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0 知覺心理學(十) Perceiving Depth and Size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雙眼線索(binocular):透過雙眼視差造成的深度知覺,如透過目標物在雙眼視網膜的相對移動,或者 ... (銅板及月球的例子); Size-distance scaling:.
跳到主要內容
分享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標籤
知覺心理學
學習
12月10,2013
2013.12.10知覺心理學(十)PerceivingDepthandSize
Outline
PerceivingDepth
OculomotorandMonocularcues
Binoculardepthinformation
ThePhysiologyofBinocularDepthPerception
PerceivingSize
Visualillusions
PerceivingDepth:神經學研究有限,動物實驗無法取得動物陳述其知覺。
DepthPerception:
屬於三維空間的知覺,用以判斷物件之遠近。
投影於retina上的影像為二維圖片,視覺系統如何將此二維系統轉變為三維的空間,並且判斷遠近?
Cueapproachtodepthperception:
CueApproach:如何將二維圖片以三維空間概念解讀,可能的策略維仰賴視覺訊息中的「提示」。
透過圖片中某些特質協助判斷遠近,佐以過往對於空間的知識、經驗,從而推測之。
遮蔽(Occlusion):遮蔽是一個常用且有效的策略,應用範圍廣泛,可用以判斷二物件之間的前後關係。
然而,儘管其適用範圍廣泛,但限制為遮蔽只能讓觀察者知道相對前後,卻無法判斷相聚距離。
成長的過程中,透過看到的影像與動作建立空間概念,從而累積與空間相關的知識與經驗。
此學習為自動化過程,需透過反覆暴露之方式習得,換言之如果剝奪其學習機會,則可見其缺乏相對應的反應乃至相關神經元的作用。
共有三種線索:
眼動線索(oculomotor):指眼球方面的動作,又可分為眼球轉動與晶體調節二種。
眼球轉動(convergence):指眼球內轉收斂,當目標物靠近時使雙眼朝內側旋轉(internalrotation);相對之下目標物在遠方時,則眼球朝向外側旋轉(externalrotation)。
晶體調節(accommodation):此指睫狀肌與晶體厚薄的調節。
單眼線索(monocular):指單眼可見來自於圖片本身的提示與訊息,如上述的遮蔽、相對大小等,往下將詳述。
雙眼線索(binocular):透過雙眼視差造成的深度知覺,如透過目標物在雙眼視網膜的相對移動,或者位置之間的關係從而得知,往下將詳述。
單眼線索(Monocular):單眼所能獲得的資訊,於不同距離有不同對應策略,並且有其適用距離之限制,可參考總整理表。
圖像資訊(Pictorialcues):從二維影像中取得的深度線索,如大小、遮蔽、水平線區分;儘管二維資訊可協助建構三度空間的概念,但也可能產生相關的幻覺,後將描述。
相對高度(Relativeheight):以水平線為界,越靠近水平線的物件其越靠近自己,越遠離水平線的物件則相對遙遠。
apparentdistancetheory:可用以解釋moonillusion的問題,其描述在水平面所見的月球比起在空中的月球,相較於在空中的月球為大,乃因我們傾向將落在水平面的東西視為遙遠,而在空中的物件視為靠近。
相對大小(Relativesize):較大的物體被理解為較靠近,較小的物體被理解為較遠。
此相對大小的概念,也可用於判斷大小的恆常,如將已知大小的物件納入圖片中,可作為對照校標以衡量其他物件的大小。
收斂線索(Perspectiveconvergence):假定已知二線段平行,則線段收斂處象徵其與自己的距離遙遠,如道路或者鐵軌的圖像。
相同大小的物件,放在二線段的不同處,基於三度空間的概念,會將較遙遠處的物體視為較大者,此也是二度空間推測三度空間造成的幻覺限制。
熟悉尺寸(Familiarsize):藉由對實際物體的知識,從而判斷物體之遠近。
