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寄 - 博碩士論文行動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太魯閣族山上部落居民的生活描述與田野調查省思. 論文名稱(外文):, See You Next Week!:Everyday Life in Mountain Tribe and Self-Reflexivity on Anthropological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221.219)您好!臺灣時間:2022/01/1213:45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陳永亮研究生(外文):Yung-LiangChen論文名稱:「下星期記得回來!」:太魯閣族山上部落居民的生活描述與田野調查省思論文名稱(外文):SeeYouNextWeek!:EverydayLifeinMountainTribeandSelf-ReflexivityonAnthropologicalFieldwork指導教授:林徐達指導教授(外文):HsutaLin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民族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8畢業學年度:96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52中文關鍵詞:記憶、太魯閣族、遷移、反思民族誌、日常生活外文關鍵詞:Truku、migration、reflexiveethnography、everydaylife、memory相關次數:
被引用:2點閱:2018評分:下載:462書目收藏:5
本論文以回憶和日常生活的角度,採取《貧窮文化》民族誌書寫方式,描繪3位太魯閣族居民於山上和山下的一日生活及其生命經驗,試圖回答當部落遷村後,為何仍選擇留在山上生活的原因。
研究以為,由於外在環境的緩慢變化和居民的作息安排,使得山上猶如ThomasMann的「魔山」,身處其中讓人忘了時間,也甚少回憶。
在無時間感的生活中,過往的不愉快,山下面對親人、鄰居、教友,這些鑲嵌於日常生活的角色關係和所伴隨的苦惱,得以暫時遺忘而找到宣洩逃脫的出口。
遺忘,因此記得;遺忘,所以沈默;遺忘,所以留在山上。
本論文同時省察田野調查中,關於對象如何成為報導人,研究者與報導人之間的關係、互動,以及對彼此的想像和期待。
究竟人類學家和報導人是否存在一種和諧(rapport)狀態?亦或只是彼此過程中的同謀(complicity)?「置身於他人之中來看我們自己」,田野調查的凝視和遭逢,往往映照出自身的存在與處境;對報導人回憶的探求,對異文化的書寫,某種程度上也是自我的追憶,過程中雙方都獲得回看過去經驗的可能性。
本論文以《西西弗的神話》(LeMythedeSisyphe)作為譬喻︰田野對象不斷上下山的行為彷如西西弗持續推動著巨石,不僅如AlbertCamus所詮釋的他們認清命運並起身反抗;另一方面也在這過程中成為那顆只在當下滾動著的巨石。
而這被推動著的巨石,這在全然信仰中走著平穩且寧靜腳步的西西弗,是幸福的。
TheresearchcentersthreeTrukupeopleofMountainTribeontheireverydaylife,therebyelucidatingwhywouldtheyremainamountainliveafterthetribewasforcedtomovedowntothelevelground,andhowtheyunderstandtheirworldandwheretheypositionthemselves.Intheir“timelessspace”–asfarasitcanbeimagined,i.e.,ThomasMann’sMagicMountain–thetribalfolksthenareabletoventtheirlifepressureandforgettemporarilytheunpleasantnessintheirlivesandagoniesfromtherelationshipswithrelatives,neighbors,friendsinthechurch,etcetera.Theresearchyetendeavorstodealwiththetension,interaction,imagination,andexpectationbetweentheinformantsandthefieldworker.Itdemonstrateshowananthropologicalresearcherpositionshimselfduringthefieldworkandthepredicamentsandcontradictionsheconfrontswithhisinformants.TheresearchappropriatesLeMythedeSisypheasametaphorandcomparestheseTrukupeopletoSisyphe.Thesetribalfellowsnotonlyseeclearlytheirfateandstanduptoresistbutalsobecometherockonlyrollingatthecertainmomentintheprocess.Itwouldbealuckandfortuneforthemwhocanstepsmoothly,steadilyandtranquillywithafirmbelief.
