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習之道. — 建立一套學習系統 - Cindy Chen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幸運的,在高中最後階段能參與【學會學:學習之道】的線上課程,為我的自學路途上 ... 而所謂的「非學校」,是指你不必受限於學校的課程及進度規劃,是脫離現有教育 ...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我的學習之道— 建立一套學習系統高三下學期接近了尾聲,這意味著我的高中生活將告一段落。
一年的花女時光,兩年實驗教育的自學日子。
這三年的體驗,對我別具意義。
很幸運的,在高中最後階段能參與【學會學:學習之道】的線上課程,為我的自學路途上留下了更豐富的景色。
利用這篇文章,不只是整合我在這門課所學的新知,更想藉著文字梳理、回顧這兩年以來的學習經驗和收穫:起 —高二,我成為一位自學生。
很多人或許會好奇—什麼是「自學生」?「自學生」都在做什麼?其實,這裡所說的「自學」是指「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高中以前(包括高中)的學生都能申請,向教育處提出自己擬定的學習計畫及課程安排,在審核通過後就能成為自學生。
而所謂的「非學校」,是指你不必受限於學校的課程及進度規劃,是脫離現有教育體制的一種嘗試性教育/學習。
透過自學可以彈性的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時間)、學習方式,甚至學習地點,並且有目標性的規劃,完成預定的學習成果。
當然,成果的檢核由你自己決定、自己負責,簡而言之,關於「學習」的整體規劃都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
「你為什麼想自學?」相信這是大多自學生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我想申請自學,其實有很多因素,包括我適合的學習風格/進度、課業與興趣的拉拔、想嘗試不一樣的學習方式、累積更不一樣的體驗,以及現有教育體制的反思…等等,這些原因都促成了我申請「自學」的決定。
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而來,並非在短時間內決定的。
第一關在自學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段撞牆期、混亂的狀態,也就是「舊有觀念不斷改變、持續試錯、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學習方式」的階段。
當然我認為這個過程並不是過了就結束,而是持續不斷的(,因為只要我們繼續學習,就會發現越來越多事並不是我們原本認為的樣子),想法會一直改變。
只是在剛踏入自學這條路上時,這種狀態和感覺(腦袋及內心各種思緒相互衝突)會非常明顯和強烈,一定會感到很痛苦。
但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摸索後,就會漸漸找出一個方向。
而我在這條看不見底的黑暗隧道中摸索了好久,尤其是擺脫在舊有體制內養成的習慣和觀念,就花了很長的時間。
跳脫框架的成長與思考開始了自學的日子,學習也漸漸找到軌道和模式,焦慮的心情似乎緩和了些。
在這持續摸索的過程,我發現自己有非常非常多的思考模式、觀念和習慣,被以往在體制內教育的種種規範及運作模式束縛住,但自學的一開始卻渾然不覺。
medium.com可以參考這篇。
裡面有提到,我習慣了凡事速成,所以剛自學時,這個錯誤的觀念也讓我想—「很快的」找到一種「公式」套到我的自學過程中,只要把時間和努力套進去,成果就能立刻看得到。
殊不知,原來在找到這個公式前,我必須比之前在學校建立的「公式」花上更多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重複的假設、驗證、假設、驗證」,這個「另類的公式」才能被找出來、被確立。
而這裡所說的「另類的公式」,不再是像以前在學校一般、為了應付考試,而是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學習系統和知識體系」。