存在經驗法則,已知靠近的物體知覺的尺寸較大,遙遠的物體知覺尺寸較小。
Exp:1960年代的實驗,將不同尺寸的銅板放大為等尺寸,受試者傾向認為尺寸小的銅板被放大(靠近),而尺寸大的銅板被縮小(較遠)。
大氣知覺(Atmosphericperspective):遙遠的物件相對較為模糊,而靠近的物件看起來較為清晰,反之,如果缺乏此霧化的效果,則難以判斷遠近。
密度線索(Texturegradient):較遠的物件其密度看起來較高,而在靠近處的物件密度較低,如人潮與花海。
陰影(Shadows):陰影的資訊可協助判別物件的遠近。
AlbertYoansandCarlGranrud(2006)的研究,對於嬰幼兒的孩子進行研究,以便了解孩子對於陰影的理解,結果發現5個月的嬰兒對於有陰影的物件判斷正確率為50%,但7個月的嬰兒則上升到59%,顯示此階段可能正在發展相關能力。
然而上述研究受到研究設計以及認知功能的限制,如嬰兒是否理解那個陰影,或者只是背景的黑塊,因此不能百分之百地確認嬰兒是否真的可應用陰影。
動態線索(Motion-producedcues):
動態像差(Motionparallax):藉由本體的移動製造像差,從而觀察物件在視網膜上之移動角度,判斷物件之遠近。
儘管都是像差,但與雙眼像差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因雙眼像差考慮是在雙眼視網膜間的相對關係,而此動態像差指的是在單眼視網膜上移動的角度。
此外,遮蔽、相對大小等線索也在此時納入考量。
遮蔽與削去(Deletionandaccretion):透過物件移動以產生重疊、遮蔽之效果,從而判斷遠近,但此僅能用於20m之內的範圍。
雙眼線索(BinocularDepthinformation):
雙眼深度覺(Stereoscopicperception):雙眼像差造成之深度知覺。
Differencesbetween2Dand3Dmovies:
2D:主要透過單眼資訊,取得平面的影像。
3D:二眼看到的影像將有些許差異,傳統的3D影片使用雙色眼鏡,讓左右眼接收到不同訊號,從而產生立體感,如果重疊位置剛好,則不會理解為二個不同影像,並且也不會有顏色差異。
note:紅綠色重疊為其基本的原理,然而重疊的多寡可能與深度遠近相關。
斜視(Strabismus):單眼因肌肉無力造成眼動困難,因而多以單眼線索理解世界。
可參考Fixingmygaze書,描寫個案經治療後,由原本單眼視覺轉變為雙眼視覺的歷程。
這邊也提及,過去普遍相信需有雙眼視野重疊,方能建構立體知覺,然而實際上僅有單眼於生活中也可以產生相關知覺,並可達成與正常人相同的生活功能(儘管看到的世界仍有差異)。
雙眼視差(Binoculardisparity):雙眼視差所取得的資訊,可協助觀察者區分主題在背景中的相對位置與關係。
Correspondingpoint:指使用雙眼視物的時候,雙眼視網膜上對象完全相同之位置。
Horopter:當聚焦點決定時,所有影像於雙眼可落於Correspondingpoint之位置所建立的曲面,稱為Horopter。
與此影像於同一曲面者,其會投射到相同的correspondingpoint,如較此曲面靠近者,其投影位置將較為correspondingpoint為外側;反之,如較此曲面為遠者,其投影位置將較correspondingpoint內側。
絕對像差(Absolutedisparity):當聚焦於特定點時,不在Horopter上的影像將投影到非correspondingpoint的位置上,此位置與correspondingpoint之落差,稱為absolutedisparity。
通常以角度描述absolutedisparity之落差,則稱為angleofdisparity,表不影像投射於視網膜的位置,與correspondingpoint的落差。
相對像差(Relativedisparity):當聚焦於特定點時,同時出現二個以上的物件且皆不位於Horopter上,則將二者之angleofdisparity相減後得到二者相對的角度差,稱為relativedisparity。
同樣的,也使用angleofdisparity描述相對像差的角度。
