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軍系報紙《青年日報》[3]繼續維持使用民國紀年。
常見於臺灣媒體的「○年級」或「○年級生」,則是對民國紀年某年代出生者的統稱,例如民國50年代(約同西元1960年代)出生為「五年級」、民國60年代(約同西元1970年代)出生為「六年級」等。
此外,二戰後,日本投降撤離臺灣,中華民國政府為了提升臺灣人的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對過去凡是用到日本年號的物品或文獻一律修改成民國紀年(如臺中一中建校紀念碑碑文上的大正三年修改為民國三年、碧潭吊橋橋頭的完工日期標記由昭和十二年修改為民國二十五年),2011年宜蘭縣政府教育處長陳登欽批評此舉對歷史教育或研究造成困擾,認為日治期間臺灣與民國並無關聯[4]。
目前新出版的歷史書籍或古蹟解說,或有直接使用日本年號,或在日本年號後附上民國及公元紀年,又或僅採公元紀年以迴避意識形態爭議。
香港編輯
香港自英治時期起官方一直採用西元紀年,民間亦與農曆並行採用。
1997年7月香港主權交接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前,部分立場反共、親中華民國[5]的中文報章會印有西元、民國紀年(例如:《星島日報》、《東方日報》、《快報》,已停刊的《工商日報》、《華僑日報》[5]、香港主權移交前的《明報》),以及農曆並列。
而曾由《星島》、《華僑》、《工商》三大報社所主導,已倒閉的佳藝電視,新聞報導時也一度採用民國紀年,但香港主權移交後,除民間使用以外均取消。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下屬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2019年發生刪除「中華民國紀年」事件。
涉及的歷史報紙,是《工商日報》、《華僑日報》。
事發後,政府檔案處前處長朱福強進行批評,立法會議員尹兆堅、周浩鼎提出質疑[5]。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承認裁走「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做法,未充分尊重歷史文獻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就事件表示歉意[6]。
中國大陸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京市的一幅廣告,其中「民國1947年」,應為民國36年,即公元1947年
使用民國紀年的人民幣
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的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使用民國紀年。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的決定。
[7]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統治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後,在其有效統治之領土改用公元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於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的中華民國時期歷史敘述時,也只提公元紀年。
但學術著作仍可使用民國紀年至民國38年(1949年)9月30日,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中華民國已經於該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日)結束。
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中國南方省份仍由中華民國政府控制,使用民國紀年。
1950年代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中國大陸全境。
1955年2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放棄大陳列島,實行大陳島撤退。
雙方實際管轄陸地區域未有變化。
至此,大陸地區(除金門、馬祖)已經基本停用民國紀年。
於1948年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中,票面正面採用了中華民國紀年方式。
由於第二套人民幣直到1955年3月才開始發行,在此之前一直沿用帶有民國紀年的鈔票。
[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也有一些地方文書繼續沿用民國紀年的。
[9][10]進入21世紀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為涉臺用語制定的指導性文件《關於正確使用涉臺宣傳用語的意見》中,第一項第1條規定:「對1949年10月1日之後的臺灣地區政權[……]不使用『中華民國』,也一律不使用『中華民國』紀年及旗、徽、歌。
」例如,福建電視臺在涉及報導臺灣地區相關新聞的時候,若臺灣方面素材的影片、圖片、文字出現「民國」紀年,則會將原素材中的年份打上馬賽克,並通常會將其修改為公元紀年[11]。
新加坡編輯
1917年3月8日新加坡的叻報,上頭印有民國紀元。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新加坡的華文報紙上頭的日期為民國紀年。
現今只有公元紀年。
標準寫法編輯
根據《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中的CNS7648《資料元及交換格式–資訊交換–日期及時間的表示法》(與ISO8601類似),紀年可用西元,也可冠以大寫「R.O.C.」字母(簡寫)後用民國紀元。
例如,西元2013年(中華民國102年)1月1日可寫作「2013-01-01」或「R.O.C.102-01-01」。
與公元紀年轉換編輯
民國後編輯
公元紀年減去1911即為民國紀年。
民國紀年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紀年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民國紀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公元紀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民國紀年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公元紀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民國紀年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
三十四年
三十五年
三十六年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
三十九年
四十年
公元紀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民國紀年
四十一年
四十二年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
四十九年
五十年
公元紀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民國紀年
五十一年
五十二年
五十三年
五十四年
五十五年
五十六年
五十七年
五十八年
五十九年
六十年
公元紀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民國紀年
六十一年
六十二年
六十三年
六十四年
六十五年
六十六年
六十七年
六十八年
六十九年
七十年
公元紀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民國紀年
七十一年
七十二年
七十三年
七十四年
七十五年
七十六年
七十七年
七十八年
七十九年
八十年
公元紀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民國紀年
八十一年
八十二年
八十三年
八十四年
八十五年
八十六年