直到現在我仍舊持續摸索中,雖然我的系統建構還不夠完善、清晰,但已依稀能找到一些方向,知道哪些是我要的、需要的,哪些又是我不要的。
不過,「學習系統到底是什麼?」系統,是由許多固定的模式、元素物件所組成,並且有一個固定的順序及流程運作。
那麼「學習系統」就是一套關於「學習」的模式、所需元素及流程運作方式。
那「學習系統」都是固定的嗎?不!我認為「自學」之所以重要,在於每個人適合的學習方式和風格都不同,所以建立的系統當然也就不同。
而每個人都應當摸索、建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學習系統」。
這是我整理出在「學習」的通盤規劃上需要思考、注意的點,共分成六個部分,分支的項目只是大概舉例,而我的學習主要依這六大向去發展和擬訂計畫。
在這六個項目上去檢視自己目前的學習情形,我認為是一個較有系統性的檢核方法。
這些分支彼此是有共通性的,像是「正確的價值觀」—清楚學習的目的,是所有項目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重點。
「想鑽研的領域/興趣」或許跟自己的「學習風格」息息相關。
而「時間的規劃」是奠基在自己的「生心理狀態」和「學習風格」之上。
「腦科學」的知識範圍則包含「生心理狀態」及「時間的規劃」等。
所以這六個重點的兼顧及平衡,是很重要的。
而這六個部分,在【學會學:學習之道】的課程內容中皆有含括在內。
以下一一分享,我經歷兩年的體驗後,在這幾個項目上有哪些收穫和感想:1.正確的價值觀我認為這是「學習」最最重要的事情。
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不用期待你在學習的層次上能進一步提升。
這個「層次」不是指「學習內容的多寡或理解程度」,而是一種看待「你所經歷的、你所學過的任何事物」的「角度」。
這裡我想提一本書—《猶太人超越全世界的讀書法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9218》,李大熙著。
從國中接觸到關於猶太人的教養法、學習法,我就對他們的教育深感好奇和佩服。
書中的內容不贅述,我要提的是其中有很大一部份在強調他們對於「學習的目的、學習的理由」為何,進而才提及他們的讀書技巧和方法。
節錄裏頭的一段文字:「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個人成功,而是為了建立好的人際關係。
所以很早就要了解品格和人際關係。
太早接觸實用主義,就沒有時間建立好的品格。
書越念越難,不是人的能力不足,而是品格的問題。
有一句話說,人知道多少,就看到多少。
如果讀書能幫助其他人,而且給人帶來好處,沒有比這樣更好的人生。
要清楚書的目的,才有熱情和快樂。
」由此可見,徹底了解自己「學習的目的」並且奠基在良好的價值上,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四次元讀書法」—在本書最後的幾章中,我也特別想提出來和「價值觀」這點做結合,我認為這四點可作為提升自我學習層次的指標。
第一個層次,資訊的階段—Peshat是希伯來文「簡單的」意思,就是指實際發生的事件與眼中所見現象,能直接從物質的世界來學習。
像是從書或網路找到的資訊皆算。
第二個層次,知識的階段—Remez有「提示、暗示」的意思。
它指的是—我們不只看到資訊表層的意思,還能找出內在的暗示與提示。
第三個層次,智慧的階段—Derash是「研究與學習」的意思。
在這個階段,需要透過深入的研究、討論問題來達到。
這時已漸漸能夠分辨和選擇擁有的知識並與其他事物對照比較來找尋意義。
算是一個「整合」內容、並融合智慧的過程。
第四個層次,靈性的階段—Sod是「秘密」的意思。
這裡包含了許多靈性的內容。
若說從一到三次元的焦點在於書本,第四次元的焦點則在於人的靈魂和心。
把已學到的先放下來,把靈魂和心空下來,回到本質的階段、打造回顧自己的時間。
概述完以上四次元,檢視一下目前的自己是處在哪一階段,我發現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是在第一或第二階段的。
若能達到第三和第四階段,代表已經有更宏觀的角度在看待「學習」/看待「自己」/看待這個「世界」。