立體知覺(Stereopsis):
Stereoscope:透過雙眼視差造成的立體空間知覺,早期的技術透過色彩濾鏡讓左右眼分別接收不同畫面,從而造成立體織覺得效果,然而受限於當時的技術,看到的畫面較為粗糙且顏色單調而不受歡迎。
近幾年有另外產品上市,分類如下:
Passivemethod:使用Polarizedglasses,將畫面切割為垂直與水平二方向,並且利用垂直水平二方向之眼鏡,讓觀察者左右眼看到不同的資訊。
由於眼鏡並沒有主動的處理相關資訊,因此稱為passivemethod。
Activemethod:使用electronicshutterglasses,將畫面分為左右眼看的畫面,透過眼鏡迅速輪替遮蔽左右眼造成影像像差,從而產生立體知覺。
然而,此作法的缺點在於成本較高,且部分觀察者使用後會有暈眩、頭痛等症狀。
note:此作法較仰賴視覺暫留(約60ms),而眼鏡或可使用30Hz的頻率切換造成立體效果。
Lenticularmethod:利用在螢幕上加裝微小之透鏡,讓光線投射到特定的眼睛,造成相差從而造成立體視覺,此作法的優點是不需要使用眼鏡,方便於生活中使用,但缺點是觀看的角度將影響品質,且部分觀察者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
BelaJulesz(1971):有鑑於研究方法上,使用照片或者圖片可能隱含單眼訊息提示,從而影響研究結果,故開發隨機點的設計,排除二維提示的影響。
Random-dotstereogram:利用黑點與白點方式呈現,因而沒有遮蔽、模糊、大小等線索可以判斷,可聚焦於像差對於立體知覺的影響。
就結果而言,其可以觀察到中央的方塊浮起之現象。
研究中使用表格紀錄顏色的分配狀態,基本上:
以0,1代表黑、白點。
以a,b代表中間向右移動一格的區域。
以x,y代表被移動後空出來的區域,此區域將被隨機的點填滿。
此研究之結果顯示,觀察者可察覺中間區域有浮起之轉變,從而支持像差對於空間知覺的影響。
ThePhysiologyofBinocularDepthPerception:此神經元需同時對雙眼影像反應,方能比較差異。
note:初次有雙眼視覺資訊交會處,應在V1cortex之第二、三層部分(視覺訊息最早傳入第四層,後續往第三、第二層傳遞),因此區域的神經排列方式重組,從而將左右眼的訊號彙整。
Barlowetal(1967)、Hubel&Wiesel(1970):
Binoculardepthcells(ordisparity-selectivecelss):對於特定的absolutedisparity有最佳的反應性。
Disparitytuningcure:描述cells對於absolutedisparity之反應敏感度,結果顯示,此神經元細胞對於雙眼像差為+1度的時候有最佳反應。
Parker(2007):回顧文獻之整理,各腦區對於深度覺之關聯。
Earlyvisualareas
V1
V2
Ventralareas
V4
TEs
Dorsalareas
V5/MT
MST
CIP
BlakeandHirch(1975):將剛出生的小貓交替遮蔽單眼,換言之於單一時間內其僅有單眼可用,並比較與正常貓的差異。
在正常生長的小貓,其大部分的神經皆為binocularcells。
(No2~6)
在交替遮蔽的小貓,大部分的神經為monocularcells。
(No1)
可見環境對於神經分配之影響。
另透過測量物件大小與閾值關聯性比較,發現正常小貓的單眼視覺,隨物件縮小而難以區辨,雙眼則否;反之,如果使用交替遮蔽隻小貓,其單眼視覺則與雙眼視覺相似,但非單眼能力提升,而是更不善於雙眼訊息的處理,而使雙眼能力下降。
換言之,如果不常使用雙眼視覺,將造成其經驗累積的不足,從而不善於處理雙眼的資訊。
DeAngelis(1998)之研究:
訓練猴子可判斷其深度,並以random-dotstereogram作為測驗。
使用電擊深入大腦至MT區,比較刺激前後猴子對於深度覺得轉變。
結果顯示,給予微小刺激使其神經活化區轉變,影響猴子對於深度覺得判斷。
(如造成隨機點的位移)
PerceivingSize:
HolwayandBoring(1941):實驗大小知覺的產生。
研究設計:研究設計分為二部分,提供深度知覺與不提供深度知覺。
