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心理學,正確認識「馬太效應」,你的孩子會更優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

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形容「強者恆強,弱者更弱」的兩極分化現象,簡單的說就是你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成功教育心理學,正確認識「馬太效應」,你的孩子會更優秀 2020-12-05羊駝媽媽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版權歸作者所有)馬太效應原是源自於經濟學上的一個理論。

它通俗的來講,這個現象就是指「好的越好、壞的越壞」。

爲什麼要給大家談「馬太效應」?因爲這種現象逐漸潛入了兒童教育的範疇。

很多家長在對兒童教育的時候,不自覺就運用了「馬太效應」的理論。

上周末,我去圖書館借書的時候,遇見了一對母女,小女孩不過七八歲的年紀,扎著兩條小辮顯得很可愛。

媽媽對小女孩說:「這學期你沒有認真閱讀,語文成績下降了很多。

」小女孩原本興奮的表情瞬間黯淡下去了。

而媽媽似乎沒有留意到,自顧自地說道:「自從讀小學開始,就讓你注重閱讀,但是你偏不聽話。

一年級期末成績就不理想,這到二年級更是一塌糊塗。

」小女孩似乎被激怒了,她沖媽媽喊道:「最討厭你了,每次都這樣說我不行!」這樣類似的生活場景是不是非常熟悉?身爲父母的我們,是否也會經常無意識不斷地否定孩子?這就容易在孩子身上形成馬太效應。

它應用於教育中等同於一把雙刃劍,讓優生更加優秀,也讓一部分平凡的孩子徹底淪爲了差生。

馬太效應應用於教育中的雙面性讓優生更優秀一個表現優秀的孩子,他們更討得父母、老師的喜歡。

如果這時候對孩子表揚,那麼毫無疑問他可以獲得更多積極向上的能量。

「馬太效應」應用於優生身上,就好比錦上添花,讓他們變得更加優秀。

讓平凡的孩子更差勁反過來,將「馬太效應」運用於差生身上,對一個平凡的孩子持續進行否定,那麼就會讓孩子處於滿滿的負能量中。

他們會產生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認爲自己是不是太笨?爲什麼就比不上別人?家長、老師自認爲的「善意批評」,並不能順利轉換爲孩子前進的動力。

反而讓他們形成錯誤認知。

英國的劉易斯說過:「別人認爲不聰明的孩子,原因是孩子本身就認爲自己愚笨。

」而讓孩子形成這種錯誤認知,很大程度都是來自於父母、家人或者老師帶給他們的錯誤信息。

馬太效應在兒童教育中的雙面性的確是存在的,也正是因爲家長無意識的表揚、批評形成了馬太效應,從而拉開了孩子之間的差距。

爲什麼會形成這樣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原因分析孩子個體的心理素質原因前不久跟一位朋友談到馬太效應對兒童教育的影響,他就斬釘截鐵地否認,並且列舉了自己的真實例子來反駁。

他說:「我家那小子就是調皮搗蛋的典型,三天不打就要上房揭瓦,對於我兒子的教育我就是批評爲主,表揚爲輔。

但是我兒子沒有半點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反而跟我『鼓著一股子勁』,成績在班級上排名前列。

」誠然正如這位朋友所說,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會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

凡事都有特殊個例,這與孩子個體的心理素質原因有著莫大的關係。

例如一些孩子的心理素質強大,他們自信心足,哪怕是在某一方面表現不盡如人意,但是他們有其他出色的地方,所以批評、責備並不能對他們形成「馬太效應」。

同樣的,對於心理素質不好的優等生而言,表揚鼓勵的話並不能成爲他們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反而會成爲他們的心理壓力,形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馬太效應」應用於他們身上只會得到反效果。

身邊的環境影響身邊環境是讓馬太效應發酵的因素,這是多麼美妙的語言力量也不能代替的。

打一個簡單的比喻,如果一個表現不好的差生,從未受到老師或者同學的「冷眼相待」,而是給予他們平等的機會學習,給予他們真誠的幫助,那麼他們就不會滑入「馬太效應」所產生的負面怪圈中,他們仍舊有著飽滿的學習激情。

孩子思維的認知慣性馬太效應其實就是一種「貼標籤效應」,而這一客觀現象的形成,與人類認知的慣性脫不開關係。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我們總有思維定勢,對於形成的認知不願意輕易去改變,所謂「成見」一詞也是源自於思維定勢的延伸。

馬太效應的負面影響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爲一旦認知形成,不管是外人還是自己都很難去改變,好學生就永遠是好學生,差生就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