八十七年
八十八年
八十九年
九十年
公元紀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民國紀年
九十一年
九十二年
九十三年
九十四年
九十五年
九十六年
九十七年
九十八年
九十九年
一百年
公元紀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民國紀年
一〇一年
一〇二年
一〇三年
一〇四年
一〇五年
一〇六年
一〇七年
一〇八年
一〇九年
一一〇年
公元紀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民國紀年
一一一年
一一二年
一一三年
一一四年
一一五年
一一六年
一一七年
一一八年
一一九年
一二〇年
公元紀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2026年
2027年
2028年
2029年
2030年
2031年
民國紀年
一二一年
一二二年
一二三年
一二四年
一二五年
一二六年
一二七年
一二八年
一二九年
一三〇年
公元紀年
2032年
2033年
2034年
2035年
2036年
2037年
2038年
2039年
2040年
2041年
民國前編輯
民國前的紀年以負數形式加上1912即為公元紀年。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之紀年編輯
宣統(1909年1月22日-1912年2月12日;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清宣統帝溥儀之年號。
洪憲(1916年1月1日-1916年3月22日):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之年號。
共戴(1911年12月16日-1915年6月9日;1921年2月21日—1924年11月26日):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八世之年號。
明治(1868年10月23日-1912年7月30日):日本明治天皇之年號,日治臺灣(1895年起)及日治朝鮮(1910年起)與日本本土一同使用。
大正(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5日):日本大正天皇之年號,日治臺灣及日治朝鮮與日本本土一同使用。
昭和(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日本昭和天皇之年號,日治臺灣及日治朝鮮(均至1945年止)與日本本土一同使用。
平成(1989年1月8日-2019年4月30日):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之年號。
令和(2019年5月1日起):日本第126代天皇即今上天皇德仁之年號。
大同(1932年3月9日-1934年2月28日):滿洲國之年號。
康德(1934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滿洲帝國之年號。
大韓民國(1948年8月15日-1948年9月24日):大韓民國之紀年,由1919年起計算。
檀君紀元(1948年9月25日-1961年12月31日):大韓民國之紀年。
主體(1997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之紀年,由1912年起計算,1997年起開始使用。
維新(1907年-1916年):越南阮朝阮福晃之年號。
啟定(1916年-1925年):越南阮朝阮福晙之年號。
保大(1926年-1945年9月2日):越南阮朝阮福晪之年號。
使用民國紀年所衍生的問題編輯
民國百年蟲:與2000年問題相似,該問題影響使用民國紀年的電腦系統或軟體。
參考文獻編輯
^民主進步黨.[2018-03-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每日報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時報》
^其紙本刊頭亦有同時標示農曆紀年
^宜縣將提案日治歷史教科書採日本年號.自由時報.2011-07-23[2017-06-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3)(中文(臺灣)).
^5.05.15.2康文署涉審查刪歷史資料學者轟輕蔑.都市日報.2017-05-31[2022-03-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繁體中文).
^剪走民國康文署認衰道歉議員批篡改歷史.都市日報.2017-06-01[2022-03-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4)(繁體中文).
^第二章记录新政协.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21-0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为什么采用中华民国纪年.青島新聞網.[2021-0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9).
^1949年11月营业牌照解放后为何还用民国纪年?.揚州晚報.2009-02-10[2021-0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6).
^开国大典那天颁的奖状咋还是民国纪年 83岁的王仁甫老人想捐出奖状以供研究.河南商報.2007-06-25[2021-0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9).
^海峽新幹線.急了!蔡英文大言不惭,为拉票声称“公投”结果“影响台湾未来”_哔哩哔哩_bilibili.b23.tv.[2021-11-13].
參見編輯
中華民國主題
中國年號索引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
主體紀年
先前的紀年體系:年號紀年
1912年-1949年,共38年中國歷史紀年體系-中國大陸
後繼的紀年體系:公元紀年
先前的紀年體系:年號紀年
1945年-,共76年臺灣歷史紀年體系-臺灣
後繼的紀年體系:使用中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民國紀年&oldid=71545288」
延伸文章資訊
- 1民國紀年
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十(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正式就職,通電各省,頒訂國號為中華民國 ...
- 2民國紀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這種紀年方式以西元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為元年,與西元紀年相差1911年;月、日、置閏則同格里曆。西曆2022年為民國111年。依照民國紀年制定之历法,又稱國曆。
- 3賴清德:1911年中華民國不復存在已在台灣新生 - Taiwan News
賴清德:1911年中華民國不復存在已在台灣新生| 2020-01-23 10:23:00.
- 4中華民國之肇建(國情簡介-政治) - 行政院
自西元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政府對外交涉及大小戰役接連失利,中國逐步淪為次殖民地,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國父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先生。 1911年10月10日, ...
- 5中華民國
1912年1月1日在中國建立的民主共和國。依據1911年(宣統3年)12月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而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選出孫中山為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建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