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8月20日——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由重慶赴芷江,即在芷江成立前方司令部,接受日軍投降;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中共北方局,成立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鄧小平任書記、薄一波任副 ... 1945年中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中國歷史/中國歷史年表 世紀:19世紀中國/20世紀中國/21世紀中國 年代:1910年代中國/1920年代中國/1930年代中國/1940年代中國/1950年代中國大陸/1960年代中國大陸/1970年代中國大陸 年份:1941年中國/1942年中國/1943年中國/1944年中國/1945年中國/1946年中國/1947年中國/1948年中國/1949年中國 紀年:乙酉年(雞年)、中華民國34年 1945年 政治 國家領導人 科技 天文 –科技 –鐵路 文化娛樂 電影 –文學 –音樂 –遊戲 –電視節目 ( 中國大陸電視劇 –台灣電視劇 ) 體育 體育 –足球 –籃球 –棒球 –撞球 區域 中國 –上海 –香港 –澳門 –臺灣 –日本 –朝鮮半島 –馬來亞 –新加坡 –歐洲 –美國 分類 分類 –出生人物 –逝世人物(列表) –維基新聞 目次 1大事記 1.11月 1.22月 1.33月 1.44月 1.55月 1.66月 1.77月 1.88月 1.99月 1.1010月 1.1111月 1.1212月 2參考文獻 大事記[編輯] 1月[編輯] 1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頒授鄭洞國、霍揆彰、蕭毅肅、周福成、何紹周、王凌雲、孫立人、廖耀湘以青天白日勳章,頒授衛立煌以一等寶鼎勳章,頒授巴梯斯達以特種大綬卿雲勳章,頒授薩拉里架以特種大綬景星勳章[1]:7626。

1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設立委員長行轅江西贛州,經辦第三戰區、第七戰區、第九戰區軍需補給事宜[1]:7633。

1月12日——第十戰區司令長官部在安徽立煌成立,李品仙、王懋功等就任長官、副長官職[1]:7634。

1月18日——國民政府特任吳鼎昌為國民政府文官長,原任魏懷免職[1]:7637。

2月[編輯] 2月1日——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後方勤務司令部在昆明成立,受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之指揮,並與美軍供應處聯繫[1]:7651。

2月3日——蔣介石任命龍雲兼中國陸軍副總司令[1]:7652。

2月7日——國民政府任命陳繼承為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1]:7656。

2月8日——日軍會師於江西新城,覆滅中國贛南空軍基地及打通粵漢鐵路[1]:7657。

2月9日——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在昆明成立,何應欽任總司令[1]:7658。

2月10日——國民政府特派李宗仁為軍事委員會漢中行營主任;特派王纘緒為重慶衛戍總司令,原任劉峙調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7658。

3月[編輯] 3月1日——蔣介石派彭位仁為青年軍編練總監部副監,戴之奇為青年軍第二〇一師師長[1]:7672。

3月2日——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奉令裁撤遠征軍司令長官部、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黔桂湘邊區總司令部、滇越邊區總司令部,與第一、第九、第十一、第十六、第二十、第二十四、第三十五等集團軍番號及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部,任命衛立煌為中國陸軍副總司令,盧漢、張發奎、湯恩伯、王耀武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方面軍司令官;蔣介石令調俞濟時為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1]:7673。

3月4日——是日為童子軍節[1]:7675。

3月8日——中國駐印軍克復臘戍[1]:7676。

3月9日——青年遠征軍政治部主任蔣經國,由青年軍第二〇一師師長戴之奇陪同,抵四川銅梁視察青年軍,對訓練情形頗表滿意[1]:7678。

3月21日——豫西鄂北會戰開始[1]:7685。

3月30日——緬北滇西作戰結束[1]:7689。

4月[編輯] 4月1日——蔣介石任蔣經國為青年遠征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主任,胡軌為副主任[1]:7692。