一、無聊.......................3二、問題.......................9三、審判.......................17四、窗外景色.......................39五、靜默的海妖.....................65六、上帝之城.......................87七、在流放地.......................107八、西西弗的一天(結論)...........129附錄、關於大同大禮的歷史...........141參考書目........................149
中日文部份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當代》91期,頁6-19。
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台北:允晨。
王應棠,2000,〈家的認同與意義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應用心理研究》8期,頁149-69。
甘明翰,2007,《太魯閣同禮部落生態旅遊活動之規劃與實施過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1994[1936],《高砂族調查書》。
台北:南天。
朱天心,2002,《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中和:印刻。
村上春樹,2003,《海邊的卡夫卡(上)》。
台北:時報文化。
——2005,《黑夜之後》。
台北:時報文化。
余光弘,1980,〈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期,頁91-110。
余德慧,2003,《生命史學》。
台北:心靈工坊。
李敏慧,1997,《日治時期臺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與社會重建:以卑南溪流域布農族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振亞,1998,〈歷史空間╱空間歷史:從《童年往事》談記憶與地理空間的建構〉,《中外文學》26卷10期,頁48-65。
李國盛,2006,〈天空之城搬家記—瑞岩人的新家〉,《台灣光華雜誌》31:4期,頁72-81。
——2006,〈遷村?誰說的算?〉,《台灣光華雜誌》31:4期,頁81-4。
吳旬枝,2006,《原住民族參與國家公園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雙邊互動關係—同禮部落vs太魯閣國家公園》。
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意琳,2003,《花蓮太魯閣Skadang舊社家屋民族考古學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親恩、張振岳,1995,《人文花蓮》。
財團法人花蓮文教基金會。
林徐達,1994,《儀式的理解與詮釋—以南王卑南族之《大獵祭》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論文。
——2000,〈喪慟、記憶與力量:南王卑南族「大獵祭」在當代「獵人頭」研究的重新論述〉。
會議論文發表於「情感、情緒與文化研討會」,中研院民族所主辦,2000年9月29-30日。
——2006,〈當代台灣的「懷舊」情緒-從《悲情城市》到鐵路便當〉演講稿,未發表。
林恩顯,1990,《太魯閣國家公園人口變遷與經濟活動研究報告》。
太魯閣國家公園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孫大川,2006,《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盤點及口述歷史研究(一)》。
太魯閣國家公園委託研究專案。
孫立梅,2001,《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孝賢,2001,〔童年往事〕,影片。
——2001,〔戀戀風塵〕,影片。
高格孚,2004,《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
台北:允晨文化。
夏目溯石,1999,《礦工》。
台北:萬象。
夏曼.藍波安,1998[1997],《冷海情深》。
台北:聯合文學。
許木柱,1989,《太魯閣群泰雅人的文化與習俗》。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張玲玲,2004,《原住民部落發展旅遊之探討-以可樂部落為例》。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1996,〈已婚婦女的住宅空間體驗〉,《本土心理學研究》6期,頁300-52。
森丑之助,1996[1917,1979],《台灣蕃族志》。
台北:南天。
黃春明,2006/4/6,〈鄉愁商品化〉,《自由時報》,副刊。
傅寶玉等編,1998,《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三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發行。
廖守臣,1977,〈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上)〉,《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44期,頁61-206。
——1978,〈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下)〉,《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45期,頁81-212。
——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
台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裴家騏,2002,《砂卡礑部落地圖繪製計畫》。
太魯閣國家公園委託研究專案。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卷1期,頁247-96。
——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
5:195-250。
外文部份Bachelard,Gaston著,龔卓軍、王靜慧譯,2005[1957],《空間詩學》(ThePoeticsofSpace)。
台北:張老師。
Benjamin,Walter著,HannahArendt編,張旭東、王斑譯,1998,《啟迪:本雅明文選》(Illuminations:EssaysandReflections)。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Bhabha,HomiK.,1994,TheLocationofCulture.London:Routledge.Breton,Andre著,呂淑蓉譯,2003[1928,1962],《娜嘉》(Nadja)。
台北:行人。
Camus,Albert著,杜小真譯,2007[1942],《西西弗的神話》(LeMythedeSisyphe)。
天津:天津人民。
——傅佩榮譯,1976[1942],《西齊弗神話》(LeMythedeSisyphe)。
台北:先知。