連結到課程內容,《大腦喜歡這樣學》中提到的「用心靈之眼去看」即是,進而為學習賦予生命,並啟動直覺來觀察、發現新事物。
回到重點,這些層次的最基礎都是 — 建立在「良好的價值觀、清楚學習目的」之上,所以不妨時常檢視自己學習時的態度,來穩固這個根基。
2.生心理狀態把這項排在第二位,因為我認為這是在「價值觀」之後第二個重要的事情,也是我在自學之前不曾體會到的。
生理先談「生理」狀態,身體的變化是最容易直接反應、讓我們感受到的部分。
以前我在學校的日子,每周固定兩堂體育課、放學後慢跑,加上上放學都騎單車,在體能的訓練上算是充足。
但自學之初,我主要把心力都放在技能及知識上的學習,雖然同樣有規律的運動,但活動量確實比較少。
漸漸的,我發覺身體容易疲倦,讀書變得容易分心。
原因就是出在活動量(運動量)不足。
而且在長時間閱讀下,中間間隔沒有留足夠的休息時間,不管在身體或精神上都容易疲乏。
發現這個原因,加上閱讀《大腦喜歡這樣學》一書後,我開始嘗試「番茄鐘工作法」,如同課程影片中提到的。
每過25分鐘,就休息幾分鐘,並且利用這幾分鐘的時間做運動,像Pilates(https://www.blogilates.com/piit28-starter-calendar/,我都練習她的),影片時間不長,約5~10分鐘,剛好配合休息時間。
這個方法真的很有效,因為若沒有設定固定時間休息,你或許還沒感覺到累,但注意力已經下降,所以此時學習效果是沒有達到最高效率的。
而且,我認為在靜態的學習項目上搭配的休息方式最好是動態的,像是運動,能使短時間內快速恢復精神。
同時,也能促進發散思維,讓兩種思維模式相互切換,讓學習更為透徹。
心理活在當下的能力這些月來,每周固定一天的禪修課,開啟起了我對『心靈培育』的認識和人生價值的反思。
medium.com我在這篇文中提到的,就是一種心理素質。
當目標是一個考試或一個更困難的挑戰,需要的不只是把知識或技能學好而已,而是有辦法在最關鍵的時刻,發揮最佳的表現。
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在這些緊張的時刻,讓自己保持平常心,不受一絲一毫的干擾。
雖然自學後,考試比起在學校是減少很多,但我的「心理」卻一直還是處在起伏不定的狀態。
這樣的狀態,讓我的學習受干擾。
我以前不曾察覺這個問題,因為在學校有太多太多的事物會把注意力分散掉,而忘了觀察自己「內在的波動」。
後來上了禪修課,才開啟了我的心靈旅程,學會聆聽內心的聲音、學會觀察自己的呼吸。
雖然大多人都很討厭考試(包括我)。
但不得不承認,考試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測試工具,測試你到底有多少能耐「駕馭」自己的內心。
跟知識技能的學習比起,心靈的訓練實在困難太多太多了。
後來我也才了解—為什麼賈伯斯要到禪宗文化的發源地—印度,去一探究竟;為甚麼著名歷史學家Harari(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VRHFIc-fIU(7:41-)要每年閉關六十天,還有更多的例子…,我開始能理解他們為甚麼要這樣做。
這裡,我還想分享一本書—「學習的王道」(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45494),他幫助我在準備學測階段,對心理產生很大的穩定作用。
作者JoshWaitzkin敘寫他學習西洋棋和太極拳的過程,在心理上的鍛練技巧。
我也是因為他,開始學習太極拳的。
以往讀書,我都沒有察覺到自己是在一種焦慮和緊張的狀態下學習,而且這種狀態深深影響著我的學習效果。
自學一段時間後,感覺壓力比起在學校是減輕不少,但我卻更為焦慮了,因為我長期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已經習慣—需要壓力、需要緊張的氛圍,讓身心靈處在一種「刺激」的狀態,我才有動力學、有動力讀書,但自學後少了這種氛圍,我卻變得不習慣了。
我不斷地想要尋找這種感覺來逼自己提起勁,「我是不是變廢了?」腦中一直迴繞這個念頭。
直到學測結束後,我才發現根本不必去找尋任何感覺。
唯一需要的—只有「平靜」。
不必先想像著自己考到好分數、填到好學校的樣子,而讓自己有期待興奮的感覺而引發動力;也不必再藉模擬考的期限帶來的緊張感來促使自己念書。
因為若總是一直依靠「感覺」做事,事實上很難完成任何事。