4月9日——湘西會戰開始[1]:7698。

5月[編輯] 5月1日——日軍攻陷衡陽[1]:7711。

5月12日——湘西會戰,國軍獲勝[1]:7718。

5月27日——國軍收復南寧[1]:7725。

5月31日——豫西鄂北會戰結束[1]:7728。

6月[編輯] 6月3日——蔣介石在重慶會見蘇駐華大使彼德羅夫,詳談東北問題,並明白表示中國之態度,「務須達成我抗日目的,即求得東北領土與行政之完整」,彼得羅夫表示不難友好解決,並希望行政院長宋子文盡快訪問蘇聯[1]:7730。

6月16日——軍事委員會任命孫蔚如、孫連仲、傅作義為第六戰區、第十一戰區、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1]:7738。

6月26日——國民政府任命吳奇偉為湖南省政府主席,原任薛岳免職;任命孫連仲兼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原任馬法五免職[1]:7746。

6月30日——國軍克復柳州[1]:7748。

7月[編輯] 7月5日——黃炎培在延安同毛澤東談歷史周期率問題,據黃炎培7月5日日記記載:「毛澤東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

這條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

只有人人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1]:7753。

7月8日——蔣介石核准軍事委員會設置戰地政務委員會[1]:7758。

7月23日——國民政府授予方先覺青天白日勳章,以表彰其保衛衡陽血戰之攻[1]:7767。

7月25日——國民政府特任俞鴻鈞兼中央銀行總裁,原任孔祥熙免職,宋子文兼領四聯總處副主席,原任孔祥熙免職[1]:7767。

7月28日——國軍克復桂林[1]:7769。

7月30日——國民政府特任張厲生為內政部長,王世傑為外交部長,陳誠為軍政部長,俞鴻鈞為財政部長,翁文灝為經濟部長,朱家驊為教育部長,俞飛鵬為交通部長,谷正綱為社會部長兼農林部長,徐堪為糧食部長,謝冠生為司法行政部長,鹿鍾麟為兵役部長[1]:7769-7770。

8月[編輯] 此章節可能包含過多不重要的瑣事或紀錄等內容而像一本日記。

請協助清理細微末節以符合百科全書品質標準。

並非每一場比賽、出席、活動、事件都有足夠意義寫進條目內。

8月1日——新任外交部長王世傑到部視事[1]:7772。

8月5日——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由昆明遷駐柳州,另於南寧設置指揮所[1]:7775。

8月10日——最高統帥部立即電令全國各部隊,聽候命令,根據盟邦協議,執行受降之一切決定,對第十八集團軍之軍令曰:「所有該集團所屬部隊,應就原地駐防往命,其在各戰作戰地境之部隊,並應接受各戰區司令長官之管轄,勿再擅自移動。

」[2]:147下午7時,日本投降消息傳出,重慶百萬市民擁到街頭歡呼跳躍[1]:7779。

8月11日——朱德以「延安總部」名義,連續發佈7道命令,指示各地方軍全面行動[2]:147。

毛澤東為中共中央寫下《關於日本投降後我黨任務的決定》:「蘇聯參戰後,日本已宣佈投降。

國民黨積極準備向我解放區收復失地,奪取抗日勝利的果實。

這一爭奪戰,將是極猛烈的。

……在此情況下,我黨任務分為兩階段:甲、目前階段,應集中主要力量迫使敵偽向我投降,不投降者,按具體情況發動進攻,逐一消滅之,猛力擴大解放區,佔領一切可能與必須佔領的大小城市與交通要道,奪取武器與資源,並放手武裝基本群眾,不應稍存猶豫。

……乙、將來階段,國民黨可能向我大舉進攻,我黨應準備調動兵力,對付內戰,其數量與規模,依情況決定。

」[3]:1-2 8月14日——朱德、彭德懷致電最高統帥部,公開拒絕8月10日之命令[2]:147。

8月15日——同盟國經由瑞士政府之通知,獲悉日本天皇裕仁已頒敕令接受《波茨坦公告》之各項規定宣布無條件投降,於是中國、美國、英國、蘇聯首都同時正式宣布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同日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向全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蔣介石在重慶中央廣播電台發表《對日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世界人士書》,指出「正義必然戰勝強權」的真理,終於得到它最後的證明,這亦就是表示我們國民革命歷史使命的成功,要求人民「不念舊惡」及「與人為善」,只認日本黷武的軍閥為敵,不以日本人民為敵[1]:7785-7786。