但這樣的固有認知是不全面的,對於優等生來說多了更多發展的機會,但是對於一些原本有潛質的「差生」卻因爲認知慣性而被耽誤一生。

作爲家長,我們要理性去看待「馬太效應」在兒童教育中的影響力,通過人爲的預防與干預來發揮它的正面意義。

如何正確將「馬太效應」運用於兒童教育之中強化孩子的心理教育英國的赫胥黎說過:「人生不是受環境的支配,而是受自己習慣思想的恐嚇。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馬太效應影響力的形成,跟孩子個體的心理素質有關。

要想擺脫這樣的心理怪圈,我們首先要強化孩子的心理教育,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自我。

或許我們不是最優秀的人,但是我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才能不被來自於外界的質疑聲所打敗。

引導孩子走出環境誤區的影響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家庭、學校、社會等,都會對孩子存在一定的影響。

我們無法保證每個人都正面積極地看待我們,但是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因爲旁人的冷眼就失去了方向,要始終堅定不移自己的人生目標。

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正所謂十根手指都有長短,何況是資質不同的孩子呢?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以鼓勵代替批評,讓正能量的「馬太效應」激活孩子的潛在能量。

綜上,就馬太效應的問題,我們做了一個全面解析。

讀完本文之後是否讓您又一個全新認知或感受?作爲家長,需知道馬太效應只是一個現象,並非是一個真理,我們不要無形中去放大它的而影響,並將之濫用。

您在教育中無意識動用過「馬太效應」嗎?您對「馬太效應」於兒童應用又有什麼高見呢?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

-----------------------各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懂或者想知道的內容,都可以向我諮詢,大家也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歡迎一起討論。

我是一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爲您答疑解惑,大家可以關注我的帳號,我們共同學習育兒知識。

如果你喜歡本文內容,歡迎點讚評論+轉發。

相關焦點 心理學馬太效應:正確認識「馬太效應」,你和你的孩子都會更優秀 每天5分鐘,從零學心理,關注「心理筆記」一起成爲更好的自已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衆多領域。

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具有足以變強的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爲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藉口。

態度積極,主動執著,那麼你就獲得了精神或物質的財富,獲得財富後你的態度更加強化了你的積極主動,如此良性循環,你才能把馬太效應的正效果發揮到極致。

心理學「馬太效應」:孩子優不優秀,差距是這樣慢慢拉開的 不過我姐的孩子就特別厲害,每次都是考第一名,明明是同個年級同個班級,還是表兄弟,差別怎麼就這麼大。

"聽完她的傾訴之後,我認真地問了她:"面對這種現象,你怎麼教育你兒子?會經常拿你姐的孩子跟他比較嗎?""當然會啊。

" 教育孩子時,父母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成長得更出色 後來因爲人們覺得在教育中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馬太效應才開始在教育學中出現,因爲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動不動就不自覺用到了馬太效應,所以也就有了近期流傳在網絡上甚囂塵上的一個梗,「別人家的孩子」系列。

比如我上周在圖書館就碰到過這樣一幕,一對母女在圖書館借書,是一本小學閱讀類的書籍。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馬太效應 這裡是《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

今天介紹第二篇——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廣泛運用與社會心理學和經濟學方面的著名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家莫頓發現並命名的。

馬太效應的名字是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句話「多的,可以得到的更多,少的,連原有的也會失去。

」經濟學對馬太效應的理解可以概括爲「富的人會越來越富,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傾斜和更多的機會,窮的人這些條件會越來越少,就會越窮。

」而在心理學領域對它的解釋爲「越是強的人,就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榮譽和讚美。

弱者則越來越不被注意,直至被人完全遺忘。

」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知道的道理:利用「馬太效應」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其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現廣泛應用於教育等各個領域。

而在孩子的教育中,馬太效應帶來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如果父母長期忽視或者是貶低自己的孩子,會讓他們變得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損,自暴自棄,上進心減弱並且不想改變,越不改變就變得越差,然後陷進一個死循環。

心理學:「馬太效應」處處存在?了解一點,你的愛情成功一半 」總結爲,無論是個體、地區、羣體,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成功與進步,都會慢慢積累優勢,隨著時間的累積會越來越優秀,從未走低過,即便有過低潮點,也是一部分人的最高點。

,心理學的「馬太效應」可以給你直觀的答案,你的愛情結果與你的付出其實成正比,你是什麼樣,就會收穫什麼樣的愛。

我的孩子是差生?警惕馬太效應,家長要學會給孩子貼正面標籤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的名字就來源於聖經中的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