告知受試者,螢幕距離受試者的距離。
觀察者做於二走廊的轉角處。
在受試者右手邊提供一個螢幕,距離受試者自10~120吋。
左邊比較的螢幕則維持不變。
受試者被要求調整右側刺激的大小,至與左邊刺激相同之時。
研究結果:
如有提供深度線索時,無論單雙眼都可正確判斷其大小。
如在沒有深度線索時,則評估精準度則明確下降。
研究意義:
整體而言,如果有深度提示,則會以過往的知識支持,而有較佳表現。
如果沒有深度線索,則單純依靠於視網膜上的大小與角度,此精準度則明確下降。
Visualangle:物件投射到視網膜上所佔的角度,受到物體大小與遠近之影響。
影響visualangle的因素有二:
較大的物體,其visualangle則較大;較小的物體,其visualangle較小。
較近的物體,其visualangle則較大;較遠的物體,其visualangle較小。
thumbtechnique:利用手指測量的簡略方法。
將單手伸直並且伸出拇指,其拇指的寬度所遮蔽的範圍約為visualangle2度。
可用此方式簡易的測量出2度所包含的範圍。
Sunandmoonproblem:儘管月球與太陽的實際大小不同,但其投影在視網膜上的角度皆為0.5度,故知覺到的物體大小相同,此可能與無法知覺其距離遠近有關。
二者之visualangle約為0.5度,大實際上大小、距離皆不相同。
如果距離越遠,則可理解為此物體越大,如果距離靠近,則可理解為此物體較小,似存在一相關性。
Sizeconstancy:對於實際上大小相似的物體,但在視網膜的投影大不相同,如何理解其為相同的大小?
當缺乏深度知覺時,將喪失大小比較之能力。
(銅板及月球的例子)
Size-distancescaling:
S=K(R*D):所以,在視網膜上的影像及距離知覺相關。
S:大小知覺
R:視網膜上的影像大小
D:知覺的距離(非實際的距離)
note:主要的概念為視角相等,但在不同距離時張開的大小也有所不同。
Emmert'slaw:指在視網膜上具有相同visualangle的物件,投射在較遠屏幕上的時候其知覺尺寸越大,投射在較近的屏幕時,知覺尺寸越小。
其符合size-distancescaling的推測,大小與距離之關係,維持S=K(R*D)。
Otherinformationofsizeperception:
相對尺寸(relativesize):對比已知物體的大小,從而判斷其相關性,如在照片中的銅板,或者在建築物旁邊的人。
周邊材質(textureinformationohtheground):如使用地磚、磁磚等等環境的物件作為標準,比較其相對大小,如在不同距離但都佔一格磁磚的鐵罐,可視為相同大小。
Visualillusion:
Muller-Lyerillusion:線段末端的箭頭,影響對長短的判斷。
Gregory(1966):提出Misappliedsize-constancyscaling,指出個體傾向以二度資訊建構三度空間產生的限制。
因外展的箭頭,看起來如突出的轉角,感覺其較為靠近自己;內收的箭頭,看起來如房間內的角落,相對較遠離自己。
上述對於凹凸的判斷,影響其遠近知覺,從而影響對於大小的判斷:S=K*R*D,當K、R不變的前提,S與D呈正比關係。
但是此理論無法解釋排除距離概念的幻覺,如末端為圈圈,或者書本對、背排。
Conflictingcuestheory(Day,1989):
認為對於長度的知覺因素有二:
實際線段大小。
該物件整體輪廓的大小。
因此,Muller-Lyerillusion的狀況,雖其實際線段長度相同,但因外圍輪廓較大,相對之下其知覺大小也較大。
對於其他形式的Muller-Lyerillusion也可解釋之。
Ponzoillusion:相同物件放在鐵軌不同處,有不同的知覺。
基於假定為二平行的線段,則其交會於無限遠處,因此即便大小相同的圖案,在較靠近交會處的物件,將被視為較大。
可使用S=R*D解釋,但須注意其線段交會處與知覺距離(D)的關聯性。
在此狀況下,因為其在圖片上的大小相同,投影於視網膜上的角度一致(R),但是因為知覺距離(D)不同,從而影響大小知覺的差異(S)。
AmesRoom:混淆空間概念的房間。
透過扭曲房間的設計,從而讓相同高度的人看起來有顯著的身高差異。