會想藉著這些感覺刺激自己,是因為自己本身對這些事帶有偏見,像是若你不想讀書,可能是因為你覺得反正讀了也沒用,考試也不會考好/又或是根本還沒考,你就先開始擔心自己的結果等等。
但其實仔細想想,讀書和學習本身就不是為了考試或利用分數進一步獲得什麼,即使最後還是會用到成績去申請學校,也不必在學習的當下用這個念頭去刺激自己,這種刺激比起產生動力,造成的干擾反而更大。
而且學習維持一種平靜的狀態,較不會產生得失心,遇到困難時挫折復原力也較佳。
3.學習風格我認為自己比較偏向視覺型的學習者,像是藉由文字、圖像,我總能很快理解或記憶。
找到自己適合的風格是有幫助的,不過我覺得也能多嘗試其他感官或方式去學習,能活化大腦各個部位,讓接收資訊或思考時更為敏銳。
能在長時間下專注,或者只適合短時間學習者,我認為也是一種風格。
像我自己算是能在長時間下專注學習的,但偶爾也會利用短暫的時間吸收,感覺負擔和壓力不會這麼大、不易產生疲憊感。
在這個部分,我覺得「觀察並認識自己」是一項很重要的功課,並且勇於嘗試不同的學習方式能帶來更好的效果。
4.興趣/想鑽研的領域聽過不少同學會說「其實我也不太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其實不只在我們這個年紀,即使是年紀更大的人也可能有這樣的感覺。
我曾有一段時間一直在問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未來想做什麼,非常擔憂。
但後來發現,雖然提早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是好事,但很可能造成另一種限制。
我們喜歡的事不可能只有一種,即使喜歡也不見得要當工作。
我覺得台灣目前的教育有點像在做職業訓練,似乎是—之後工作要做什麼,現在就只需要學什麼。
這種想法很實用主義,容易讓我們變得功利,只要和工作不相關、和我的興趣不相干/或和考試不相干,我就不必學。
但可以看到許多歐美的教育不是這樣,而是全人教育、博雅教育。
當你對這個世界、及你自己的定位有深入全面的認識時,其實就不再只會在意你的興趣及工作,而是將觸角伸向各個你所好奇的領域。
你開始不會太在意你自己要變得多成功、達到什麼社會地位,而是享受沉浸在探索這浩瀚無垠的宇宙中。
我覺得其實所謂的「興趣」—只是一道門、一扇窗、只是一把鑰匙,開啟你認識這個世界的入口。
舉個例子,我觀察到一位以前的同學,她很擅長美術、也熱愛美術,但在升學導向的學校中,課堂上總昏昏欲睡,看起來很懶散。
沒想到上高中,她進了專攻美術的學校後,像變了個人似的,我感覺到她變得非常積極,畫技突飛猛進,而且敢夢敢想,跟以前在課堂上總趴睡的她大不相同。
我就在思考到底為什麼她能有這麼大的轉變—就是因為她身在一個能讓她受到肯定並支持她發展興趣的環境,而這又是她擅長的事情,因此她能產生信心,開始敢做更多以前不敢的事。
所以通過「興趣」這個媒介讓自己產生信心,是第一階段。
但即使是興趣,也一定有碰到瓶頸的時候,尤其是當你對這個領域越鑽越深時。
這時候,就是考驗你的興趣有沒有辦法持續下去的階段,需要強大的意志力和恆心。
我覺得大多人最有可能是在這時候放棄,因為才觸碰到這個領域的皮毛而已,就因為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做這個,甚至是放棄。
若你不是像前面舉例的同學那樣,很早就了解自己擅長什麼或喜歡什麼,我有一個忠實的建議,先問問自己「我很確定自己討厭透了什麼」,然後把這些選項都刪除,再來問自己,「我覺得我對XXX好像有一點點興趣?」找出其中你覺得你最有興趣的一項,然後選定它,就開始做—開始去找所有跟這個領域有關的資訊資源,去學習它,即使遇到困難,咬著牙也要撐過、解決它,因為學習的動力是要靠一點一點的成就感累積,而只有在遇到問題和困難並解決它時,你也才能獲得成就感和動力繼續鑽研下去。
當鑽研到某個程度後,你在這個領域累積到一定的知識量,回頭過去看,你也才能更相信自己堅持這條路、這個選項是錯不了的。
當找到了興趣並學習到某一程度後,因為知識的相互連結,你有興趣的東西也會隨著知識延伸擴展出去,這時你就能從「只對興趣鑽研」跳到「開始對各個領域都好奇、想研究」,相信到這一步,也代表真正開始認識這個世界了。
5.腦科學這個部分,就跟課程內容密切相關了。