朱德自稱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致電岡村寧次,飭其命令所屬日軍向中共投降,被日方所拒絕[2]:147。

8月18日——「滿洲國」在通化大栗子溝召開「重臣會議」,「滿洲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宣讀「退位詔書」,至此「滿洲國」政府垮台[1]:7792。

8月19日——中、美、英、蘇盟國代表在馬尼拉接受日本降使副總參謀長河邊虎四郎(日語:河辺虎四郎)簽定初步投降書,中國代表徐永昌等參與此項接受日使初步投降儀式[1]:7792。

8月20日——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由重慶赴芷江,即在芷江成立前方司令部,接受日軍投降;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中共北方局,成立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鄧小平任書記、薄一波任副書記,同時成立晉冀魯豫軍區,任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1]:7793。

8月21日——日軍今井武夫一行八人飛抵芷江,即由中國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召晤,並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面交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中字第一號備忘錄》,指示日軍投降應行準備之事項[1]:7794。

8月22日——蔣介石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身份電麥克阿瑟,授予英軍司令官接受香港日軍投降之權限[1]:7795。

8月24日——國民政府隆重舉行《聯合國憲章批准書》簽署典禮,蔣介石親蒞簽署批准書,王世傑副署;毛澤東電覆蔣介石稱:「鄙人極願與先生會見,商討和平建國大計。

俟飛機到,恩來同志立即赴渝進謁,弟亦準備隨時即赴渝。

晤教有期,特此奉覆。

」[1]:7797 8月28日——毛澤東應蔣介石邀請,同赫爾利、張治中以及周恩來、王若飛等同機飛重慶[1]:7802。

8月29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與國民政府代表張治中會談,下午毛、周、王與蔣介石會談,晚間又和張治中、王世傑、張群、邵力子作長時間談話[1]:7803。

重慶談判開始,毛澤東就和平建國等問題直接同蔣介石進行多次商談;蔣介石只想作一些開放民主的空頭許諾,而要堅持所謂「統一政令軍令」,即取消解放區和人民軍隊的存在[4]:211。

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中國陸軍總部奉蔣介石之命,將原屬中國方面受降之香港及九龍日軍投降改由英國接收,並授權英國海軍少將哈考脫全權受降,另派羅卓英中將為中國代表、威廉遜上校為美國代表參加香港受降[1]:7803。

9月[編輯] 9月1日——國民政府特派李宗仁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北平行營主任,熊式輝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主任[1]:7809。

9月5日——宋美齡自美國返中國抵達重慶[1]:7817。

9月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設立黨政接收計劃委員會,統一主辦對敵偽黨政及物資接收事宜[1]:7820。

何應欽由芷江飛南京受降[2]:146。

9月9日——上午9時,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中外代表千餘人出席,何應欽主持[1]:7821。

何應欽代表最高統帥主持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2]:146。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向中國戰區投降降書 9月10日——何應欽召見岡村寧次,指示處理日軍投降事宜,岡村寧次表示:自簽訂降後,「就脫離日本政府之節制,完全聽從何總司令之命令」[1]:7823。

9月12日——蔣介石在重慶官邸約毛澤東、周恩來共進午餐,張群、張厲生、邵力子作陪;何應欽令岡村寧次取消中國派遣軍總司令之名義,改稱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總聯絡部長官;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命令,自是日起偽鈔一律停用,沿用法幣,並規定偽幣與法幣之兌換率為200:1[1]:7825-7826。

9月13日——蔣介石召派張治中赴新疆處理「伊寧事變」,是日張治中由重慶飛抵迪化[1]:7826。

9月14日——中國各戰區、方面軍自是日起開始解決除日軍武裝,至次年2月13日止繳械基本結束,總計俘虜日軍128.3206萬人;張治中在迪化會見蘇聯駐迪化代總領事葉謝也夫,徵詢對「伊寧事變」意見[1]:7827。