房間設計上令人覺得是四方形的房間,但實際上其中一人相對於觀察者的距離是另外一人的二倍,並且透過偷窺孔的方式遮蔽此線索,從而影響觀察者的知覺距離(D)。
其可能與S=R*D相關:
因二人距離觀察者的實際距離不同,因此二人投影在視網膜上的角度(R)有所差異。
但是因為使用偷窺孔的關係,遮蔽觀察者對於距離的判斷(D),因此觀察者將假定二人的知覺距離相同(D),因此造成其中一人看起來明顯較小的情況。
其他資訊的線索:建立於既定的知識上。
二人對於旁邊窗戶的大小比例關係(假定相同)。
二人將房間填滿的程度,其中一人因房間設計關係,可見其幾乎頂天立地,也影響觀察者對於其身高的判斷。
Moonillusion:當月亮靠近地平線的時候,感覺月亮很大;當月亮當空的時候,覺得月亮較小。
基於S=R*D,月亮在視網膜上的大小一致,換言之R一致。
因此原因為知覺到的距離不同,也就是D的問題:
因為在水平線附近的月球,有很多深度線索可以提供判斷。
Angularsizecontrasttheory:指觀察者傾向將被龐大背景圍繞的東西視為較小者,被微小東西圍繞的東西視為龐大的知覺。
月亮在空間圍繞的背景很大,但月亮在水平線附近的背景相對小,從而造成靠近水平線附近的月亮較大的錯覺。
也可能搭配解析度的概念,相信遠的東西比較模糊,近的東西比較模糊,而在空中看起來較清楚(靠近),在水平面較為模糊(遮蔽,遠)。
AcrossSpecies:此二難在於於,雙眼重疊範圍越大可擁有越多的雙眼像差知覺,但相對之下視野廣度受限;如雙眼並列於二側則可增加視野廣度,但相對下雙眼像差則受限。
Frontaleyes:binocularcues較為重要,通常而言其有雙眼視覺,對於立體知覺感知較清晰,然限制為視野較小(但貓頭鷹可以轉脖子@_@")
Lateraleyes:monocularcues較為重要,可擁有較廣的視野,但換言之深度不足。
InfantDepthPerception:嬰兒的深度知覺
Binucularlyfixate:指雙眼可以聚焦於同一個物件,並且隨著物件遠近而調整眼球轉動。
Aslin(1977)的研究:基於雙眼視覺的先決條件是可以雙眼聚焦於同一個物件上,因此做出相關研究,結果顯示。
1-2個月的孩子,開始出現些許聚焦的行為。
3-6個月的孩子,可以完整表現此雙眼聚焦。
Binoculardisparity:
Foxetal(1980):研究孩子對於雙眼知覺的發展時期,利用random-dotstereograms作為觀測物。
先決條件:孩子須能接收雙眼視覺資訊,並且整合為深度知覺,方能看到漂浮的方塊,否則只會看到隨機點的呈現。
研究讓孩子戴上眼鏡並且坐在母親的腿上,觀察此random-dotstereograms,並且假定如果孩子可以看到漂浮的方塊,則他會盯著此方塊移動。
結果顯示,3個月的孩子並不會追隨此方塊移動,但3個月後的孩子開始可以追隨方塊移動,顯示約3~6個月的孩子開始發展深度知覺,
人類發展中,3個月的孩子之前看到玻璃陷阱不敢通過,但3個月之後開始可以。
Granrud,HaakeandYonas(1985)的研究:
研究方法:
提供二個玩具給孩子操弄,其中綠色的玩具其體積較小,並且讓孩子適應此關係。
正式測驗階段,在孩子玩過此二種玩具後,提供相同二形狀的玩具給孩子,但是綠色與黃色(另外一個)的體積相同。
假定孩子\孩子可以察覺相對大小,則他會預期綠色玩具較為靠近自己,從而伸手及物。
YonasandHartman(1993)的研究顯示,2個月的孩子會伸手碰觸身邊的東西,5個月的孩子則極端傾向碰觸伸手可及距離的東西。
利用上述的發現檢驗孩子對於深度的知覺,發現如果使用雙眼提示,孩子正確判斷距離可以達100%,但是如果使用眼罩遮蔽一點,則正確判斷僅達60%。
結果發現,7個月的孩子可以正確伸手及物,但是5個月的孩子則沒有伸手及物。
研究意義:孩子發展物體相對大小的時間,可能在5-7個月大。
研究限制:此研究受限於孩子的認知以及記憶,包含孩子是否記得二者的不同等因素。
Toans& Granrud(2006):
研究設計:同樣利用及物的方式,以孩子的行為判斷其知覺距離。
研究結果:發現5個月大的孩子,對於有陰影與無陰影物件伸手及物的機率為50%,但是7個月大的孩子對於有陰影物件的伸手機率達59%。
研究意義:可能5-7個月的時期,孩子開始會注意陰影。