」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

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

」 什麼是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怎麼來的? 馬太效應就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一種現象,這些現象都廣泛的應用於社會當中的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

馬太效應,同時也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主要術語,它們所反映的社會現象就是  原標題:什麼是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怎麼來的?   什麼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每天學點必要的心理學 這就是馬太效應的由來。

好,故事講完了,其實通俗點說就是一個人一旦在一方面做的很成功,擁有很多,其他方面也會很成功,也會擁有很多,也就是你有錢了,就有權了,有了權就有地位,有了地位,有了地位就有聲望了。

也就是你越是成功就越成功。

英國有句諺語這樣說:成功繁殖成功。

也就是說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以我們通常說的那句:失敗是成功之母。

只是用來說那些少數人的。

皮格馬利翁效應:正確的誇獎,才是教育優秀孩子的關鍵 其實從這件事情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位媽媽對孩子使用的教育就是誇獎,也正是因爲媽媽的誇獎,使孩子認爲自己這樣的舉動是正確的。

孩子所有的行爲都按照父母期待的方向去發展,這就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職場實戰派爸爸:馬太效應給我們的育兒啓示 職場爸爸一般對馬太效應都不會陌生,它是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大概的意思是:好的的越來越好、富的越來越富、少的越來越少、窮的越來越窮等「越來越」現象,任何羣體或個體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或進步,會產生積累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孩子膽小怕嘗試?家長用好「馬太效應」,讓孩子從平庸走向優秀 孩子的「膽小」需要家長的引導,想讓孩子從平庸走向優秀,「馬太效應」可以幫助我們。

小莉家裡有個三歲多的寶寶,按照老家的習俗,孩子已經被叫做5歲了。

儘管在年齡上,孩子已經不小了,但是在許多事情上,小莉的寶寶都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顯得有動力,有好奇心。

換句話說,小莉的孩子有點膽小,不愛突破。

孩子成績越來越差怎麼辦?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差生也能變優生 一、什麼是「馬太效應」?明星的育兒方式一直很受大家的關注,黃磊的女兒黃多多在剛上小學的時候就會翻譯外國小說,琴棋書畫可以說是樣樣精通,還曾與何炅一起演過話劇,是個非常優秀的小女孩,也是很多小朋友的優秀榜樣。

網友紛紛表示:普通人學不來,黃多多也肯定會越來越優秀的。

育兒心理學:別把「馴化」當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文丨媛媛(文章原創,轉載請註明,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不少家長篤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偏差,近來,就有育兒心理學直接點評這樣的"教育理念",這個心理學表示:別把"馴化"當成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馬太效應:強者恆強,弱者越弱;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莫頓用這句話概括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

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馬太效應的心理學解釋 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改變事情的原貌個事物發現的結果,因此,若人們拿出積極主動的態度,那麼就能贏得物質和精神財富,而這些收穫又會反過來激發我們。

這就是馬太效應。

商人的話來源於聖經的《馬太福音》。

心理學範疇對馬太效應的解釋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這就告訴我們,一個有積極主動良好心態的人,必定會有好的人生。

編程界的「馬太效應」,是什麼在阻止你變得更加優秀? 編程界的「馬太效應」,是什麼在阻止你變得更加優秀?什麼是馬太效應?馬太效應(Matthew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

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1]。

心理學:兩口子過日子,忌諱「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

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形容「強者恆強,弱者更弱」的兩極分化現象,簡單的說就是你擁有的東西會越來越多,你失去一次的東西,也會離你越來越遠,這就是「馬太效應」。

家長學會利用馬太效應,這種局面可能逆轉 就拿孩子來說,優秀的孩子更得老師喜歡,參與活動的機會更多,受到老師的激勵變得越來越優秀。

而成績不好的孩子,老師平時不關注,班級有什麼活動都想不到這個孩子,在班級里越來越「透明」,越來越無足輕重。

馬太效應是雙向的,正向運用讓孩子越來越好,反向會讓孩子越來越差。

如何讓孩子更上一層樓?跳出反向的「馬太效應」,才是正確的選擇。

孩子不敢嘗試改變?家長用好「馬太效應」,教出勇於嘗試的孩子 假裝沒有嘗試,至少在心理上安慰自己,如果自己的努力被別人看到了,就無法逃避失敗的事實,這是孩子們不願意接受的。

C、受到父母的打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些父母總是喜歡用一些消極的詞語來描述孩子。

例如,一些父母看到他們的孩子做錯題目了,他們就會斥責孩子說:怎麼這麼簡單的題你都會做錯,你太笨了。

孩子聽到太多這種話之後,會逐漸覺得自己很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