其實我覺得這部分和前面提的「生心理狀態」是相連結的,當你學習了很多很多知識,但你只知道「外在」的東西,卻忽略了「內在」。
你不了解自己身體與外在環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產生變化,就沒辦法真正掌握它。
所以我認為腦科學,是一門很重要的知識/學問,因為我們的所思所想都是透過腦袋運作的。
對於「記憶組塊」的建立,我有一些感想。
「組塊」是指一組以意義結合起來的資訊,許多抽象的思維組塊串聯起來,就成為一個知識、觀念或點子。
但當你建立的組塊沒有和其他組塊相連接時,就像一面不牢固的磚牆,容易一下子就崩塌。
但即使連結起來,形成記憶痕跡,也必須透過不斷練習及自我檢測,來強化剛形成的學習迴圈,才能將穩固的組塊深植於長期記憶。
當我有了這種「組塊」的概念和了解它的運作後,我似乎能在我的學習上觀察到它逐步建立的過程。
就以我學習太極拳的過程為例子,在一開始學習時,必須從最基礎的「舒筋操」開始學起,因為太極是一種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運動,學會放鬆,用控制「意念」而不是用肌肉出力,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也就是「用意不用力」。
剛開始接觸的人會覺得困難,因為平常我們做的運動,像是跑步、游泳等等,都是一種激烈的運動,肌肉都是維持緊繃的狀態,但太極拳必須越鬆越沉,才能打得好。
所以能夠細緻的觀察自己的呼吸和意念是很重要的,它是一種「動禪」、另一種形式的冥想。
在學習舒筋操的過程,我練習吸氣,「意念放在指尖上」,讓全身流竄一股能量飽滿的感覺,這時若有人去推動你的手,可以發現它是很有力、不易推動的。
接著將氣沉到丹田,之後吐氣,讓全身放鬆,這樣一次次重複後,身體就越來越能從緊繃轉到放鬆的狀態,非常神奇。
我對這種狀態感到著迷。
除了呼吸的練習,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鬆胯」—也就是髖關節的放鬆。
直到現在我仍沒辦法確實做到,這也是學習太極拳中最難的地方。
當能做到以上說的這些,你整個身體的重心是很沉很穩的,但相反的若你刻意用力去抵抗、支撐身體,反而越容易站不穩或被推倒。
有這些基礎概念後,就進入了真正打拳的階段,開始一招招的招式要記。
但很妙的是,不論是手或腳的變化轉動,都是隨腰胯去帶的。
也就是說,你並不是刻意去移動你的腳或移動你的手,而是因為你腰胯轉動的方向或放鬆,自然把你的四肢帶到那個位置。
在這裡教練能做的只能告訴你四肢位置應該擺在哪,但你的內在有沒有沉、肌肉有沒有鬆,只能靠你自己察覺和訓練,而這就叫做「功夫」。
我從舒筋操的最基礎概念,延伸到打拳,就像是一個個組塊在堆疊,而在這些組塊慢慢被建立的過程,需要不斷不斷重複的練習,也就是為甚麼一個招式要學一周,並且每天都從頭打,就是為了強化這些記憶痕跡,最終才能達到行雲流水,像是身體已經自己記起所有動作。
而這時腦中唯一需要關注的—只剩下自己的「意念」。
這是最高境界。
這種組塊的概念,不只在學太極拳上觀察得到,我似乎也能把這種流程的建立轉移到其他領域或事情上,就好比最近在學的「開車」。
剛開始知道要怎麼發動、怎麼起步,再來學直線前進、倒車入庫、路邊停車,最後S行前進倒退,在重複練習後,我能清楚看見它從最源頭(前進、後退、換檔、方向盤的轉動圈數)是怎麼組合到更複雜的移動,每個動作和步驟能清楚的拆解再組合。
我相信學習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只要基礎能一步一步打好,即使更複雜的事物也能做得游刃有餘。
6.時間規劃關於時間的管理法,不論市面上或網路文章都有各種不同的方法,這裡不多講。
而我特別想提的,是「彈性計畫」。
在自學之後,我發現規畫許多事情不再能像以前在學校一樣。
制式的課表中沒有彈性的空間,對學習的東西直接用時間分割也不見得是一個好方式。
我不斷嘗試、重複計畫、執行了很多次,一直想找出一個在「固定」和「彈性」之間的平衡點。
因為很多事情都可能臨時發生,當我前一秒計畫好、後一秒卻改變時,就有一種念頭—「計畫根本永遠趕不上變化」啊!但目前我大致能找出一個大方向:(1)固定的作息像是幾點睡幾點起床/吃飯時間/運動時間,跟維持身心理平衡有關的,都必須放在第一位,因為前面提過,生心理若沒顧好,對學習是有非常大影響的。
(2)學習計畫列優先順序。