Coser,LewisA,1992,“Introduction:MauriceHalbwachs1877-1945”Pp.1-34inOnCollectiveMemory.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Crapanzano,Vincent.,1980,Tuhami,portraitofaMoroccan.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Cresswell,Tim著,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2004],《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ShortIntroduction)。
台北:群學。
DeCerteau,Michel.,translatedbyStevenRendall,1988[1984],ThepracticeofEverydayLife.BerkeleyandLondon:UniversityofCalifornia.Durkheim,Emile著,芮傳明,趙學元譯,1994[1965],《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ElementaryoftheReligiousLife)。
台北:桂冠。
Eco,Umberto著,張定綺譯,2000[1992],《帶著鮭魚去旅行》(IfSecondDiarioMinimo)。
台北:皇冠。
Ernaux,Annie著,張穎綺譯,2003[2000],《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L'événement)。
台北:大塊。
Evans-Pritchard,EdwardEvan著,褚建芳等譯,2002[1940],《努爾人:對尼羅河畔一個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TheNuer:AModesofLivelihoodandPoliticalInstitutionsofANiloticPeople)。
北京:華夏。
Foucault,Michel著,洪維信譯,2003[1986],《外邊思維》(Lapenséedudehors)。
台北:行人。
Geertz,Clifford著,趙丙祥譯,1998[1980],《尼加拉:十九世紀巴[峇]劇場國家》(Negara:thetheatrestateinnineteenth-centuryBali)。
上海:人民。
——韓莉譯,1999[1973],《文化的解釋》(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
南京:譯林。
——楊德睿譯,2002[1983],《地方知識》(LocalKnowledge)。
台北:麥田。
Halbwachs,Maurice,edited,translated,andwithanIntroductionbyLewisA.Coser,1992(1941,1952),OnCollectiveMemory.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Hall,StuartandPaulDuGay.,1996,Questionsofculturalidentity.London:Sage.Highmore,Ben著,周群英譯,2005[2004],《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EverydayLifeandCulturalTheory)。
台北:韋伯。
James,William著,蔡怡佳、劉宏信譯,2001[1902],《宗教經驗之種種》(TheVarietiesofReligiousExperience)。
台北:立緒。
Kafka,Franz著,黃湘舲等譯,2005[1917,1931],《變形記:卡夫卡短篇小說選》(DieVerwandlung)。
台北:商周。
——黃書敬譯,2005[1925],《審判》(DerProzeß)。
台北:志文。
Kundera,Milan著,尉遲秀譯,2005[2000,2003],《無知》(L’ignorance)。
台北:皇冠。
Lewis,Oscar著,丘延亮譯,2006[1959,2004],《貧窮文化》(FiveFamilies:MexicanCaseStudiesintheCultureofPoverty)。
台北:巨流。
Lévi-Strauss,Claude著,王志明譯,2004[1955,1989],《憂鬱的熱帶》(TristesTropiques)。
台北:聯經。
Lin,Yueh-Hwa著,宋和譯,1994[1944,1948,1977],《金翅:傳統中國家庭的社會化過程》(TheGoldenWing,ASociologicalStudyofChineseFamilism)。
台北:桂冠。
Malinowski,Brouislaw著,于嘉雲譯,1991[1930],《南海舡人:美拉尼西亞新幾內亞土著之專業及冒險活動報告》(ArgonautsofthewesternPacific)。
台北:遠流。
Mann,Thomas著,楊武能等譯,1994[1924],《魔山(上)(下)》(DerZauberberg)。
台北:桂冠。
May,Rollo著,龔卓軍、石世明譯,2001[1981],《自由與命運》(FreedomandDestiny)。
台北:立緒。
Nietzsche,Friedrich著,陳濤、周輝榮譯,2007[1949,1957],《歷史的用途與濫用》(TheUseandAbuseofHistory)。
台北:立緒。
Proust,Marcel著,周克希譯,2004[1984],《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ALaRechercheDuTempsPerdu:DuCoteDeChezSwann)。
台北:時報文化。
——徐和瑾、周國強譯,1992[1984],《追憶似水年華第七卷:重現的時光》(ALaRechercheDuTempsPerdu:LeTempsRetrouve)。
台北:聯經。
Relph,Edward.,1976,PlaceandPlacelessness.London:Pion.Said,EdwardW著,單德興譯,1997[1994],《知識分子論》(Representationsoftheintellectual:the1993Reithlectures)。
台北:麥田。
Sokolowski,Robert著,李維倫譯,2004[2000],《現象學十四講》(IntroductiontoPhenomenology)。
台北:心靈工坊。
Tuan,Yi-Fu著,潘桂成譯,1998[1977],《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SpaceandPlace:ThePerspectiveofExperience)。
台北:國立編譯館。
Turner,VictorW.,1969,TheRitualProcess:StructureandAntistructure.NewYork:AldinedeGruyter.Woodward,Kathryn著,林文琪譯,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IdentityAndDifference)。
永和:韋伯文化。
Woolf,Virginia著,史蘭亭譯,2007[1925],《戴洛維夫人》(Mrs.Dalloway)。
台北:高寶國際。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原住民部落發展旅遊之探討-以可樂部落為例
2.