研究限制:受限於認知記憶等影響。
分享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標籤:
知覺心理學
學習
留言
熱門文章
9月23,2013
2013.09.24&2013.10.01&2013.10.08知覺心理學(三)NeuralProcessingandPerception
分享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21則留言
10月15,2013
2013.10.15知覺心理學(五)PerceivingObjectsandScenes
分享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7則留言
士捷
瀏覽簡介
封存
2022
2
五月
1
一月
1
2021
8
十二月
1
九月
2
六月
1
五月
2
一月
2
2020
3
八月
1
七月
1
一月
1
2019
5
八月
1
六月
3
四月
1
2018
8
九月
1
八月
1
七月
2
四月
2
一月
2
2017
18
十月
1
九月
2
八月
1
七月
4
六月
2
五月
1
四月
2
三月
1
二月
1
一月
3
2016
59
十二月
4
十一月
1
十月
2
九月
5
八月
9
七月
4
六月
4
五月
8
四月
7
三月
6
二月
3
一月
6
2015
108
十二月
8
十一月
10
十月
12
九月
15
八月
6
七月
4
六月
11
五月
8
四月
9
三月
9
二月
4
一月
12
2014
96
十二月
10
十一月
12
十月
15
九月
11
八月
7
七月
2
六月
6
五月
11
四月
5
三月
8
二月
4
一月
5
2013
54
十二月
9
2013.12.31知覺心理學(十四)auditorylocalizationandor...
2013.12.27知覺心理學(十三)Hearing
2013.12.27心理及教育統計(十一)統計檢定力
2013.12.17知覺心理學(十二)Cutaneoussensation
2013.12.20心理及教育統計(十)t'test&統計檢定力
2013.12.17知覺心理學(十一)SpeechPercpetion
2013.12.13心理及教育統計(九)平均數的假設檢定
2013.12.11/2013.12.19討論紀錄
2013.12.10知覺心理學(十)PerceivingDepthandSize
十一月
8
十月
12
九月
14
八月
11
顯示更多
顯示較少
標籤
105凱旋計畫8
2015暑期研究營1
心得66
心理及教育統計21
心理測驗16
心智理論1
任務&進度1
共同評估1
知覺心理學14
社會功能量表1
社會認知6
紀錄196
記錄9
記錄.104CAT-SoFun1
教學原理與實務(OT衛教)1
網球89
網球、紀錄35
認知科學11
寫作課5
模擬分析1
學習134
臉孔情緒測驗1
Blog1
CAT1
CPDT3
OT-APST12
Waltz小筆記1
顯示更多
顯示較少
檢舉濫用情形
延伸文章資訊
- 1深度知覺(depth perception) - 中文百科知識
有關深度知覺的線索,既有雙眼視差、雙眼輻合、水晶體的調節、運動視差等生理的線索,也有對象的重疊、線條透視、空氣透視、對象的紋理梯度、明暗和陰影以及熟習物體的大小 ...
- 2學習心理學——基礎心理學知識20 - 每日頭條
知覺這一章的重點:圖片組織的原則;知覺特性的具體理解(尤其是知覺的恆常性);空間知覺中的深度與距離知覺中的單眼線索與雙眼視差;似動的含義以及舉例 ...
- 3核心觀念 - 超普通心理學
但大小恆常性也常常令人產生視覺錯覺,Muller-Layer錯覺是個常看到的例子,兩條看似 ... 深度知覺(depth perception),即為判斷物體相對於自己的方向(direction...
- 4深度知覺 - MBA智库百科
- 5深度視覺@ 優視力眼視光中心 - 隨意窩
深度知覺的來源,依賴網膜二度空間影像中各種可以提供深度的線索(depth cues),此種解釋 ... 由運動帶來的深度線索,另一個例子是deletion和accretion ,這是藉由表面 ...