9月16日——張治中晉謁蔣介石,報告解決新疆伊寧事變之途徑,建議請蘇聯政府調解伊寧事變[1]:7830。

9月17日——國民政府任命商震為國民政府參軍長[1]:7832。

9月20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向蔣介石請示後答覆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對蘇聯政府願意協助伊寧事變表示感謝,並請蘇駐伊領事代為通知與介紹伊寧領事代為通知與介伊寧事代表到迪化晉謁張治中,商洽進行和平解決辦法[1]:7835-7836。

9月22日——毛澤東會見中國青年黨領導人蔣勻田,說:商談近20日,時間白費,我們觸及到兩個問題,軍隊分配比例問題,我們管理地區自治問題,沒有一個問題得到協議,「可說商談已經失敗了。

」[1]:7837 9月26日——宋美齡受任為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主任[1]:7840。

10月[編輯] 10月1日——中國空軍第一路軍司令張廷孟奉蔣介石之命,攜國旗一面單機飛赴台北,與駐台日軍第十方面軍司令安藤利吉交涉,要求降下台北「日本台灣總督府」上之日本國旗,升起中國國旗,日軍同意,張廷孟親手升起中華民國國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結束,所有業務分別移交國民政府文官、參軍兩處接辦,參軍處增設軍務局,文官處增設政務局,辦理侍從室第一、第二兩處工作[1]:7845。

10月2日——蔣介石下令龍雲著即免除本兼各職,特任龍雲為軍事參議院上將院長[1]:7846。

10月3日——國民政府明令白崇禧晉任為陸軍一級上將,張治中、張發奎均晉任為陸軍二級上將,胡宗南特加陸軍上將銜[1]:7847。

10月5日——台灣前進指揮所主任葛敬恩、副主任范誦堯率領接收人員80名由重慶飛抵台北,即次日成立台灣前進指揮所[1]:7848。

10月10日——《雙十協定》簽字;國民政令授予蔣介石及何應欽、吳敬恆、戴季陶、張伯苓、胡適等7,278人勝利勳章,方覺先、端木傑、劉膺古等1,822人忠勤勳章,肖勃、宋鍔、王可襄等12人雲麾勳章;日本女間諜川島芳子(前清肅親王善耆之女)在北平被捕[1]:7851-7854。

10月11日——毛澤東由王若飛和張治中陪同自重慶飛返延安,在重慶機場答記者說:「中國問題是可以樂觀的,困難是有的,不過困難都可以克服。

」[1]:7854 10月12日——上黨戰役結束[1]:7857。

10月14日——何應欽赴徐州、鄭州視察,次日在鄭州召集軍政長官會議後,乘機經開封返回南京[1]:7858-7859。

10月16日——國民政府改組原「昆明防守司令部」,組成「東北保安司令官部」,首先調其所屬第十三軍、第五十二軍轉運東北[1]:7860。

10月18日——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及警備總司令部在台北開始辦公[1]:7864。

10月20日——外蒙古舉行外蒙古獨立公民投票,歷時3天日,將於10月22日完畢[1]:7868。

10月24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警備總司令陳儀,偕同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處長嚴家淦等,由上海飛抵台北履新[1]:7871。

10月25日——同盟國於台灣地區的受降儀式在台北公會堂舉行,陳儀為受降主官,日方投降代表為台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1]:7872。

蘇軍放棄營口[2]:1469。

10月29日——蔣介石在重慶會見韓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1]:7877。

10月30日——國軍自秦皇島登陸[2]:149。

11月[編輯] 11月1日——張群、王世傑、邵力子與周恩來、王若飛在重慶繼續談判避免衝突、恢復交通,政府代表將對中共10月30日所提四點提案之覆案交給中共代表;財政部派陳果夫為中國農民銀行董事長,原任孔祥熙免職[1]:7882。

11月6日——中國軍隊在寮國解除日軍武裝完竣[1]:7889。

國軍東出山海關[2]:149。

11月24日——馬林諾夫斯基正式向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嘉璈提出要求,視東北工業設備為戰利品,並開列一154種企業,要求中俄共同管理[2]:150。

11月26日——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辭職[2]:152。

國軍進駐錦州[2]:149。

11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不瞭解中共之本質,任命對中國政情隔膜之馬歇爾為特使到中國,希望馬歇爾盡量利用美國之地位,促成國共之停戰[2]:152。

