噍吧哖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噍吧哖社(大武壠語:Tamani、Tapani;臺灣話:Ta-pa-nî)又名礁吧哞社,為一大武壠族部落,是大武壠社的從屬部落之一。

該社族人原居於今臺南市新化區那拔里,後遷至 ... 噍吧哖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噍吧哖社(大武壠語:Tamani、Tapani;臺灣話:Ta-pa-nî)又名礁吧哞社,為一大武壠族部落,是大武壠社的從屬部落之一。

該社族人原居於今臺南市新化區那拔里,後遷至玉井區玉井里、沙田里、竹圍里,再移居竹圍里之「番仔厝」,最後遷至臺南市楠西區龜丹。

[1]乾隆初年,噍吧哖社與大武壠頭社、大武壠二社組成大武壠社,共同遷徙至楠梓仙溪流域之甲仙一帶。

[1] 文獻記載[編輯] Tamani首次於1650年代以後出現在荷語文獻,於荷蘭東印度公司長官揆一(FrederickCoyet)呈巴達維亞總督之信函提到「噍吧哖番人,亦為下山(居住)大武壠人的一部份(zijndeookeendeelderafgecomeneTevorangers)」,可確證與大武壠族為同一族群。

日本學者中村孝志及翁佳音認為荷治時期記載之大武壠族部落Tamani即為噍吧哖社,由族語音譯為漢字的「噍吧哖(臺灣話:Ta-pa-nî)」,日治時期以日文漢字改寫為「玉井(Tama-i)」。

[2] 1650年代末,部分大武壠社族人分別被勸令下山,遷居至臺南白河、東山一帶的哆囉嘓社(Dorcko),後來成為清代登錄於志冊上的「大武壠派社」,包括噍吧哖與茅匏兩社族人亦奉命遷居至目加溜灣社,但下山居住的大武壠族人多少有適應不良的問題——1661年2月發生地震,一位噍吧哖社的頭人Dapare(噍吧烈)趁機躲入山內,不願再下山回目加溜灣社居住,接受荷蘭的基督教教育與法律,並往北逃至嘉義阿里山境內的大龜佛(TackkaPoulangh),或往南與大路關(Terroquan)族人逃到山上,並得到卡那卡那富族人的相助。

[2] 另見[編輯] 玉井區 大武壠族 參考資料[編輯] ^1.01.1許晉彰(2015)。

《南瀛平埔族夜祭暨相關活動之研究》。

臺南:國立臺南大學。

^2.02.1翁佳音.初次噍吧哖事件──文獻再解析的必要.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08-22[2020-05-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3)(中文).  閱論編大武壠族(大滿族)部落荷治  大武壠頭社(台歐灣社、突西技社)·霄裡社·茄拔社·芒仔芒社  清治  噍吧哖社·大武壠二社·大武壠派社·木岡社·茅匏社·夢明明社  近代  小林村·阿里關·甲仙埔·匏仔寮·山杉林·枋寮·荖濃·六龜·六重溪·大庄  其他  灣裡·灣丘·橋頭庄·麻豆文化語文  大武壠語·新港文書·香蕉白話信仰  太祖信仰·公廨·開向·禁向·尪姨·向頭  節日  夜祭·查某暝·大武壠歌舞文化節歷史荷治麻豆溪事件·麻豆協約日治  甲仙埔事件·噍吧哖事件·小林事件  民國莫拉克風災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噍吧哖社&oldid=68291058」 分類:大武壠族部落台南市歷史大武壠族歷史玉井區台灣原住民語言命名的地名隱藏分類:含有閩南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