重要的先做!我覺得這應該是大多數人感到困難的部分,因為到底什麼是重要/什麼是緊急的,應該怎麼判定?!我思考很久後,認為這是要看每個人的價值觀是建立在什麼之上,在人生中你覺得哪件事對你來說是重要的。
打個比方,假如現在段考結束,你要規畫從這次段考到下次段考間的學習計畫,這其中包括—「學校的課業」以及你「自己有興趣/想鑽研的領域」。
每天必須分配時間在這兩件事上,若顧及課業還是要維持一定的水準,因為有段考的時間限制,這就成了緊急的事,但對於興趣的鑽研,或許你認為更重要,但時間上並不緊迫。
這時,仍可兩件事都做,但在緊急的事上,若又想達到你理想的結果,你可能需要花較多的時間。
而重要但不這麼緊急的「興趣」,每天花固定小段的時間做,這樣就能夠兩者兼顧。
如果學校要求的學習內容及考試你並不這麼在意,而是想花更多時間在興趣上,那你就可以優先安排它,並花多一些時間。
這講起來似乎不困難,但重點是對於「什麼是重要的事」,這不是看幾篇時間管理方法的文章就能解答的,而是你要問問自己:「我的人生想要的是什麼?對我來說,什麼是重要的事?」當清楚了這些問題,相信剩下的只差詳細的分析和規劃。
(3)其他一些瑣碎的雜事,或前面提到—(除了學習計畫外)你認為重要的事,像是陪伴家人,或是當志工、甚至冥想練習。
我以前都不把這些事情考慮在自己的計劃內,在回顧自己達成了那些目標時,我也都不太會反思這塊。
但其實這些看似「雜事」的事,在生命中也是很重要的學習。
因為當你只注意自己的目標是否達成、有沒有清楚「看得到」的結果時,或許你是達到了,但很可能同時也失去了一些東西,像是友誼或親情。
所以把他們都列入自己的時間規劃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學習腦科學的知識後,也要將它運用到自己的計劃安排中,才能達到最高效的時間運用。
以上就是我學習系統的六大方向,當然這或許還會改變,因為我持續在學習、認知會不斷被顛覆,但目前依這六個方向來檢視我的學習,我認為應該還算全面。
也藉這篇文章,更清楚的看見我這兩年來所學到的;理解我的思緒與脈絡是如何發展,進而形成現在的我。
MorefromCindyChenFollow深刻的活著,當個清醒的人。
/歡迎聯絡/[email protected]?Learnonthegowithournewapp.TryKnowable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CindyChen63Followers深刻的活著,當個清醒的人。
/歡迎聯絡/ivy8912241717@gmail.comFollowMorefromMediumLexChanRSAElBarcodeColemanSomethoughtsabouttheinfamousword“process”H.B.HarwardMakingaGameforMe:EatingthePiesintheSkiesGenopetsBrasilSigningupforGenopets!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延伸文章資訊
- 1讓自學「習慣成自然」,從「有點難又不會太難」的程度開始
〈自學1.0〉(註)的關鍵,就在於個人學習的規劃。也就是為了在期限前實現目標,制訂該選在什麼時候、怎麼做、做多少、靠哪些方法實踐學習的計畫 ...
- 24 自學「不完全」攻略 -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與孩子們一起)可以從規劃學習資源開始(請參考4.3 規劃學習資源),視個人需要而. 逐步參考第四章的各個步驟。單純只是希望瞭解實驗教育與自學的讀者,也可以選擇.
- 3想學習沒時間? 善用零碎時間,規劃自學模式 - 领英
- 4國小到高中,自學計畫申請書如何準備?資源怎麼找? - 翻轉教育
家長還是要回到孩子的特質、並對焦自身對於孩子學習的想法。 三、不去學校,想做什麼? 蔡伊婷表示,很多人在規劃自學時都有很多擔心 ...
- 5在家自學懶人包!「實驗教育計畫」申請書如何填寫?自學心得 ...
常見「在家自學」的原因. 父母或學生對體制內教育的不滿意,自主規劃想要的學習; 孩子在學校遇到困難,導致拒學/懼學,譬如霸凌、跟不上學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