11月中旬,河北唐山的煤田和秦皇島港口之間一條鐵路主幹線古冶村鎮美軍的四星將軍佩克(Peck)與他同行的部隊,一隊海軍陸戰隊衛隊,受到一支共產黨軍隊的襲擊。

海軍陸戰隊的一個飛行中隊被叫來增援,實施攻擊的共軍迅速溜走了[5]。

12月[編輯] 12月1日——昆明發生「一二一慘案」[1]:7912。

12月7日——蔣介石決定派蔣經國前赴蘇聯訪問[1]:7917。

12月9日——馬林諾夫斯基與張嘉璈、蔣經國商定蘇軍撤退日期再展至明年2月1日[1]:7920。

12月13日——蔣介石在北平接見蔣經國、傅作義,聽取東北與綏遠局勢報告,並任命陳繼承為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國軍進駐瀋陽[1]:7923。

12月14日——國軍空運抵長春[1]:7924。

12月16日——馬歇爾抵達北平[2]:152。

12月17日——馬歇爾謁見蔣介石,提議組織一小組委員會,商討停止衝突及其他有關事項[2]:152。

12月18日——蔣介石由北平飛抵南京[1]:7929。

12月20日——國民政府任命程潛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漢行營主任,余漢謀為衢州綏靖公署主任,顧祝同為徐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為鄭州綏靖公署主任;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到上海飛抵南京,蔣介石派何應欽赴上海迎接[1]:7931-7932。

12月21日——美國特使馬歇爾偕魏德邁由上海飛抵南京,蔣介石夫婦新往機場迎接[1]:7932。

12月25日——蔣介石應蘇聯政府要求,並經馬歇爾同意,派蔣經國為其私人代表,前往莫斯科交換中蘇合作之看法[1]:7936。

12月27日——國共恢復談判[1]:7937。

12月28日——行政院長宋子文在北平視察,並與行營主任李宗仁會晤,召集軍政首長滙報[1]:7938。

12月29日——廣州灣易名為湛江市,郭壽華任首任市長[1]:7939。

12月31日——海軍總司令部奉令撤銷,該部業務由軍政部海軍處接管,原陳紹寬總司令專軍事委員會委員[1]:7941。

參考文獻[編輯]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韓信夫、劉明逵、郭永才、王明湘、齊福霖、范明禮、張允侯、張友坤、章伯鋒、胡柏立、耿來金、劉壽林、鍾碧容、鍾卓安、陳崧、王好立、朱信泉、任澤全、蔡靜儀、丁啟予、陳永福、嚴如平、柏宏文、吳以群、羅文起、查建瑜、婁獻閣、白吉庵、李靜之、張小曼、石芳勤、徐玉珍、江紹貞、熊尚厚、吳以群、劉一凡、郭光、郭大鈞、王文端、李起民、李隆基、常丕軍、劉敬坤、陳道真、李振民、張振德、梁星亮、陳仁庚、董國芳、張守憲、王榮斌、陳敏、章笑明、汪朝光、卞修躍、賈維、陳民、朱宗震編著.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ISBN 9787101079982.  ^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李守孔.《中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73.  ^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武月星主編(編).《中國現代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9.ISBN 7503118776.  ^是胜利的顶峰,还是失败的深渊?理查德·伯恩斯坦《中国一九四五》.[2018-11-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3).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1945年中國 中國大陸新聞動態 2021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20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19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18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17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16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15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14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13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12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11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10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09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08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07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06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05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04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03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02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01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00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99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98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97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96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95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94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93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92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91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90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89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88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87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86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85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84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83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82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81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80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79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78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77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76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75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74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73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72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71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70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69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68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67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66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65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64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63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62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61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60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59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58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57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56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55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54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53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52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51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50年中國大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1949年中國: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因容量有限,本表只列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各年各月中國大陸新聞動態。

關於更早年代的各年各月中國新聞動態,詳見「××××年中國」(「××××年」表示1949年以前的公曆年份)。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5年中国&oldid=68219025」 分類:1945年中國1940年代中國1945年各國20世紀各年中國隱藏分類:有參考文獻錯誤的頁面包含日記瑣事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تۆرکجهEnglish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