日治時期臺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與社會重建--以卑南溪流域布農族為例
3.
原住民族參與國家公園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雙邊互動關係-同禮部落vs太魯閣國家公園
4.
花蓮太魯閣Skadang舊社家屋民族考古學研究
5.
太魯閣同禮部落生態旅遊活動之規劃與實施過程研究
6.
真實美學到自我技術:無垢舞蹈劇場的經驗研究
7.
居住城市的權利:台北市華光社區的都市民族誌研究
8.
從記憶、敘事到行動-我們在地方說故事、做繪本
9.
《流》becoming─交遇在古查布鞍的那一年創作自述
10.
城市記憶與對話—記錄式日常文件之創作與論述
11.
遷移|失去空間與記憶存放的交疊之服裝轉換
12.
測驗效果:學習遷移的促進
13.
日常生活
14.
跨越世紀的容顏PtasanQras藝術發展--紋面記憶藝術創作
15.
同禮部落遷移之研究
1.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當代》91期,頁6-19。
2.
王應棠,2000,〈家的認同與意義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應用心理研究》8期,頁149-69。
3.
余光弘,1980,〈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期,頁91-110。
4.
李振亞,1998,〈歷史空間╱空間歷史:從《童年往事》談記憶與地理空間的建構〉,《中外文學》26卷10期,頁48-65。
5.
畢恆達,1996,〈已婚婦女的住宅空間體驗〉,《本土心理學研究》6期,頁300-52。
6.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卷1期,頁247-96。
1.
嘉義阿里山奮起湖田野調查、特色伴手禮暨創意料理開發研究
2.
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嘉義縣阿里山鄉茶山村休閒運動之田野調查
3.
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研究-以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探討口簧琴溝通型態的人文觀以及口簧琴的產業觀
4.
禮拜儀式音樂的傳統與創新-以士林區長老教會田野調查為例
5.
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族群意識變遷之研究
6.
許常惠的音樂行腳─「民歌採集運動」、「民族音樂調查隊」、「彰化縣民俗曲藝田野調查」之影音呈現
7.
原住民族土地權之探討—以花蓮太魯閣族為例
8.
國家勢力與原住民部落社會之交會-以花蓮太魯閣族為研究區界
9.
知識、權力、部落地圖:「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的社會學解析
10.
太魯閣族生活方式之變遷-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的個案研究
11.
太魯閣族的正名運動與族群認同之研究
12.
從傳統射箭看太魯閣族的文化動力—真正太魯閣balaybiTruku
13.
地區組織運作與商圈發展之田野調查~~以鹿港老街發展促進會為例
14.
台灣佛教大齋天法會之研究─田野調查和伊理亞德式的詮釋
15.
太魯閣族樂舞的身體觀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太魯閣族山上部落居民的生活描述與田野調查省思 - 國家圖書館
本論文以回憶和日常生活的角度,採取《貧窮文化》民族誌書寫方式,描繪3位太魯閣族居民於山上和山下的一日生活及其生命經驗,試圖回答當部落遷村後,為何仍選擇留在 ...
- 2轉寄 - 博碩士論文行動網
論文摘要在探索歷史的議題和研究的過程當中,透過「田野調查」的方法走進歷史的時空場域,另一方面藉由口述歷史的訪談中重現了歷史的記憶,更因親臨現場之後連結了現在與 ...
- 3田野調查方法與經驗分享
有很多學門也都會藉用田野調查的方法來. 進行蒐集資料及研究,歷史學正是其中之. 一,我的碩士論文〈臺灣民間信仰「孤娘」. 的奉祀—一個臺灣社會史的考察〉即透過進.
- 4轉寄 - 博碩士論文行動網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文獻探討法、深度訪談法及田野調查,除了透過文獻整理理論基礎及舊山線的歷史外,也透過實地走訪、參與活動並紀錄觀察的方式對特定對象進行 ...
- 5田野調查融入鄉土教學之實驗研究
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兩年產出的論文,在統計年平均被引用的次數。 公式:(前兩年發表論文在統計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